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张伯礼团队发布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

回答
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要评价这一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新型病毒,全球医学界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拥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西医则凭借其现代科学的诊断技术和药物研发能力,在抗病毒、支持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两者结合,旨在优势互补,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
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伯礼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契合了国家“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政策。
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在疫情初期,有效治疗药物和方案匮乏,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途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方向。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以公开信息和官方报道为基础)

张伯礼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三药三方”的提出与临床验证:
背景: 在疫情初期,针对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张伯礼团队组织开展了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并结合古代医籍和历代治疗疫病的经验,筛选出了一批具有疗效的中药方剂。
“三药”: 通常指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
金花清感颗粒: 主要用于治疗初期感冒症状,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止咳的功效,可用于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的治疗。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和胃肠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在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方面。
血必净注射液: 主要用于治疗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侧重于改善重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微血栓和器官功能损伤。
“三方”: 指针对不同证型的新冠肺炎提出的三类处方,包括早期清肺排毒方、化湿败毒方、宣肺化饮方等。这些方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个体化用药。
临床研究: 张伯礼团队及其合作者通过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对上述药物和方剂进行了初步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三药三方”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推广应用: “三药三方”被纳入了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当时治疗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优化与迭代:
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深入,以及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张伯礼团队不断优化和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关注不同证型的区分和治疗,针对轻症、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以及愈后恢复期患者,制定了更为精细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辨证论治体系,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关于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的强调:
张伯礼团队始终强调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某个方剂套用到所有患者身上。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基础疾病、病情轻重以及不同时期症状表现,进行个体化的中医辨证,选择最合适的方剂和药物。
中西医结合,并非是简单的中药和西药并用,而是将两者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治疗体系。

三、 研究成果的评价

对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正面评价与积极意义:

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三药三方”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缩短病程、降低病毒载量、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化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血必净等药物在改善肺部炎症、调节免疫、抗凝等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 在疫情初期,有效治疗药物和方案的匮乏,使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可及的治疗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压力。
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在抗炎、免疫调节、扶正固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西医的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形成互补,能够更全面地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 该研究成果促进了对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研究,为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基础。
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 “三药三方”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这表明其疗效和科学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对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了对疾病的整体认识: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促使研究者从整体角度看待疾病,关注人体的内在平衡和免疫功能,这与当前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趋势是一致的。

需要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潜在的局限性或争议点):

研究设计的严谨性与可重复性: 虽然有临床研究支持,但一些批评者和学者仍然对其研究设计的严谨性提出疑问,例如对照组的选择、盲法程度、样本量、统计分析方法等。部分早期研究可能存在样本量不足、非随机对照等问题,需要更高级别、更严谨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疗效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需要清晰界定“三药三方”的疗效是相对于安慰剂还是相对于现有最佳西医治疗。在很多情况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可能是改善症状、辅助治疗,而非“特效药”。
作用机制的深入阐释: 虽然对部分药物的药效成分和作用靶点有初步研究,但对于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整体作用机制,仍需要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研究来阐明。例如,连花清瘟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仍在持续研究中。
对不同变异株的疗效差异: 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不断出现,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其临床表现和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早期研究基于的病毒株与后期的变异株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对“三药三方”在不同变异株下的疗效进行再评估。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的长期监测: 尽管“三药三方”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但对于其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潜在不良反应,仍需要持续的监测和研究。
“一刀切”的批评: 有观点认为,将特定的“三药三方”作为普遍推荐,可能忽视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存在“一刀切”的嫌疑。个体化治疗依然是关键。
国际认可度: 虽然在中国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在国际上,中医药的接受度和证据强度仍有待提升,需要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研究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四、 总结

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积极意义在于:

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选择,缓解了医疗资源压力。
验证了中医药在传染病治疗中的潜力,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未来应对新发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任何医学研究成果都应接受持续的检验和发展。对于张伯礼团队的研究成果,我们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在承认其现有成就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局限性,并鼓励进行更深入、更严谨的科学研究,以不断优化和完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未来的研究应更侧重于:

