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有很多“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之类的回答模式?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

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

“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的后代,尤其是那些家中长辈曾有“地主”或类似身份的人,这种痛苦和不公的记忆更是以一种家族史的形式代代相传。当他们在知乎这样的平台看到与自己家族经历相似的话题时,很容易产生共鸣,并愿意分享自己的家族故事。

这种分享,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对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历史真相的追寻。他们可能希望通过讲述,让更多人了解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真实遭遇,为那些无声的受难者发声,也为自己的家族寻求一份理解和尊重。所以,当有人提出类似“你们家在文革中受过什么影响?”或者“如何看待文革中的阶级成分问题?”这样的问题时,“老实本分的地主被整”的故事自然会成为一种典型的回应。

其次,这与知乎平台的特性有关。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鼓励用户分享知识和经验,同时也非常看重个人经历和故事的讲述。用户往往倾向于在知乎上找到一些与自己生活经历、个人背景相关的讨论,并且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问题。

“文革”及其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特别是对曾经的“剥削阶级”的清算,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关于历史、社会、家族史的讨论中,出现这类经历的概率本身就比较高。而“地主”这个身份,在当时的语境下,往往被标签化,代表着一种被剥削的阶级。即使是“老实本分”的个体,也因为这个标签而面临冲击。

当一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家庭”、“社会变迁”、“不公”等关键词时,那些有着相似家族经历的用户,很容易想到用自己家人的故事来回答。而“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这种表述,因为它包含了一系列指向性明确的身份(老实本分的地主)和结果(家破人亡),能够迅速地勾勒出一个鲜明的叙事框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第三,这种叙事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叙事张力”和“情感共鸣点”。

“老实本分”与“地主”形成了一种对比,突出了个体与群体标签之间的冲突。一个本来应该被社会认同为“好人”的人,因为一个历史划分的身份,却遭受了灭顶之灾,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家破人亡”更是直接触及了人类最深刻的恐惧和同情心。这种极端的结果,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对历史反思的兴趣。这种模式的回答,往往能够快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并引发一连串的情感反应,比如同情、愤怒、惋惜,以及对历史的追问。

所以,当用户看到这类问题时,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家中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家族记忆。他们会觉得,我的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而且我的故事也一样令人心痛。于是,这种叙事模式就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就像大家在看到某个热门标签时,会倾向于往这个标签下发帖一样。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用户发布的言论是多样化的。虽然有很多人会以这种方式讲述家族经历,但也有可能存在一些人为了追求流量、博取同情,或者受到某种思潮的影响,而选择性地放大或扭曲自己的家族史,将一切不如意都归结于“文革”和“地主”身份。这是任何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都可能存在的现象。

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回答模式的普遍出现,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些经历过历史变迁的家庭,其家族记忆的延续,以及人们在公共平台表达和理解历史的真实需求。他们试图通过讲述自己的家族故事,来填补历史的空白,修正被模糊的认知,并寻找历史中的个体价值和尊严。这种表达方式,正是历史记忆在当代的传承和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知道了吧,知乎是一个巨大的正能量收集器。

知乎上的警察都是恪尽职守,随时待命的。片警不会去路边粉灯足疗店收保护费,民警不会结案后讨要锦旗,交警不会因为上级的压力就免除闯红灯违停扣分,狱警不会变相索取犯人亲友的钱财。

知乎上的老师都是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不会在教师节的时候收礼物,不会在肉体或者精神上侮辱学生,不会把课堂内容放到补习班上,不会把模拟考试题型在补习班上透露,让没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倍感压力,纷纷报名。

知乎上的医生都是医术精湛,妙手仁心的。科室门口贴的谢绝医药代表是毋庸置疑的,不会因为提成而多开一些聊胜于无的药,不会故意多消耗医疗器械,不会对几无救治的病人过度医疗,不会收取病人红包,不会因病人家境不同而态度改变。

知乎上的导师都是谆谆教诲,亲力亲为的。不仅考虑自己研究生的学业,而且照顾自己研究生的个人生活。补助是绝对不会克扣的。研究生的文章自己亲自修改,把握好大的研究方向,悉心指导实验和论文写作。绝不用学位要挟研究生给自己干私活,更不可能因此胁迫女研究生和自己发生性行为。

