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里讨论抗日战争很激烈,讨论文革却一边倒?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立场是明确的,即抵抗侵略,保家卫国。这种共同的敌人和目标,天然地能够凝聚更广泛的共识。
民族英雄和集体记忆: 抗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人物,这些构成了深刻的民族集体记忆,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中,虽然对战争的策略、功过等会有不同看法,但对“抗日”这个大方向的认同度很高。
历史叙事的相对成熟和普及: 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和教育,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框架和叙事在民间已经比较普及,虽然细节和侧重点会有争论,但整体上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外部视角和国际认同: 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认知和评价。这使得在讨论时,可以参考和引用国际学界的观点,也更容易获得一定的外部支持。

文化大革命:
国内政治运动的性质: 文革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特定政治集团发动和主导的内部政治运动。其性质复杂,涉及政治斗争、意识形态冲突、权力斗争等,与民族存亡的外部冲突性质完全不同。
深刻的社会创伤和复杂的情感: 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创伤,许多个体和家庭都经历了残酷的迫害和苦难。这种痛苦的记忆是真实而深刻的,并且其影响至今仍在。
历史叙事的争议和敏感性: 关于文革的官方定论和民间记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官方叙事强调其错误性和危害性,但对于其发动者、责任人以及具体过程的叙述,在一些细节上仍然存在争议和敏感性。
回避和禁忌的心理: 由于文革的敏感性,以及与当下政治环境的联系,一些讨论很容易触及政治红线,或者引发不必要的联想,这使得许多人在公开场合倾向于回避或谨慎发言。

二、 知乎平台生态和用户群体特点:

用户构成和意识形态倾向: 知乎的用户群体相对年轻化,且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其中不乏对政治、历史有较强兴趣和思考的群体。然而,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光谱。
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反思”需求: 知乎的很多用户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真相,对官方叙事进行审视和反思。
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差异: 在抗日战争的讨论中,尽管存在不同观点,但普遍认同“抗日”是民族正义。而对于文革,一些人认为其是“内斗”或“错误”,但也有一些观点会将其与“反抗权威”或“批判体制”联系起来,这使得讨论容易产生分歧。
对意识形态的敏感度: 在讨论文革时,很容易触及“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等议题,这些议题的敏感度远高于讨论抗日战争中的战役细节或英雄事迹。

讨论机制和内容审核:
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 知乎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推荐内容,这可能导致用户更倾向于接触和参与与自己观点相近的讨论,从而加剧观点的固化和群体极化。
内容审核的差异: 尽管知乎有内容审核机制,但不同历史事件的敏感度不同,审核的力度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对于文革这类高度敏感的事件,审核可能会更加严格,导致许多可能引发激烈争论的观点被删除或限制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讨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抗日战争虽然也有争议,但其核心叙事相对稳定,审核的压力相对较小。
“阴阳怪气”和“情绪宣泄”的倾向: 在一些敏感话题下,用户可能更容易采取情绪化的语言和攻击性的表达,而非理性辩论。这种现象在文革的讨论中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直接触及了许多人的切身经历或情感。

三、 讨论的“一边倒”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边倒”并非绝对的“无争议”: 在知乎上,我们看到的“一边倒”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压制或边缘化的不同声音。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一边倒”的观感:
官方定论的权威性: 文革在官方层面已经被定性为“一场错误的发动和领导”、“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公开挑战官方定论的风险较高,也容易被扣上“翻案”、“洗白”等帽子,因此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的用户相对较少。
强大的社会共识: 尽管知乎用户群体多元,但在社会整体层面,对于文革的负面评价已经形成强大的共识。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文革重演,对文革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知。这种社会共识会自然地体现在用户的发言倾向中。
恐惧和自我审查: 对于文革的讨论,很多用户可能存在“害怕”心理,担心自己的言论被解读为支持文革,从而引发政治风险或社会压力。这种恐惧导致了普遍的自我审查,使得能够听到的是一面倒的“批判”声音。
“沉默的大多数”: 可能存在一部分用户对文革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顾虑重重,选择了沉默,不愿意在公开平台表达。
辩论的无效性: 即使有少数不同声音出现,也可能在激烈的口水战和人身攻击中被淹没,甚至被“围攻”,从而导致“一边倒”的假象。

总结来说:

