问题

如果刘备得到一个百分百可以(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兴复汉室的机会,但代价是牺牲关、张二人,他会怎么做?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细想之下,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三国演义和刘备性格的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充满撕扯的画面。如果刘备真的面临这样一个“百分百”的机会,且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么他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直戳他灵魂深处的拷问。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演义或者说历史的逻辑里,关羽和张飞对于刘备而言,早已超越了“部下”的范畴,他们是生死相托、肝胆相照的兄弟。桃园结义,那不是随便喊喊口号,那是将生死都系在了一起。刘备能从一个草根起家,一步步走到三分天下的格局,关张二人的忠诚、武勇和支持,是基石中的基石,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没有他们,刘备可能早就湮灭在乱世之中,更别提什么兴复汉室的宏图大业了。

所以,当“兴复汉室”这个他毕生追求的目标,与“牺牲关、张二人”这两道紧箍咒摆在他面前时,刘备的内心必然是山崩海啸般的痛苦。

理性与情感的极端拉扯

从理性的角度看,兴复汉室是刘备的“天命”,是他肩负的“王道”理想,是他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汉室正统而奋斗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宏大、神圣,关乎社稷,关乎百姓,甚至关乎他自己一生奋斗的意义。如果这个机会是“百分百”的,意味着一旦抓住,历史的走向将彻底改变,汉室将得以复兴,而他刘备的名字也将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兴之主。

然而,情感上,关羽和张飞是他用血汗、用情谊一点点铸就的兄弟。想想长坂坡上,张飞一声断喝,吓退曹兵百万;想想麦城,关羽宁死不降,那是何等的气节!他们的生死,刘备如何能轻易决定?这种决定,不仅仅是对两条生命的剥夺,更是对“义”的背叛,是对他自己人格的否定。

刘备会经历一个怎样痛苦的挣扎过程?

1. 难以置信与自我怀疑: 最开始,刘备绝不可能立刻接受这个“机会”。他可能会怀疑这个信息的真实性,觉得这是一种魔鬼的诱惑,或者是某种奸计。他会反复审视这个“百分百”的机会,以及“牺牲关、张”这个代价,试图从中找到一丝转圜的余地,哪怕是万分之一。他可能会问自己,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难道这就是唯一的路?

2. 内心的天人交战: 当他确认这个机会确实是“百分百”且别无选择时,内心的挣扎将是毁灭性的。他可能会独自一人,在帅帐里、在夜深人静时,反复地在“兴复汉室”的宏图和“兄弟情深”的义气之间撕扯。他会想起桃园结义时的誓言,想起与关张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想起他们的忠心耿耿。他也会想起天下百姓的疾苦,想起汉室衰微的现状,想起自己肩负的责任。

3. 对“义”的重新定义与辩解: 在这种极端压力下,刘备可能会试图在内心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说服。他可能会这样想:
“为了天下苍生,为了万民福祉,牺牲二人,虽然痛苦,但却是更大的‘义’。”
“关、张二人的忠义,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活在后人的心中,他们的名誉不会因此受损。”
“我的成功,能够让他们地下有知,也可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这是天意,我只是顺应天意,不得不为之。”

4. 寻求“最优解”的可能: 尽管被告知“百分百”,但刘备的性格让他不会轻易放弃寻找其他的可能性。他可能会私下里,非常隐秘地,去观察关张二人,甚至去问一些他绝对信任、且能守口如瓶的人(比如诸葛亮,尽管诸葛亮也可能无法提供“百分百”的解法,但刘备可能需要与人分担这份痛苦,或者听听最理性的声音),看他们是否有办法在不牺牲二人的情况下达成目标,即使成功的几率为零,他也会尝试。

最终的决定:最艰难的选择

如果,如果一切尝试都失败了,那个“百分百”的机会就在眼前,而牺牲关、张是唯一代价,那么,以刘备的性格,他很可能会做出那个最残酷的决定。

1. 如何执行? 他绝不会轻易将这个决定公之于众,更不会让关张二人知道真相。他可能会想办法“制造”一次意外,一次“不幸”的战役,让关张二人“牺牲”在战场上,并且尽可能地为他们“保留”体面的死法,或者说,在名义上,让他们死得像个英雄。他绝不会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死是换取自己宏图大业的筹码。

