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

回答
要评价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得从几个维度细细品味,它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作品。

首先,格局与野心。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令人瞩目的地方。马伯庸选择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切入点:一个仅仅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框架,把整个大唐的命运,或者说长安城作为大唐心脏的命运,压在了这短暂的时间里。这种“压缩感”让整个故事的节奏感极强,仿佛你就是身处其中,感受着每一分每一秒的紧迫。故事围绕着一场可能颠覆大唐的巨大阴谋展开,涉及到朝廷、江湖、宗教、甚至边疆势力,这种跨度的宏大,在很多历史小说里都不多见。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追捕的故事,更是一次对大唐盛世末期社会肌理的深度扫描。

其次,历史还原与细节打磨。马伯庸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甚至可以说是“妖气”十足。他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学究式写作,而是将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肌理中。从唐代的官制、兵制、服饰、饮食,到长安城的坊市布局、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再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比如弩箭的种类、防具的性能、甚至连唐朝的刑罚和医疗都一一涉及。他能把“火药”这个概念在唐朝的语境下运用得淋漓尽致,又能让你相信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情报传递、暗号传递是多么不容易,又充满了趣味。

举个例子,书中对于“狼卫”的描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来自草原的勇士”,而是深入到他们的民族构成、作战方式、甚至生存逻辑。再比如,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消息,主角们会利用当时的各种信使方式,驿站、军鸽、甚至是通过特定的人物传递口信,这些细节都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也为情节的推进提供了合理的依据。读这本书,你会感觉像是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唐朝纪录片,只不过,它还加上了紧张刺激的剧情。

第三,人物塑造与群像描绘。尽管时间线极短,但《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一点也不脸谱化。

张小敬:这个角色是全书的灵魂。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运筹帷幄的圣贤,而是一个出身底层、满腹江湖气的“不良人”。他粗粝、野性、却又有着自己坚守的道义和对长安这座城的深情。他身上混合了杀手的狠辣、捕快的敏锐、以及一个凡人的无奈和疲惫。他的挣扎、他的选择,让这个人物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你可以看到他如何从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在危机面前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李必:作为全书的另一条主线,李必是出身名门、少年得志的道士。他聪明绝顶,心怀天下,但同时又带着一股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和一丝年轻人的傲气。他与张小敬的组合,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者,一个怀揣抱负的理想主义者,这种强烈的反差和互相的理解,构成了书中最重要的“CP”之一,也是故事张力的重要来源。
姚汝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他代表了“士”这个群体在那个时代的迷茫和尴尬。他既有才华,又有着自己的野心,但他的身份和立场让他常常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他的纠结和最终的命运,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檀棋:作为李必的侍女,檀棋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传统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她聪明、忠诚,更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力。她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和果断,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男性角色更具魄力。

除了这几位核心人物,书中还有很多出场时间不长,但形象极其鲜明的人物,比如因为爱而癫狂的“龙波”,比如因为权谋而走向极端的人物,比如那些为了各自目的而奔走呼号的小人物。马伯庸擅长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精炼的笔触勾勒出这些人物的特点,让他们在故事中闪闪发光。

第四,叙事节奏与悬念设置。这正是《长安十二时辰》最“烧脑”也最“上瘾”的地方。十二个时辰,就像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小高潮和小悬念。故事主线是追捕,但在这条主线上又层层嵌套着各种支线和反转。你会看到情报的传递、错漏、被截获;你会看到人物之间的误会、合作、背叛;你会看到计划的执行、受阻、调整。马伯庸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他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你惊呼“原来是这样!”。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紧张,欲罢不能。

第五,主题深度与思考。抛开精彩的剧情和历史还原,《长安十二时辰》也探讨了一些深刻的主题。

责任与担当:在危机面前,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张小敬从一个只想活下去的人,到为了保护他心中的长安而拼命;李必从一个追求个人名望的道士,到肩负起整个国家的安危。这种责任的觉醒和承担,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
盛世的脆弱:大唐看似繁华昌盛,但在十二时辰的危机面前,也暴露出了其内部的腐朽、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助。盛世之下,潜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危机?
人性善恶的交织: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苦衷。即便是反派,他们的行为背后也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驱动。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描写,让故事更具现实意义。
“长安”的意义:长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大唐文明的象征,是无数人寄托梦想的城市。张小敬守护的是这座城市,也是他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为了营造紧张感,有些情节的巧合性稍显过重;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对于某些历史细节的引用,如果不是对唐史有所了解,可能会看得稍微吃力。但总体而言,这些都无法掩盖《长安十二时辰》的优秀。

