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形成了「如何评价」一类的提问形式,而 Quora 里却没有?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

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

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以先摆出一种相对客观的姿态,避免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显得有些“说教”或“站队”。就好像我们在饭桌上想发表看法,但又不想显得太强势,就会说:“大家觉得这事儿怎么看?” 这跟直接问:“这事儿对不对?” 感觉是不同的。

“如何评价”这个句式,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引导性。它不是在问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邀请的是一个过程,一个分析,一个多维度的看法。这非常符合中文里“探讨”、“商议”、“集思广益”的文化传统。我们习惯于听取不同意见,然后综合判断。

相比之下,英文语境的Quora,虽然也鼓励深入的回答,但它的提问形式更偏向于直接的事实探究或者观点寻求。比如,“What are the best ways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学习新语言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或者 “What is your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 (你对气候变化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对“是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看法”的直接询问。

其次,是知乎社区的早期基因和发展轨迹。

知乎在早期,可以说是在模仿Quora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创新。Quora的核心是“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和“专家回答”。而知乎在成立之初,也强调“认真”和“专业”。但中文语境下,纯粹的“专家”门槛会很高,而且很多话题并不是非得要“专家”才能发言。

“如何评价”这个句式,恰恰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一个参与的入口。它降低了提问的门槛,让大家可以围绕一个热点事件、一个作品、一种现象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你不是行业内的权威,但只要你对某件事有观察和思考,就可以通过“如何评价”来发起讨论。这在早期,为知乎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丰富了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更进一步说,知乎的“如何评价”提问,也承担了话题筛选和热度催化的功能。当一个事件发生后,大家会迫切地想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如何评价”就成了一个天然的聚合器,将大家的好奇心和讨论欲导向同一个焦点。这使得知乎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上,扮演了更积极的角色。

再者,这与用户习惯和产品设计的相互塑造也有关。

用户一旦习惯了一种提问模式,就会不断重复使用。而当某个提问模式能获得更多关注、更多回答时,它就会被进一步强化。知乎早期积累了大量的“如何评价”的成功案例,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用户看到别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关注和认可,自然也会模仿。

另外,从产品的角度看,“如何评价”的提问,它的信息密度是相对较低的。它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框架,让回答者去填充具体的内容。这给了回答者更大的创作空间,也更容易引发多样化的观点碰撞。不像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可能答案会比较单一。

相比之下,Quora的提问通常会更具体一些,更侧重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性的解答或者个人经验的分享。比如,“How do I improve my public speaking skills?” (我怎样才能提高公众演讲的技巧?) 这种问题,更直接地指向了“how to do”或者“what is”。

最后,咱们还可以再细致地看看两者在社区氛围上的差异。

知乎虽然也强调专业性,但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知识+观点”的交流社区。在这里,生活经验、社会观察、甚至是情感抒发的讨论,都可以用“如何评价”的方式来呈现。它允许更广泛的讨论话题,也容纳了更多元的发言风格。

Quora则在早期就更加强调“专家”和“知识性答案”。它的用户更倾向于寻找有深度、有依据、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它的提问方式也更偏向于知识的索取。

总结一下,知乎的“如何评价”式提问,是中文语境下的文化表达习惯、社区早期发展策略、用户习惯的塑造以及产品设计引导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一种提问形式,更承载着知乎社区独特的讨论文化和信息交流模式。而Quora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更侧重于直接获取专业、有深度的知识和见解。这两种模式,都反映了各自社区想要构建的核心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口胡了,网站引导才是决定性因素


  • 知乎的「如何评价」风兴起于开放伊始的引导

我在上知乎之前从来没见过这种神奇句式,几次三番想要吐槽「如何评价『如何评价X』」这种问题——结果一搜索发现「如何评价(×1)如何评价(×2)如何评价(×3)如何评价(×4)」这种禁忌四重奏都早有人问了。

于是我吐着吐着也就习惯了。

那么实际上最早使用「如何评价」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呢?我来得晚,太过具体的细节不得而知,不过随便一搜还是可见一斑。

——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好坏?

