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吕蒙杀关羽究竟是自己独断还是孙权指示?这个和东吴战略有多大关系?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其个人能力和政治觉悟是毋庸置疑的。他读书识字,对战术和战略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攻取荆州,渐图蜀土”的战略思想,为东吴指明了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吕蒙对关羽的忌惮也是公开的。关羽镇守荆州,既是东吴北伐的重要屏障,也是一把悬在东吴头顶的利剑。关羽的军事才能和威望,使得他在荆州坐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吕蒙作为东吴的重臣,自然会考虑到这一点。

从吕蒙本人的角度来说,他极有可能在深思熟虑后,认为除掉关羽是实现东吴战略目标、稳定后方局势的必要手段。关羽屡次挑衅东吴,例如在与曹操的交战中不顾东吴的面子,强行索要粮草,甚至在孙权意图联姻时也表现得颇为倨傲。这种种行为,都让东吴上下感到不快,吕蒙作为前线指挥官,感受会更深切。他可能判断,如果继续让关羽这样下去,不仅会损耗东吴的战略利益,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因此,在“白衣渡江”这样绝妙的计策策划过程中,吕蒙很可能成为了主要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然而,我们也不能排除孙权的角色。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其政治智慧是不可小觑的。他能够坐稳江山几十年,靠的绝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有他对人心的把握和政治手腕。孙权对关羽的态度,一直很复杂。一方面,他希望通过联盟来对抗曹操,在利用关羽的同时,也需要维系一种表面的和平;另一方面,关羽的强大以及其在荆州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无疑也让孙权感到了威胁。孙权深知,一旦他与曹操的联盟破裂,或者曹操被消灭,关羽将成为他最大的敌人。

孙权指示的可能性,我认为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性相当大。 原因如下:

1. 时机恰到好处: 曹操当时虽然北伐失败,但仍然是强大的存在。孙权此时对关羽下手,时机可以说非常微妙。他是在曹操和刘备两线作战的夹缝中行动。如果孙权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意图,并且对关羽的威胁有足够的认知,他不太可能冒着激怒刘备的风险去主动挑起战端。
2. 政治上的考量: 孙权当时面临着内部的一些挑战,比如一些将领对吕蒙的崛起感到不满。通过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尤其是对关羽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下手,能够极大地巩固孙权的统治,提升他的威望,同时也能让那些对吕蒙有意见的人看到吕蒙的价值和能力。
3. 战略的连贯性: 孙权并非没有长远规划。他早已觊觎荆州,并且多次表示过要占据荆州。关羽是荆州最重要的屏障,除掉他,才能为东吴夺取荆州扫清道路。孙权是东吴战略的最高决策者,吕蒙的战略思想很可能是得到了他的默许,甚至是直接的采纳和支持。

吕蒙杀关羽和东吴战略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甚至是决定性的。

荆州是东吴的战略核心: 孙吴政权建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战略目标一直是占据荆州,以获得广阔的腹地,并且能够北向中原,南向岭南,控制长江水道,实现更长远的战略发展。荆州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而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总指挥,其存在直接影响着东吴能否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关羽的存在是东吴夺取荆州的巨大障碍: 关羽不仅军事能力强,而且深得军心。他一旦有所行动,很容易对东吴造成重创。吕蒙“白衣渡江”的计策,本身就是针对关羽守备疏漏的精准打击。如果孙权没有夺取荆州的战略雄心,他没有必要去策划如此冒险的行动。
打破战略僵局: 孙刘联盟虽然对抗曹操,但双方在战略上存在着天然的竞争关系。关羽盘踞荆州,对东吴来说始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孙权通过除掉关羽,可以打破这种战略僵局,将孙刘联盟的矛盾转化为东吴内部的力量整合和对外扩张。可以说,吕蒙杀关羽,是孙权实现其“霸业”的关键一步棋。

综合来看,吕蒙杀关羽,极有可能是孙权默许,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指示的结果。 吕蒙是执行者和重要策划者,但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建立在孙权所代表的东吴最高战略利益之上的。孙权不可能不知道吕蒙的计划,更不可能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上不进行任何干预。

政治权谋: 孙权利用吕蒙,既解决了关羽这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又能够通过这次行动来“借刀杀人”,将东吴内部的矛盾和对吕蒙的猜忌,通过一场辉煌的胜利来化解。同时,他也向天下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战略必然: 从东吴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占据荆州是其战略的必然选择。而关羽的存在,是实现这一选择的最大障碍。因此,无论吕蒙出于何种动机,孙权最终都会倾向于支持这种能够为东吴带来战略利益的行动。

所以,与其说这是吕蒙的“独断”,不如说这是孙权审时度势,默许甚至指示吕蒙执行的一项符合东吴战略利益的重大决策。吕蒙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抓住了机会,成为了这场政治和军事博弈的执行者,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的印记。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服务于孙权所制定的东吴国家战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典型的看完演义刚刚看史书——不是黑啊,谁都经历过这阶段。

赤壁之后,最赚的绝对是孙权。

啥,荆南?你给我找找荆南有啥用,是去交州还是去南中?纵观三国就没一个能人贤臣看好过荆南。

反观江陵。。。呵呵,不多说了,自己查,甭说三国,到了宋朝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物产丰富,而且西进益州,北胁襄樊,东攻扬州。土地大小?成熟点,撒哈拉沙漠和上海能比?

