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

回答
要评价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误杀”事件,更折射出那个乱世的残酷本质,以及曹操本人性格中复杂的一面。

事件本身的回顾:

首先,我们得把事情捋清楚。当时,曹操为了逃避董卓的追捕,化名逃亡。他经过吕伯奢的家,受到了吕伯奢一家的热情款待。吕伯奢得知曹操是逃犯,出于好心,让儿子和佣人去打猎,准备好好招待他。

然而,就在曹操休息的时候,他无意中听到了吕伯奢儿子和佣人的对话,说的是“何不取之?”(为什么不杀了拿他的财物?)。这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人性扭曲的年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方是打算对他不利,甚至谋财害命。

曹操是什么人?他身经百战,警惕性极高,而且一直处于逃亡状态,神经时刻紧绷。听到这样的对话,他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认为自己身处险境。在这种极端恐惧和怀疑之下,他孤身一人,不顾一切地冲出去,将正在准备酒食的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死,甚至连正在磨刀的佣人也一并杀掉。

杀完之后,他才发现,原来吕伯奢的儿子和佣人说的“何不取之?”是指“何不取猎物之酒肉来款待,以免酒醋不足?”也就是说,他们是要去准备酒肉招待曹操,而不是要杀他。吕伯奢本人回来后,曹操更是直接将他杀掉,然后才逃离。

评价这个事件,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谈:

1. 乱世背景下的生存逻辑:

首先要明白,这不是一个太平盛世的普通案件。当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人人自危。在这样的环境下,猜疑和戒备是常态,特别是对于像曹操这样被通缉的逃犯来说。他的每一步都可能面临生死考验。

从这个角度看,曹操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极端的自保反应。他身处一个随时可能被出卖或陷害的环境中,听到那番话,他的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被杀了”。在那种生死关头,人的理性往往会被恐惧和求生本能所压倒。他没有机会去求证,也没有时间去分辨,只能选择先下手为强。

这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生存哲学,在乱世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很多枭雄都是靠着这种残酷的手段才得以生存并壮大。

2. 曹操性格中的“毒”:

然而,将这件事完全归咎于乱世,也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曹操的性格中确实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冷酷和多疑。

首先,他对人性的认识是比较悲观的。他似乎总是预设了对方的恶意。即使是好意,他也倾向于往最坏的方向去解读。这种“毒辣”的眼光,让他能够看穿人性的阴暗面,但也让他更容易误伤无辜。

其次,他的行动力极强,而且一旦做出决定,就会雷厉风行,不留后患。即使是在怀疑阶段,他也能瞬间转化为致命的行动。这种果断在某些时候是优势,但在这次事件中,却成了悲剧的催化剂。他没有一丝犹豫,没有留下一丝活口,将整个吕伯奢一家灭门。

可以说,这次事件是曹操性格中“疑”与“狠”的集中体现。他的怀疑让他处于极端戒备状态,他的狠辣让他能够毫不犹豫地斩断一切潜在的威胁。

3. “误杀”与“杀戮”的区别:

虽然事件的起因是“误会”,但其结果却是赤裸裸的“杀戮”。曹操确实是误以为自己面临生命危险才动的手,但他事后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悔意或愧疚,反而只是继续逃亡。

“误杀”通常意味着事情发生得并非本意,并且可能会伴随内疚和反思。然而,曹操在事后虽然有过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感慨(这句话的真实性也有争议,但意境与此事件吻合),但这更像是一种对他行为的辩护,而非忏悔。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对待无辜者的态度,反而将其看作是一种必要手段。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曹操政治生涯早期的一次“原罪”。它不仅展示了他的生存之道,也为他日后被贴上“奸雄”的标签,埋下了伏笔。

4. 对后世的影响:

“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传播下,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负面典型。它被用来形容人心地险恶、多疑残忍。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脱离历史背景,将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枭雄,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严苛审判。他是复杂的人,他的行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他自身性格的写照。

总而言之,评价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无奈但不可饶恕的杀戮: 在乱世背景下,他的行为有其生存逻辑上的“理由”,但绝不能因此为他的血腥杀戮开脱。生命是宝贵的,即使是出于误会,灭门无辜也是残忍的。
性格的极端体现: 这件事深刻揭示了曹操性格中极度的多疑、警惕和冷酷。他的这种性格,既是他能够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他犯下许多血腥罪行的根源。
道德的模糊地带: 乱世使得道德标准变得模糊。在生死存亡面前,很多人都会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曹操的选择,只是将这种模糊推向了极致。
历史的警示: 这件事提醒我们,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都可能被放大。同时,也警示我们,过度猜疑和不加分辨的行动,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悲剧。

所以,与其简单地说曹操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不如说他是一个在乱世中以极端手段求生存,并且性格复杂到令人难以捉摸的枭雄。这次误杀,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理解他性格和行为的重要切入点,更是对那个残酷时代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呢非常混乱,我总结几个无法解决的点吧:

其一,曹操是独自抵达吕伯奢家还是有随从?

