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伯庸?

回答
马伯庸,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坛,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历史架空领域,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存在。要评价他,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才能勾勒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马亲王”。

首先,他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文字,更是他思维方式和内容选择上的那种“马氏烙印”。翻开他的任何一本书,无论是早期的网络小说,还是近年的《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你总能找到那种聪明、狡黠又带着点戏谑的劲儿。他擅长用一种跳脱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和现实,不拘泥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切入,放大那些被忽略的元素,让故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其次,他是技术流的代表人物。这里的“技术流”不是指像网络游戏里的升级打怪,而是指他在故事构建上的精巧和扎实。他特别擅长“玩”时间、玩空间、玩线索。比如《长安十二时辰》,把一个紧张的24小时事件写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人物行动逻辑严丝合缝,读起来有一种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唐朝的市井百态、社会结构,读来酣畅淋漓。他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和运用,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这些史料巧妙地编织进故事肌理,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而不会觉得枯燥。

再者,他是一位优秀的通俗历史普及者。很多人是通过马伯庸的作品才开始对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历史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并非学院派出身,这反而让他更能摆脱书斋气的束缚,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有趣的方式去讲述历史。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各种脑洞和想象力,但他又会确保这些想象力是有根基的,是基于他对史料的理解和加工。他善于抓住历史的“痒点”,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挠,结果就是吸引了大量非历史专业背景的读者。他的这种能力,某种程度上比一些枯燥的学术著作更能达到推广历史知识的目的。

当然,评价一个人不能只说优点。马伯庸的作品也有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

有的人认为,他过于追求故事的“巧思”和“惊艳感”,有时会让故事的走向显得有些过于“设计”,不够自然。比如一些反转,虽然精彩,但回过头来细想,可能存在一丝刻意为之的痕迹。但这也很难说是不是“缺点”,毕竟这是他个人风格的一部分,也正是这种“巧思”吸引了许多读者。

另外,他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虽然鲜活有趣,但有时也会因为服务于故事的需要,而略微扁平化一些人物的复杂性。他更侧重于挖掘人物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反应和选择,而对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可能不是他最关注的点。当然,这也是类型小说的局限性,他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讲好一个故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他对“中国风”和“东方想象力”的贡献。在很多西方奇幻、科幻作品占据主流的时候,马伯庸的作品,尤其是《古董局中局》系列、《长安十二时辰》,都展现了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用现代的叙事技巧,重新激活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哲学思想、民间传说,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并且能够被当代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自信的体现。

最后,马伯庸这个人本身,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存在。他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言辞犀利,段子手气质十足,这让他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亲近感和互动感。他能够巧妙地将自己的个人魅力与作品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粉丝经济”效应,但又不像很多流量明星那样空洞,他的“粉丝”大多是被他的才华和内容所吸引。

总而言之,评价马伯庸,不能用单一的标尺去衡量。他是一个集天才的想象力、扎实的史料功底、精巧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于一身的作家。他用自己的方式,给中国文学,尤其是历史架空和文化IP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生命力。他或许不是最“严肃”的作家,但绝对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而且他的故事,总是能让你在捧腹大笑之余,还能学到点东西,感受到我们自己文化的厚重与魅力。这本身,就足以让他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伯庸这人没意思,打狗打一半,没下文了。也可能是懒得理会这种连脸都不敢露的从心吧。

我还等着看打脸呢。。。


嗯,我舔他是为了他能把长安的后面二十多集刻好了盘,明天一早包好了放在我家门口。


不过看背地里嚼舌根的长舌妇被人撕烂了嘴,比电视剧更有意思 。

你看,你把我拉黑了我还是有办法让你看到哦✌️

user avatar

  在当下这拨网络作家里,马伯庸算是一个异类。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他不是靠哪本书一战成名、从而红遍天下,也没有推手在背后为其宣传炒作,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学识、才华与幽默,以大量的作品慢慢积累人气,影响力与日俱增。