提问时间:2010年12月10日;

修改时间:2010年12月26日;

修改用户:

张亮

附:

如何看待 / 评价知乎上的「如何看待 / 评价……」类问题? - 张亮的回答

这是一例,但绝非孤案,戳开话题「如何评价 X」,翻到最后一页,俯拾皆是。

仔细看还会发现这个格式的变迁,早期相当一部分问题的问法其实是「X 的好坏是如何评价的」,然后又被修改为「如何评价 X 的好坏」,最后又被统一到了「如何评价 X」之中。而在这中间恐怕张亮先生贡献不少。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知乎上早期的问题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官方人员提的,这是为了让起初空空荡荡的知乎有话题可以讨论,进而量产答案的一种方法。而如何评价这种问法简单而又挑不出什么毛病,避免了知乎强调的「主观判断」又可以容纳相当范围的讨论内容,

在知乎刚刚开放就产生的「如何评价 X 的好坏」之后,这股评价风潮渐渐兴起,且经久不衰,终于形成了万金油一般的提问格式,并逐渐产生「如何评价 X(人物)」、「如何评价 X(知乎用户)」、「如何评价 X 的演技」(这个其实很晚,但有一个子话题)、「如何评价 X 的小说」、「如何评价 X(时事)」等等,我关注的不少大V提问列表中也很多这样的问句,可说是若要砍掉「如何评价 X」,知乎一夜之间就能从胖子变苗条,有时候我特想把「知乎」改成「评乎」……

只要翻翻问题日志,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比较清晰。有知友提出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我觉得很扯,似是而非——这顶多是张亮的思维习惯,其他人不过是在跟风罢了。认同这一点的不妨到处翻翻:


除了知乎还有哪个地方有这样铺天盖地的「如何评价」?

我没见过。这是知乎的土特产。

你可以说中国人比欧美人更喜欢judge(是否真是这样,在此不做评价),但至少知乎形成这种风气绝不是因为这个点,这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知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评价」句式也作为一种典型的知乎体逐渐扩散开来,在别的社区零星可见了,甚至百度知道也有——当然其答案则是一如既往照着知乎扒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如何评价」这个meme的进一步扩散,一如「

祥瑞御免

」的疯狂泛滥。后者在N个社区产生了迷の跟风,无论知不知道马伯庸这个人是谁,总是控制不住自己那双手跟上一帖「羊踹玉兔」,比起这个「如何评价」的传播力差了一些,但在一个问答网站这真的够了——特别是在部分疑似分类狂魔的知友友情修改之下(不少问题本来并非如何评价,但总有路人愿意修改得「标准化」,这也算是人类共性之一……),它更是成为了知乎独特的社区文化中的一部分,少不了有人抵触,但也绝对更有人想要融入,如此一来,「评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了。

有知友对其他类似的「知乎体」很有兴趣,如「X 是怎样一种体验」、「如何优雅地 X」等等,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很有趣的是

舰队街 Todd

提供的这一条:

「怎样一番体验」体是怎样流行开来的? - 匿名用户的回答
鉴于这一愈演愈烈的风气,我一周之前武断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批量修改,把绝大多数活跃的「怎样一番体验」类问题都修改成了「体验是怎样的」。修改了 约 30 个问题之后,我收到一位知乎运营人员的私信,要求我不要继续进行批量的不必要修改,随后我因「恶意行为」被禁言 7 天。之后,这位管理员将我修改的问题基本全部还原为了原本面貌。

匿名用户讲述了体验党的泛滥过程,而这其中果然有着知乎运营的干预,虽然不能说这是有意营造这种氛围,但说实话,这种东西确实是对社区的扩张有所助益,不妨参考:

这玩意或许对内容优化无益,但它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宣传,在宣传中它会剔除和改造一切不利于传播的部分,「进化」出利于传播的特性——有时候就像活的一样,而且有时候能当饭吃,哪怕干得就剩一个壳子。

【注:原文此处还有一段。由于理解错误,全部砍掉,俟后对Quora有进一步了解再行补充】


总结:

  1. 「如何评价」产生于知乎创立之初,且第一推动力来自运营方。
  2. 「如何评价」的泛滥本身是一种传播现象。
  3. 网站引导起决定性作用,meme其实是可以制造的。

那么跟国民思维有没有关系呢?

莫须有,但这个思维……总不会是以张亮为代表的吧?

