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小说《两京十五日》?

回答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时空穿越,将我们这些读者稳稳地置于明朝的洪武年间,亲身感受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评价这部作品,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那令人叫绝的叙事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

故事开篇,便将读者置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主人公汪植,一个看似平凡的锦衣卫,却身负重任,必须在短短的十五日内,穿越两京——应天(南京)和顺天(北京)——完成一项关乎朝廷安危的秘密任务。马伯庸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个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开头的谜团,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瞬间将读者牢牢抓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主人公究竟要如何摆脱重重阻碍,达成目标。

在这十五天里,读者跟随汪植的脚步,穿梭于繁华依旧但暗流涌动的应天,再到遥远而充满变数的顺天。马伯庸对明朝初年的城市风貌、社会百态、官场规则的描摹,细致入微,仿佛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无论是应天的市井喧嚣,还是顺天的肃穆庄严,亦或是潜藏在权力之下的阴谋诡计,都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从达官贵人的府邸到市井小民的居家生活,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更令人赞叹的是,马伯庸在历史的框架下,注入了精彩的现代式叙事手法。他善于运用“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让汪植这个角色,虽然身处锦衣卫这个权力中心,却更像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在个人的使命与时代的命运之间挣扎。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他的无奈,都让这个角色血肉丰满,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两京十五日》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精巧的“副本式”推进。每到一个关键节点,汪植都会遭遇新的挑战,解开新的谜团,而这些挑战和谜团又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叙事迷宫。读者在跟随汪植解决一个个看似孤立的难题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拼凑出整个阴谋的全貌。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叙事,既满足了读者对解谜的兴趣,又营造了持续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当然,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历史的严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马伯庸在创作前无疑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证,他对明朝初年的政治格局、人物关系、甚至一些风俗习惯的运用,都显得相当地道。他并没有为了戏剧性而随意地修改历史,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例如,他对锦衣卫的描述,既展现了其权势,也揭示了其内部的运作模式和所面临的压力,使得这个职业群体的形象更加立体。

不过,若要鸡蛋里挑骨头,《两京十五日》在人物塑造上,或许会稍显“功能性”大于“个性化”。一些配角虽然在剧情推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自身的复杂性和深度可能不如主角汪植那般突出。但这似乎也是为了突出汪植这个核心人物,将笔墨集中在他身上,从而保证叙事的高效推进。

总的来说,《两京十五日》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次对明朝历史的探访,更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盛宴。马伯庸以其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将一个充满悬念和惊险的旅程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历史的厚重感与小说的趣味性完美结合,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它证明了,历史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写得如此精彩,如此具有现代的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亲王在里面提到了反迁都的三个逻辑,一个是军事的,也就是在北京可以天子守国门,天子可以始终保持对最强军队的把控;一个是政治的,现在已经有了南京和北京两套班子,迁都之后会合并,等于缩编制夺人饭碗;一个是经济的,运河往来盘活了很多经济,也关系着很多人的饭碗。

对于政治和军事方面,我是认可的。在封建时代,如果天子距离前线太远,那要么就学宋朝折腾自己,要么就等着强臣做大,没有第三条路。事实上明朝确实是直到亡国,崇祯都大体上保持着对军队和督抚的控制,袁崇焕、郑崇俭说杀就杀,从这个意义上天子守国门很难说是错误的。

但是经济上,对于「运河往来提供了很多饭碗」所以说运河是好的,我还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

其一、封建时代的生产力很低下,自耕农终日劳作,能略有剩余就不错了。国家一有任何事情,落实到百姓身上,占用了百姓的时间和精力,这就瞬间紧张了。能建立起大规模商业交换的前提是,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即便是不耕种也能被养活,所以可以去工厂、去交换。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生产关系中是不存在的。就好比那些纤夫,表面上看是有了一份糊口的生计(其实基本上是徭役,无偿的),占用的是他们做自己农活的时间。

即便是工业革命初期的欧洲,也是靠的其他殖民地的农产业和工业原材料的输入,才能支持的起来国内的专业化。在当时的大明,不解决粮食问题,漕运的商业繁荣只是代表着对底层更严酷的压榨罢了,这一点和宋朝汴梁的繁荣是一样的。

