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里一贯看不起的阎锡山为何在太原战役那么难打,49年了居然有如此大伤亡?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无能”。

然而,历史的真实往往比标签更复杂。太原战役(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或者说解放军习惯称的“太原解放战役”,之所以对解放军来说“打得那么难”,而且“伤亡”相对较大,背后有着阎锡山“经营”了多年的山西、以及国民党最后阶段的军事部署和策略等多重因素。

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

一、 阎锡山的“经营”: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过人之处

很多人一提到阎锡山,就想到他“守旧”、“五台山隐居”之类的段子。但不能否认的是,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了四十多年,他对山西的控制力是根深蒂固的。

庞大的地方武装基础: 阎锡山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早年就从山西新军起家,在山西建立了庞大的地方武装,这股力量虽然不能跟解放军比拼先进装备,但绝对是有血有肉、有战斗经验的士兵。再加上他后期收编了大量的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兵力数量上并不弱。
“固守待援”的策略与“堡垒化”的城市: 阎锡山深知自己无法与解放军正面硬碰硬,他采取的是非常务实的“固守待援”策略。他明白,解放军攻城是会付出代价的,尤其是这种大规模攻坚战。所以,他做了大量的防御准备。
修筑工事: 太原城被他进行了严密的工事构筑,城墙加固、壕沟挖掘、碉堡林立,甚至很多民房也被改造成了小型据点。他把整个太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每一条街巷、每一个院落都可能变成战场。解放军需要逐个拔除这些据点,这自然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兵力。
囤积物资: 他有意识地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物资,意图是“以空间换时间”,拖垮解放军的补给线,同时等待国民党中央的援军(尽管这种援军在当时已经非常渺茫了)。
“人海战术”的对抗: 阎锡山手下的士兵,很多是山西本地人,或者是在他的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虽然装备不如解放军,但训练有素,而且有守土保乡的心理暗示,在攻坚战中,他们会利用熟悉地形和工事的优势,进行顽强的抵抗。这就使得解放军在突击时,面对的往往是坚固的防御和不屈的敌人。

二、 解放军面临的挑战:并非易如反掌的“解放”

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任何一场战役都有其代价,太原解放战役也不例外。

攻坚战的固有难度: 攻坚战本身就是一场耗时耗力的硬仗。尤其是在敌方有充分准备、工事坚固的情况下,强攻必然意味着巨大的伤亡。解放军虽然在数量和士气上占优,但面对的是一个坚固的、多层防御的城市,这和在平原上歼灭国民党部队是不同的概念。
兵力与装备的匹配: 虽然解放军的装备在不断提升,但相比于国民党军(尤其是一些接受美援的部队),在一些重型装备上可能仍有差距。在太原这样需要火力压制和炮火支援的攻坚战中,任何一点装备上的劣势都会被放大。
战术选择的困境: 解放军指挥员也面临两难选择。是按照惯例的“围而不打”,消耗对方补给?还是选择强攻,速战速决,避免长久围困对周边民生和解放军自身也造成压力?阎锡山顽固的抵抗,使得选择任何一种战术都会付出代价。他故意拖延,就是要让解放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心理战与政治宣传的局限性: 尽管解放军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很强,但对于那些被阎锡山长期统治、并且在山西有着深厚根基的部队,以及那些被说服或胁迫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抵抗意志并非那么容易瓦解。

