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作品里面有写新三国曹植闯白马门,但是军师联盟说的是闯司马门,到底是真实的历史到底是闯了哪个门?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二回“汉寿亭侯张飞大闹长坂桥 雏龙(曹植)欲闯白马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因为曹植的文学才能而赞赏有加,但同时也因为曹植恃才傲物、不守法度而时常感到头疼。有一次,曹操命曹植为他写一篇文章,曹植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完成,曹操大怒,准备严惩曹植。此时,曹丕出面为曹植求情,说曹植因为在想词句而耽误了。曹操提出,如果曹植能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就饶恕他。这就是著名的“七步之才”。

而所谓的“闯白马门”,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直接的“闯白马门”这一情节。《三国演义》中更侧重于“七步之才”的故事,以及后来曹操对曹植的猜忌和打压。

再来看看《军师联盟》中的“闯司马门”。《军师联盟》作为一部电视剧,为了戏剧效果,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在《军师联盟》中,确实有曹植因犯错被曹操惩罚的情节,并且将这个事件与“司马门”联系起来。但需要明确的是,《军师联盟》中所描绘的“闯司马门”并非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而是为了突出司马懿在事件中的作用以及曹操对司马懿的重视。 在《军师联盟》的剧情中,可能将曹植触怒曹操的一些具体事件进行了改编和融合,并加入了“闯司马门”这样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场景。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植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曹植确实因为一些行为而惹恼了曹操,也曾被曹操严厉管教。最著名、也最接近“闯门”意象的事件,可能与他的行为放纵和饮酒有关。

行为放纵与饮酒过量: 曹植素来喜欢饮酒,而且常常因为饮酒而失态,甚至在骑马奔跑时饮酒,险些酿成事故。据《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曾下令说:“自今以后,吾营中不得饮酒。而令中有故饮者,皆不得过五升。若故饮过者,皆收治之。”可见曹操对酒后失态是有明确禁令的。
涉及盗墓(疑似): 还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事件是关于曹操生前建造的陵墓。据说曹操死后,曹植曾有一次在晚上饮酒后,带着一群随从,骑着马,冲破了守卫,闯入了曹操的墓地,并且随意挖掘,这被认为是严重的僭越和对父亲的不敬。但也有说法认为这可能是后世为了抹黑曹植而进行的谣传。
与曹操的矛盾与猜忌: 曹操虽然欣赏曹植的才华,但同时也对他的政治才能和心性有所怀疑。他曾多次想立曹植为继承人,但又因为曹植的表现而犹豫不决。这种矛盾使得曹操在对待曹植时,时而表现出赞赏,时而又严厉惩罚。

为什么会有“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的说法?

“闯白马门”更接近《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的情节设计往往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白马》在古代常与军事、战场相关联,而曹植确实有过在战场上展现才能的时刻(如在官渡之战时,他曾献计)。将“闯”与“白马”联系起来,可能是一种文学上的象征,意指他曾有过冲动、不羁,甚至带有军事色彩的行为。但如前所述,《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明确的“闯白马门”情节,更多的是对曹植才华和品行的描绘。
“闯司马门”是《军师联盟》的改编: 《军师联盟》将重心放在了司马懿身上,因此在剧情设计上,会围绕司马懿来展开。将曹植的某次触怒曹操的事件,巧妙地嫁接到“司马门”前,可以更好地凸显司马懿在关键时刻的出现、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他对曹操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戏说”的手段,用以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戏剧性。

历史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曹植并没有明确记载“闯白马门”或“闯司马门”这样的行为。 上述的说法都来源于后世的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改编。

如果我们非要从历史的痕迹中寻找一个接近的事件,那更可能指的是曹植因为饮酒过量、行为不检而触怒曹操,并因此受到曹操的严厉管教和警告。曹操对曹植的打压更多体现在限制他的政治参与和行动自由上,而非具体的“闯门”事件。

总而言之,“闯白马门”是《三国演义》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可能借用的一种意象,但并非具体情节;“闯司马门”则是《军师联盟》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历史上真实的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也因其放纵不羁的性格,多次惹恼曹操,最终未能获得继承皇位的机会,其人生也因此充满了坎坷。如果非要找一个历史的参照点,那更可能是指他因为饮酒等行为而触犯了曹操的禁令,受到惩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司马门


历史上的司马门事件很有意思 也很模糊 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一下

《三国志》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魏武故事》【又令曰:"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令曰:"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適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司马门事件的时间?地点?是否影响曹丕的太子之位?是否和杨修有关?

俞绍初先生有论文讨论到此事带来了一个新颖的观点 :司马门事件可能发生在洛阳

对此说法最有用的证据是《水经注》【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据此 似乎司马门事件是在洛阳

不过我还是认为司马门事件发生在邺城 《水经注》成书已经很晚了 且这段插入的关于曹植的故事只是顺手记录的传闻 可信度不够 比《水经注》成书更早记载司马门事件的小说《世语》就明确说此事发生在邺城【······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说明一下《世语》完全可以当小说看 其情节毫无历史真实可言 但据此可证 认为司马门事件发生在洛阳并非当时的共识《水经注》的关于此事记载也只是传闻 不足以当证据

据《魏武故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 邺城西门有金明门 金门应是金明门简称 【《水经·浊漳水注》: 邺城 “有七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而洛阳外城城门无门可称为金门者

另外 许多人印象中似乎杨修和司马门事件有关,源于一个不可信的记载

《续汉书》曰【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章。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时年四十五矣。】之后《三国演义》则将其加工成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但《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未说杨修之死与司马门事件有关

《后汉书》【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大概因为《三国志》在提到杨修之死前正好写了司马门事件 以至于有人脑洞大开 把杨修之死和司马门事件联系在一起 而《三国志》关于司马门事件只提到【公车令坐死】杨修不太可能是那个公车令

而且如果真是 《三国志》也不会不说明 关于洛阳说的更多反驳在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