所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不是短视,而是没办法。就像一个整天一日三餐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计发愁打零工的人,你让他搞什么「富人思维」不现实一样。而一旦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开始富足了,劳动力也可以做点其他的生计了,商业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其二、「有漕运比没漕运好」隐含的假设是:明朝中央政府能力特别差,有这个钱和资源,投到漕运上虽然也有很多弊端和蛀虫,但是好歹还能起点正面作用;如果没有漕运,这些资源肯定浪费掉了。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不一定。

因为漕运的挤出效应很明显:政府的投入巨大,对沿岸百姓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是无偿的徭役)占用巨大。如果没有漕运,百姓的时间、政府的资源完全是可以投入到其他地方去的。明朝时候的小农经济虚不受补,远远达不到凯恩斯时代萧条的那种「很多人闲着没事干」,政府组织个事情的情况。

其三、有一个好的、但是不现实的立意,更符合经济学一些。就是以漕运倒逼海贸。因为漕运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需要弥补,所以应该开海禁,通过大量的输出大明的丝绸和瓷器,来换取粮食、香料和珠宝。这样的一个开放体系下,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相当于海外替大明提供了一部分粮食和生产原材料,养活了因为需要从事商业生产和交易而不能种地的人口。

然而,在大明,底层人民除了起义,是没什么讨价还价能力的。小说里朱瞻基能看到、体验到了一些民间的疾苦,然而也就这样了。孔十八这样的工会头子在大明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争取一点权益,牺牲一批工会领袖…… 这样的谈判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有效制衡的,所以基本上就是空想。

其实亲王书中有一个小人物的经历就反映了这个逻辑。他本来是被朱棣强行从山西移民到北京的,他自己是不愿意移民的;但是上面有命令也没什么办法,就把家里的田产卖一卖,搬过来了。

他当初不愿意来北京,但是如果现在让他搬回去,他愿意么?他说了,也不愿意。因为在山西已经没有基业了,什么都卖了送了,再回去就是和亲戚抢资源,少不了反目成仇了。

大运河上的漕工,也是如此。漕工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很艰苦的,无非是能活下去,其实是比不上自耕农的。但是已经做了漕工,好歹是一个生计,再回头如果没有妥善安置的话,甚至于可能还不如漕工。