其二,是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抢劫还是曹操多疑?

其三,吕伯奢人呢?

其四,这件事是如何流传出去以至于被记录下来的?

其五,这件事真的发生过吗?


一步步往下分析,【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疑是骁骑将军,或《志》传抄错误),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曹操跑路很匆忙,洛阳的家眷都丢了,那么他会带上几个随从吗?《魏书》说曹操有随从的,《世语》和《孙盛杂记》未明说曹操有没有随从。如果曹操有随从,吕伯奢的宾客和儿子也就几个人,他们怎么敢大着胆子打劫曹操等人?曹操本人打过仗,武功好不必说了,曹操在这种危局中如果带了随从,自然是武夫有两下的,吕伯奢儿子加宾客几个人为何自信敢打劫看起来就不好惹的曹操等人?再细想,曹操多疑,甚至怀疑故人吕伯奢家的人要害他(据《世语》和《杂记》的说法),那么他怎么就不怀疑自己的随从会害自己呢?不会思考随从拿曹操向董卓邀功的可能性吗?

假设曹操是独自来到吕伯奢家?那么问题又来了,吕伯奢家人被杀,现场没有目击证人,事情外人如何得知?尤其是各种细节,没有当事人如何记录下来?难道是曹操说的?有随从,是随从说的?此时会跟随曹操的随从得多忠心,会泄露曹操黑历史?吕伯奢家人被杀,但是吕伯奢本人没被杀,他会进行证言吗?但此次事件吕伯奢连曹操都没见着,他如何肯定一定是曹操杀了他的家人?他又如何肯定曹操来过他家?

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吕伯奢事件的是王沈的《魏书》,王沈恶名众所周知,老胡说八道了,他记录此事有两种可能性:曹操杀了吕伯奢家人,为曹操滥杀无辜辩护;或者也有可能,虚构了曹操微服路上的冒险情节,体现曹操的武艺高强。请注意,《三国志》没有记录曹操杀吕伯奢家人,而记录了曹操在中牟被抓,又被释放的故事。如果曹操有随从。他会简单的【为亭长所疑,执诣县】吗?亭长手下才几个人?曹操等人(如果有随从的话)骑马佩剑,跑不掉吗?据《世语》【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来自洛阳的命令都传到中牟了,那成皋吕伯奢事件有没有传到中牟?吕伯奢事件真实存在吗?

至于后来的《世语》、《杂记》,其可靠性也堪忧,裴松之说【惟颁撰魏晋世语,蹇乏全无宫商,最为鄙劣,以时有异事,故颇行於世。】《世语》像名人段子集,《杂记》作者孙盛,老改写达人了【凡孙盛制书,多用左氏以易旧文,如此者非一。嗟乎,后之学者将何取信哉?】像【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理由怀疑是孙盛的设计台词。

