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到底是好还是坏?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

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

1. 权谋奸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是曹操身上最被诟病的一点。他年轻时就表现出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头。比如那个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典故,虽然出处有些争议,但这句话的精神是很多人对他的固有印象。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手段可以说是相当狠辣。

杀吕伯奢全家: 这是早期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件。他本来是去投奔吕伯奢,结果听到吕家在准备酒肉,就怀疑人家要加害于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把一家老小都给杀了。虽然他说是因为“宁我负人”,但这种猜忌心和残忍度,确实让人不寒而栗。
屠城: 在征战的过程中,曹操有过几次著名的屠城行为。比如攻打徐州时,因为徐州牧陶谦杀了他父亲,他就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戮,导致“浮尸满野,血流成河”。这种行为,即使在那个乱世,也属于极端残暴的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实际上他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实权。他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控制的许昌,然后以此为旗号发号施令。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对皇权的践踏,是篡夺权位的阴谋。虽然他自己说这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他做得比谁都“不臣”。

2. 权欲熏心,不顾仁义? 有些人认为他发动战争,扩张势力,都是出于对权力的无止境追求,为了坐上那个最高的位置。他的一些行为,比如逼汉献帝禅让,或者说为之后曹丕称帝铺路,都被解读为是纯粹的权力欲。

3. 破坏传统伦理? 曹操在政治上的一些改革,比如推广屯田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疾苦。但他的一些生活作风,比如喜欢别人的妻子(这主要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但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他的看法),或者说一些在道德上不被接受的行为,也会被拿来攻击他。

好,说完“坏”的,咱们再说说他“好”的地方,这部分往往被人们忽略,或者说被历史的评价所掩盖。

1. 卓越的军事才能: 这是曹操最毋庸置疑的优点。他一生征战无数,从早期讨伐黄巾军,到官渡之战击败强大的袁绍,再到统一北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堪称顶尖。他善于用兵,能抓住战机,也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如果没有这股军事力量,他早就被别人消灭了。

2. 卓越的政治和治国才能: 军事只是手段,曹操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统一北方: 在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曹操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段,结束了北方的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的统一。这对于结束战乱,恢复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屯田制: 这是曹操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战乱频仍、人口锐减的情况下,他大力推行屯田,让无地农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垦土地,进行耕种。这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也为恢复北方经济、安定民生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在特殊时期非常有效的经济政策。
唯才是举: 曹操打破了汉朝以来门阀士族的垄断,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只要你有才能,无论出身高低,他都敢用。这为他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也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像荀彧、郭嘉、张辽、许褚等等,都是各有所长,被曹操所用。
恢复和发展文化: 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提倡文学创作,鼓励人才,为汉末三国时期灿烂的文学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能看到文化的重要性,并加以扶持,这难能可贵。

3. 对百姓的关怀: 虽然我们提到了他的屠城行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在很多时候也表现出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他的屯田制就是最好的证明。他颁布的“求贤令”、“求才令”等,也显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意愿。他的很多政策,都是为了让国家能够稳定下来,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历史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尤其对于曹操这样一位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人物。

时代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代的人物。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想要生存和发展,很多时候就必须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好”。
不同角度的解读: 对于曹操的评价,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如果你只看他为了权力所使用的手段,那么他就是个奸雄;如果你看他结束北方战乱、恢复经济、发展文化的功绩,那么他就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小说的影响: 很多人对曹操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为了突出“忠奸”之分,对曹操进行了“奸臣化”的艺术加工,许多情节都是虚构或夸大的。比如他的“奸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被小说塑造出来的。

总结一下:

曹操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人物。他有着卓越的才能,为结束战乱、恢复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但同时,他为了达到目的,也确实使用过一些残酷和不光彩的手段,甚至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所以,与其说他是“好”还是“坏”,不如说他是一个在极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以其过人的才能和决断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复杂人物。 他是个枭雄,是个政治家,是个军事家,也曾是个文学家。他的功过是非,需要我们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去分析。历史的评价也一直在变化,我们今天对他的认知,也是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回看过去。

他就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也越能品出其中的复杂和醇厚。说他是“好”或者“坏”,都显得过于简单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时代最坏的人。


曹操的“恶”不仅仅在强行“招募”屯田民,还在于曹操为了自己野心,在建安二年、建安九年修改了东汉田税制度,这就是著名的《收田租令》。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传统说法都是曹操此举沉重的打击了豪强地主,解放了生产力云云。


但事实上,这是曹操对治下的自耕农加强盘剥的做法。


因为曹操的新政和东汉旧政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曹操按照“户”为单位把民众要缴纳的赋税固定下来了。


两汉时期的“三十税一”、“十五税一”是根据具体田产来,而曹操直接改为固定数,不管收成好坏,一律每亩收“四升”。


而且还把两汉时期的“人头税”口算钱也固定下来,不管一户有多少人,一律征收“绢二匹、绵二斤”。


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曹操修改后的新税制比东汉税制总体增加了四成的负担。


其实按照曹操的《收田租令》,他应该是鼓励生育的,毕竟人头税固定下来,生孩子越多越划算嘛。


但是,事实上却是曹操治下老百姓被曹操盘剥的不愿意种地,不愿意生孩子,生了男孩就马上杀掉。


比如在关中地区,由于曹操新税制盘剥太厉害,大量老百姓宁愿不种地:


京兆从马超破后,民人多不专於农殖,又历数四二千石,取解目前,亦不为民作久远计。——《三国志注·任苏杜郑仓传》


此时已经是建安十六年了,也就是曹操颁布新税制七八年之后了。


而且这并不是关中地区才有的现象,在淮南下蔡地区也同样出现了农民不愿意种地,不愿意生孩子的现象,河南人郑浑曾经在曹操时期的东汉朝廷做过下蔡令,他就发现传统鱼米之乡的老百姓都不愿意种地,不愿意生孩子:


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椽,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


下蔡,即今天安徽凤台县,距离曹操老家亳州很近的,从古至今一直是传统农业地区,为什么唯独到了三国时代老百姓就不愿意种地呢?


就是因为曹操收税太重,老百姓不愿意种地,也不愿意生孩子。


有人说了,凭什么说是因为曹操收税太重,所以老百姓不愿意种地生孩子的?


这是因为,曹操建安九年完成新税制后,就有属下请求减免三年,减免原因就是曹操新税制太重,老百姓恐怕不愿意缴纳:


是时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税绵绢。(长广太守何夔)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乃上言曰:“自丧乱已来,民人失所,今虽小安,然服教日浅。所下新科,皆以明罚敕法,齐一大化也。所领六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若一切齐以科禁,恐或有不从教者。有不从教者不得不诛,则非观民设教随时之意也。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愚以为此郡宜依远域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比及三年,民安其业,然后齐之以法,则无所不至矣。”

有人说,曹操建安九年的新税制减轻了民众负担,可如果真减轻了负担,怎么会出现何夔所说“若一切齐以科禁,恐或有不从教者。”


而且从何夔给曹操的奏折看,曹操对于抗税不缴的人,采取的手段是“诛”。


另外,长期侍奉在曹操左右的文学之士,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他的《饮马长城窟行》里专门引用了秦末汉初一首乐府诗: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劝老百姓生男孩千万别养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陈琳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经历,才让他写出这样的诗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