  其次,他既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又有着出众的讲故事的能力,还能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在同一年代的作家群里,确实极其少见。

  马亲王的作品特色,我以为可以用三个字总结:博、趣、奇。

  “博”,是指其广博的内容。马亲王是个兴趣极其广泛,阅读面很广的人。虽然能够称得上“精通”的领域大概也就那么几个(比如三国,确实够得上准专家的级别),但更多的领域里的东西他都知道一些,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这就使得他的作品里往往包含了多个领域的内容,知识点和兴趣点十分密集,可谓贯通古今,博集中外。

  马亲王的古文功底很扎实,虽然也不能说是特别专业,但至少在网上发表东西的这些人里是很突出的。古文功底这玩意儿说起来很玄,其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不信你用文言文写一篇东西出来,我立马就能大概猜出你读过多少古书。试看马亲王用文言文写的那些文章和段子,诸如《圣域书》、《代小布什讨海珊檄》、《三国新语》等等,就可以看得出他对古文是下过工夫的,所以写起文言文来,才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更难得的是,马亲王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广有涉猎之外,对西方和日本的历史文化也了解颇深。从他写的《欧罗巴英雄传》和《贞德别传》就可以看出来,能够用古典白话小说和武侠小说的风格来写欧洲英雄人物,这种风格能游刃有余掌控的人实在不多。

  阅读面的广泛,使得马亲王可以娴熟地模仿各种文风,这甚至成了他早期的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他至少模仿过以下作家的风格:田中芳树、村上春树、王小波、席绢、安妮宝贝、金庸、古龙、郭敬明,等等。他模仿田中大神写的《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薄》系列的同人之作《克里奥佩特拉的葬送》、《东方夜谭》几可乱真,甚至被收入《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薄》的盗版书里。

  正因为内容的广博,又通晓古今中外,所以马亲王的作品才会涉及到如此之多的类型,以小说为例,就包括了悬疑、灵异、历史、推理、武侠、科幻、奇幻、同人、恶搞等等,而且每一类的小说都写得有模有样。如果有人问最能代表马伯庸风格的小说是哪一部?这个问题我还真没办法回答,是轻小说风格的《笔冢随录》?是开创了古代谍战题材的《风起陇西》?是天马行空的《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是“以外喻中”的典范之作《寂静之城》?是走“知识小说”路线的《古董局中局》?是发生在古代的悬疑小说《长安二十四时辰》?似乎这几部小说的风格都不一样。我自己最喜欢“鬼才之作”《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也认为它最能代表马亲王的风格,但是别人却不见得这么认为。

  “趣”,是指其风趣幽默的文风。这是马伯庸作品的又一大特点,即密集的恶搞、吐槽和冷笑话,当然这不是他所有作品都具备的特点,但却是最能反映其文风的。看马亲王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在里面寻找各种各样有趣的冷笑话和吐槽,有一些作品之所以能让人百看不厌,更应当归功于这些有趣的段子。

  同时,这些恶搞、吐槽和冷笑话都不是走三俗路线的那种,换句话说,得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人才看得懂。为了方便说明,我随便找了一篇马亲王的作品作为例子,这是马亲王写于2013年的散文《国庆戒网记》:

  “所以重案六祖那句话没错,不是WIFI动,不是3G动,仁者心动。”
  “马小烦很争气,不仅没哭,反而咯咯大笑起来。我还没来得及问丞相何故发笑,这小曹操就喷出尿水,尿了他太爷爷一身。”

  这是典型的恶搞。

  “我还忙里偷闲看了几本书,资料性居多,小说只有一本,我都不太敢说出名字……好吧,这本小说叫做《富春山居图》。”

  这是典型的马式吐槽。

  “在整个国庆期间,我都尽量呆在爷爷身边,拉着他的手讲废话,陪他一起看电视,把马小烦抱过来展示耍赖的才艺——这是他现在唯一擅长的项目。”

