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里在讨论不抵抗的时候把锅全扣给张学良而把蒋择得一干二净呢?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且他个人的决策直接导致了东北的迅速沦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最容易被拿出来作为讨论焦点的原因。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人们往往会抓住最直接、最显性的“原因”,而张学良的“不抵抗”指令恰恰满足了这个条件。

然而,将“不抵抗”的锅“全扣”给张学良,而“蒋择得一干二净”,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些夸张,但背后反映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戏剧化:

“英雄”与“叛徒”的标签化: 历史事件的传播,尤其是网络平台的讨论,往往倾向于将人物进行简化和标签化。张学良的“不抵抗”让他成为了一个容易被描绘成“罪人”的角色,而“罪人”的形象自带戏剧冲突,更容易引起关注和讨论。相比之下,蒋介石的形象更为复杂,他的决策背后有着更多的考量和权衡,也更容易被描绘成一个“无奈”或“深思熟虑”的形象。
“甩锅”的逻辑: 在很多讨论中,人们更愿意寻找一个明确的“替罪羊”,将责任集中起来,这样更容易形成统一的观点和表达。张学良作为一个直接下达命令的个人,成为了最便捷的“甩锅”对象。

2.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及其战略考量:

“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这是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的核心战略思想。他们认为,中国当时面临的内部威胁,尤其是共产党的挑战,比日本的侵略更为严峻。如果不先稳定内部局势,对外抵抗将可能导致国家分崩离析。这个国策虽然备受争议,但确实是蒋介石决策的重要出发点。
实力对比的现实主义: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国在军事、工业、经济等方面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蒋介石政府认为,如果过早地与日本全面开战,中国很可能遭受灭顶之灾。他们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干预,或者等待时机成熟再进行反击。
对局部冲突的克制: 蒋介石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初期,确实采取了“不予抵抗”但“容忍”的态度,希望将事态控制在局部,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这种策略后来被很多人批评,但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他是在权衡利弊,试图避免更大规模的损失。
对东北军的疑虑: 蒋介石政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并不完全信任,认为其战斗力不强,且内部派系林立。因此,在面对日本侵略时,蒋介石可能并不愿意将过多的资源和信任投入到东北军的抵抗中。

3. 宣传与信息不对称:

国民政府的宣传: 在事发初期,国民政府确实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强调“容忍”和“不抵抗”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为了争取国际支持和准备长期抗战。这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舆论。
后来的历史解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解释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更加复杂。但网络讨论往往会回溯到“九一八”这个关键节点,而此时蒋介石的“不抵抗”决策,即便是有其战略考量,也容易被解读为软弱和失职。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知乎用户的讨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能够获取到的信息。如果信息来源主要侧重于张学良的直接命令,或者对蒋介石的战略考量缺乏深入的了解,那么“甩锅”给张学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4. 特定群体的立场与情感:

反蒋情绪: 在一些知乎用户群体中,可能存在对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权本身就持负面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放大蒋介石的错误,但同时又不愿意承认其任何“正面”的决策。但这种逻辑在这里似乎不那么适用,反而更像是将“不抵抗”的锅甩给张学良,可以从侧面证明“国民党中央的英明”或者“中央的无奈”,从而为自己的立场辩护。
“谁更‘汉奸’”的争论: 有些讨论可能会陷入一种“谁更‘汉奸’”的泥沼,通过指责张学良,来抬高蒋介石或中央政府的“爱国”形象。
对“牺牲”的理解不同: 对于“不抵抗”是否是一种“战略牺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任何牺牲国家领土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而有些人则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保存实力以图更大的胜利,是可以接受的。

5. 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复杂性:

历史事件的“因果链”: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将“不抵抗”完全归咎于张学良,是对这一复杂过程的过度简化。实际上,蒋介石作为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对全国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方向负有最终责任。他不仅掌握着中央军,也拥有对各地方军阀的指挥权,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
“不抵抗”并非“绝对不抵抗”: 即使是蒋介石,也并非完全不抵抗。他曾有过“先攘后安”的口号,也曾与日军有过一些零星的冲突。但关键在于,在“九一八事变”这样全国性的重大危机面前,中央政府的反应被普遍认为是不够坚决的。

总结一下,知乎上之所以出现这种将“不抵抗”的锅全扣给张学良而蒋介石“择得一干二净”的倾向,主要原因在于:

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直接性,使其成为最容易被指摘的节点。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和对实力悬殊的现实主义考量,使得其决策背后有更复杂的“解释空间”,虽然这些解释往往被视为卸责。
网络讨论的简化倾向和标签化思维,容易将责任集中于个人。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和不同群体的立场,也影响了讨论的方向。

然而,从更全面的历史视角来看,将“不抵抗”的责任完全推给张学良,而忽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决策失误,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事实上,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决策,是导致东北迅速沦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他有其战略考量,但其“容忍”政策在当时的国家民族危亡时刻,无疑是失策的。

因此,在讨论这类历史话题时,我们应当警惕过度简化和情绪化的判断,力求从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血战东北张学良

关于这位朋友的意见,我在下面进行解答

这位朋友把我放入黑名单里,并断章取义只截图部分截图,不让我加以说明,没办法,在此归纳解释

1.你嘴里的不抗日的学良,请问他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国统一抗战?从这就已经说明不是张的不抵抗,而是关内中央政府的不作为。您所讲的蒋与张的南北分治,使蒋无权派兵只不过是给蒋介石开脱的借口而已,日军后来屠杀济南人民蒋介石也是继续他的抵抗政策。张学良数次要求中央军一同抗日而蒋继续采取不作为的态度,不然没理由冒着大不为之风险发动西安事变!918事变东北军主力军在关内混战,请问东北军当时不收缩战线应该怎么应付日军?难道要毫无准备地被蓄谋已久的日军团灭吗?那样的话中国抗战初期就没有空军了吧?毕竟东北军曾是抗日空军和海军的种子!

2.说东北军不抵抗,请问您是否查详细资料?热河曾有过反击和东北军内部的暗杀行动?您之前说的东北军没有进行大规模反击,那是因为东北军失去了地盘,寄人篱下,被蒋介石派去剿共,蒋为了完成一己私利,消耗国内抗日有生力量,为什么避之不谈?一腔热血的战士竟然死在同胞的枪口下!

3.天天敲键盘,绑架其他人,只截取一部分发言,挑动地图炮。是谁先提的伪军?当然,能删的都被你删了,也把我拉黑了,把我禁言,且一直在强调对方很low,自己很高尚,您父母真是教育出来个优秀儿子。

4.东北军促成过国家统一,以东北之力维护过国家主权(中东路事件),促成过国家的统一战线,不是你一个人想抹黑就抹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是歌颂东北人民抗战而作!

天天骂人low想必应该是个贵族之后,下面来看下键盘侠如何泄愤

开小号天天赞自己大号,然后再假装其他人来骂人很是无趣,本来不想计较的,有点过分了,最后奉劝别每天活在网络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user avatar

蒋锅是已知,张锅是新知。

既然是知乎,求的是知,那么就是守着不知和无知,去追求未知和新知,怎么会是翻来覆去地说已知呢?

思维角度问题决定人生效率。

user avatar

蒋傻吗?主动让张学良把税源丢了进关,自己出军费养张的私人武装。应该有个《喜剧之王》版:“阿良啊,唔抵抗得唔得?我养你。”

user avatar

谢邀。其实主要原因是张学良自己晚年抢着背锅。你看看少帅晚年是这么说的:

1991年5月,张学良在纽约再度回忆起这段历史,当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把话叉开:“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1992年6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之丙女士在采访张学良时,给张学良读了一段一部史书所写的内容:“9月初,日本就制造了‘中村事件’。11号,又接到蒋介石一个密电,召张去石家庄会晤,在火车厢里,蒋说,‘我这次跟你会面主要是要你严令东北军,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张之丙又说:“说您在军法会审的时候啊,您就把它拿出来了,在您口袋里有一个黑皮包,您从黑皮包里拿出来的,正好是蒋总统给您的密电。结果中统局尽量地搜查,希望把它拿去,后来说是于凤至,于夫人把它拿到美国去了。” 张学良说:“大姐(于凤至)不懂政治,也不搞政治,没这事。” 据张之丙记载:“张氏曾自疚,告诉笔者:我是封疆大吏,中东铁路,九一八事件,对苏、日关系,平时我有自主权,不能说有了事,推卸责任。”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唐德刚教授也面对面地向张学良提出过相似的问题:“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都说蒋公打电报给你,说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民族国家于不顾。又说你拿着个皮包,把电报稿随时放在身上。”张学良的回答直截了当:“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