《世语》、《杂记》都有《魏书》没有的细节,《世语》说吕伯奢有五子,曹操杀了八人,事件发生在夜晚,《杂记》除增加曹操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外还有曹操听到食器声的情节,这些《魏书》没有的情节(《魏书》成书当在《世语》、《杂记》之前)作者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我不会说我的猜测绝对正确,但是有没有这种可能?吕伯奢事件是完全的虚构,吕伯奢此人就根本不存在,王沈《魏书》为了表现曹操的武艺而杜撰了这个故事塞在曹操微服东归的时候,后世作者就依据《魏书》记载不断进行改编,最终也就成了《三国演义》“捉放曹”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误杀”事件,更折射出那个乱世的残酷本质,以及曹操本人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事件本身的回顾:首先,我们得把事情捋清楚。当时,曹操为了逃避董卓的追捕,化名逃亡。他经过吕伯奢的家,受到了吕伯奢一家的热情款待。吕伯奢得知曹操是逃犯,出于.............
  • 回答
    这件事涉及到一个典型的网约车服务纠纷,核心在于 “平台责任”、“用户知情权”、“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以及 “因果关系” 的认定。以下是对这起事件的详细评价:事件概述:一位女性乘客使用“曹操出行”叫车,目的是赶飞机。在行程途中,由于对路线的选择产生了分歧(可能是乘客坚持某个路线,或者司机选择了乘客不.............
  • 回答
    如何评价曹操?——一位划时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多面性解读评价曹操,绝非易事,因为他是一位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他身处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群雄逐鹿的乱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高超的军事指挥、杰出的文学造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要想全面评.............
  • 回答
    曹操麾下武将群星璀璨,可谓三国时期最强军事集团。要评价他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细分到不同时期、不同个体,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总的来说,曹操家族的武将们,无论是血缘关系上的,还是在曹操集团中扮演核心角色的,都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是曹操能够建立并巩固北方霸业的关键力量。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
  • 回答
    谈起曹操,我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横扫八方的一代枭雄。但在一代枭雄的背后,也需要一位能够支撑起内宅,甚至在他征战四方时,还能安抚人心、管理家务的贤内助。而卞夫人,正是这样一位在曹操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女性。卞夫人,名不详,以“卞”为姓,是曹操的第五任妻子,也是他最为宠爱的夫人。她的出身.............
  • 回答
    曹操与刘邦,这两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非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尤其是说“曹操吊打刘邦”,这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两人所处时代、面临的对手以及最终的历史走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审视曹操与刘邦,看看在哪些方面,曹操的表现似乎更胜一筹,又有哪些地方,刘邦展现出了他独特的魄力。首先,从.............
  • 回答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步棋,是东汉末年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政治操作之一,也是评价曹操个人政治智慧和历史地位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议题。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要深入其背后的逻辑、影响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大背景。汉朝历经几百年,国祚虽已衰微,但“汉”这个符号的.............
  • 回答
    评价曹操专车旗下高端品牌“耀出行”,我们得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它作为曹操专车“高端”标签的延伸。首先,从品牌定位和市场切入点来看,“耀出行”的出现,是曹操专车顺应市场需求、尝试向上突破的战略动作。在网约车市场日益饱和,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当下,单纯的价格战难以维持高用户粘性,提升客单价、吸引.............
  • 回答
    提起曹操,那可真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能像他这样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寥寥无几。说实话,要评价他这个人,光是简单地贴个“奸雄”或者“英雄”的标签,那就太对不起他复杂的生平了。他身上糅杂了太多矛盾的特质,也做了太多功过参半的事情,所以才有后世人对他评说不一,争论不休。咱们先从他那出身说起。曹操.............
  • 回答
    曹操,这位汉末的枭雄,身上从来就不乏争议。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篡位者,将汉室江山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也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统一北方,扫荡群雄,为日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曹操无疑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身上有着超越时代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凭借着过人的胆.............
  • 回答
    《盖世英雄曹操》的禁播事件,在当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其背后涉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艺术创作的边界、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考量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盖世英雄曹操》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从现有的一些资料和评论来看,《盖世英雄曹操》并非一部正统的历史剧,而更倾向于.............
  • 回答
    评价刘备和曹操的用人水平,是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话题。这两位枭雄,虽然都以雄才大略著称,但他们在识人用人上的方式、侧重点以及最终达成的效果,却有着显著的不同。想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曹操:务实 pragmatist 的伯乐,海纳百川的集大成者曹操用人,最突出的.............
  • 回答
    要评价陈建斌老师饰演的曹操,这绝对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三国》系列,尤其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形象,有人爱他的雄才大略,有人恨他的奸诈多疑。而陈建斌老师,算是近年来最深入人心的曹操扮演者之一了,他演的曹操,自有他独特的味道。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说,陈建斌老师的曹操,给人的第一.............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最新发布的曹操篇预告片,可以说是又一次点燃了玩家们的热情。我个人来看,这个预告片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在视觉效果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核心魅力,并且为游戏在玩法层面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和暗示。首先,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次的曹操篇预告片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高.............
  • 回答
    刘备这人,打个比方,就像是在乱世之中,一块极具韧性却又不那么锋利的石头。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天赋异禀,不如说是靠着一股子“别人死我活”的韧劲和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要说刘备,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套“仁义”的招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简直就像是在狼群里硬要推广吃素一样,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迂腐.............
  • 回答
    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剧中,荀彧和郭嘉对曹操自称“臣”,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人物关系、权力格局以及汉末政治生态的核心。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一句“忠诚”或“臣服”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汉朝末年,虽然名义上是.............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六位爷饰演的曹操,这可是个硬核话题,毕竟曹操这人太复杂,太有味道了,不同演员演出来那真是不一样。这六位都是咱们国产剧里的硬汉派代表,都演过曹操,各有千秋,谁也别说谁完全不行,只能说谁更贴合自己的理解。我这人也爱看戏,没事儿就琢磨琢磨,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跟您聊聊,保证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这无疑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含金量”相当高。这场胜利不仅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威望和集团凝聚力。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以及两位主帅的用兵能力,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
  • 回答
    徐晃,这位曹魏阵营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其武勇与谋略皆备,在三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操之所以能将他比作汉朝名将周亚夫,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徐晃多年来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治军严明的深度认可。徐晃的实力:稳健、坚韧、有勇有谋要评价徐晃的实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卓越的统帅才能.............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