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到底有没有杀吕伯奢?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以及相关的演义和解读。

《三国志》中的记载

首先,我们来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逃亡的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

“公(曹操)从陈留孝廉,除万金,应孝廉,为典军校尉。献帝东迁,公于洛阳,应帝。时董卓专权,公常患之。卓欲废帝,公谋,召王允等,议欲诛卓。卓知,搜捕急,公乃间行,与陈留张邈合,欲共举兵。邈妻吕氏,太守吕伯奢女也,与公善,伯奢亦闻公善,乃迎公。公至,伯奢不在。其子与客谋,欲袭公,求富,公先发,格杀伯奢妻子,与邈别,遂收合兵众。”

这段记载非常简略,但关键信息在于:

“其子与客谋,欲袭公,求富”:吕伯奢的儿子和家中的客人,因为贪图曹操身上的财物,想要对他不利。
“公先发,格杀伯奢妻子”:曹操察觉到了这个危险,先动手了,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人(这里明确写的是“妻子”,而不是“全家”,虽然在当时语境下,“妻子”可能泛指家人)。

《三国演义》中的渲染

陈寿的《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文字相对简练。真正让“曹操杀吕伯奢”事件深入人心,并带上道德批判色彩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强娶尤氏,曹操夜宿人妻”中,对这件事进行了非常细致和富有戏剧性的描写:

“操到,伯奢不在,只有伯奢之妻及两个儿子在家。”
“操的随从,都是些不事生产的游手之徒,见了吕家庄上鸡犬肥壮,便起了贪心。一个随从偷偷地跑去,想捉只鸡来充饥。不料被吕伯奢的一个儿子撞见,便起疑心。儿子回家,与母亲商议,母子二人又叫来村中的几个人,一同密谋,想要把曹操灌醉,然后杀了他,劫了他的财物。”
“曹操在房中,忽然听到外面传来磨刀之声,又听到有人说‘把酒食来!’操疑心大起,便悄悄起身,偷听房外动静。只听得一人说道:‘只等他出来,一齐动手!’操心惊,便推门望外看,见磨刀声正是从厨房内传来。操又听到有人说:‘快杀鸡为他吃!’操悟了,心想:‘他们这是要杀我!’便转身回房,取了宝剑,又唤醒了同伴(虽然《三国志》里说的是“格杀”,但演义里为了合理化曹操的杀戮,往往会描写他有同伴,不过此处演义原文还是写“操……遂拔剑,手起,望腰便砍”,也就是说他一个人杀的),径奔厨房。”
“只见两人在厨房里磨刀,操一进门,即拔剑将那二人砍倒。又听见后面有人声,操又跑到后院,见有一老母(即伯奢妻)在那里准备酒食。操亦杀之。伯奢回来,操却不相识,操仍旧询问‘此间可有姓吕者?’伯奢答曰:‘我即吕伯奢也。’操曰:‘你家可曾有人遇害?’伯奢曰:‘适间有二盗,已被吾儿杀之。’操惊,知是错杀了,即拔剑将伯奢也杀了,以免走漏消息。”

分析与争议点

《三国演义》的描写,尤其是最后一句“以免走漏消息”,给曹操的行为蒙上了一层冷酷无情的阴影。这成为了后世批判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经典案例。

然而,我们需要辨析史料与演义的区别:

1. “妻子”与“全家”:《三国志》原文是“格杀伯奢妻子”,更倾向于指伯奢的妻子和可能在场的女眷。而《演义》则扩大化到“伯奢妻子”和“两人(指儿子和客人)”,甚至最后把吕伯奢也杀了。
2. 杀人动机:《三国志》强调是因为“其子与客谋,欲袭公”,曹操是出于自卫。而《演义》虽然也写了“欲袭公”,但更着重于描写曹操的“多疑”和“绝情”,尤其是最后杀死吕伯奢的理由,是为了“以免走漏消息”,显得更加极端。
3. 是否杀吕伯奢:《三国志》并未明确说曹操杀了吕伯奢本人,只是说了“格杀伯奢妻子”。《演义》则明确说曹操最后也杀了吕伯奢。
4. “鸡鸣狗盗”之说:《演义》中“鸡鸣狗盗”这个成语的来源,也被认为是与这件事相关,描绘了曹操在危急时刻的机敏和狠辣。

