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作品里面有写新三国曹植闯白马门,但是军师联盟说的是闯司马门,到底是真实的历史到底是闯了哪个门?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二回“汉寿亭侯张飞大闹长坂桥 雏龙(曹植)欲闯白马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因为曹植的文学才能而赞赏有加,但同时也因为曹植恃才傲物、不守法度而时常感到头疼。有一次,曹操命曹植为他写一篇文章,曹植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完成,曹操大怒,准备严惩曹植。此时,曹丕出面为曹植求情,说曹植因为在想词句而耽误了。曹操提出,如果曹植能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就饶恕他。这就是著名的“七步之才”。

而所谓的“闯白马门”,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直接的“闯白马门”这一情节。《三国演义》中更侧重于“七步之才”的故事,以及后来曹操对曹植的猜忌和打压。

再来看看《军师联盟》中的“闯司马门”。《军师联盟》作为一部电视剧,为了戏剧效果,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在《军师联盟》中,确实有曹植因犯错被曹操惩罚的情节,并且将这个事件与“司马门”联系起来。但需要明确的是,《军师联盟》中所描绘的“闯司马门”并非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而是为了突出司马懿在事件中的作用以及曹操对司马懿的重视。 在《军师联盟》的剧情中,可能将曹植触怒曹操的一些具体事件进行了改编和融合,并加入了“闯司马门”这样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场景。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植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曹植确实因为一些行为而惹恼了曹操,也曾被曹操严厉管教。最著名、也最接近“闯门”意象的事件,可能与他的行为放纵和饮酒有关。

行为放纵与饮酒过量: 曹植素来喜欢饮酒,而且常常因为饮酒而失态,甚至在骑马奔跑时饮酒,险些酿成事故。据《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曾下令说:“自今以后,吾营中不得饮酒。而令中有故饮者,皆不得过五升。若故饮过者,皆收治之。”可见曹操对酒后失态是有明确禁令的。
涉及盗墓(疑似): 还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事件是关于曹操生前建造的陵墓。据说曹操死后,曹植曾有一次在晚上饮酒后,带着一群随从,骑着马,冲破了守卫,闯入了曹操的墓地,并且随意挖掘,这被认为是严重的僭越和对父亲的不敬。但也有说法认为这可能是后世为了抹黑曹植而进行的谣传。
与曹操的矛盾与猜忌: 曹操虽然欣赏曹植的才华,但同时也对他的政治才能和心性有所怀疑。他曾多次想立曹植为继承人,但又因为曹植的表现而犹豫不决。这种矛盾使得曹操在对待曹植时,时而表现出赞赏,时而又严厉惩罚。

为什么会有“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的说法?

“闯白马门”更接近《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的情节设计往往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白马》在古代常与军事、战场相关联,而曹植确实有过在战场上展现才能的时刻(如在官渡之战时,他曾献计)。将“闯”与“白马”联系起来,可能是一种文学上的象征,意指他曾有过冲动、不羁,甚至带有军事色彩的行为。但如前所述,《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明确的“闯白马门”情节,更多的是对曹植才华和品行的描绘。
“闯司马门”是《军师联盟》的改编: 《军师联盟》将重心放在了司马懿身上,因此在剧情设计上,会围绕司马懿来展开。将曹植的某次触怒曹操的事件,巧妙地嫁接到“司马门”前,可以更好地凸显司马懿在关键时刻的出现、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他对曹操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戏说”的手段,用以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戏剧性。

历史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曹植并没有明确记载“闯白马门”或“闯司马门”这样的行为。 上述的说法都来源于后世的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改编。

如果我们非要从历史的痕迹中寻找一个接近的事件,那更可能指的是曹植因为饮酒过量、行为不检而触怒曹操,并因此受到曹操的严厉管教和警告。曹操对曹植的打压更多体现在限制他的政治参与和行动自由上,而非具体的“闯门”事件。

总而言之,“闯白马门”是《三国演义》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可能借用的一种意象,但并非具体情节;“闯司马门”则是《军师联盟》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历史上真实的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也因其放纵不羁的性格,多次惹恼曹操,最终未能获得继承皇位的机会,其人生也因此充满了坎坷。如果非要找一个历史的参照点,那更可能是指他因为饮酒等行为而触犯了曹操的禁令,受到惩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司马门


历史上的司马门事件很有意思 也很模糊 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一下

《三国志》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魏武故事》【又令曰:"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令曰:"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適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司马门事件的时间?地点?是否影响曹丕的太子之位?是否和杨修有关?

俞绍初先生有论文讨论到此事带来了一个新颖的观点 :司马门事件可能发生在洛阳

对此说法最有用的证据是《水经注》【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据此 似乎司马门事件是在洛阳

不过我还是认为司马门事件发生在邺城 《水经注》成书已经很晚了 且这段插入的关于曹植的故事只是顺手记录的传闻 可信度不够 比《水经注》成书更早记载司马门事件的小说《世语》就明确说此事发生在邺城【······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说明一下《世语》完全可以当小说看 其情节毫无历史真实可言 但据此可证 认为司马门事件发生在洛阳并非当时的共识《水经注》的关于此事记载也只是传闻 不足以当证据

据《魏武故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 邺城西门有金明门 金门应是金明门简称 【《水经·浊漳水注》: 邺城 “有七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而洛阳外城城门无门可称为金门者

另外 许多人印象中似乎杨修和司马门事件有关,源于一个不可信的记载

《续汉书》曰【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章。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时年四十五矣。】之后《三国演义》则将其加工成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但《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未说杨修之死与司马门事件有关

