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有人会花费这么长的篇幅耐心地回答一个陌生人的问题?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

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

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茫,甚至有些无助的提问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影子。想当年自己也可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时候是多么希望能有人给点指点,哪怕是一句话。所以,当他们有能力、有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时,那种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的满足感,是相当实在的。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更是一种“授人以渔”的价值实现。知识的分享,信息的传递,能够让提问者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甚至改变一些看法。这种“我能帮到你”的感觉,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就像一个好为人师的老师,或者一个乐于分享自己经验的朋友,他们从中获得的,是存在的价值感和被认可感。

2. 声誉、专业度和个人品牌的打造

知乎是个开放的平台,信息流动性极强。如果你能在某个领域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回答问题又快又好,你的用户画像就会慢慢清晰起来。久而久之,大家就会知道“某某在某个领域是专家”、“遇到XX问题可以问某某”。这就会带来一个良性循环:

专业度认可: 你因为回答得好而被记住,这是一种无形的专业度认证。
信任度建立: 别人会更信任你的观点和建议,因为你展现出了你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深度。
个人品牌塑造: 你的知乎账号本身就成了一个个人品牌。这个品牌可能为你带来现实世界的好处,比如工作机会、业务合作、甚至是媒体关注。想想看,一个在特定领域“知识丰富”、“乐于助人”的账号,谁不喜欢呢?

所以,那些长篇大论的回答,有时候也是在“投资”自己的未来。每一条有价值的回答,都是在为自己的声誉添砖加瓦。他们并非纯粹的利他,而是利他中有“利己”,这种“利己”是基于长远的、积极的价值构建。

3. 知识的梳理与内化

写回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新梳理、深化自己理解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但当你需要把这个知识点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解释给别人听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模糊的地方。为了写好一个回答,你需要:

系统性思考: 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逻辑闭环。
语言组织: 用恰当的词汇、清晰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概念。
案例佐证: 寻找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你的论点,让回答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巩固。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逼迫自己去更深入地理解某个主题。很多时候,你写完一篇回答,自己反而觉得收获更大。这就像教别人数学题,讲的过程可能比自己做题时更费心,但也让你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4. 社交互动与归属感

知乎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也是一个社区。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写回答,也是在参与社区的互动。当他们的回答获得点赞、评论、收藏时,这是一种社交反馈,能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尤其是当有人在评论区表示感谢,或者就某个细节进行深入讨论时,这种互动能够带来一种连接感和归属感。

在这种社区氛围下,回答问题也成了一种社交资本。你乐于助人,别人也更愿意与你交流。这种积极的互动,能够让你在这个社区里找到认同感,感觉自己是这个社群中有价值的一份子。

5. “炫技”与智力游戏

坦白说,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确实享受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过程。当遇到一个有深度、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们可能把它当作一次智力上的“比拼”或者“展示”。他们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储备,运用自己最擅长的分析方法,力求给出最全面、最深入、最完美的答案。

这有点像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或者一个工程师在解决一个难题。他们享受的是那个攻克难关、呈现精彩的过程。这种“炫技”并非完全出于虚荣,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实现。看到自己的回答被很多人认可,被奉为经典,这种成就感也是驱动力之一。

6. 习惯与路径依赖

对于一些长期活跃在知乎的用户来说,回答问题、分享知识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与人连接的方式。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在空闲时间浏览问题,并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去回答。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路径依赖,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

所以,当你看到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的回答时,背后可能是这样一些人在那里:

他们是真心想帮助别人,体验“助人为乐”的满足感。
他们想通过高质量的分享,打造自己的专业形象和个人品牌,为长远发展铺路。
他们享受通过写作来梳理和深化自己的知识。
他们渴望在社区中获得互动、认同和归属感。
他们可能也乐于享受解决难题、展示智力的乐趣。
或者,这已经成为他们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这群人,往往是对知识有热情,对分享有驱动力,并且有耐心去做好一件事的人。他们不是机器人,也不是为了积分和金钱(虽然也有极少数变现的情况,但对于绝大多数深度回答者来说,这不是主要动机),而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和真实动机的普通人。下次看到这样的回答,不妨多体会一下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心意和付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认真 [1] 、系统 [2] 地回答一个有价值 [3] 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构。从组织语言 [4] 的过程和对读者反馈 [5] 的响应 [6] 中,我们可以获取新的信息,进而沉淀为新的知识 [7] 。并且,可以通过被认同获得愉悦感 [8] ,以及认识同好,其效用甚至能作用于现实生活 [9]