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用机制的深入阐释。
对不同变异株的疗效评估。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细化。
长期安全性研究和不良反应监测。

总而言之,张伯礼团队的研究成果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重要亮点,为中西医协同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反馈而不断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高赞的回答后忍不住看了原文。这是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正规度很高,可能很多有统计知识的人都不一定发现它的问题。不过也正是因此,只需要认真通读一遍,就能发现它的问题。这是一篇重要数据有明显漏洞的文章。

发现它的问题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

第6页的"4 讨论"一节中明确指出“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因国家疫情指挥部要求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共有7名患者转出,目前恢复情况不详” (截图1)。在此前提下,文中其他地方提到“临床治愈”与“死亡”比例时,样本量仍然等于研究所追踪的患者总数52人,而不是去掉失访人数后的45人,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失访病人的数据在处理后被保留在样本中。

那么处理方法是什么呢?“临床治愈”与“死亡”是分类变量。 第4页"2.3 统计学方法”指出:“对于分类变量的缺失采用意向性分析(即将结合组失访的病例作为治疗失败或无效,而将西医组失访的病例作为成功或有效)进行处理”(截图2)。

研究追踪的患者数,结合组为34人,西医组为18人。出院失访病例数为结合组3人,西医组4人。 按照第4页给出的处理方法,所有描述成功或有效的指标,在结合组不应多于34-3=31人符合(在西医组不应少于4人)。所有描述失败或无效的指标,在结合组不应少于3人符合(西医组不应多于18-4=14人)。

然而,表6(截图3)展示的,描述成功或有效的 “临床治愈”人数,中医组有32人; 描述失败或无效的“普通型转重型发生”,中医组有2人,“死亡” 中医组有0人,“不良反应发生”, 中医组有0人。这四条数据均与第4页描述的缺失数据处理方式有直接矛盾。也就是说表6关于中医组的六条数据,仅有两条可以自洽。(注:表6也是被很多新闻转发,证明中西医结合优于西医的表。部分新闻更是将西医组的转院后的死亡人数说成6人,与论文描述不符。)

以上描述不代表我认同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如果在会计意义上都不能自洽,罔论统计学方法。实际上还有一个更基础更不应该忽略的问题是,文章不是随机对照研究。也就是说两组患者就算在能观察到的方面相似,也不一定真正有可比性。对于这点,文章本身的讨论中也是指出了的,这更强化了它的正规度。

新闻媒体转发的时候,论文只需要"像"论文就足够了,再加上有院士是作者,像不像也不重要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和我一样,除了看到它"像"以外也能想一想。


user avatar

话不多说,直接看论文:


摘要:无非是简明扼要地说明:我们干了什么,怎么做的研究,结果如何,结论多么多么牛逼。

过,看下面。


一般情况,主要是简单介绍一下入组病人的基本信息,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收治的两组的病号在基本信息方面基本上具有可比性。

同时,也讲了讲一些临床上常用的化验指标,表明两组治疗前的化验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意思就是两组的指标具有可比性。

然后,好玩的地方来了。


“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是啥意思呢?

由于在医生的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病人不听话,要么抗拒治疗,要么要求转到其他医院治,对试验总是有一些影响,所以需要一个工具去修正这个影响。

具体的我也不解释,这是一个在临床试验中消除偏倚(bias)的一个工具。

在这篇文章里,意思是:既然社会上很多人都觉得中医治疗是骗人的安慰剂,那我就干脆让你西医一只手。中西医结合组里面转院走掉的病人,我们就当成失败;西医组里面转院走掉的病人,就当他们去更牛逼的医院接受治疗了,我们就当他们之后都治疗成功了。

好,最后结果如何?

