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刘备称帝之后,汉献帝被送回蜀汉,刘备该如何?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戏剧性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一统天下,并最终登基称帝,而汉献帝又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蜀汉,这场景可就复杂得多了。

首先,刘备的反应定然是五味杂陈。刘备起兵,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为的就是匡扶汉室。如今,他自己却坐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而那位曾经的“汉献帝”,理论上的正统皇帝,却成了自己的“客人”。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尴尬,更是一种微妙心理的较量。

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需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汉献帝的身份定位与待遇。

名义上的尊重是必须的:既然刘备是“兴复汉室”,那么对这位名义上的“汉献帝”,他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公开场合,刘备仍会尊称其为“汉帝”或“先帝”,以彰显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实际上的软禁与监视:但这种尊重必然是有限度的。刘备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拥有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自由。汉献帝会被安排在蜀汉的某个舒适但戒备森严的宫殿或府邸中,生活起居会有专人伺候,但外出、会客、甚至是书信往来,都将受到严格的监控。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而非实权。
政治影响的消除:刘备会想方设法削弱汉献帝的任何潜在政治影响力。例如,禁止他与外部联系,不允许他与任何可能对他抱有幻想的势力接触。如果汉献帝有子女,他们的教育和活动也会被严密控制,确保他们不会成为潜在的复辟势力。
可能的册封与安抚:为了进一步安抚人心,并显得自己仁义,刘备可能会对汉献帝进行册封,比如“皇叔公”、“太上皇”之类的名号,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他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这样既能堵住悠悠之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汉室宗亲的关系。

从刘备个人的角度来看,他内心深处会有一丝不安和复杂的情感。

“汉贼不两立”的道德困境:虽然他已经称帝,但“兴复汉室”的口号犹在耳畔。如今将汉献帝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这在道义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他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辩护,比如认为曹操篡位在先,自己是为了清理门户,而献帝只是自己手中的“人质”,如今也得到了善待。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对比:刘备一直将曹操视为最大的对手。曹操挟持献帝,号令诸侯。如今,刘备自己也成了“挟持”献帝的人,虽然方式不同,但境遇有些相似。这种对比,或许会让刘备更加警醒,明白权力的脆弱和手段的无奈。
对汉室的感情:刘备毕竟是以“汉室宗亲”自居的,他对汉朝的情感是复杂的。或许他真心有过匡扶汉室的理想,但现实的政治斗争让他不得不采取更强硬的手段。献帝的存在,既是自己功业的“见证”,也是自己“取而代之”的“证明”。

那么,蜀汉内部的反应又会如何呢?

臣子们的态度:以诸葛亮为首的蜀汉群臣,虽然会遵从刘备的决定,但内心也会有不同的声音。
支持者:会认为这是顺应天命,是刘备的政治智慧,将献帝留在蜀汉,可以彻底打消复辟的念头,巩固刘备的统治。
担忧者:可能会担心献帝的存在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一些忠于汉室的老臣可能心怀异志,或者在政治宣传上落人口实。他们更倾向于将献帝送往别处,或者用更“彻底”的方式解决问题,但这显然与刘备的仁义形象不符。
诸葛亮的考量:诸葛亮作为丞相,会以稳定大局为重。他会为刘备出谋划策,如何在政治上、舆论上处理好献帝的问题,如何确保献帝不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他可能会提出一些“温和”的解决方案,比如安排献帝在远离权力中心的舒适环境养老,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

民间舆论:民间对此的看法也会比较复杂。
拥护刘备者:会认为刘备打败了其他势力,统一了天下,是天命所归。汉献帝被“善待”,也显示了刘备的仁德。
观望者/汉室遗老:可能还会对汉献帝抱有一定的同情,认为他依然是汉朝的正统象征。但即便如此,在刘备强大的统治和宣传下,这种声音也很难形成气候。

刘备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安排好献帝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这件事对自身统治合法性和政治宣传的影响。