【非黑……其实我只对语死早的提问有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很多知乎的著名回答里都指出,中国人相比于欧美人,更喜欢去judge别人的生活,更在意别人对一件事的看法,拥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心态的人远远少于欧美。

所以每当社会出现了一个什么事件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具体的分析这个事件,而是通过“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这种方式来谋求一种相对中庸的对待问题的看法。弄出个什么大新闻,我先不说话,看看你们怎么评价,支持不支持。

比如新闻说巴黎报社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知乎上立马出现了一大堆“如何评价”,“如何看待”。 问这种问题的人,大多数是希望通过知乎来了解一些这个事件相关的详细信息。

与之相对的是,在Quora里搜索Paris terrorist attack,出来的问题都是对于袭击事件里面具体细节的讨论。大多数Quora的用户,并不是在Quora中谋求对一个事件的基本了解,对于事件的基本了解通常是通过新闻。而中国大陆的新闻太主观不可信,所以很多人会跑到知乎上来寻求客观一点的看法和观点。

第一个问题:从恐怖袭击者的角度而言,他们达到了他们发动袭击的目的了吗?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游行的人们会举牌子写着Je suis Charlie?

第三个问题: 巴黎恐怖袭击之后住在巴黎或者去巴黎旅游安全吗?

再翻一页

巴黎恐怖袭击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巴黎恐怖袭击相对于同时期尼日利亚的巴加大屠杀而言受到更多新闻媒体的关注?

为什么恐怖分子攻击的是查理报社?

为什么相对于巴加大屠杀,我更愿意为查理报社而站出来抗议?

看到没有,这就是知乎和Quora氛围的区别。知乎喜欢弄一个大问题,然后由更多的人在这个大问题下面从各个方面来回答;Quora喜欢把问题细化,每个问题都非常小,也不会有太多的答案,但是都是非常精确针对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知乎形成这种大问题模式的原因是,大部分知乎用户,包括我,都很在意人气,很在意答案是不是能被很多人看到,是不是能得到很多赞,是不是能涨粉。而Quora中相对就比较纯粹的学术,没有太多这种心态。

有意思的是,在知乎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格式:“xxx是什么样的体验?”这种问题格式在Quora倒是挺常见,看来老外的好奇心也不是一般的强。



这只是问问题的方式不同,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而已,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这一现象非常直观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方式的差异。

在我看来,知乎目前最大的问题既不是“如何评价”的问题太多,也不是抖机灵的答案占据高票,而是垃圾问题太多,并且许多好的问题受不到关注。

在知乎和Quora中对News Feed的设计理念很不同。

知乎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在知乎的首页你看到的大多数动态都是你关注的人的动态,所以知乎的大V在决定知乎什么问题会被人看到上占到了很大的作用。所谓的大V自带300赞就是这个道理。很多没人看见的问题,因为某个大V突然关注,就突然多了几百个关注,一下子突然就成了一个热门问题,而很多不知名的用户精心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大V关注,可能高品质的答案一直不被人发现。有一次我写了个长答案,有个万粉大V赞了我,还私信我开玩笑说,如果你这答案不火,我过两天取消赞再赞你一次!

而Quora是以话题为中心的。你所关注的话题里出现了什么新的有意思的问题,立马就会出现在你的首页里,而知乎要想关注新问的问题,需要手动点进话题,查看“全部问题”,一个一个查看。在知乎每个话题的“精华”里面,那些高票的老答案永远占据在顶部,没有流动性。Quora这样的设计就会保证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浏览量和关注量,而不是要通过手动搜索才能找到。那么Quora是如何保证不被垃圾问题充斥的呢?Quora有很细心的Quora Content Review,人工审核每个出现的问题,以进行更加恰当的分类和改名,遇到没有意义的垃圾问题也会及时进行删除。在Quora上,几乎见不到重复的问题,也见不到无人关注的问题,我觉得这点比知乎要强得多。

总结一下,就是在知乎上,你能看见的问题往往要么是几百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么自己点到全部问题里面去看没人关注的新问题,而有一定关注度(比如几十人关注)而又不是最新的问题,却没有办法被发现。也许两年前有人问了个很好的问题一直没人能回答,突然有个不是大V的人写了个很好的答案,而这种情况基本是不会出现在你的新鲜事里的。

另外,在Quora上,有积分系统,邀请专业人士答题是需要积分的,这样保证大V不会整天收到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邀请。

