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里一贯看不起的阎锡山为何在太原战役那么难打,49年了居然有如此大伤亡?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无能”。

然而,历史的真实往往比标签更复杂。太原战役(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或者说解放军习惯称的“太原解放战役”,之所以对解放军来说“打得那么难”,而且“伤亡”相对较大,背后有着阎锡山“经营”了多年的山西、以及国民党最后阶段的军事部署和策略等多重因素。

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

一、 阎锡山的“经营”: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过人之处

很多人一提到阎锡山,就想到他“守旧”、“五台山隐居”之类的段子。但不能否认的是,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了四十多年,他对山西的控制力是根深蒂固的。

庞大的地方武装基础: 阎锡山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早年就从山西新军起家,在山西建立了庞大的地方武装,这股力量虽然不能跟解放军比拼先进装备,但绝对是有血有肉、有战斗经验的士兵。再加上他后期收编了大量的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兵力数量上并不弱。
“固守待援”的策略与“堡垒化”的城市: 阎锡山深知自己无法与解放军正面硬碰硬,他采取的是非常务实的“固守待援”策略。他明白,解放军攻城是会付出代价的,尤其是这种大规模攻坚战。所以,他做了大量的防御准备。
修筑工事: 太原城被他进行了严密的工事构筑,城墙加固、壕沟挖掘、碉堡林立,甚至很多民房也被改造成了小型据点。他把整个太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每一条街巷、每一个院落都可能变成战场。解放军需要逐个拔除这些据点,这自然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兵力。
囤积物资: 他有意识地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物资,意图是“以空间换时间”,拖垮解放军的补给线,同时等待国民党中央的援军(尽管这种援军在当时已经非常渺茫了)。
“人海战术”的对抗: 阎锡山手下的士兵,很多是山西本地人,或者是在他的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虽然装备不如解放军,但训练有素,而且有守土保乡的心理暗示,在攻坚战中,他们会利用熟悉地形和工事的优势,进行顽强的抵抗。这就使得解放军在突击时,面对的往往是坚固的防御和不屈的敌人。

二、 解放军面临的挑战:并非易如反掌的“解放”

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任何一场战役都有其代价,太原解放战役也不例外。

攻坚战的固有难度: 攻坚战本身就是一场耗时耗力的硬仗。尤其是在敌方有充分准备、工事坚固的情况下,强攻必然意味着巨大的伤亡。解放军虽然在数量和士气上占优,但面对的是一个坚固的、多层防御的城市,这和在平原上歼灭国民党部队是不同的概念。
兵力与装备的匹配: 虽然解放军的装备在不断提升,但相比于国民党军(尤其是一些接受美援的部队),在一些重型装备上可能仍有差距。在太原这样需要火力压制和炮火支援的攻坚战中,任何一点装备上的劣势都会被放大。
战术选择的困境: 解放军指挥员也面临两难选择。是按照惯例的“围而不打”,消耗对方补给?还是选择强攻,速战速决,避免长久围困对周边民生和解放军自身也造成压力?阎锡山顽固的抵抗,使得选择任何一种战术都会付出代价。他故意拖延,就是要让解放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心理战与政治宣传的局限性: 尽管解放军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很强,但对于那些被阎锡山长期统治、并且在山西有着深厚根基的部队,以及那些被说服或胁迫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抵抗意志并非那么容易瓦解。

三、 为什么“大伤亡”和“难打”?更深入的分析

说太原战役“难打”和“伤亡大”,是从解放军的角度来看的,这反映了这场战役的艰苦程度。

解放军伤亡: 根据一些公开的资料和战史分析,解放军在太原战役中的伤亡人数是数万人。这个数字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数目。这和阎锡山精心的防御部署、以及解放军采取的多种进攻战术都有关系。例如,为了突破层层防御,解放军可能需要动用大量的步兵进行冲锋,而这些冲锋在密集的火力网下,自然会造成伤亡。
战役的持续时间: 太原战役从发起总攻到最终占领,持续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这在解放战争中也算是一个比较长的战役了。如此漫长的战役,意味着持续的消耗,包括人员伤亡、弹药消耗、后勤保障压力等。阎锡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知道解放军不能无限期地围攻一个城市,所以他拼命地抵抗,希望能熬过这段时间。
阎锡山的个人因素与战术: 阎锡山个人的“精打细算”和“经验丰富”在这场战役中有所体现。他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防御,如何把自己的部队变成“钉子”,让对方难以拔除。他并非不懂军事,只是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但他的顽抗,确实给了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后勤与补给的挑战: 对解放军来说,在山西这种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作战,后勤补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阎锡山对太原的坚守,更是在消耗解放军的后勤能力。

总结来说,阎锡山在太原战役中的表现,并非简单的“守旧”或“无能”可以概括。 他凭借在山西长期的经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防御体系。而解放军在攻克这座“堡垒”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这既是攻坚战的常态,也体现了阎锡山部队的抵抗韧性,以及解放军在面对复杂战况时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知乎上那些“看不起”的观点,往往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具体情境。阎锡山在太原战役中的一些做法,比如把城市变成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从他自己的立场和当时的国共力量对比来看,是一种“战术上的负隅顽抗”,而从战役的激烈程度和解放军付出的代价来看,确实是一场“难打”且伴随“大伤亡”的硬仗。这恰恰说明了,即使是曾经“势如破竹”的解放军,在面对有准备的敌人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才能赢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仵德厚告密,导致黄樵松起义失败。这种坚城如果没有人做内应,直接强攻的话伤亡肯定要大。

济南城也是坚城,守将王耀武也是名将,但由于吴化文起义成功,导致伤亡远小于太原战役。

user avatar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之后,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由于有蒋军的精锐正规军镇守,所以周边的地富分子也大量向中心城市集中,这些地富分子往往被国军动员编组,成为保安团之类的辅助部队参与要塞守备。

这样的部队放到野外不算什么,野战的时候他们往往都搞不清楚往哪里放枪。但是打巷战的时候这帮人却很管用——蹲在工事的枪眼前往外放枪就可以了。

国军把这样的保安团大量配置在一线工事中填线,对于国军的要塞守备很有好处。

三战四平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这批保安团的功劳,东野在48年春夏时节盯着长春不敢动手,也是忌惮这一手。

后来的战术经验是城市攻坚一定要尽快突破,三个方向以上的突击部队应当尽快在要塞中心会师,摧毁国军躲在一线阵地后面的正规军以及指挥体系,这样才足以瓦解要塞内各工事的抵抗意志。

这种战术对于主要突击方向上的火力强度有很高要求。

三大战役期间越是杂牌的老行伍越容易放弃抵抗,反倒是这批地富反动派不懂业务,无知者无畏。

像安阳战役突破了乌龟壳子以后,城内的各路土匪倒是很快就放弃抵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