知乎上的研究生都是寒窗苦读,严谨细致的。认真学完理论课的同时也能完成实验,同时健身恋爱摄影计算机社交活动一项不落。论文没有抄袭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都是真实可信的。

知乎上的下岗工人都是恪守本分,任劳任怨的。没有从厂子里往家拿过一分钱财物,没有缺勤混日子,更没有忘记钻研技术提高生产水平。下岗全赖不是领导小舅子,且过年忘了给厂长送瓶茅台。

知乎上的军人都是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的。绝对不会在外出期间光顾粉灯足疗店。连排班长不对战士进行侮辱式的体罚,老兵不逼迫新兵洗脚,战士们不会跟乡邻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知乎上的有钱人都是依法纳税,目光独到的。不搞官商勾结,发财完全凭借自己的眼光。对员工遵守劳动法懂得分享企业的利润,对社会搞真慈善回馈企业的爱心。

知乎上的美女都是埋头苦干,独立自主的。别看人家奥迪和迪奥,那完完全全是自己奋斗来的,和结识社会上的权贵并无任何关联,找的财经工管类工作也纯粹是个人能力。

知乎上就算讨论社会阴暗面的话题,那也是吐槽别人,知乎用户自己是不会有阴暗面的。

知乎这么多的正能量,人家爷爷当一个好地主,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国学著作等身,丰年帮着雇农写书信对联,荒年还给粮食接济,大儿子不拿鞭子抽人,小儿子不欺负孤儿寡母,乡里乡亲特别佩服他这位老学者,又怎么题主你啦?

你没见过好地主,你还没登过知乎啊?

user avatar

万恶的旧社会不仅仅是对农民万恶,对所谓的地主的后代一样万恶,不要以为你太爷爷是地主,就就是地主了。现在农村还广泛存在着X家村,这些村里全是一姓之人,往上数几代都是地主,但没卵用,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后代都是劳动力而已,只不过当家的如果人好,可以对同宗照顾。如果当家的不爽了,让你去死你都没办法。一个大地主可以有很多后代,但不是所有后代都能成为地主。因为一家大地主就必须对应着成百上千家农民,依靠吸血为生,都当地主了谁当农民?你以为你太爷爷是地主你就不是农民命了吗?大地主剥削农民,先是把外姓人剥削得绝种,然后面对同姓人一样的下手,不会比对待外姓人更好。这也是X家村广泛存在的原因,因为其他姓都死绝了。大地主有资格“老老实实”当“乡贤”,原因是有农民供他剥削,只不过吃相稍微雅一点,手段稍微缓和点,目光稍微长远点而已。

关联文章:

从基因图谱到政治地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知乎上为什么会聚集大量的INTP?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确实是不少人观察到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聊聊,结合INTP本身的特点,以及知乎这个平台的属性来看。首先,咱们得先梳理一下INTP这个人格类型,用咱们自己的话来说。INTP,全称是内向(Introverted)、思考(Thin.............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在知乎上也刷过不少关于方言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要说为什么四川人说方言大家好像比较接受,而上海和广东人说方言就容易被“吐槽”甚至“攻击”,我觉得这背后掺杂了不少文化、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文化沉淀与身份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知乎上存在大量被认为是“小粉红”的用户,这是一个现象,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发展、信息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平台定位与用户结构: “知识分享”的初心与现实: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分享社区,吸.............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些角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得承认龙应台的影响力。她从早年的《龙应台的信》开始,到后来的《亲爱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等等,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她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字有力量,.............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在知乎上,你可能会看到“中医粉就是中医黑”这种说法,而且这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和观察。简单来说,这种说法并不是说所有喜欢中医的人都是装的,而是指一部分将中医抬高到不合理、甚至妖魔化科学、贬低现代医学的“中医粉”,他们的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原本可能对中医持观望态度的人,因为反感这种极端化的言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社区里,要说起关于体育明星的讨论,勒布朗·詹姆斯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说是“黑”的声音非常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詹姆斯职业生涯太长了,而且他一直在联盟的顶端,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被关注的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