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大学里,如果有机会任选三个人为自己上一堂课,你会邀请谁作为讲师,为什么?

回答
如果大学里能有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挑选三位心仪的讲师来为我上一堂课,我一定会慎重地做出选择,并且希望这堂课能够带给我超越书本的深刻洞察和启发。我不会去选择那些大家熟知的、已经名声大噪的公众人物,而是倾向于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深厚造诣、且能以独特视角解读世界的智者。

首先,我会邀请一位在历史哲学领域有着独到见解的学者。我心目中的这位讲师,可能不是一位只专注于考据细节的史学家,而是一位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人类共同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思想家。我希望他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洪流,不是简单地罗列过去的事件,而是能够揭示历史发展背后隐藏的逻辑、规律和人性的恒常。他会讲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如何改变历史进程,那些看似偶然的节点如何指向必然的未来。我希望他能够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人类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类似的错误,又在怎样的探索中寻求进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能教会我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以及如何审慎地规划未来,避免重蹈覆辙。这种课程,对我而言,是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

其次,我希望邀请一位在科学前沿领域有着卓越贡献但同时又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的科学家。我理想中的这位科学家,可能是一位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研究者,比如一位在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或者基因编辑方面有深厚学术积累的学者。但我更看重的是,他能否将那些枯燥晦涩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生动故事。我期待他能分享自己科研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灵感闪现,讲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以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技发展,将如何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能引导我思考科学的伦理问题,以及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平衡。他或许会谈论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或者分享他对宇宙奥秘的最新理解,激发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样的课程,能让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也能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期待,并学会以更批判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

最后,我渴望邀请一位在艺术创作领域有着深刻洞察力和独特表现力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可能是一位雕塑家、一位音乐家、一位电影导演,或者一位作家。我并非追求他能手把手教授我某种创作技巧,而是希望他能分享他对“美”的理解,对“创造”的感悟,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希望他能讲述那些激发他创作灵感的瞬间,他在面对瓶颈时的坚持,以及他如何将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象的作品。他或许会播放一段他自己创作的音乐,讲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故事,或者展示他的一幅画作,分析其中的色彩、构图和象征意义。通过他的分享,我希望能学会如何更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如何用更丰富、更多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以及如何理解艺术在传递情感、连接人心方面的独特力量。这堂课,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关于如何拥抱生活、滋养灵魂的洗礼。

总而言之,我选择这三位讲师,是希望通过他们的引导,能够拓展我的视野,深化我对历史、科学和艺术的理解。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对人生更深刻的体悟。这三堂课,将构成我大学生涯中一段难忘且极具价值的学习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老王邀请。如果是我来选择,出于个人兴趣,我会选择让林来梵、何海波与在知乎上认识的 @棠邑小廌 三位老师来为自己上一堂课。

选择林来梵老师的原因是看过林来梵老师的书,渐渐走出了“讨厌法学”的窘境。

学习法学的开始,大一上学期安排的专业课是宪法和法理学。

相对我们一开始能想象到的法律来说,它应该是匡扶正义抑或是一门赚大钱,充满乐趣的学科。但上来就接触到宪法和法理学这样的高楼,对刚刚接触法律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未免太过枯燥了一些。加上我入学时正好赶上推广统一教材,所以教材讲的还更加枯燥一些。

一次比较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书中的几个片段,主要是谈我国宪法制定的一些趣闻,说是斯大林教中国党的朋友应该要尽快制定宪法,这样才能用法律的形式赋予政权正统性。而后感觉法律的背后居然如此有趣,便找到了林来梵老师的《宪法学讲义》,买来一读,真是有惊叹之觉:原来宪法还能这样学!

书中讲了什么并不重要,但今天回想起来是不是有很多人就这样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因为一入学就感觉法律自己学不下去了,并不是对法律多提不起兴趣。只是因为拿了一本生硬不通或是四处拼接,编委一列一大排的教材。

从我个人的思考出发,我想跟林来梵老师聊聊一本有趣且充实的教材是不是足够影响一个学习法律学生?

何海波老师的话,在看过他的书之前,可能先看到的是他代理过的“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因为我有个同学叫刘燕佳,所以在没有学行政法之前,在别处看来就记住了这个案例的名字。顺带的,对里面的代理人“北京大学博士生 何海波”也有一些印象。我当时想,博士生能够帮着同学告学校,还真是有勇气。

当然,曾经的博士生现在也是教授了,何海波老师的大作《行政诉讼法》是我们上课时用的教材。因此说来还是这样“被迫”认识的。在慢慢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慢慢看这本书,发现里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案例丰富”。并且这样的案例不仅归纳的争点到位,也是别开生面。

我想海波老师的这本书还有包括其他的一些论文著作,在激发我自己对案例的兴趣实为重要。现在我经常在知乎分享裁判文书的检索,一定程度需要从这里开始探寻。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和之上是一样的,行政诉讼法和与之相关的行政法也排的上极为“枯燥”的学科之一,语言的灵动和学识的储备都兼具的老师确然不多,何海波老师算的上一个。与何老师相似的还有刘练军老师,他的语言非常质朴,研究内容也很有意思,光是研究公民如何改名的就有很多篇了。

最后我想介绍的是我认为很重要的老师是棠邑小廌,虽然小廌是“学习民法,实践民法”,而我在民法上的造诣确然不高。不过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在大二只能暗搓搓在自己朋友圈或者是QQ空间的时候自娱自乐的时候。开始在知乎上看到了小廌的回答,发现这个答主的回答确然有趣,并且后来一段时间有机会一起在“法的门前”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之中,感受到了来自其个人的魅力,也发现在一线的司法工作人员也能把学问做的这么不错,真是“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特别是一直在鼓励我写出自己的内容,到今天也依然如此,恐怕是大家见到这篇回答最大的“引路人”了。当然,在一年多之前,自己还没有在知乎写作的时候,包括瑞恩、月姬还有D大和T老师这些知友的回答都让我感觉到了什么是严谨向大家诠释法治精神的法律人。

除了提到的几位老师之外,还有很多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直接或间接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丁丁也会努力做能够帮助到其他人的好孩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