《后汉书》【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大概因为《三国志》在提到杨修之死前正好写了司马门事件 以至于有人脑洞大开 把杨修之死和司马门事件联系在一起 而《三国志》关于司马门事件只提到【公车令坐死】杨修不太可能是那个公车令

而且如果真是 《三国志》也不会不说明 关于洛阳说的更多反驳在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
  • 回答
    说到三国杀里的数学知识,那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别看大家平时玩的时候好像只凭感觉出牌,其实脑子里稍微算计一下,胜率就能蹭蹭往上涨。1. 点数与概率:最直观的体现 手牌数量的价值: 这是最基础的。你手里有多少张牌,就意味着你有多少种可能性去使用它们。如果你只有两张牌,那么能做的选择就非常.............
  • 回答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个时间压缩器,一个电话亭大小的,却有着能把两个月活生生掰成一分钟的妖力。你想啊,什么概念?地球自转个不知道多少圈,日升日落,春夏秋冬,这玩意儿在你里头晃悠两圈,外面才过一分钟。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就这么个小小的电话亭,每次还只能塞进仨人,可见这东西的稀罕和珍贵,也说明了它背后.............
  • 回答
    《三体》里提到的大神文明利用数学规律作为武器,这绝对是小说中最令人脑洞大开的设定之一。想象一下,一个文明发展到了极致,他们不再局限于物理层面的打击,而是能够直接操控宇宙的基石——数学和逻辑。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到了极致,但如果细细推敲,其可能性和可怕之处足以让人不寒而栗。首先,我们得理解“数学规律”在《.............
  • 回答
    如果大学里能有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挑选三位心仪的讲师来为我上一堂课,我一定会慎重地做出选择,并且希望这堂课能够带给我超越书本的深刻洞察和启发。我不会去选择那些大家熟知的、已经名声大噪的公众人物,而是倾向于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深厚造诣、且能以独特视角解读世界的智者。首先,我会邀请一位在历史哲学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三国群雄逐鹿,卧虎藏龙,但“作死”的天才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往往聪明绝顶,却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性格缺陷,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要评选出三国“作死”的五大天王,那可真是难为我了,毕竟个个都是“作死”界的佼佼者。不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还是勉强挑出了这五位,他们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出出精彩的“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神经。要回答“高度评价《全面战争:三国》这部作品历史性的人是否崇洋媚外”,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这个话题,然后才能给出比较细致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白“崇洋媚外”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国的文化、商品、科技等盲目推崇,甚至贬低本国的东西,并且这种.............
  • 回答
    现在的三国相关作品,但凡沾点边,似乎就得把“匡扶汉室”这面大旗举得高高的,仿佛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这股风气,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想当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诚,那都是围绕着“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目标展开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权势熏天,但名义上依然要“奉天子以令不臣”,这.............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这款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战略游戏,由英国的Creative Assembly工作室开发,SEGA发行。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合作与文化融合的旅程。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何是身处异域的西方工作室,而非国内团队,能够拿出这样一款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同时又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引发.............
  • 回答
    嘿,聊起《三国英杰传》,这可是不少玩家心底抹不去的童年回忆,也算是我接触策略战棋游戏的启蒙作之一。虽然现在看来,它在画面、操作和系统上都显得有些简陋,但细想一下,当年它之所以能风靡一时,甚至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念念不忘,绝非偶然。要说这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故事的代入感绝对是首当其冲。它不像后来的许多游戏.............
  • 回答
    问到《三国机密》有没有后续,这可是个让不少读者心头痒痒的问题。说起来,马伯庸的原著小说《三国机密》在2015年完结,讲述了曹操秘密培养了另一个自己的故事,围绕着司马懿和曹丕展开了一系列围绕权力、身份、以及汉末三国格局变化的波诡云谲的斗争。故事本身写得相当精彩,留下了不少悬念和引人深思的地方,所以大家.............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游卡三国杀设计师逍遥鱼叔被指控剽窃民间作品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创作者的权益、游戏公司的信誉,以及整个社区对原创性的认知。事件的缘起:一个熟悉的“你”?这事的曝光,通常是源于民间玩家群体的发现。三国杀作为一款运营多年的热门卡牌游戏,拥有庞大而活跃的玩家社区。这些玩家很多也是卡.............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头沉甸甸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个热爱文字、怀揣梦想的创作者来说。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下的故事,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激不起一丝涟漪,那种失落和迷茫,我想你一定深有体会。写了三部作品,却都未能如愿,甚至连最基本的“挣钱”都成了奢望,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是对创作热情和自我价值的严峻考验。先别.............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曾经满怀期待地走进影院,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那个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的关二爷。然而,《关云长》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形,而无神。” 为什么评价不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我作为三国迷,在观看过程中,也正是这些地方让我感到遗憾和失望。一、 人设崩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聊起日本爱情动漫,脑海里立刻就涌现出好多美好的画面和心动的感觉。如果非要我从里面挑出最能打动我的前三名,那必须是这几部,每一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反复回味。第一名:《四月是你的谎言》(四月は君の嘘)这部作品,怎么说呢,它在我心里就像一首奏鸣曲,从一开始的明亮、欢快,到中间的挣扎、痛.............
  • 回答
    问央视版《三国》是不是“神作”,这可真是一个能让无数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我说,称它为“神作”,似乎有点太绝对,但要说它不伟大,那又绝对说不过去。它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尤其是历史正剧领域,那绝对是占着一座巍峨的高峰,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观念。要说详细,咱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制.............
  • 回答
    听到“刘慈欣”,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部横扫世界的《三体》。没错,《三体》确实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奠定了他“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地位。但如果要因此就停下探索刘慈欣宇宙的脚步,那未免太可惜了。他的作品远不止《三体》这一个维度,每一部都像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果要我推荐.............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