总的来说,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历史推理小说。它将严谨的历史考据与扣人心弦的悬疑推理完美融合,用一个精巧的框架,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真实的大唐世界。它不仅仅是讲了一个好故事,更是在这个故事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在乱世之中,普通人的坚韧与担当。 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好像真的在大唐的长安城里走过一遭,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十二个时辰,而这,就是一本好小说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

@马伯庸

忠实粉丝,见证着他的微博粉丝数从五十万到两百万。

《长安十二时辰》和之前的《风起陇西》和《欧罗巴英雄记》一样,新瓶装旧酒,以古代的背景写现代的故事。本书剥离开书中的背景,其实是一个标准的警匪片的套路。书名都很明显的看出调侃了一下《反恐24小时》。但放在唐朝的背景下,就给人以不协调的幽默感,这也是马式幽默的一贯表达方法,他本人称之为文学立定跳远。马伯庸的这一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征服玛雅史》,但不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安排,已经比《殷商》的无厘头高了三个段位。从这一点看,马伯庸的成长非常明显。

本书的优点非常明显,就是突出了标题中的“长安”二字。在主题类似的《风起陇西》中,陇西的地域特征其实并不明显,不管是成都、汉中、还是邺城,都让人感觉不到这座城市的细节特征,似乎不管在哪儿都是一样,有时甚至感觉除了称谓不同,这就是一个现代城市。这对于塑造书中那种不相匹配的幽默感和穿越感其实是不利的。

而在本书中,借助对长安的地理地貌的合理想象,尤其是抓住的长安最突出的“坊市”的特征,让人物在坊市的屋顶上穿梭,借助严密的防卫抓捕敌人,让长安这座城市立体起来。这样才真正让书里的长安与北京、南京、东京都不一样。写了几章之后,作者还兴致勃勃的加上了自己创作的长安复原地图,可见其志趣。在我看来作为小说加上这样的地图有些画蛇添足了,出版时应该也会有所处理。但这种沉入穿越的城市里去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夸赞的。

本书的缺点也同样明显,精于细节但疏于大局。可能是由于连载的原因,被读者指出疏漏后就不得不改动剧情,导致书中剧情不连贯之处也非常明显。比如最让我尴尬的是第七章,作者借李泌之口吐槽:

“可咱们回想一下这一路的追查。突厥狼卫之前已潜伏有大量人手,既有万全宅,也有集结用的货栈,还能联络到外地的货运脚行……有这种眼光的人,对长安一定非常熟悉,还用得着再去找舆图吗?”


我看的时候都想替作者回答,尼玛我让他们去抢地图的时候,还没想到后面这么多出啊!


当然自己用角色吐槽比后面读者拍砖更好,马伯庸也尽量给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文脉的零落之感非常强烈。


事实上,如果本书的野心没有那么大,就到破获突厥存储的炸药为止,可能是一个节奏更为紧密的中篇。但作者还希望更进一步扩大世界观和背后的大阴谋,就开始显得略显拖沓。但毕竟按作者的思路,现在微博上公布的才刚刚三分之一,后面究竟如何走向,还需要拭目以待。


另外,本书也充斥着马式幽默,即用半文言积极化用现代的意象。就像《三国机密》里生造的“据溷不屙”,《风起陇西》里孙权的外交辞令,到本书中开了挂一般存在的“大案牍术”。对所谓“大数据时代”的调侃溢于言表。这种写法可能与晚清文人用文言、诗词描述西方新事物有关,马伯庸现在已经能灵活运用,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风格。偶尔出现,就像是和读者约好的暗号一样,让人会心一笑。