这是Quora积分系统的运行方式。每当你问的问题多一个人关注,有人赞你的答案,或者你邀请的人的回答得到了赞,就多了10积分。如果题主赞了你,你可以得到50积分。相比于百度知道积分的运行方式,Quora的积分系统好处在于:

1,鼓励大家问好的问题,问的问题越有质量,关注的人越多,得到的积分越多。

2,鼓励大家点赞,如果大家多点赞了,答主就能得到更多积分。大家都有积极点赞的习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鼓励使用积分邀请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可以得到部分你邀请他所花的积分。每个人可以设置自己被邀请需要的积分,越受关注的用户被邀请需要的积分越高,这样大V就不会被过度邀请,同时让很多普通用户也有机会被邀请。

这个积分在Quora上就相当于是一个虚拟货币,就目前来看,运行状况良好,没有发生什么金融危机。

好了,为什么要提到这个积分系统?因为这个积分系统,尤其是邀请要花积分,使得人们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细节性,专业性的问题上,这种积分系统使得提问和回答更像是一种信息交易,而不是一个社交网站。而“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这类问题大多数属于调查类问题,提问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提问目的,只是想知道对于同样的问题,大家的看法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属于“图个新鲜”,“兼听则明”。现在知乎做的越来越像一个社交网站,而有点脱离知识分享的本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调查性问题越来越多,而精确的专业性问题却鲜有人问津。像是“你有过xxx的经历吗?”“你最xxx的事是什么?”这种问题,在知乎上到处都是,而很多人的粉丝都来自于对这种问题的回答。这种问题,将知乎的社交性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而大多数用户还乐此不疲。我认为知乎的这种氛围对于知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以我最擅长的音乐领域为例,我们来分析下音乐这个话题下都有些什么现象。

我翻了三页,所有备受关注的问题,全部是“如何评价”,“有哪些”这种调查性问题,而对于音乐的专业问题,很少有人问津。

我们再来看一下新问题

第一个,月经问题,题主应该做的是找以前的答案,而不是新问一个这么笼统的问题,没有意义。

第二个,也是月经问题,把300元换成任何价格,把低音流行摇滚换成任何风格,都有差不多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

第三个,包含个人主观判断,目测会出现两三个几句话的答案,最后这个问题也不了了之。

第四个,感觉问题里信息不够,点开看看,发现居然没有问题补充,“唱了什么”是什么意思?估计这个问题也没人回答。

第五个,这种问题不邀请人是不会有人回答的。前面说了那么多和学音乐没有直接关系,点开问题一看说的是“我想完成我的音乐梦想”,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第六个问题有点意思,估计会有一些关注,十几个人随便回答几句,然后某个音乐话题里的大V做个总结性的回答,问题结束。

第七个,求歌词翻译,我觉得没什么人会闲着没事帮你翻译,估计没人回答。

再翻一页

第一个问题很有价值,属于学术问题,在Quora上这种问题很多,但是知乎上少得可怜。

第二个问题也莫名其妙,你还是跑去丽江问那些店主吧,不知道他们上不上知乎。

第二个问题是日经问题,基本上周杰伦的每一首歌都有一个“如何评价”。

第四个问题是典型的调查性问题,适合问在百度贴吧,无意义。

第五个问题,百度新闻搜索臧天朔,得到答案。

第六个问题,我专门去听了下这首歌,问的还挺专业的,看看哪个声乐在行的能答。

第七个问题,没什么好说的。

第八个问题,挺有意义。

第九个问题,典型的个人案例分析,邀请人看看谁有兴趣来答吧。这种问题太个人化,对答主有帮助,对别人帮助不大。

当然,我说的上面这些,都是在正常情况下的。我关注音乐这个话题下所有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了,基本上每个新提出的问题我都看过一遍,上面讲的是普遍规律。如果你们看到我这篇答案之后专门跑去关注这些问题,然后回来告诉我:“看,不是你说的那样”,那我也只能说一句,无可奉告。

我想说的就是,不仅是音乐这个话题,大部分话题都是差不多的现象,有意义的好问题太少。Quora上基本每个问题都有点意思,有点意义,很少有垃圾问题,知乎要改进的路还很长啊。


有人问:“为什么同样是问答网站,百度知道就没有‘如何评价’这种问题呢?”

