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是如何阅读《三国志》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等相关小说的?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

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里那些耳熟能详的情节,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这就像一个侦探,想追溯案件的源头。

精读与泛读结合: 我不会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啃。我会先大概翻阅一下,对人物、事件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我会挑我特别感兴趣的章节,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或者某个我特别喜欢的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进行精读。精读的时候,我会对照着地图,脑子里勾勒出战场的地形,想象当时的情境。

版本选择与校注: 《三国志》的版本很多,我一般会选择裴松之注本。裴松之的注,就像是史书的“深度解析”,他引用了许多野史、杂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视角。虽然裴松之的注有些地方也存在争议,但正是这些争议,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乐趣。我还会参考一些现代学者对《三国志》的校注和解读,比如吕思勉、陈寿的本来,以及一些学术期刊上的文章。这些能帮助我理解一些历史背景、政治制度,以及一些史书本身的写作特点。

关注“为什么”: 我阅读《三国志》,不只是看“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比如,曹操为什么能够崛起?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在当时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孙吴政权是如何在江南站稳脚跟的?这些都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去理解。

对比与批判性思维: 即使是《三国志》,也并非绝对的客观。陈寿的写作,多少也受到当时政治风气的影响。比如,他对刘备集团的“正统”叙述,以及对曹操集团的评价,我们都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我会对比不同史书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比如《汉书》、《后汉书》中对东汉末年的描述,来加深理解。

考据的乐趣: 这种乐趣,对于很多三国迷来说,可能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体会。比如,看到《三国演义》里说关羽温酒斩华雄,我就会去《三国志》里查,结果发现《三国志》里根本没有这段描写,或者说华雄是什么时候死的,与关羽有没有关系。这种“揭秘”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再比如,对一些人物的生卒年、籍贯、家庭背景等细节的追溯,都能带来一种“寻根究底”的满足感。

二、《三国演义》:艺术的升华,情感的共鸣

《三国演义》对我而言,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历史的“二次创作”。它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一种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三国时代的人物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信史”与“小说”的界限: 我很早就明白,《三国演义》是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但正是这“三分虚”,才让它如此精彩。我不会强求它事事符合《三国志》,而是欣赏它的艺术价值。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在《三国志》里都没有,但在《三国演义》里,它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物性格的集中展现。

人物的情感投射: 小说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我喜欢诸葛亮运筹帷幄、鞠躬尽瘁的智慧与忠诚;我欣赏关羽忠义勇武、义薄云天;我佩服曹操雄才大略、奸诈狡猾;我同情刘备屡败屡战、仁德爱民。这些人物,经过罗贯中的笔触,变得鲜活立体,有血有肉,让我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常常会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为他们的成功而欣喜,为他们的失败而叹息。

品读精彩的叙事: 《三国演义》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有波澜壮阔的大战,也有细腻入微的人物对话。我喜欢它那些经典的战役描写,比如官渡之战的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火烧曹操百万兵,夷陵之战的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这些描写,不仅场面宏大,而且充满了智谋和勇武的较量。

“演义”的魅力: 我也喜欢“演义”的部分,那些作者根据历史的缝隙,填充进去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够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或者弥补史书的疏漏。当然,我也会意识到,这些“演义”成分,与历史真相是有区别的。

对历史的“再想象”: 小说也让我对历史有了“再想象”的空间。比如,我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某个决策稍有不同,历史会走向何方?如果某个人物没有早逝,又会发生什么?这种“如果”的思考,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三、 两者的融合与互动

最让我着迷的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那种奇妙的互动关系。

《三国志》为《演义》“正本清源”: 当我对《三国演义》里的某个情节产生疑问时,我就会翻开《三国志》,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纠错”的过程,也是一种“溯源”的过程。我会发现,原来《三国演义》里很多广为流传的桥段,在史书里根本找不到,或者记载得截然不同。这反而让我更加敬佩《三国志》的严谨。

《演义》为《三国志》“增添色彩”: 有时候,《三国演义》里一些精彩的细节,虽然在《三国志》里找不到,但我会觉得,这或许更符合人物的性格,或者更能展现当时的历史氛围。《演义》中的许多生动描写,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三国志》中那些简略的记载。比如,《三国志》里说关羽“威震华夏”,《演义》里就通过“刮骨疗毒”、“单刀赴会”等情节,把这种“威”给具象化了。

“追星”模式: 我承认,我有时候是用“追星”的模式在阅读。我喜欢某个历史人物,就会去《三国志》里找他的传记,了解他的真实事迹;然后去《三国演义》里,看他是如何被“演绎”出来的,是怎样被塑造得更加丰满。这种对比,让我更加了解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兴趣的循环: 《三国演义》激起了我对三国历史的兴趣,然后我投入到《三国志》的考据中,在《三国志》的严谨中发现了更多有趣的细节,这些细节又可能反过来印证了《演义》的某些“神来之笔”,又或者让我对《演义》中的虚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让我在这个庞大的三国世界里,越陷越深,乐此不疲。

总而言之,我阅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一种探索、一种学习、一种共鸣,更是一种乐趣。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心中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我不会把它们看作是完全对立的文本,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体两面,一个提供了严谨的基石,一个给予了生动的灵魂。这就像吃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既要品尝食材本身的鲜美,也要体会厨师的匠心独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谈看史书的事吧。