很多人(包括我)看了少帅的采访,自然觉得和蒋公无关啊,当事人自己都认了。

虽然关于蒋下命令的事,之前其实有很多证据,例如:

时任东北军第七旅(东北军在沈阳的驻军)参谋长赵镇藩在《日军进攻北大营亲历记》中回忆:

基于上述种种情况,王以哲和我反复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万一发生事变,我旅必将首当其冲。为了研究对策,遂于8月间召集第七旅上校以上军官和情报人员共同分析研究。大家一致判断必然要发生事故,当即将所得材料加以整理,交王以哲携赴北平向张学良报告,并请求将关内东北军调回一部分,以防万一。不久王以哲回沈阳,向我们传达了张学良的应变指示。王以哲说:“张副司令已经派人将情况报告了蒋介石,蒋指示暂不抵抗,准备好了再干,一切事先从外交解决;并告诉张学良要效法印度甘地对英国不合作的办法来应付日本,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方针。”接着又接到张学良转来蒋介石的铣(8月16日)电,主要内容是:采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让,避免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等语
王以哲对于执行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当时是比较“忠实”的。他由北平回来后,有一次召集团以上军官研究我军如遭受日军攻击时如何对付的方案。我和团长王铁汉、张士贤、王志军以及丁、朱两参谋都说:“遭受日军攻击,采取不抵抗方针怎么能成呢?那样,全军势必遭受歼灭。”王以哲笑着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有什么办法?我们要绝对服从。”大家都不同意王以哲的意见,朱参谋说:“中央命令固然要服从,可是也不能坐着等死。”有人说: “根据上峰的指示,敌军不来我们不能走,但是敌军若来了我们想走也不成,只有起来应战,不抵抗怎么能成呢?”最后王以哲作了个见机行事的决定。所谓“见机行事”,就是敌来我跑,但是逃跑也得抵抗呀,否则也逃跑不了。经过反复研究,我旅决定对于日军的进攻,采取“衅不自我开,作有限度的退让”的对策:如果敌军进攻,在南、北、东三面待敌军进到距营垣七八百米的距离时,在西面待敌军越过铁路时,即开枪迎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全军退到东山嘴子附近集结,候命行动。为了应付事变,还采取了下列各项措施:(一)官兵一律不准归宿;(二)加强营垣工事;(三)继续加强侦察;(四)为了防止敌军伪装我军官兵进行偷袭,特将我军官长改变姓名,更换符号颜色,放在兜内,以易于识别。

时任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随同张学良在北平办公的洪钫,在《九一八事变时的张学良》一文中记载:

九月十八日夜间,张学良携其夫人于凤至和赵媞小姐正在前外中和剧院看梅兰芳表演《宇宙锋》京剧,忽据其随从副官报告,沈阳有长途电话前来,甚为紧急。张学良立即返回协和医院,接通荣臻的电话,据荣报告,“驻沈阳南满站的日本联队,突于本晚十时许,袭击我北大营,诬称我方炸毁其柳河沟铁路路轨,现已向省城进攻,我方已遵照蒋主席‘铣电’的指示,不予抵抗”(按蒋介石于八月十六日,曾有“铣电”致张学良谓,“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张学良曾将这个“铣电”转知东北各军事负责官长一体遵守)。张学良令其将续得情况随时报告,但此后沈阳电话即呼叫不通。十九日午夜一时许,接到荣臻十万火急的电报,内容与其电话报告相同。

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参谋厅(厅长荣臻)副官处处长杨正治(别字安铭)在《“九一八”之夜》中回忆:

在“九一八”之夜日军炮击北大营时,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代司令长官荣臻,假三经路蒋斌家召集高级官员参加的紧急会议。这时,沈阳西区与城内,由于日军侵入市区,交通遮断,因此只有住在三经路附近者才能参加,计当时到会者只有副官处长杨正治、军衡处朱光沐、电政监督蒋斌和第七旅旅长王以哲等五六人。荣首先述及当日军炮击北大营时,曾以电话向日本驻沈阳总领事交涉,日总领事推诿这是日本军部所为,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荣旋以电话与住在城内的省主席臧式毅取得连络,接着向北平张学良官邸打了长途电话。据张的侍卫长谭海答称:张偕于凤至和赵媞正在前门外中和茶园听梅兰芳唱《宇宙锋》。当告以日军侵占沈阳,张始从戏园赶回来接了电话。张重申了蒋介石“铣电”(同年八月十六日蒋拍给张的电报)的内容,大意是:如日军侵入,应避免冲突,一切忍让,勿逞一时之愤,以免事态扩大不好收拾,以待“国联”处理。张并询问驻沈之其他各国领事对日军侵犯抱何种态度?荣臻于是分别用电话向英、美、德、法、意等领事探询。他们的回答都是,未得本国政府指示之前,不便表示态度。荣臻又一次打电话向张学良报告了各领事的答复。张指示说:“沈阳空虚,抵抗无益,只有忍辱负重,遵照蒋委员长的指示,等准备好了再打,等中央同日本交涉,听从‘国联’处理”云云。因此,荣臻当即指示王以哲旅长打电话给北大营第七旅旅部参谋长赵镇藩彻底执行这一不抵抗的指示。当晚的紧急会议如斯,与会的官员们只得垂头丧气,各自回家了事。这次会议的情形,事后国内各报纸均予登载,但对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特别是“铣电”原文,均被删去,或开了“天窗”。

然而这些材料流传不广,且在张晚年采访信息的冲击之下,很容易被先入为主认为是大陆给张洗地。更重要的是,铣电原文并未被发现。

—————

不过2016年对岸菜政府上台后,大搞转型正义,公布了大量两蒋时期的电报原件,对这一事情的认识,很可能因此反转。

这批公布的电报中,九一八前后蒋、张之间的来往的不少,可知当时双方关系的密切。然而蹊跷的是,虽然之前有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各方对日本侵略忧心忡忡,却没有一封蒋介石给张学良关于东北日军如有异动如何处置的指示留存。那么,究竟是东北是张学良的自留地,蒋介石管不着,还是由于某种原因电文损毁?如果是前者,自然张学良也就不会有向蒋介石请示东北问题办法的电报。然而,经过查找,这批公布的电文中至少有两封是九一八前张学良给蒋介石关于东北问题的请示电报,可知张学良在九一八前多次向蒋介石请示处置方针。

(1)1931年8月24日张学良致陈群转蒋介石电:

近来对日外交性情紧迫,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彼方谓为满蒙),势甚积极,不可终日。弟曾尽力设法以谋疏解,终鲜效果,所有一切经维寅兄电达左右,荷蒙鉴誉,转呈总座,至深佩感。近数日来,情况益紧,……日人方面属有意动作,现已揭开面目,必将另造事端以为借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为此事,日夜焦虑,我兄卓识尽筹,对日外交研究有素,当此危急之时,我方应用何法以为应付,尚祈详赐指示并请密陈总座决定方策。弟意以为对立各种悬案应即与之开诚谈判,能解决者即解决之,其绝对不能许其要求者即拒绝之。为此了一件即少一件,而彼方即少一攻击之目标,是为釜底抽薪之计。总座明烛,几先对此必有良谋,亟望与外交方面负责人员切实商讨,指示遵行,不胜企祷

(2)9月8日张学良致蒋介石齐申电:

日人于朝鲜暴动案发生后,百计寻事,特饬文武地方官竭力避免。近为中村失踪之事,由驻沈总领事严重交涉,语多挟制,东京方面陆军人员尤为激昂,显有借端侵略状态。我方已派人前往肇事地点详查,良不能亲自回辽,万分焦急。……内忧外患,应付殊难,仅密奉闻,敬乞指示。

由以上两电可知,张学良在九一八前多次通过陈群或直接向蒋介石汇报东北事态,并且请示方略,可以想见,蒋介石必然有指示给张学良,比如传说中的铣电。并且值得注意,张学良在电文中对日本侵略的认识十分清醒,张指出:“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彼方谓为满蒙),势甚积极,不可终日。”并且判断:“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这和他晚年的采访说法完全相反。

其实蒋公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九一八五天后,蒋公于1931年9月23日到临时党员大会“挥泪报告”(官方实录原话),对社会公开国府对日立场,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恨,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我全体同志……务须劝告民众严守秩序,服从政府,尊重纪律,勿作轨外之妄动,而为有秩序有步骤之奋斗,此刻暂且含忍绝非屈服