世界上的很多事都是如此,有的人做错了事,会给一些人造成伤害;然而如果要纠正的话,却会对之前伤害过的人造成二次伤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时空穿越,将我们这些读者稳稳地置于明朝的洪武年间,亲身感受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评价这部作品,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那令人叫绝的叙事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故事开篇,便将读者置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主人公汪植,一个看似平凡的锦衣卫,.............
  • 回答
    要评价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得从几个维度细细品味,它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作品。首先,格局与野心。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令人瞩目的地方。马伯庸选择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切入点:一个仅仅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框架,把整个大唐的命运,或者说长安城作为大唐心脏的命运,压在了这短暂的时间里。这.............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电视剧,我得说,着实是让人眼前一亮。马伯庸那本小说我当年也是一口气读完,脑子里勾勒出的长安,繁华又暗流涌动,一直在我心里留着个影子。等到电视剧一出来,真有种“我心里想的那样,它也做到了”的惊喜感。先说最直观的,画面和美术。 这绝对是《长安十二时辰》最牛的地方之一。你想啊,一部剧要把.............
  • 回答
    《风起洛阳》:一场精巧的洛阳迷局,与那些值得品味的细节当马伯庸的笔触从纸面跃入荧屏,由黄轩、王一博、宋茜联袂主演的《风起洛阳》便带着一众期待登上了舞台。这部剧,与其说是一场单纯的古装悬疑探案,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洛阳时代体验。它试图复原那个繁华璀璨、暗流涌动的盛唐,并在其中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步步为.............
  • 回答
    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是一部颇具野心和独特风格的科幻作品,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技堆砌的典型科幻,而是将科幻的内核巧妙地包裹在历史、哲学和对人性的探索之中。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被它那种独特的“文人科幻”气质所吸引,马伯庸的文字功底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色古香的词句与未来主义的设定相结合,营造.............
  • 回答
    《显微镜下的大明》:在历史的尘埃中窥见的生动人事马伯庸的《显微之下的明朝》,与其说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寻宝”,他用他一贯的“明史爱好者”的热情和严谨的考据,带领读者钻进了明朝历史的蛛网,从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显微镜下”的细节里,挖掘出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以及.............
  • 回答
    马伯庸对《刺客聂隐娘》的评价引发影评人批评,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几个关键要素: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他对《刺客聂隐娘》的具体评价、影评人的批评角度,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一、 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 畅销书作家,拥有庞大粉丝基础: 马伯庸以其独特.............
  • 回答
    马伯庸,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坛,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历史架空领域,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存在。要评价他,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才能勾勒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马亲王”。首先,他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文字,更是他思维方式和内容选择上的那种“马氏烙印”。翻开他的任何一本书,无论是早期的网络小说,.............
  • 回答
    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是一位在美国政坛上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他的政治理念和个人风格都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左派”或“社会主义者”的标签。首先,从他的核心政治理念来看,桑德斯是一位坚定的民主社会主义者。这并不意味着他主张取.............
  • 回答
    “法律必须被信仰”,这句出自德国著名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Rudolf von Jhering)的论断,被后世广泛引用,尤其是伯尔曼(Harold Berman)在《法律与宗教》等著作中对此有深入阐述。这句话并非简单地赞美法律的庄重,而是触及了法律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实现价值的关键。要评价这句话,我们.............
  • 回答
    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要评价这一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新型.............
  • 回答
    说起霍格沃茨的看门人和猎场管理员,鲁伯特·海格,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可靠”。他可能长得像个巨怪,声音也如同雷鸣,但骨子里,他是个心肠比谁都软的,霍格沃茨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从哈利第一次踏进霍格沃茨大门,看到那个比门框还要宽上一半的巨人,就注定了他会在哈利的人生里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 回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3号舰下水:无奈过渡还是新篇开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3号舰的成功下水,无疑是美国海军水面舰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围绕着它是否是“迷茫期”的无奈过渡产品,抑或是开启新时代的开篇之作,海军界和分析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阿利·伯克级的发展历.............
  • 回答
    张伯礼院士,这位医坛翘楚,他的名字在中国医学界,尤其是在中医药领域,可谓响当当,深入人心。要评价他,绝不能只看他头上的光环,而要深入到他数十年的耕耘,他所代表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医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一、坚实的学术根基与临床实践张伯礼院士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之上的。他并非.............
  • 回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是美国海军现役的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也是世界上最成功、建造数量最多的驱逐舰之一。评价一艘军舰,往往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性能、任务能力、服役表现以及战略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阿利伯克级,作为“神盾”系统的载体,无疑代表了其.............
  • 回答
    关于“希波格拉底”是“岐伯”的音译这一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探讨价值的观点。然而,从语言学、历史学以及医学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更倾向于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猜测或牵强的附会。为了详细地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一、 语言学层面:音译的可能性分.............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黄伯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黄伯韬”在知乎上的活跃度和内容产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要注意的是,我作为一个AI,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情感和主观偏好,我的评价是基于对公开信息(即其在知乎上的言论和行为)的分析和总结。要详细评价“黄伯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内.............
  • 回答
    美国未来驱逐舰“伯克三”级:性能飞跃与挑战并存的宙斯之矛美国海军“伯克三”级(Arleigh Burkeclass Flight III)驱逐舰,也被称为“宙斯之矛”(Spearhead),是基于其久负盛名的“伯克”级驱逐舰的最新升级型号。它不仅是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代表着未来海军作.............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关木通的临床观察研究,确实是中医药领域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评价其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这些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研究背景:关木通的临床应用与潜在风险在张伯礼院士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研究之前,关木通在中医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它被.............
  • 回答
    要评价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误杀”事件,更折射出那个乱世的残酷本质,以及曹操本人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事件本身的回顾:首先,我们得把事情捋清楚。当时,曹操为了逃避董卓的追捕,化名逃亡。他经过吕伯奢的家,受到了吕伯奢一家的热情款待。吕伯奢得知曹操是逃犯,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