重塑历史叙事:刘备和他的智囊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史书的编纂、官方的宣传、以及对百姓的教育,来重新定义这段历史。他们会强调曹操窃国,刘备匡扶汉室的艰难历程,以及最终登基是为了平息战乱,万民安乐。汉献帝被“妥善安置”,则被描绘成刘备仁义之举,并非囚禁。
利用汉献帝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刘备甚至可以利用献帝的象征意义。比如,在重要的祭祀场合,邀请献帝一同参与,以此表明自己继承的是汉朝正统,自己称帝并非“篡汉”,而是“承汉”。这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手腕,既表明了自己的合法性,又利用了旧的象征来巩固新的统治。
警惕和防范: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刘备内心深处必然会保持高度警惕。他会密切关注献帝及其身边人的动向,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献帝的存在,始终是一柄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总而言之,如果刘备称帝后汉献帝被送回蜀汉,刘备的处境将会是政治上的极度敏感与微妙。他需要用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在“仁义”的招牌下,完成对这位前“正统皇帝”的实际控制和影响力的剥离。这不仅仅是一场权力斗争,更是一场关于合法性、道义和历史叙事的博弈。刘备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过这段路,既要巩固自己的皇位,又要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一直以来所树立的仁德形象,这无疑是对他政治生涯中又一次巨大的考验。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后世的史书和民众所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有过及其相似的样板。楚怀王2.0,刘协如果回去那应该就是楚怀王3.0

话说秦末项梁起义,为了有正统之名,这个正统不是秦国送的,而是自己找的,他们找到了楚国末裔,熊心,拥立熊心为楚怀王2.0,自己自愿降一等,甘愿当将军。

楚怀王可比汉献帝好得多,他可不是没有实权的。因为项梁到一半就死了,熊心一通操作以后竟然还弄到了不少兵权收编了很多部队,立亲信宋义为大将军,项羽为上将军,还封了刘邦。

后来宋义援项羽见死不救,项羽当场兵变把宋义打死。一通操作以后变成了又笼络回来了很多项梁的兵卒成了大军阀,又恢复到项梁的形式。

但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裔,自然还是要奉楚怀王2.0不好反的。楚怀王就是项羽正义的大旗,还不能折断。但这楚怀王2.0也知道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要向汉献帝留些一样搞点事情制造点机会光复一下自己的权利,于是有了谁先进咸阳谁就封王。然后好死不死让刘邦先入了咸阳。于是楚霸王不服了,叫楚怀王封自己为王,怀王一看好机会这时候不搞事什么时候搞事,于是回复项羽说要如约,即还是想封刘邦。结果项羽不服,鸿门宴一套操作,把刘邦怼到服,然后也不要怀王封了,自己封自己西楚霸王,然后替怀王分封了各路诸侯,兵权在项羽手上,怀王也无奈。

自此霸王已经知道怀王要搞事情,但又不好自己动手,于是在怀王迁都的时候叫三路诸侯以自己的名义把怀王办了。

项羽也不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鸿门宴就是因为不符仁义本该杀了刘邦结果下不去手,但是你要是坏我王道,即便你是楚王正统后裔也照样办。

献帝到了蜀汉想必结果相似,要名可以给你,要权肯定是没有的。想搞点事情,他那点智商怕是连诸葛亮你都瞒不过。更何况刘备这种从曹操,袁绍,袁术这种打老虎口中划水逃走的老狐狸。

备的儿子一个叫封一个叫禅,你还想在他的地头当皇帝,搞事情??你最多就是禅让给他,他多次推脱你多次禅让他再多次推脱,然后手下劝他大家都是汉室宗亲,江山还是汉室江山,接了没事。大家演的也挺累的,快点拿了印可以放饭了。刘备才“不得不”接过玉玺。然后汉献帝得个善终,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你要是想打断他封禅的读条,就参考楚怀王2.0出门小心点咯。即便刘备不动手,很可能会有刘备的铁粉会帮他做决定。

user avatar

这个需要回答么?


曹丕大概是脑子坏了才敢把刘协送过去,刘备直接能说:看啦,曹丕不要脸,篡位啦!正经汉献帝在我这呢!曹家不要脸,劳资要帮汉帝回家。

这可是比刘备称帝更好的宣称,你让退位就退位?你算老几?能打赢才是真的,至于统一之后献帝怎么处理,那办法就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