可以看出,不抵抗或者叫逆来顺受是蒋公给所有国民党员(全体同志)和民众的要求。

此外,蒋介石在九一八前对日态度,可以用九一八发生后三天他给山东烟台的手令推断。当时日海军在山东有入侵之嫌,对于可能发生的入侵,蒋介石在9月22日给刘珍年养午电指示如下:

烟台刘师长勋鉴。哿辰电悉。日军侵鲁,已提出国际联盟。此时我国应上下一致,严守纪律,确定步骤,勿为日人借口故先劝告民中(众)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轨外行动,以待国际之公理与国内之团结,须为有计划之举动。如果其海军登岸,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时须忍耐坚定,静镇谨守之。中正,养午。

同日,蒋介石致张学良养电指示如下:

瀛眷及尊府家属想均已安全离沈。遥深系念。请代慰问。再青岛海军,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与日舰发生万一意外,集合塘沽,则在各国军舰监视之下,较为安全。请即酌行。中正,养印。

可见,指示方向与铣电是一致的。

综上,铣电应该是存在的,但原稿可能已经失散了。

至于张晚年为啥给蒋洗地自污,个人猜测洗脑五十年还是很有效果的。


附原始资料

1、1931年8月24日张学良致陈群转蒋介石电

2、9月8日张学良致蒋介石齐申电

3、1931年9月23日蒋公临时党员大会讲话

4、蒋介石9月22日给刘珍年养午电

5、9月22日蒋介石致张学良养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在知乎的“临高板块”,围绕着“尊文讨马”的讨论确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正确”。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尊文讨马”的核心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文”和“马”指的是什么。“文”通常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中的一些早期领导人、思想体系以及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知乎文章作者筛选评论区”这事儿,大家的看法确实挺两极分化的。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作者筛选评论是“大忽悠”,可以拉黑屏蔽: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极致体现,但可能走向封闭: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写文章,是希望交流、分享观点,甚至是引发讨论。如果作者把评论区设置成自己筛选后.............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要说电气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上“劝退”,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知乎作为一个舆论场,则放大了这种变化。大概是从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劝退”的风潮开始在知.............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学术性问题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技术发展、平台生态、用户行为、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平台定位与商业化压力: 从精英社区到大众平台转型: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学者和深度思考者。然而,.............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持有“亲美”观点的用户,也就是常说的“公知”。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信息获取渠道与视角差异:首先,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用户自由发布和讨论各种话.............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之所以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信仰西方“普世价值”的用户,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它还挺复杂,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定位和用户群体就奠定了它更容易成为这类观点集中的地方。知乎早期吸引的是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对知识和信息有较高追求的用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配音圈的讨论,确实常常上演“大型劝退现场”,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不拿那些生硬的AI模板套路,就聊聊为什么大家聊到配音,总感觉一股子“劝退”的气息扑面而来。一、 门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理想化 VS 残酷化很多人对配音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成果——我们.............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在知乎上其实挺普遍的,也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一个个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浏览量”和“关注数”这两个指标各自代表什么。 浏览量 (Views):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点进问题页面,并且页面被成功加载的次数。你可以理解为有多少人“看过”这.............
  • 回答
    在知乎上,对美邦、真维斯、森马这些品牌持有“瞧不起”态度的用户并非少数,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材质工艺、营销策略、用户群体以及社交语境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品牌定位与市场印象的固化: 国民快时尚品牌,但已显疲态: 美邦、真维斯、森马在创立之初,都.............
  • 回答
    , 說到飛度,在知乎上那可真是「國民神車」級別的存在,推薦的人數量龐大,而且理由也說得頭頭是道,讓人看了就覺得,嘿,這小車確實挺對味的。要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推,我仔細琢磨了琢磨,無非就是幾個點戳中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而且還特別接地氣。首先,「空間魔術師」這個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別看飛度外觀.............
  • 回答
    知乎上对芮成钢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热衷”,不如说是对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在信息爆炸和公众审视日益增强的时代,其过往经历和行为被重新解读、反思和讨论的集中体现。这种批评的声音之所以显得突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我将试着详细地展开说说,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真实的人情世故和逻辑:1. 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读者对两位武侠巨匠作品的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知乎上关于金庸小说的问题比古龙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既有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读者群体和平台生态的因素。一、作品的“厚度”与“广度”:金庸的叙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他的故事往往拥有宏.............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