很明显,西药两组都是一样用,都让西医医生开;中西医结合组除了西药之外还让中医医生诊脉、处方。

开始有差距了,中西医结合组,症状缓解快,退烧快,住院日期短。

其他伴随症状、CT检查、临床治愈都优于西医组。最重要的是,“轻症转重症”的比率也明显下降。

而且,中西医组34例病人当中,0死亡!西医组18个病人中,还出了一个死亡病例呢。

要知道中西医组收了6例重型,1例危重型;西医组收了4例重型,1例危重型,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呀。

现在看看化验单:

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数、ESR(血沉)、PCT(降钙素原)这几个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除此之外,其他指标中西医组均优于西医组。

尤其是“SSA”(论文此处有误,应为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p值<0.001,说明中西医结合组对这个指标的改善程度远远超过西医组。

SAA是一个什么指标呢?经常去医院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血常规里面有一个CRP指标,通常被称作“炎症指标”,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CRP通常用作观察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而SAA则用作观察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此处SAA如此出彩,说明中医中药在清除病毒感染方面确实表现出了更强大的疗效!


附表:2020年2月25日晚为止疫情表

说在最后:

说到中医,很多西医医生、很多非业内人士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医不科学。更有甚者,嘲讽云:“只要是具有高中教育层次,都应建立科学观,那就都应该是中医黑。”

笔者刚考进中医药大学读书的时候其实也很迷惑。

直到有一次自己受凉生病,发烧38.5℃,自己抓了中药喝,竟然当晚就好了。我才相信,被戏称“慢郎中”的中医中药,治病原来这么快!中医用她的疗效,深深折服了笔者。

孤证不立,论文数据库里还保存公示着很多现代化的中医研究,也验证了,中医确实有疗效。

虽然这篇论文把西医在新冠治疗中的表现“吊打”了,但我在寻求中医水平进步的同时,绝不会忘记西医理论的学习。

因为,我们首先是治病救人的医生,然后才是擅长中医的中医医生。

user avatar

好几个回答,连原文都没看过,就开始骂中医,骂院士。

一边和你讲统计,一边和你讲双盲,不顾研究类型和目的,直接把双盲大棒一甩,你没双盲就不严谨,就不科学,简直是张口就胡来。

首先,这是一篇观察性研究中的回顾性研究,不是实验性研究中的临床对照实验。

回顾性研究的优点是迅速,所需样本量较小,患者接受的治疗不需要人为控制,伦理风险小等。

缺点是存在一定的研究偏倚,正常的回顾性研究偏倚主要是受研究者回忆失准或临床记录失准影响,但本研究的患者情况记录较为全面,偏倚可能主要体现在样本量较小上,这一点原文讨论中有提到:

论文原文的讨论内容

所以某些答主的言论

研究非常不严谨……双盲实验药持续到4月份才能得出结果,然而这么短的时间,中药有效的结论怎么就出来了?……中医宣称有效急功近利……

就赶紧删掉吧,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我们在敲键盘之前应该完整的看一遍论文原文内容

首先看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和各项指标:

基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
实验室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
两组用药情况比较,西药部分无差异

上面3张表说明,本实验是在两组入院时基本情况无差异实验室指标无差异的患者,在接受了无差异的西药治疗基础上(P>0.05),对中西医结合组增加中药治疗后得到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转院、死亡、不良反应无差异

注意这里在数据处理时,转院失访的患者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论文原文提到:

将结合组失访的病例作为治疗失败或无效,而将西医组失访的病例作为成功或有效

因此本题目题干中西医组“西医组18例治疗中死亡1人,转院死亡6人,死亡率39%。”是严重失实的。首先西医组转院的是4个,而且根据论文这4个是算作治疗成功或有效的。

出院指标:

红框内P<0.05
原文讨论部分内容

注:死亡率2%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两组入院时基本情况、实验室指标均无差异的患者,在接受了无差异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中西医结合组增加中药治疗后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 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愈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