三、 为什么“大伤亡”和“难打”?更深入的分析

说太原战役“难打”和“伤亡大”,是从解放军的角度来看的,这反映了这场战役的艰苦程度。

解放军伤亡: 根据一些公开的资料和战史分析,解放军在太原战役中的伤亡人数是数万人。这个数字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数目。这和阎锡山精心的防御部署、以及解放军采取的多种进攻战术都有关系。例如,为了突破层层防御,解放军可能需要动用大量的步兵进行冲锋,而这些冲锋在密集的火力网下,自然会造成伤亡。
战役的持续时间: 太原战役从发起总攻到最终占领,持续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这在解放战争中也算是一个比较长的战役了。如此漫长的战役,意味着持续的消耗,包括人员伤亡、弹药消耗、后勤保障压力等。阎锡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知道解放军不能无限期地围攻一个城市,所以他拼命地抵抗,希望能熬过这段时间。
阎锡山的个人因素与战术: 阎锡山个人的“精打细算”和“经验丰富”在这场战役中有所体现。他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防御,如何把自己的部队变成“钉子”,让对方难以拔除。他并非不懂军事,只是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但他的顽抗,确实给了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后勤与补给的挑战: 对解放军来说,在山西这种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作战,后勤补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阎锡山对太原的坚守,更是在消耗解放军的后勤能力。

总结来说,阎锡山在太原战役中的表现,并非简单的“守旧”或“无能”可以概括。 他凭借在山西长期的经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防御体系。而解放军在攻克这座“堡垒”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这既是攻坚战的常态,也体现了阎锡山部队的抵抗韧性,以及解放军在面对复杂战况时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知乎上那些“看不起”的观点,往往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具体情境。阎锡山在太原战役中的一些做法,比如把城市变成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从他自己的立场和当时的国共力量对比来看,是一种“战术上的负隅顽抗”,而从战役的激烈程度和解放军付出的代价来看,确实是一场“难打”且伴随“大伤亡”的硬仗。这恰恰说明了,即使是曾经“势如破竹”的解放军,在面对有准备的敌人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才能赢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仵德厚告密,导致黄樵松起义失败。这种坚城如果没有人做内应,直接强攻的话伤亡肯定要大。

济南城也是坚城,守将王耀武也是名将,但由于吴化文起义成功,导致伤亡远小于太原战役。

user avatar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之后,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由于有蒋军的精锐正规军镇守,所以周边的地富分子也大量向中心城市集中,这些地富分子往往被国军动员编组,成为保安团之类的辅助部队参与要塞守备。

这样的部队放到野外不算什么,野战的时候他们往往都搞不清楚往哪里放枪。但是打巷战的时候这帮人却很管用——蹲在工事的枪眼前往外放枪就可以了。

国军把这样的保安团大量配置在一线工事中填线,对于国军的要塞守备很有好处。

三战四平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这批保安团的功劳,东野在48年春夏时节盯着长春不敢动手,也是忌惮这一手。

后来的战术经验是城市攻坚一定要尽快突破,三个方向以上的突击部队应当尽快在要塞中心会师,摧毁国军躲在一线阵地后面的正规军以及指挥体系,这样才足以瓦解要塞内各工事的抵抗意志。