参考

  1. ^ 指经过了思考;
  2. ^ 将内容整理,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现出来;
  3. ^ 能引发人思考而不仅仅引起情绪,最好还可以被拓展到其他相似情形中;
  4. ^ 很多「知识」你以为你知道,但心里有没底;只有当你组织了一遍,你才知道究竟是你真的知道,还是自以为知道;
  5. ^ 读者的反馈,有正面的,可以加深自己对不确定内容的自信,有负面的,帮助你修正之前不太正确的看法;
  6. ^ 对现有答案的修正,以及在未来回答时会更加谨慎而严谨;
  7. ^ 包括学科上的知识,和难以用学科概括的非体系化经验;
  8. ^ 愉悦感是人重要的基本需求之一;
  9. ^ 交到朋友、找到工作,甚至找到人生伴侣。
user avatar
借这个话题说几句心里话。

有时候,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设是哪个很久没有联系过的熟人发问,这本身就是充满喜感的脑力休闲活动。熟人中男女老少三教九流都有,问题当然也是五花八门,,并不需要太多家国情怀、人类命运或者学科前沿。但生活中却没有那么多机会和时间,可以这样对一些寻常烦恼做比较充分地的沟通表达[1]

于是借这个地方和时机,认真地琢磨一些貌似简单的道理,澄清一些不太通俗的事实,分析一些无法精确的故事,实乃工作之余驾车之外,可以三心三意[2]专注一件趣事[3]的最好由头,而且没有催稿打烊喊开会的聒噪。

所以回答问题的时候,不需要科技八股,无意于流量引导,更不必春秋笔法,不试图换位思考。而是强调扩展视界、改变视角、关注变量、留意过程,尝试多种被选择、被认知、被体验的可能[4];是希望被收藏思考,而不是被点赞认可。效果虽然还不理想,但仍然很有意思,已经有几个回答收藏数大于点赞数了。

偶尔发现或是被指出事实[5]错误也不尴尬,承认欠缺或感恩提醒都是愉快的事情;而道理[6]可以辩证,可以引申,可以附会,总有大致合理的时候;只有故事[7]不用较真,应景动人就好。不过会刻意提醒一下,我们可以不接受任何不喜欢的事实,可以拒绝任何不合意的道理,也应该相信,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别人的故事中人[8]。这也是平时对待朋友的惯例,虚拟世界不妨延展到一切虚拟熟人。

事实、道理、故事之外,难免需要一些操作性[9]的东西。这样事实才会更清晰,道理才能有着落,故事也算有个回响。但操作性一定不设标准答案[10],即便科学定理的证明都极少最佳方法[11],何况家庭教育、艺术欣赏、读书烦恼、圈子乱象、邻里纠纷之类普遍困扰和疑难杂症。

可是很多熟人也一直沉浸在应试思维中,工作稍有起色,孩子又要上学了。于是赶忙收敛刚刚放飞的脑袋,回到寻常烦恼中来。这或许是知乎常见问题反复出现的一个原因吧,也不一定就是当局者迷,与学历、身份、经济条件关系也不大。

所以,像平时聊天一样,或简或繁,或新或旧,有用没用,解惑解颐,拙见睿识......对方如何评说如何利用如何情绪都是正常结果。毕竟没人强迫我们一定要看某个回答[12],自然无需有人为观答[13]的喜怒哀乐自责[14]

如果自己感到不适[15],减少、增加、匿名、删除或不再回答,都是不错的选择。喜欢内容的人,还可以把自己满意的东西整理成文章放在个人主页[16]