现代解读与观点

历史事实的还原:从史学角度来看,《三国志》的记载更为可信。曹操当时是逃亡犯,处境极其危险,遭遇设伏袭击的可能性非常高。他先发制人,杀死意图不轨的家人,是符合当时情境的生存反应。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标签:虽然《演义》的描写更为震撼,但将其中的“杀尽一家”和“最后杀掉主人”等情节,作为曹操人品的绝对定论,可能过于片面。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其过人之处,也有其残酷之处。
道德评判的复杂性:在那个乱世,为了生存,人性的挣扎和道德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曹操的行为,虽然在现代看来极其残忍,但在当时那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是否能完全用现代道德标准去衡量,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结

综合来看,曹操确实在吕伯奢家中杀死了吕伯奢的妻子和其他在家的人,这是《三国志》明确记载的。 曹操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和家中的客人起了歹心,密谋要劫财害命。曹操在得知情况后,为了自保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

至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杀尽吕家老小,最后连吕伯奢也杀掉”,尤其是最后杀吕伯奢是为了“以免走漏消息”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学的加工和渲染,旨在塑造曹操“奸雄”的形象,并且是演义中非常著名的桥段。

所以,可以说曹操确实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刻,因为恐惧和生存的本能,杀死了误会他并试图加害他的人,包括伯奢的家人。但“杀尽”整个吕伯奢家族,甚至最后杀死吕伯奢本人是为了灭口,这些细节的真实性,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并且《三国志》的记载并没有这么极致。

这个问题之所以一直被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曹操“奸雄”形象的认知,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选择和道德的边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恶意杀害了吕伯奢的家人,这一点比较难洗。

此事记在两本立场偏中立的史书上。

《魏晋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两种说法近似,可以相互印证。我认为可信度比较高。

只有专美曹操的《魏书》认为曹操遭到了吕伯奢家人的抢劫,不得已而杀人。

《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但《魏书》的说法有一定矛盾: 当时曹操身边有数位骑兵相从——考虑到曹操是在西园禁军混过的,这些随从绝非常人。吕家儿子到底有多牛逼,居然有自信能击杀这么多在国家一线部队里混过的武士?此处十分令人不解。

想象一下,你有一位亲人,当过首都警局局长。他退役后征讨各路叛党,还在国家特种部队干了好几年领导。这天他带了几个精壮军士来你家讨碗饭吃,在谈笑风生之际,你会选择:

1.好吃好喝伺候着,叔叔侄侄认识着。

2.叔叔,带侄儿一起去谋大事吧!

3.二狗子,到后院叫上鸡仔李娃。趁我爸不在,咱哥几个一起做掉这几个军混子,用他们的马换钱去喝花酒!

建议选3.的朋友把自己发射到火星,地球不适合你。


p.s.今天忽然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曹操可能是故意杀死吕氏全家。

以前解读过徐州屠杀。那次屠杀的本质原因在于,曹操在前一年收了百万黄巾军,没有充足食物的他只能通过靠屠杀来获取当年补给。而吕伯奢案也可能是如此。

试想,曹操逃亡匆忙,钱币又因为董卓的小钱政策失去了交易功能。他和几个军汉一路上怎么补充食物呢?必然需要劫掠。但天灾人祸之下,百姓四散逃离,曹操又能抢谁呢?