与百度知道相对比的国外网站是Yahoo Answers。这类网站,主要的存在目的是疑难解惑和寻求帮助,而不是讨论问题。百度经验和Wiki How的设计理念也是帮忙,而不是交流。在这几个网站上,大多数问题都比较生活化,而知乎和Quora上,学术化的问题更多一些。

还有一个对比就是百度贴吧,百度贴吧就更加具有调查性问题的倾向了,楼主发个帖子无非就是希望回帖多,大家都来说两句。

举个例子:安卓怎么刷机?问百度。安卓跟苹果的用户体验对比?问知乎。问大家都在用什么安卓机?问贴吧。

形成这种原因是因为知道,知乎,贴吧这三个应用的设计理念不一样。之所以百度知道会成为寻求帮助的中心,因为百度知道有一条就是题主选择最佳答案,那么必然就变成对题主最有帮助的成为最佳答案,不论别的网友怎么看怎么赞,所以自然就很少“如何看待”,“如何评价”了,生杀大权在题主,题主自己来评价。知乎没有最佳答案一说,答案的排序不来自题主,而来自广大知乎用户的评价,所以要想获得更多知乎用户的好评,使得更多的答案切题,在问问题的时候使用“如何评价”就显得比较合适了。百度贴吧的帖子排序完全根据时间顺序,所以写长回复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每个人说一两句话凑个热闹,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内容而发帖,而是为了抢楼,其氛围更类似知乎答案里的评论区。既然楼主的目的往往是求得更多的回帖以被顶上去,更在乎数量而不是质量,所以连“如何评价”这种一上来就唬人的句式都不需要,一般贴吧里面都是“各位吧友怎么看?”“如何评价”,感觉要评价还是得有点干货才能被顶上去,“吧友怎么看”,那是谁都能说个两句的,我先抢了二楼再说,贴吧也不能编辑帖子。

当然,有一种学术化的问题是不适合拿到知乎和Quora上问的,但是却很适合百度知道和Yahoo Answers。这类问题出现在知乎上,一般知友给出的答案是:“请独立完成作业。”


【本人写的答案与专栏,若需转载,请私信授权并按照每千字100元的标准收取稿费,有违必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知乎上刘备“吹”的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并非空中楼阁,很可能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些深层动向息息相关。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一、为啥是刘备?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得明白,人们为什么会钟情于刘备,甚至是把他描绘得比历史真相更光彩照人?这背后通常不是简单的“历史爱好者”,而是寄托了某种心理需.............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AI不AI的,就来说说汽车机构怎么在知乎这个地方,把自家牌子打得响亮,让大家一看到就觉得“这厂家懂我!”要知道,知乎不是微博那种纯粹的碎片化信息,也不是抖音那种看个乐子的平台。知乎更偏向于“问答”和“深度内容”。所以,汽车机构进驻知乎,得拿出真东西,得能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还得有点“干.............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伊利丹怒风”将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形容为“拉皮条”的行为,这背后牵扯到对该项目性质、社会影响以及特定群体观感的复杂考量。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拉皮条”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的贬义色彩。它通常指向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违法或不道德的中间人行为,旨在撮合性交.............
  • 回答
    知乎上许多人对“伤痕文学”产生反感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种情绪的形成既与历史语境、社会心态有关,也涉及当代互联网讨论生态的特点。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详细论述: 一、“伤痕文学”的概念复杂性1. 定义的模糊性 “伤痕文学”这一术语在中文语境中本身存在争议。严格来说,它最初是20世.............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而其他朝代取代清也会被列强暴打”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对比和对近代中国困境的反思的观点,它并非绝对的定论,但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和假设。下面我将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在于,穿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人在现实购房中感受到的“房价一直在涨”与网络上“房价要降”的论调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信息来源与发布者的动机不同: 知乎上的“房价要降论”: 宏观经济分析: 很多知乎用户是经济学者、分析师、地产从业人员,他们.............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知乎和微博在留学生回国问题上的不同倾向,主要源于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内容生产者的动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用户群体和价值观的差异 知乎:偏向理性分析、知识分享和职业规划 用户画像: 知乎用户以大学毕业生、职场人士、.............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用户对“抵制日货”和“抵制清真食品”的态度差异巨大,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抵制日货”的背景与驱动力 历史民族主义情绪的长期积淀: 侵华历史: 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犯下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