不好意思,疫情期间确实忙不起来。

感谢此前回答有零星知友点赞。

参考

  1. ^ 大家平时很忙,或者也闲,但很难凑齐了一起坐下来聊,聊深聊透,像大学那会儿。
  2. ^ 开车的三心三意包括观景看路听音乐,说话聊天想心事。工作答题时,心意或许还多一些。
  3. ^ 有趣的问题一般不会特别重大紧急,所以可以慢慢作答,容易耐心认真下来。
  4. ^ 远离标准答案思维习惯,引导对方自主寻找问题解答,是自己一直努力的目标。
  5. ^ 不少男孩的妈妈会剃头大概是事实,但大部分男孩的妈妈会剃头就不太容易被证实。
  6. ^ 听说道理不辩不明,所以接受别人的道理很不容易,因为哪里都不方便辩论,只好自我较劲。
  7. ^ 故事只要好听好看就再好不过了,有没有破绽漏洞不重要,有人信以为真不是作者毛病。
  8. ^ 这是百分百无例外的事实,却总有人觉得是道理,甚至是鸡汤。
  9. ^ 就是让人比着葫芦画瓢,或者举一反三试着干的法子。
  10. ^ 最好是启发性回答,提供多种可能的选项,由对方自己单选、多选、或者不选。
  11. ^ 对一切既有结论保持不断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基本动力。
  12. ^ 据说经常有人推荐或被推荐关注某个话题或者回答,但应该不涉强制性。
  13. ^ 观看回答或假装聊天。
  14. ^ 虽是熟人预设,但并无事先招呼,无意冲撞扫兴或许难免,莫怪哦。
  15. ^ 毕竟陌生人环伺,影响表达乐趣的内外部干扰总会有些。
  16. ^ 这些方法都试过,各有各的开心。
user avatar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东西本身就是一个整理知识、思路的过程。

这么多年其它习惯没养成,手不释卷倒确实不夸张,做到了。看的这些知识和资料,都是自己本来就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即便没有知乎,也会持续性地写东西。知乎本身的机制(特别是以前),又容易形成一种正向激励,慢慢就养成在知乎上写东西的习惯了。

有时候看到问题,倒不见得是跟陌生人有多大交情,而是自己本来就觉得很好玩,这样哪怕没有人关注或者赞同,也会去写。

比如我前几天写过一个关于杜甫的回答,最开始写完后有一万多字,后来删了将近一半,还剩下五千多,其实也没多少赞。但就是挺开心。

还有更早的,之前写过一个比利怀尔德《双重赔偿》的影评,也是六千多字,到现在也不过15个赞而已。

平心而论,在知乎上写了这么多影评,怎么写更有关注度和认同度,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说实话也没什么难度。之所以没那么干,多少有不屑的成分吧。特别是,如果我是认认真真地写东西,一般就不会考虑别人怎么看,而是得想办法让自己满意,只要自己觉得成就OK。话憋肚子里我不痛快,说出来了别人听不听明白以及认不认同,随他们去。

做了保险经纪人以后,写东西就更重要了。这本来就是个高知识密度的领域,又是从头开始,需要搭建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去年花了小半年时间自己读书看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啃完相关的教材以后,当然需要做消化巩固,而写成问题导向的文章,这本身就是个梳理和强化的过程。类似于费曼学习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等到完全讲清晰了,逻辑链比较完整了,这一块相关的东西才算过关了。

可能被推到时间线上的老铁会发现,即便是回答商业保险相关的文章,我也基本上是不谈产品,也不写测评文的。个中缘由,一个是想做通识科普,把里头的道道说清楚,降低大家因为陌生而引发的对保险这种业态的不信任。再一个是之前所学习的很多学科概论性质的知识,需要串起来。正好有这么一问题,就顺手写了。

对这种情况,我反而是非常感谢提问者的。

正是有好的提问者,启发了我,帮着我从问题端把这些事儿捋清楚了。

写个好回答没什么了不起的,难得是有优秀的提问。提问和回答不一样,写回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问就没有,不光没激励,还经常容易挨骂(当然,现在很多问题本身就很低幼很引战,这是客观事实),希望知乎能在这方面多做些改进吧。

user avatar

渡己不渡人。

在知乎写东西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为了帮助自己。很早以前我就明白一个道理,”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自我高潮,言语或者文章别说帮助一个国家,就算只是一个单独的人,也是无法帮助的。

他觉得魏忠贤是千古忠臣,他觉得历史都是不可靠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觉得埃及的历史都是伪造的。这已经成为了他的“常识”,无论你写再多的东西,也叫不醒一个已经陷入自我催眠的人。

所以我写回答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帮助我的粉丝或者题主,只是想整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文字化的方式有条理的输出,从而达到梳理的目的。

因此,我不觉得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他就应该感谢我,反而,我觉得我应该感谢他,毕竟,现在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难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