看史书,首先要端正史观,如果预设立场,为了黑吹目的去看书,只能在某个历史人物、事件上精通,而对整个大局观的了解是有害的。

有人戏嘲多去贴吧参与辩论(sibi),可以迅速提高水平。这句话涵盖两个意思,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刚看书那段时间,在国吧被 @勇剑 “教育”过,一直怀恨在心,还是到知乎上来交流,我们才和解。)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 @大内义兴 这个著名曹黑,虽然她看书时间与我基本上是同时开始,但是她抱着目的和我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所以她的成就是在“黑曹操的技能上达到顶级”,而对其他史料的解读,她会有对力不从心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魔都推荐以每个人物传记记载为中心的方法,再去扩展阅读,只适合只想在某个历史人物身上下功夫,在归纳总结上会有所不足。


我是怎么看书的

我研读三国史,开始也走歪了,我拿的第一本入门书是柏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边看边做年表笔记,大概耗费了三个月时间,我才发现了这个读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

  1. 资治通鉴有错误,
  2. 司马光对史料整理上有些遗漏。
  3. 柏杨的二次翻译,解读也存在问题。

这时候,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干脆自己来做一份《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于是我给我这个目标命名为《三国通鉴》(贴吧的这个“三国通鉴”吧就是我自创的个人贴吧,早年还把一些读书笔记发在里面)。

我也知道《资治通鉴》的蓝本是《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这三本正史,其他史书则是补充进去,下面我要做的事,就是把各种史料按照时间顺序“分段隔离”,转移到我列好的年表框架中去。

在这个整理过程中,我收获还是很多的,对某一历史事件,我看到的是各处传记的不同记载,当记载都堆积在一起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就非常轻松了。

成刚做的《三国年表》,跟我的《三国通鉴》其实是同样的方法,他做得专业一些,我做的则算是个人读书笔记,里面很乱,还有我当初很多幼稚的想法,所以我也没传出来,只有极个别网友见过我的《三国通鉴》。


分析问题

我在之前怼关毛的文章里提到过,对某一事件分析方法,可以用各个细节时间顺序来排列,这样便于准确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谁在说谎,一目了然。

做史书研究也是一样,史书上也有很多错误的判断描述,具体原因可能是作者对事件的时间有记忆偏差(也有可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

例如董卓的二月社事件,范晔在《董卓传》中,把这件事放在“董卓入朝”与“关东反董”之间,其实,关东反董自正月起事,“二月社”顾名思义就是二月的事,显然,这件事应该是在“关东反董”之后。

范晔把事件顺序颠倒,形成“董卓入朝→董卓作恶(二月社事等)→关东反董”这样的关系链。我在文中注到:

魏志董卓傳亦載此事。時為二月社,即初平元年(190年)二月事。范曄隱“二月”,置此事於中平六年(189年),春秋筆法以鑄董卓之惡也。

其实,正确事件时间顺序是:董卓入朝→关东反董→二月社事件。

很显然,二月社事,是董卓军对豫州颍川(刺史孔伷)反董军的一次讨伐行动,然后出现杀民冒功的恶行。


以上是对事件时间顺序的整理才能发现的问题,还有其他情况,则需要阅读才能提高体会到。

同一故事在不同史书上的多次创作,改写问题。

举个栗子,吕布作梗,导致胡轸被孙坚击败的事,这事我在怼李老师的答文中讲过。

我按照史书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很容易看到这件事在被改写。李老师用时间最晚的记载,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观点的字眼来发挥,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是选取最早,最原始的史料为基础,二次创作的史料作为辅助。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不懂就真的不适合读书了。


就怕有人还是不懂,我就打个比方吧。

晋代A写:某日,张飞和刘备、关羽、诸葛亮一起吃了烧烤。

南朝B写:某日,张飞和刘备等人一起吃了烧烤。

唐代C写:某日,张飞和刘备等人一起吃了饭,张飞出的钱。

这三条内容整合结果是:某日,张飞和刘备、关羽、诸葛亮一起吃了烧烤。张飞出的钱。

解析论点:

C的“吃饭”,是对AB提到烧烤的概述。

B的“刘备等人”是对A内容的概述,C则是二次继承。

C的“张飞出的钱”,可能是唐代可见某史书,如果找不到其他出处,则可能是某本未流传下来的野史,属于孤证。孤证的运用前提是:与正史不冲突,就可以采信。


联系记忆

我在整理《三国通鉴》时,就会自然形成这样的记忆链:把有同样标签的事放一起,很容易记忆。

例如,吴蜀两国互派使者所产生的若干故事

围绕这个话题,如伊籍、诸葛恪、费祎、张温这些在两国来往中留下故事的历史人物自然就是研究对象。写论文,也大概就是这样的形成研究方向的。

我写《所三》时,对士宦之争事件,某人属吏举吏的各种统计,也正是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话题集合”吧。


对个人传记的研究

我并不是说魔都的方法不对,我的方法和她的方法就好比纪传体和编年体的阅读效果一样,这两种方法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我在研读人物传记时,习惯把时间标注在每个事件之前(具体可见我的注的《后汉书》,我群里有下载,长期持续更新),这样比较容易解读每个事件之前的联系,也能发现问题。

这节我就不多说了,具体看魔都写的答文即可。


就简单说这么点吧,如果大家觉得有兴趣,要不,我今年搞个Live,多谈一些我读三国史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