不论如何,本书是马伯庸纯熟的作品,总体质量均属上乘。而且在正式出版/改编影视之前,还有修改时间,希望能看到一部让人激动的新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得从几个维度细细品味,它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作品。首先,格局与野心。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令人瞩目的地方。马伯庸选择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切入点:一个仅仅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框架,把整个大唐的命运,或者说长安城作为大唐心脏的命运,压在了这短暂的时间里。这.............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电视剧,我得说,着实是让人眼前一亮。马伯庸那本小说我当年也是一口气读完,脑子里勾勒出的长安,繁华又暗流涌动,一直在我心里留着个影子。等到电视剧一出来,真有种“我心里想的那样,它也做到了”的惊喜感。先说最直观的,画面和美术。 这绝对是《长安十二时辰》最牛的地方之一。你想啊,一部剧要把.............
  • 回答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时空穿越,将我们这些读者稳稳地置于明朝的洪武年间,亲身感受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评价这部作品,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那令人叫绝的叙事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故事开篇,便将读者置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主人公汪植,一个看似平凡的锦衣卫,.............
  • 回答
    《风起洛阳》:一场精巧的洛阳迷局,与那些值得品味的细节当马伯庸的笔触从纸面跃入荧屏,由黄轩、王一博、宋茜联袂主演的《风起洛阳》便带着一众期待登上了舞台。这部剧,与其说是一场单纯的古装悬疑探案,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洛阳时代体验。它试图复原那个繁华璀璨、暗流涌动的盛唐,并在其中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步步为.............
  • 回答
    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是一部颇具野心和独特风格的科幻作品,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技堆砌的典型科幻,而是将科幻的内核巧妙地包裹在历史、哲学和对人性的探索之中。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被它那种独特的“文人科幻”气质所吸引,马伯庸的文字功底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色古香的词句与未来主义的设定相结合,营造.............
  • 回答
    《显微镜下的大明》:在历史的尘埃中窥见的生动人事马伯庸的《显微之下的明朝》,与其说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寻宝”,他用他一贯的“明史爱好者”的热情和严谨的考据,带领读者钻进了明朝历史的蛛网,从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显微镜下”的细节里,挖掘出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以及.............
  • 回答
    马伯庸对《刺客聂隐娘》的评价引发影评人批评,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几个关键要素: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他对《刺客聂隐娘》的具体评价、影评人的批评角度,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一、 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 畅销书作家,拥有庞大粉丝基础: 马伯庸以其独特.............
  • 回答
    马伯庸,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坛,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历史架空领域,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存在。要评价他,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才能勾勒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马亲王”。首先,他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文字,更是他思维方式和内容选择上的那种“马氏烙印”。翻开他的任何一本书,无论是早期的网络小说,.............
  • 回答
    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是一位在美国政坛上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他的政治理念和个人风格都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左派”或“社会主义者”的标签。首先,从他的核心政治理念来看,桑德斯是一位坚定的民主社会主义者。这并不意味着他主张取.............
  • 回答
    “法律必须被信仰”,这句出自德国著名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Rudolf von Jhering)的论断,被后世广泛引用,尤其是伯尔曼(Harold Berman)在《法律与宗教》等著作中对此有深入阐述。这句话并非简单地赞美法律的庄重,而是触及了法律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实现价值的关键。要评价这句话,我们.............
  • 回答
    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要评价这一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新型.............
  • 回答
    说起霍格沃茨的看门人和猎场管理员,鲁伯特·海格,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可靠”。他可能长得像个巨怪,声音也如同雷鸣,但骨子里,他是个心肠比谁都软的,霍格沃茨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从哈利第一次踏进霍格沃茨大门,看到那个比门框还要宽上一半的巨人,就注定了他会在哈利的人生里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 回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3号舰下水:无奈过渡还是新篇开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3号舰的成功下水,无疑是美国海军水面舰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围绕着它是否是“迷茫期”的无奈过渡产品,抑或是开启新时代的开篇之作,海军界和分析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阿利·伯克级的发展历.............
  • 回答
    张伯礼院士,这位医坛翘楚,他的名字在中国医学界,尤其是在中医药领域,可谓响当当,深入人心。要评价他,绝不能只看他头上的光环,而要深入到他数十年的耕耘,他所代表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医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一、坚实的学术根基与临床实践张伯礼院士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之上的。他并非.............
  • 回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是美国海军现役的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也是世界上最成功、建造数量最多的驱逐舰之一。评价一艘军舰,往往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性能、任务能力、服役表现以及战略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阿利伯克级,作为“神盾”系统的载体,无疑代表了其.............
  • 回答
    关于“希波格拉底”是“岐伯”的音译这一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探讨价值的观点。然而,从语言学、历史学以及医学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更倾向于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猜测或牵强的附会。为了详细地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一、 语言学层面:音译的可能性分.............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黄伯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黄伯韬”在知乎上的活跃度和内容产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要注意的是,我作为一个AI,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情感和主观偏好,我的评价是基于对公开信息(即其在知乎上的言论和行为)的分析和总结。要详细评价“黄伯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内.............
  • 回答
    美国未来驱逐舰“伯克三”级:性能飞跃与挑战并存的宙斯之矛美国海军“伯克三”级(Arleigh Burkeclass Flight III)驱逐舰,也被称为“宙斯之矛”(Spearhead),是基于其久负盛名的“伯克”级驱逐舰的最新升级型号。它不仅是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代表着未来海军作.............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关木通的临床观察研究,确实是中医药领域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评价其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这些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研究背景:关木通的临床应用与潜在风险在张伯礼院士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研究之前,关木通在中医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它被.............
  • 回答
    要评价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误杀”事件,更折射出那个乱世的残酷本质,以及曹操本人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事件本身的回顾:首先,我们得把事情捋清楚。当时,曹操为了逃避董卓的追捕,化名逃亡。他经过吕伯奢的家,受到了吕伯奢一家的热情款待。吕伯奢得知曹操是逃犯,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