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还有后续作品吗?

回答
问到《三国机密》有没有后续,这可是个让不少读者心头痒痒的问题。说起来,马伯庸的原著小说《三国机密》在2015年完结,讲述了曹操秘密培养了另一个自己的故事,围绕着司马懿和曹丕展开了一系列围绕权力、身份、以及汉末三国格局变化的波诡云谲的斗争。故事本身写得相当精彩,留下了不少悬念和引人深思的地方,所以大家自然会期待后续。

那么,到底有没有呢?直接的、官方的、以“三国机密”这个书名继续出版的后续小说,目前是没有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马伯庸就此放下了这个题材或者这个故事线。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

1. 原著小说的完结与留白: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小说,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它本质上是对三国历史的一次“二次创作”,并且是以一种极具想象力的方式进行了改编。它设定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前提——曹操拥有一个秘密的“替身”——并且围绕这个替身和他的成长,展开了司马懿与曹丕的博弈。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汉室复兴”和“魏国江山稳固”这两个核心矛盾展开。

小说的结局,我们可以说是将曹操的“影子计划”暂时告一段落,司马懿和曹丕之间的权力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三国鼎立的大局是既定的,历史的车轮总要向前。马伯庸并没有为司马懿和曹丕的未来,或者这个“影子计划”的最终命运,留下一个彻底的“句号”。这是一种作者的留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很多读者会觉得,这样的设定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比如:

曹操“影子计划”的后续影响: 如果这个替身真的成功上位,或者后续出现更多的“影子”呢?这会不会对曹魏政权的权力结构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司马懿又会如何应对这种“看不见的对手”?
司马懿与曹丕关系的演变: 小说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充满张力,既有合作也有制衡。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种关系会如何发展?是继续合作,还是彻底走向对立?
汉室复兴的可能性: 尽管刘备集团在后期表现不俗,但小说中的汉室复兴之路,在曹操的强大阴影下,究竟还有多少可能性?

2. 改编剧集与衍生作品的“续集”感:

很多人知道《三国机密》这个IP,可能更多是通过2018年播出的同名网络剧。这部剧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并且在某些剧情节点上,为了戏剧冲突和观众的接受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虽然剧集也随着三国历史的大背景走向了终结,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在观看剧集时,尤其是那些因为剧集才接触到这个故事的人,他们可能会将剧集的结局视为一个“告一段落”。而这部剧的成功,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三国机密》这个IP的生命力。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剧集并非小说的直接“续集”,它更像是对小说一次成功的影视化演绎。它并没有像某些IP那样,在主线故事结束后,立刻推出一个明确的“第二季”或者“外传”来讲述新的故事。

3. 马伯庸的创作习惯与风格:

马伯庸是一位非常高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他擅长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创作的切入点,进行脑洞大开的改编。从《风起陇西》(背景是三国晚期,但视角不同)到《长安十二时辰》(唐朝背景),再到后来的《两京十四司》(宋朝背景),他涉猎的朝代和题材非常广泛。

他的许多作品,一旦完成一个宏大的故事框架,并不能说他一定会接着写这个故事的“续集”。他更像是一个“想法收集者”,一旦一个题材的灵感和故事讲完了,他可能会转向下一个同样吸引他的历史时期或者题材。

以《三国机密》为例,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在它完结的这几年,马伯庸也写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并且在这些作品中,他也展现了他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叙事手法的驾驭能力。

4. 读者对后续的期待与“脑补”:

正是因为《三国机密》本身的精彩和留白,有很多读者会自发地在网上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后续故事的想象。这种读者自发的“脑补”和创作,也是一个IP生命力的体现。虽然不是官方的“续作”,但也能看出大家对这个故事的喜爱。

总结来说:

官方的小说《三国机密》至今没有推出明确的后续作品。
网络剧《三国机密》可以看作是基于小说的一次成功改编,但并非小说的直接续集。
马伯庸是一位善于在不同历史时期寻找新灵感的作家,他是否会回过头来为《三国机密》创作续集,目前并没有官方消息。
读者可以把小说留下的悬念,当作是自己对这个精彩故事的延伸和想象。