如果还不服,可以看看刘备,他拿了荆南,还是低声下气的求周瑜求孙权给他江陵。拿到江陵后,不到一年就敢牛逼哄哄的拦截孙瑜了。

这里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结盟?呵呵,拦截盟友哈结盟。自从拦截孙瑜那一刻,联盟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刘备表面说一套,掉头就拿了益州的做法是联盟破裂的前奏,孙刘联盟在湘水对峙时就破裂了。结盟?自己抢便宜心安理得,被盟友抢了就大呼盟友的做法叫结盟?你一个人可以耍无赖玩中二,政治中玩这种自私自利的事就是找死。

注意的就是鲁肃,周瑜死后,他还很天真的为刘备推荐庞统,说刘备好话;到了湘水时,谁见鲁肃还说啥刘备好话?

吕蒙杀关羽?他杀关羽干嘛?有私仇吗?还有,他杀关羽了吗

权先使

朱然

潘璋

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

赵累

等于章乡,遂定荆州。——《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本来就没想放关羽,放回去干嘛?放虎归山,让知根知底的他带兵回来打荆州啊?后来?你也知道是后来啊!谁能知道自己的未来?孙权能知道吕蒙的襄阳计划半途流产?知道关键人物吕蒙蒋钦会突然去世?计划赶不上变化,孙权只好暂时服软,没办法的事,现实中没有复活币和上帝模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 回答
    吕蒙未杀关羽,而是将其释放,这一假设性的转折,无疑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激起层层涟漪,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深入剖析,如果这一幕真实发生,局势将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一、 荆州之战后的直接影响:1. 孙权与刘备关系缓和(至少表面上): 吕蒙放了关羽,最直接的后果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 回答
    吕蒙“背刺”关羽是否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历史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1.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局势: 当时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曹操在北方占据优势,孙权在江东稳固统治,刘备则在荆州和益州发展。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是战略要地,地势险.............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 回答
    陆逊之所以同意吕蒙的看法,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荆州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自身作为东吴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战略眼光息息相关。起初,陆逊对于吕蒙提出的袭击关羽的建议,并非是盲目赞同。作为鲁肃的继承者,陆逊深知东吴与蜀汉联盟抗曹是当时的国策,贸然打破这一联盟,特别是对曾经一同抗曹的盟友关羽动手,是要.............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吕蒙击败关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他在许多人心目中却一直被冠以“小人”的称号,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与道德批判: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吕蒙的形象被刻意进行了负面塑造,并以此来反衬关羽的忠义和.............
  •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一、 什么是“索命”?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语道出了士人对知遇之恩的珍视,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忠诚。然而,历史上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军队军民离散,似乎与这句古语所推崇的理想情境大相径庭。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非简单地套用一句普遍性的格言。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多方面因素.............
  • 回答
    关于吕雉为何放过刘邦的长子刘肥,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伦关系以及吕雉自身的权谋。虽然史书对吕雉屠杀刘邦众多儿子这件事有记载,但说她“杀了很多”是有一定夸大的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吕雉对刘邦的儿子们,尤其是那些被立为藩王的,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导致其中一些人非正常死亡,但长子刘肥确实是.............
  • 回答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刘备是否在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史实和情境来推断一下。吕伯奢家事发生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当时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与袁绍等诸侯关系紧张,他当时身在东郡。而刘备则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与陶谦一同对抗曹操,在那之前,刘备刚从公孙瓒那里得.............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以及相关的演义和解读。《三国志》中的记载首先,我们来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逃亡的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公(曹操)从陈留孝廉,.............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在描述吕布兵败被杀的结局时,倒是留下了这么一个“留白”,让貂蝉这位关键的女性角色,在吕布生命终结之后,身影便如风一般消散了。小说里,吕布在下邳城被曹操围困,最终兵败身死。关于貂蝉,书中最后一次明确提到她,是在吕布被擒后,对曹操说:“明公今得我,天下无敌矣!”。这话.............
  • 回答
    白门楼下,吕布一身铠甲,威风凛凛,却也遮不住眉宇间的绝望。曹操立于楼下,目光锐利,扫视着这位昔日战神。“奉先,你还有什么话说?”曹操的声音不带感情。吕布环顾四周,看到了众多眼熟的面孔,袁术、张辽、宋宪、魏续、侯成……他们都曾是他麾下或盟友,如今却都成了看客,有些甚至是他的仇敌。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刘备身.............
  • 回答
    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时,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盘算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时刻。要论证曹操当时是否真的想杀吕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看: 吕布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曹操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秉性,为人反复无常,骁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固的根.............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说起韩信,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若当年吕后不杀他,而是让他领兵去打匈奴,这事儿想想就带劲!咱们就来捋一捋,如果历史的车轮拐了个弯,韩信征匈奴,那场景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得把韩信这人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瞅瞅。吕后专权,那是后话,但当时刘邦驾崩,吕后稳固自己地位,对功高震主的韩信下手,那是政治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