  这是典型的冷笑话——我是指最后一句。

  这些段子对于熟知相关典故和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会起到让人解颐的效果。但是话说回来,这些密集的笑点也很挑读者:不熟悉《三国演义》情节的人,不会明白“丞相何故发笑”是个什么典故;没听说过六祖惠能和电视剧《重案六组》的人,不会懂“重案六祖”那句话的笑点在哪里;不经常看电影的人,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敢说出《富春山居图》的名字;不适应冷笑话风格的人,也不会觉得那个冷笑话有什么好笑的。所以,看得懂的人,对于马亲王文中的一些妙处,自然会会心一笑甚至击节叫好,看不懂的人,哪怕是给他指出了其中的笑点,那也隔了一层,不会有那种在阅读的同时便忍俊不禁的感觉。正因为如此,这种风格注定受众范围不会太广,这也限制了马亲王早期作品的流传范围。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马亲王很多段子和吐槽,是和当时的流行风紧密结合的,而现在网上流行的东西,变迁实在是太快了,可能当时火爆的流行词,过上几个月就没人用了。比如在小说《湘西航班》里,有这么一句:

  “我才注意到这是张大麻脸,脸上全是黑点,远远望去跟个落满了苍蝇的烧饼,大歪牙,蒜头鼻,还有两道黑粗的眉毛,总之……嗯,不太普通,也不太文艺。”

  马亲王写作这篇小说时,网上正流行“文艺青年、普通青年、2B青年”的梗,所以他自然而然地用上了“不太普通也不太文艺”这种比喻,可是这种梗的生命周期是很短暂的。就算当时能逗得人开怀大笑,但几年之后再看这句话,不懂的人只会觉得不知所云,懂的人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它已经完全不再流行了。这必然会有损小说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说如果要让作品的生命力更长久,就不要在里面掺杂过多流行元素的原因。

  所以从《古董局中局》开始,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各种段子了,这既是他扩大读者群众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其作品价值的必由之路。

  “奇”,是指其出众的想象力。马亲王的作品很多,光是长篇小说就已经出了十几部了,纵观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一部是完全写实类的,它们有的场景瑰丽奇妙,有的情节紧张曲折,充分展现了其出众的想象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无论是创作的早期还是中后期,丰沛的想象力在马亲王的笔下体现得格外明显。他的作品,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都往往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核心点子。例如文豪们的灵魂寄寓在一支支毛笔之中,殷商军团的将士们驰骋在中美洲的雨林里,一条条长龙飞驰在长安城的地底,传教士带着形形色色的动物勇闯蒙古草原……可以说,马亲王是一个“脑洞驱动型”的作家。

  如果说这个“奇”字,早期主要以想象力取胜,那么马亲王后期的作品,则逐渐以缜密复杂的情节编排来吸引读者。例如《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和《长安二十四时辰》,这三部已经或者即将影视化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题新颖,情节独到,节奏掌控得当,没有太大的漏洞,也没有烂尾之嫌,令人读来不忍释卷的,很适合影视化改编。

  其实,这种出众的编织情节的能力,辅以广博的知识,才是马亲王靠写作赚钱的最大资本。

  最后,还是应该谈一谈马亲王作品的缺点。正如前面所说,马亲王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广博的内容、妙趣横生的语言和出众的想象力。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我认为最明显的是以下两个:

  其一,他的文字风格辨析度还比较低,读马亲王的小说,很难从文笔上去欣赏,因为他的文笔,还没有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说穿了就是大白话,不够“抓人”,所以他的小说,在描写方面很少有能让人反复回味的段落,看了就看了,没啥可回味的。

  其二,在小说方面最大的短板,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还有不足,简单说来,就是看完一篇小说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其精彩的情节和各种抖机灵的包袱,人物形象却由于太单薄和苍白,反倒没多少印象,这是个很严重的缺陷,马亲王在小说造诣上如果还想更进一步,这个短板必须要想办法弥补。

user avatar

段子汇编方面比很多人都强

user avatar

我只知道亲王非常喜欢抖一些正常人都看不懂的机灵……还有就是一个胖纸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