在饥寒交迫之际,曹操想到了吕伯奢家。也许进门之时曹操也只是和气借粮,但当时粮食确实金贵,吕家拒绝交出宝贵的食物。

而曹操一行人行至此处,已经达到身体极限,再也无力前往其他地方。于是他把心一横,杀光了吕家人丁。

曹操说的这句: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实用于疑杀场合并不合适。但用在主动抢劫方面却非常恰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以及相关的演义和解读。《三国志》中的记载首先,我们来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逃亡的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公(曹操)从陈留孝廉,.............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关于曹寅是否担任过御前侍卫,史学界确实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史景迁先生的观点也代表了一种重要的学术声音。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曹寅的人生经历、清朝的官制以及史景迁先生研究的侧重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寅的人生轨迹。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汉军正白旗包衣人,是康熙皇帝的乳母之.............
  • 回答
    关于曹睿的生母,历史上存在争议。主流的说法是,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儿子,生母是文昭皇后甄氏。甄氏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攻破邺城后,甄氏被曹丕见到并纳为妻。根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文帝为五官中郎将,纳后。后在袁绍军,二袁(袁绍二子袁谭、袁熙)奔走。甄后,世子(曹丕)见,说焉,纳之。” 曹丕称.............
  • 回答
    曹操,一个在人们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到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奸雄”、“乱世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标签,这些来自《三国演义》的刻画,深入人心,几乎成了曹操的代名词。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而深邃,野史中的曹操,与演义中的那个形象,究竟有多少偏离?他又被“曲解”了多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 回答
    提到曹植和甄宓,这两人名头响亮,故事也够传奇,坊间传说更是五花八门,但究竟是什么关系,想说清楚,倒也需要剥开层层迷雾。首先,明确一点,曹植和甄宓是 叔嫂关系。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甄宓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丕的妻子,也就是曹植的嫂嫂。这个“嫂嫂”的身份,是他们关系的基石,也是后来一切复杂情感纠葛的源.............
  •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
  • 回答
    最近在抖音上被“曹县”的梗刷屏,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一脸懵逼?别担心,我来给你扒一扒这到底是个啥事儿,保证让你明明白白。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时候,一个叫“于老师”的抖音博主(他本身也是菏泽曹县的)拍了一个视频,说“曹县的,我跟你讲,你们好自为之”。这句话怎么听怎么有点像那种黑帮大哥的意味.............
  • 回答
    道家三尸神之说,是中国古代道教信仰中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观念。简而言之,三尸神是寄居在人体内的三种神祇,它们会不断地干扰人的修行,并趁着庚申日(一种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天向天曹(天庭的官府)汇报人的罪过。修道之人之所以要阻止三尸神上天汇报,其根源在于这会阻碍他们得道飞升,甚至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曹操这个人物,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评价他到底是胸怀宽广还是心胸狭窄,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揭开,会发现里面五味杂陈,很难一概而论。你说他心胸狭窄吧,看看他对待那些曾经和他作对,后来又归降他的人。比如吕布的部下张辽,在濮阳时没少跟曹操对着干,把曹操打得够呛。但吕布一死,张辽立马就投了曹操,曹操不仅没记.............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关于曹操与刘邦谁更胜一筹,以及为何曹操未能最终一统天下,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就着这历史的烟云,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曹操这人本事绝对不小。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枭雄,这可不是盖的。论军事才能,曹操是实打实的行家,官渡之战以少.............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长江之水哪一滴更清澈一样,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围绕“忠于汉室”这件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说清楚谁更忠,恐怕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忠是权?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曹操与刘邦,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帝王,其军事才能究竟谁更胜一筹,历来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讨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 nuanced 的比较。时代背景与对手:首先,我们.............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曹操割发代首,这桩千古奇闻,究竟是他一场慷慨激昂的自我鞭挞,还是精心导演的政治秀场?这其中的深意,远非简单的定论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扒开历史的表层,走进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体味曹操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复杂局面。事情的由来,得从那场惊心动魄的狩猎说起。那是在献帝时期,曹操奉旨围猎,名义上是为.............
  • 回答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可以说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说它完全“美化”或“贬低”了曹操,都有些片面。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保留了曹操真实历史上的许多才能和雄才大略,又因为小说的创作倾向,加入了许多文学上的加工和道德评判,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立体,但也更容易引起不同的解读。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