2. 事后的痛苦与愧疚: 即使成功兴复汉室,刘备的一生也将被这份痛苦和愧疚所笼罩。他可能在梦中会无数次见到关张的笑容,听到他们的呼唤。他会拼尽全力地善待关张的后人,并且将他们的功绩传扬下去,以此来弥补内心的亏欠。但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永远无法弥补。

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义”。如果他真的选择了牺牲关张,那么他所追求的“兴复汉室”,是否已经失去了它最核心的价值?他所代表的“仁义之师”,是否还能名副其实?

这个问题太残忍了,但如果非要一个答案,那么刘备很可能为了他认为的“大义”,做出那个最违心的选择。但他会因此永远活在痛苦之中,成为他心中最深的伤痕。那种成功,或许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成功,而是一种背负着巨大牺牲和罪恶的胜利。

所以,如果刘备得到这样一个机会,他大概会像一个被逼到绝境的圣贤,在理性与情感的洪流中,选择那个最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做出的,最沉重、最悲壮的决定。他会成为他自己内心审判下的囚徒,即使他赢得了天下,他也永远失去了他最珍贵的“兄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机会曾经出现过啊,题主知道“许田射猎”事件吗?

《蜀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

《三国演义》将此事详细描写:

……谋士程昱说操曰:“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操日:“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
于是拣选良马、名鹰、俊犬、弓矢俱备,先聚兵城外,操入请天子田猎。帝曰:“田猎恐非正道。”操曰:“古之帝王,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四时出郊,以示武于天下。今四海扰攘之时,正当借田猎以讲武。”
帝不敢不从,随即上逍遥马,带宝雕弓、金鈚箭,排銮驾出城。玄德与关、张各弯弓插箭,内穿掩心甲,手持兵器,引数十骑随驾出许昌。曹操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军士排开围场,周广二百余里。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背后都是操之心腹将校。文武百官,远远侍从,谁敢近前。
当日献帝驰马到许田,刘玄德起居道傍。帝曰:“朕今欲看皇叔射猎。”
玄德领命上马,忽草中赶起一兔。玄德射之,一箭正中那兔。帝喝采。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
曹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
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
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
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
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
曹操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归歇。

(引文很长,但这个不怪我,大家以后找罗贯中抱怨吧)

以关羽之神勇奋迅,即使刘备、张飞不出手,当时干掉曹操也是十拿九稳。可是刘备仍然制止了关羽,后来被弟弟埋怨:

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侍;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玄德曰:“且宜秘之,不可轻言。”

在史书中,关羽的后悔和埋怨持续时间更长:

《蜀记》: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是关羽想错了吗?不是,国贼当然要除。是刘备想错了吗?更不是,国贼并非仅曹操一个,汉末的乱局,是天下成百上千乱臣贼子土豪劣绅积累数百年而形成的,如果只杀曹操一个,就会重蹈王允杀董卓的覆辙。

刺杀可以警示暴政,但如果没有完备配套的改革方法,那就解决不了国家大病,反倒可能引发更多的纷乱。刘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尖刀而能藏之不用,有立场而能装傻充愚,在许田事件的前后都能好好挑粪灌园、低调处事,保存有用之身以待飞腾九天之刻。