这种战术对于主要突击方向上的火力强度有很高要求。

三大战役期间越是杂牌的老行伍越容易放弃抵抗,反倒是这批地富反动派不懂业务,无知者无畏。

像安阳战役突破了乌龟壳子以后,城内的各路土匪倒是很快就放弃抵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配音圈的讨论,确实常常上演“大型劝退现场”,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不拿那些生硬的AI模板套路,就聊聊为什么大家聊到配音,总感觉一股子“劝退”的气息扑面而来。一、 门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理想化 VS 残酷化很多人对配音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成果——我们.............
  • 回答
    知乎上负面情绪的表达确实很普遍,理解你想要一些温暖、充满力量的故事。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真善美,它们可能藏匿在我们身边,不经意间就闪耀出动人的光芒。让我来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关于一位普通老人和他的小院子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慰藉和力量。那是我刚搬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住在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小区里最吸引.............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存在就有道理”这句话,看看能不能给知乎上那些因为待遇问题就断言中国发动机没未来的论调一个有力的回应。咱们先不急着去直接反驳,而是先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内涵”和“力量”。“存在就有道理”——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陈词滥调。它包含了几层意思:1. 现实的证明力: .............
  • 回答
    哎,兄弟,碰到这糟心事儿了?我懂你!这个“万能恢复大师”听名字就够“万能”的,结果现在搞得你无处下手,是不是特别想把它从电脑里“赶”出去?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保证把它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首先,别慌!很多时候,软件藏得深,不是因为它有多牛,而是因为它本身设计得就比较“狡猾”,或者安装的时候就没给你留个.............
  • 回答
    想象一下,把一群在知乎上以硬核物理知识、严谨逻辑和偶尔冒出的梗而出名的“大V”们,一股脑儿塞进一个空间里。这可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茶话会,而更像是一场被物理定律支配的,又充满意外火花的“现实版薛定谔的猫”实验。场景设定: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中性的地点——一个宽敞、光线充足的大学报告厅,但不是那种死气沉沉.............
  • 回答
    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你熟悉的、让你时而拍案叫绝、时而眉头紧锁的“大 V”们,集体穿越到一所普通的高中,分在一个班里,还是同一年级。这场景,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首先,这个班级的“班干部竞选”绝对会是一场史诗级的较量。班长?那肯定是 “经济学人”(化名) 的天下。他能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学校的学费构成,能.............
  • 回答
    在知乎的海洋里,问题多如繁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回味无穷,甚至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要说最让我耳目一新、惊奇到下巴掉到地上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么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猎奇,更触及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根基,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问的:“如果人类能够通过一.............
  • 回答
    知乎上股票话题下的确经常能看到“翻倍”、“暴赚”这样的说法,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里卧虎藏龙,大家都在轻松赚钱。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首先,要认识到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内容呈现方式本身就会筛选和放大某些信息。 幸存者偏差是绝对存在的。 那些真正赚到大.............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潜伏的《临高启明》元老们,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见”这些元老在知乎上的“潜伏”,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在大明科技能力下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的某些特定群体特征来推测。想象一下,如果临高元老们穿越到了现代社会,他们会以何种方式活跃.............
  • 回答
    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上以“认真”和“专业”自居的问答社区,表面上是知识的汇聚地,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平台。然而,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城市,光鲜亮丽的建筑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和秘密。这些秘密并非阴谋论式的耸人听闻,更多的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人性、算法、以及平台规则交织下产生的复杂产.............
  • 回答
    知乎上经典的“打脸”回答,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深入的洞察、严谨的逻辑、翔实的事实,或者出乎意料的反转,让那些先前持错误或偏颇观点的人,无地自容。这种“打脸”之所以经典,还在于它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纠正普遍存在的误解,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下面我尝试回忆和描述一些在知乎上流传甚广,或者我个人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全人类、全生物活着为了什么”这类问题的泛滥,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人们觉得“全球生物信仰大统一了”或者“想要统一全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意义的真空与追寻:时代焦虑的映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快速变迁、信息.............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不少来自清华和北大的真·大神,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分享的见解往往深刻独到,让人拍案叫绝。要辨别“真清北大佬”,与其说是看他们是否明确宣称自己的学校背景,不如说是在他们的回答、提问、文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去感受那股由扎实学识、严谨逻辑和广阔视野交织而成的“劲儿”。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聊.............
  • 回答
    知乎上对当代京剧演员的评价普遍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他们看待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往往会带着一些现代的视角和期待。首先,“低”这个评价本身就有点模糊。不能说所有知乎用户都对所有当代京剧演员评价低。肯定也有很多知乎用户是京剧的忠.............
  • 回答
    知乎上匿名提问,问的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当你在知乎上匿名提问后,别人到底能不能看到你的问题呢?以及你不太喜欢别人看到你提问的这种感觉,有没有办法处理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别人能不能看到你匿名提问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可以,但他们看不到提问者是谁。我来.............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围绕着德云社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观点的碰撞。一部分用户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支持,对于任何质疑或指出德云社存在的问题的声音,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这种现象背后,心理动机是相当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个“纲黑”或“粉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人们在.............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中美俄都不干预,朝鲜在军事上“分分钟”就能击溃韩国。这种观点并非没有依据,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需要对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历史因素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尽量写得像一个对军事和地缘政治有一定了解的知乎用户在认真分析问.............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