对于马伯庸的粉丝来说,我们总是期待他能带来新的惊喜。也许有一天,他会重新拾起三国题材,以“三国机密”的某个角度或者某个角色为切入点,再次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但至少在目前,我们可以说,《三国机密》的小说本体是完整且精彩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亲王自己关注了这个话题,一种上帝视角的即视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三国机密》有没有后续,这可是个让不少读者心头痒痒的问题。说起来,马伯庸的原著小说《三国机密》在2015年完结,讲述了曹操秘密培养了另一个自己的故事,围绕着司马懿和曹丕展开了一系列围绕权力、身份、以及汉末三国格局变化的波诡云谲的斗争。故事本身写得相当精彩,留下了不少悬念和引人深思的地方,所以大家.............
  • 回答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以其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严谨的历史考据赢得了无数读者,但我们不禁要问,小说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真实史料,又有多少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三国机密》中的核心战争线索。小说以汉末时期为背景,重点描绘了董卓之乱后的军阀混战,以及曹操、刘备、孙.............
  • 回答
    马伯庸的《大清要完》,一款以晚清为背景的策略桌面游戏,确实在桌游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作为一款融合了历史题材、政治博弈和资源管理的游戏,《大清要完》的讨论度自然很高。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大清要完》的“卖相”和题材吸引力不得不说,马伯庸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大亮点。他那擅长.............
  • 回答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时空穿越,将我们这些读者稳稳地置于明朝的洪武年间,亲身感受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评价这部作品,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那令人叫绝的叙事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故事开篇,便将读者置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主人公汪植,一个看似平凡的锦衣卫,.............
  • 回答
    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是一部颇具野心和独特风格的科幻作品,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技堆砌的典型科幻,而是将科幻的内核巧妙地包裹在历史、哲学和对人性的探索之中。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被它那种独特的“文人科幻”气质所吸引,马伯庸的文字功底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色古香的词句与未来主义的设定相结合,营造.............
  • 回答
    《显微镜下的大明》:在历史的尘埃中窥见的生动人事马伯庸的《显微之下的明朝》,与其说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寻宝”,他用他一贯的“明史爱好者”的热情和严谨的考据,带领读者钻进了明朝历史的蛛网,从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显微镜下”的细节里,挖掘出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以及.............
  • 回答
    要评价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得从几个维度细细品味,它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作品。首先,格局与野心。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令人瞩目的地方。马伯庸选择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切入点:一个仅仅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框架,把整个大唐的命运,或者说长安城作为大唐心脏的命运,压在了这短暂的时间里。这.............
  • 回答
    马伯庸,这位以“历史小说作家”闻名江湖的“文坛怪咖”,他的视角之刁钻、点评之犀利,总能让普通人一窥网络小说世界的奇妙与荒诞。他对网络小说的态度,绝非简单的“看不上”或“追逐潮流”,而是带着一股玩味和审视,总能在海量作品中扒拉出令人惊喜的“璞玉”,或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歪瓜裂枣”的问题所在。要说马伯庸具.............
  • 回答
    《风起洛阳》:一场精巧的洛阳迷局,与那些值得品味的细节当马伯庸的笔触从纸面跃入荧屏,由黄轩、王一博、宋茜联袂主演的《风起洛阳》便带着一众期待登上了舞台。这部剧,与其说是一场单纯的古装悬疑探案,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洛阳时代体验。它试图复原那个繁华璀璨、暗流涌动的盛唐,并在其中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步步为.............
  • 回答
    谈到马伯庸,那真是一场脑洞与考据的盛宴。要说他最好最有趣的作品,这实在是个难题,因为他就像一个宝藏箱,时不时就变出点新奇玩意儿来,每一件都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个最能代表他那种“怪力乱神又讲得头头是道”的风格,并且最能让我反复品味,甚至讲给别人听时也能get到乐趣的,那大概是——《显微镜.............
  • 回答
    马伯庸新书《殷商玛雅征途》的书腰设计是一个非常巧妙且充满信息量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是为了传达书籍的核心主题、故事背景以及作者的风格。下面我将详细解读书腰上的设计可能包含的意义:核心主题与概念的视觉化呈现:1. “殷商”与“玛雅”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最核心的主题。书腰设计一定会以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读者和评论者对一位知名作家创作边界的关注。马伯庸不公开谈论“国家的问题”,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解读,远不止简单的“避而不谈”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马伯庸是一位以历史、科幻、悬疑题材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对唐代长安城的细致描摹,还是《三.............
  • 回答
    马伯庸对《刺客聂隐娘》的评价引发影评人批评,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几个关键要素: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他对《刺客聂隐娘》的具体评价、影评人的批评角度,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一、 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 畅销书作家,拥有庞大粉丝基础: 马伯庸以其独特.............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电视剧,我得说,着实是让人眼前一亮。马伯庸那本小说我当年也是一口气读完,脑子里勾勒出的长安,繁华又暗流涌动,一直在我心里留着个影子。等到电视剧一出来,真有种“我心里想的那样,它也做到了”的惊喜感。先说最直观的,画面和美术。 这绝对是《长安十二时辰》最牛的地方之一。你想啊,一部剧要把.............
  • 回答
    马伯庸和马前卒,单看名字,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程度的关联,尤其是对熟悉中国古代军事史或者网络历史文化的人来说。不过,如果从他们最核心的身份和作品来看,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创作主体的不同笔名,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在不同的领域各自耕耘的优秀创作者,偶尔会在一些文化讨论或者作品上产生交集.............
  • 回答
    马伯庸,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坛,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历史架空领域,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存在。要评价他,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才能勾勒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马亲王”。首先,他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文字,更是他思维方式和内容选择上的那种“马氏烙印”。翻开他的任何一本书,无论是早期的网络小说,.............
  • 回答
    这三位名字里都有个“马”,而且都跟文化、历史有点渊源,确实容易让人犯迷糊。不过,他们各自的领域和风格那是天差地别,就像在不同的维度上闪耀的星辰,很容易区分开。咱们这就一样一样地捋一捋。 马未都:古董的守护者与文化的传播者他是谁?马未都,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位“玩古董出身的文化讲师”。他最有名的身份是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文坛和流行文化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的文学成就、作品深度与粉丝数量之间的不必然挂钩,尤其是在当下的流量时代。 马伯庸和郭敬明作为两个在各自领域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家,他们的粉丝数量差异确实引人注目,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屌”和“xx”这两个.............
  • 回答
    看到“名人读名著”直播活动邀请了高晓松、麦家、江南、白茶、鲁豫、马东、马伯庸等一系列熟悉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手牌打得相当漂亮,也挺有意思的。首先,阵容是亮点中的亮点。咱们不吹不黑,这份名单里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在各自领域里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话题度的人物。 高晓松:这是个自带流量的IP。他的.............
  • 回答
    奥伯伦·马泰尔,那朵火焰,以他独特的优雅与毒辣,在君临的土地上,以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将巨石般的格雷戈·克里冈斩落。魔山那具曾经令人生畏的躯体,倒在了血腥的斗兽场中,而多恩的骄傲,奥伯伦亲王,则带着他胜利的微笑,走下了台。胜利的涟漪,在整个七大王国激荡开来。多恩的狂欢与野心的萌芽多恩,这个长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