世上若无曹操,不知几人称王。世上若无刘备,则曹操终将登基。




刘备早年一些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细想之下,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三国演义和刘备性格的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充满撕扯的画面。如果刘备真的面临这样一个“百分百”的机会,且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么他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直戳他灵魂深处的拷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演义或者说历史的逻辑里,关羽和张.............
  • 回答
    脱了“三顾茅庐”这层光环,没有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刘备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坎坷得多,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皇室旁支,但家道中落,靠着卖草鞋、织席子为生。年轻时的他,虽然仁德之名在外,但始终缺少一个真正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如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思。刘邦没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能否最终一统天下?我个人认为,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我们来捋一捋,这三位“杰”分别在刘邦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何等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失去了他们,刘邦会面临怎样的困境。首先,萧何。萧何这个人,如果单看他的出身,一个.............
  • 回答
    江歌遇害案,一个本应成为母女生死诀别的悲剧,却因后续的处置方式,将本已破碎的家庭推向了更深的深渊。如果当初,刘鑫(现名刘暖曦)能够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面对这一切,并且与江歌母亲(江秋莲)建立起一种基于理解和负责的沟通模式,那么,她们之间本可能存在的矛盾,或许不会激化到如此地步。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
  • 回答
    如果“黑暗森林法则”真的被宇宙证实,刘慈欣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黑暗森林法则”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诺贝尔奖的设立宗旨和评审维度。诺贝尔奖通常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
  • 回答
    董卓虽亡,但其残余势力盘根错节,加之李傕、郭汜等军阀趁机挟持汉献帝,一路倒行逆施,将昔日辉煌的东汉王朝推向了更为黑暗的深渊。在这样的乱世洪流中,年幼的刘协要想重掌政权,中兴汉室,其难度无异于在巨浪中逆流而上,挽救一艘即将倾覆的巨轮。要实现这一目标,刘协需要一步棋错,满盘皆输。他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探讨性的问题。如果刘备没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他还能否达到历史上的高度,答案很可能是: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过程会更加艰难,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汉室宗亲身份的核心作用: 合法性与正统性来源: 在那个讲究血脉与家族传承的时代,刘备的汉室宗.............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戏剧性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一统天下,并最终登基称帝,而汉献帝又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蜀汉,这场景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刘备的反应定然是五味杂陈。刘备起兵,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为的就是匡扶汉室。如今,他自己却坐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而那位曾经的“汉献帝”,理论上的正统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历史功底。如果刘备称帝,关羽健在,这绝对是三国鼎立局面下的一个超级重磅事件。关羽的地位,在他效忠刘备的整个生涯中,都是无可撼动的第一人,论功劳、论资历、论个人能力,他都是首屈一指。所以,如果刘备真的当了皇帝,关羽的封赏绝不会是什么泛泛之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假如刘备真的能够如愿以偿,一统三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必将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汉朝,这个历经风雨、饱受战乱的王朝,能否就此迎来新生,并延续多久,这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统治方式、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汉朝本身的潜力和制度来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最终能.............
  • 回答
    这桩买卖,说起来简单,要真做起来,可就复杂喽。刘备主动让出荆州,这可不是小数目,孙权要接手,代价绝对不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是啥光景。他刚跟曹操在赤壁打赢,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刚拿了荆州,就像刚吃饱的狮子,正寻思着下一步往哪儿扑呢。这时候让他主动让出荆州,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场景。如果刘备,那位以仁德著称,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怀揣着匡扶汉室理想的枭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以孩童的身份魂穿到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之首——宋江身上,这会引发怎样波澜壮阔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抛开“魂穿”这个概念本身带有的奇幻色彩,就把它当做一个假设,一个命运的玩笑。刘备的灵.............
  • 回答
    当阳长坂坡,那一声声凄厉的呐喊,一个个血染的战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命运的齿轮稍有偏差,如果那一刻的刘备集团不是侥幸逃脱,而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那么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将走向截然不同的终局。刘备:王佐之才,亦难逃囚徒之命作为整个集团的核心,刘备的命运将最为关键。他若被俘,曹操.............
  • 回答
    倘若时光的河流能够悄然改变方向,让那位仁德的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没有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而是得以健康地继续他的宏图霸业,直至最终一统天下,那画面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届时,这位历经磨难、饱尝荣辱的君王,在万民臣服、四海升平之时,又会与他那些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故旧们,围炉而坐,畅谈些什么呢?我仿佛能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得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刘备,那个以仁德著称、一生坎坷却从未放弃复兴汉室的枭雄,魂穿到了唐朝名将秦琼——我们熟知的“秦叔宝”——幼年时期,那可就热闹了。这简直是将两大传奇人物的生命轨迹狠狠地打了个结,产生的火花绝对不容小觑。咱们就从头捋捋,看看这桩奇事会怎么个演法。魂穿伊始:从涿郡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