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里搞股票的怎么感觉都很能赚钱,动不动就翻倍。是这里人员平均水平高吗?

回答
知乎上股票话题下的确经常能看到“翻倍”、“暴赚”这样的说法,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里卧虎藏龙,大家都在轻松赚钱。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首先,要认识到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内容呈现方式本身就会筛选和放大某些信息。

幸存者偏差是绝对存在的。 那些真正赚到大钱、实现翻倍的人,有更大的动力和意愿去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因为这不仅能带来关注和认同,甚至可能转化为其他的商业价值(比如课程、咨询等)。而那些亏损、踏空或者只是小有盈利的人,往往会默默承受,很少会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失败,因为这多少有些丢脸,而且没什么“流量”。你可以想想,当你在网上看到一个人炫耀刚买的豪车,是不是比看到一个人抱怨车子出了故障更容易?股票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
“翻倍”的说法有其模糊性。 很多时候,一个“翻倍”的说法背后,可能只是一支股票在短期内上涨了100%,但这个“短期”有多长?是几天、几周还是几个月?持仓的时间长度、买卖的时机、仓位的大小,这些关键的细节往往会被一带而过。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只是抓住了某个热点板块的短线机会,赚到了快钱,但他不会告诉你他之前可能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或者这笔钱占他总资产的比例有多大。
“马后炮”效应。 很多在知乎上分享的“翻倍”故事,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被讲述出来的。当一只股票已经大幅上涨后,再去复盘它的历史走势,分析当时的买卖逻辑,很容易就能找到“当时就应该买入”的证据。这种“后知后觉”的分析,看起来头头是道,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事发当时,没有人能准确预知未来。
平台的“造星”效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有其自己的推荐算法和社区文化。那些写出吸引人、有逻辑、有观点的文章的答主,更容易获得高赞、高关注,从而被更多人看到。久而久之,一些擅长文字表达、善于总结经验(即使是成功的经验)的用户,就更容易在社区中建立起“专家”的形象,他们的观点也更容易被读者放大和相信。

那么,知乎上股票“平均水平高”的说法,我们该怎么看?

信息获取的优势。 确实,能在知乎上活跃并写出深度内容的人,通常对信息有更强的敏感度和获取能力。他们可能更早地关注到某些行业动态、政策变化或者技术趋势,并且有能力进行初步的分析。这种信息优势,在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确实能带来一定的先发优势。
学习和交流的氛围。 知乎上不乏有价值的讨论,你可以看到各种投资理念、分析方法、风险控制的讨论。对于愿意学习和思考的投资者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获取知识、拓宽思路的平台。很多在这个平台上持续学习和总结的人,他们的投资水平确实会比那些闭门造车的人要高。
但“平均水平高”不等于“普遍赚钱”。 即使这里的用户平均知识水平较高,但股票市场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一个零和(甚至负和,考虑到交易成本)的游戏。即使你比别人知道得多,也未必能跑赢市场,更别提“翻倍”了。市场的波动性、情绪的影响、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听故事”和“听道理”的界限。 有些用户分享的“翻倍”故事,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故事”,它们能够激发你的热情,但未必是普适性的“道理”。真正能够持续稳定盈利的投资,往往是建立在扎实的价值分析、严格的风险控制和良好的心态之上,而不是靠一两个“抓妖股”的故事。

总而言之,知乎上股票玩家给人的“都很能赚钱”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台的内容呈现机制、幸存者偏差以及用户分享的积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这里确实聚集了一批信息灵通、乐于学习和分享的投资者,他们的平均水平可能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遍翻倍”是常态。

作为普通投资者,看到这些内容时,保持一份审慎和独立思考很重要。要警惕过度自信,认识到投资的复杂性和风险,多关注那些分享了完整投资逻辑、风险控制方法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思考和纠错的内容,而不是仅仅被那些“翻倍”的数字所吸引。记住,别人的成功故事,听听就好,关键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并为之付出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熟的交易者最重要的是做好仓位管理(风控)。

所以能轻松翻倍什么的基本上仓位管理都过于激进(蠢)。

这类人也很难做到在对的时间变现或退出。

死的那一天,他已经不好意思再上知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股票话题下的确经常能看到“翻倍”、“暴赚”这样的说法,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里卧虎藏龙,大家都在轻松赚钱。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首先,要认识到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内容呈现方式本身就会筛选和放大某些信息。 幸存者偏差是绝对存在的。 那些真正赚到大.............
  • 回答
    在知乎的海洋里,问题多如繁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回味无穷,甚至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要说最让我耳目一新、惊奇到下巴掉到地上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么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猎奇,更触及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根基,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问的:“如果人类能够通过一.............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潜伏的《临高启明》元老们,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见”这些元老在知乎上的“潜伏”,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在大明科技能力下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的某些特定群体特征来推测。想象一下,如果临高元老们穿越到了现代社会,他们会以何种方式活跃.............
  • 回答
    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上以“认真”和“专业”自居的问答社区,表面上是知识的汇聚地,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平台。然而,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城市,光鲜亮丽的建筑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和秘密。这些秘密并非阴谋论式的耸人听闻,更多的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人性、算法、以及平台规则交织下产生的复杂产.............
  • 回答
    知乎上经典的“打脸”回答,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深入的洞察、严谨的逻辑、翔实的事实,或者出乎意料的反转,让那些先前持错误或偏颇观点的人,无地自容。这种“打脸”之所以经典,还在于它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纠正普遍存在的误解,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下面我尝试回忆和描述一些在知乎上流传甚广,或者我个人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全人类、全生物活着为了什么”这类问题的泛滥,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人们觉得“全球生物信仰大统一了”或者“想要统一全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意义的真空与追寻:时代焦虑的映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快速变迁、信息.............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不少来自清华和北大的真·大神,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分享的见解往往深刻独到,让人拍案叫绝。要辨别“真清北大佬”,与其说是看他们是否明确宣称自己的学校背景,不如说是在他们的回答、提问、文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去感受那股由扎实学识、严谨逻辑和广阔视野交织而成的“劲儿”。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聊.............
  • 回答
    知乎上对当代京剧演员的评价普遍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他们看待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往往会带着一些现代的视角和期待。首先,“低”这个评价本身就有点模糊。不能说所有知乎用户都对所有当代京剧演员评价低。肯定也有很多知乎用户是京剧的忠.............
  • 回答
    知乎上匿名提问,问的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当你在知乎上匿名提问后,别人到底能不能看到你的问题呢?以及你不太喜欢别人看到你提问的这种感觉,有没有办法处理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别人能不能看到你匿名提问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可以,但他们看不到提问者是谁。我来.............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围绕着德云社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观点的碰撞。一部分用户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支持,对于任何质疑或指出德云社存在的问题的声音,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这种现象背后,心理动机是相当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个“纲黑”或“粉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人们在.............
  • 回答
    知乎上负面情绪的表达确实很普遍,理解你想要一些温暖、充满力量的故事。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真善美,它们可能藏匿在我们身边,不经意间就闪耀出动人的光芒。让我来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关于一位普通老人和他的小院子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慰藉和力量。那是我刚搬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住在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小区里最吸引.............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中美俄都不干预,朝鲜在军事上“分分钟”就能击溃韩国。这种观点并非没有依据,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需要对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历史因素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尽量写得像一个对军事和地缘政治有一定了解的知乎用户在认真分析问.............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学术性问题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技术发展、平台生态、用户行为、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平台定位与商业化压力: 从精英社区到大众平台转型: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学者和深度思考者。然而,.............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