抗日战争 的讨论之所以激烈,是因为它是一场全民抗争的民族卫国战争,其基本叙事稳定,民族认同感强,存在着对战略、战术、人物功过的多维度探讨空间,但整体上是围绕“抵抗侵略”这一核心展开的。
文革 的讨论之所以看似“一边倒”,主要是因为:
1. 事件本身的敏感性和官方定性: 文革是一场被官方明确否定和批判的政治运动,其性质触及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
2. 深刻的社会创伤和普遍的负面共识: 绝大多数经历过或了解文革的人,对其都持批判态度,希望避免历史重演。
3. 规避风险和自我审查: 公开对文革持不同或非批判性意见,容易引发政治敏感和道德审判,导致用户倾向于沉默或附和主流观点。
4. 平台审核和算法的潜在影响: 严格的审核和倾向性的推荐,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讨论的“一边倒”观感。

因此,知乎上关于抗日战争的激烈讨论,更多是围绕历史细节和不同视角展开的学术性、史学性辩论;而关于文革的“一边倒”讨论,则更多是出于对历史真相的反思、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对政治风险的规避,形成了一种相对统一的批判性立场。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事件的性质、社会影响以及当下语境下的敏感度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后者属于超纲知识。

吵作一团,未必求真知,

倒向一边,亦非有灼见,

你以为真有很多人感兴趣?

连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三面红旗三年困难时期七千人大会四清运动大串联工作组革委会斗批改包括后期的反击右倾翻案这些基本的概念和时间顺序主要责任人都不清楚,

煞有介事地讨论,

讨论个屁啊!

说得寒碜点,也就是抗日战争离现在的时间不近不远,历史结论明确,课上也能多讲点,

没看历史朝代顺序都背不下来的人一抓一大把么,

反正这年头自称爱好历史也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绛。

——————————————————————————————————

已破二百赞,感谢各位的理解和一些朋友的留言建议。我也稍稍更新一点,

不少人想要搞个大新闻,说中央已经钦定了文革的属性了,那么有没有这个意思呢?

我们来看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吧,算是比较权威比较“官方”的了,

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在此郑重念两句诗吧:

且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然后,随意引几段《决议》的文字,大家感受一下:

这一段是关于反右及扩大化的:

一九五七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决议》中对于历史回顾的辨证精神,如此处者,绝不在少数,所以总的来说,至少《决议》本身,在那个转移工作中心的时期,还是颇有积极作用的。

那么《决议》还说了些什么呢?主要就是“给本人泼脏水”的描述了:

(文革中)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小生产还会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而形成一系列左倾的城乡经济政策和城乡阶级斗争政策;认为党内的思想分歧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因而形成频繁激烈的党内斗争,等等。

看到“小生产还会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觉不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有些感同身受呢?

有人总喜欢给坚持原则性和捍卫历史唯物观的同志打上“工业党”“药丸党”的标签,那么,不妨看看《决议》是怎么说的吧:

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说的很客观、很公允啊!然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晚年的错误”究竟详细讲来是怎样的错误呢?

是谁犯下的错误呢?

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呢?

说到珍视成果,成果的运用和发展,又在哪儿呢?

而正是这些,才是真正能够明确文革肇始之因的关键,可是在《决议》中,耐人寻味地隐去了。

这种“甄士隐&贾雨村”式的政治氛围,其后愈演愈烈,经过猫化、膜化、和谐化等等各色的包装,导致今日,可资参照的红头文件变成了需要N层解密的垄断式天书。

这又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同志的威望也达到高峰。他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这种现象是逐渐形成的,党中央对此也应负一定的责任。

真正“逐渐骄傲起来”的、“脱离群众”的,又是谁呢?

我就言止于此吧,大家不妨自由讨论自由批判。

最后奉劝一句:能坐在键盘前有耐心和兴趣跟你撕来撕去的,没几个“既得利益者”,可别再上来就扣帽子然后YY一堆了,表达观点很重要,听人表达观点,更重要。

user avatar

文革比起抗战的确争议性更小。。

文革比起抗战更容易政治正确。。

文革比起抗战参与难度要更低。。

简单讲:对文革话题,只要喷就对了。。实在是没有难度啊。。

user avatar

因为文革最大的罪人,没有被否定。

这个罪人不是毛公,而是人民。

人民是无罪的,人民是免责的。

有人看出这其中的荒唐了吗?中国人说德国人没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希特勒,而是反思整个民族。中国人指责日本人反思不彻底,认罪态度不好。

其实我们也好不到哪去。

我无意为毛公洗地,但我深知一个基本的法理:教唆犯和实行犯,都有罪。

一个教唆犯,七亿多实行犯。

红太阳落山了,红卫兵还在。

他们一样相信自己的主义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他们一样认为自己是启蒙者,而那些不接受的人就是旧时代的遗毒。

他们一样会给反对者扣帽子,起蔑视性的称呼。

他们一样认为自己掌握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真理。

他们一样相信狂热的摧毁可以实现乌托邦。

他们换了一套说辞,又走在这里。

理性者至此缄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