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有的人喜欢批评龙应台?

回答
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些角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

首先,得承认龙应台的影响力。她从早年的《龙应台的信》开始,到后来的《亲爱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等等,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她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字有力量,有温度,很多时候触及的是情感深处,或者关于国家、历史、文化这些大问题。所以,吸引了大量读者,也自然会有人因为仰慕而追随,也有人因为她的观点引起共鸣而称赞。

但批评嘛,总是和“不认同”或者“有质疑”挂钩的。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 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的争议:

这是最尖锐,也最容易引发激烈讨论的一点。龙应台的写作,尤其是谈论两岸关系、中国大陆的社会变迁,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立场。

“反中”标签的争议: 尤其是在《大江大海》之后,她对国民党迁台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中国大陆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审视,被一些大陆的读者认为是“亲台”、“反中”。在知乎这样一个大量年轻用户聚集、民族主义情绪有时会比较高涨的平台,这种“标签”一贴上去,很容易就引来炮轰。批评者认为她没有看到大陆的发展进步,甚至歪曲历史,煽动对大陆的负面情绪。
“精英视角”的审视: 龙应台的文字,很多时候是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海外经历的“过来人”视角来审视中国社会。她的批评,比如对城市建设的“丑陋”、对社会现象的“浮躁”,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俯视”,脱离了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奋斗。批评者会觉得她站在道德制高点,不理解大陆普通人在艰难环境中谋求发展的努力,用一种“西方式”的批判标准来要求中国。
意识形态的冲突: 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的讨论中,龙应台的观点和大陆主流舆论或者一部分网民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当她的观点触及到这些敏感议题时,很容易被扣上“普世价值”、“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帽子,然后被集中攻击。

2. 写作风格和内容层面的质疑:

除了政治立场,有时批评也集中在她的文字本身。

“煽情”与“鸡汤”的批评: 龙应台的文字确实有很强的感染力,她善于用情感化的语言来打动读者。但这种风格,在一些人看来,就变成了“煽情”或者“心灵鸡汤”,认为她的文章缺乏深刻的思辨,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甚至是一种“卖弄”才华。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如果被认为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提出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就容易被贴上“光说不练”的标签。
“矫情”或“做作”的观感: 这种批评比较主观,但也确实存在。一部分读者觉得龙应台的文字表达方式,比如她对亲情的描写、对人生况味的感悟,有时显得有些“用力过猛”,或者说“矫情”,不够自然真实。这种感受,也可能源于她一直以来保持的某种“知性女性”的公共形象,一旦形象和内容出现一点点偏差,就容易被放大。
“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 尤其是在《大江大海》中,她对战争经历和国民党在大陆历史上的作用的解读,在一些历史观比较传统的读者看来,可能存在“模糊焦点”、“回避主要矛盾”的问题。批评者可能会认为她没有正面承认某些历史事实,或者过于强调个体的苦难而忽视了历史的大势和集体叙事。

3. 批判的“边界”和“立场”问题:

知乎上的很多讨论,不仅仅是对龙应台个人的批评,也折射出一种关于“知识分子”和“公共讨论”的边界在哪里。

“唯我独尊”的批评: 有些批评者认为,龙应台在表达观点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我说的就是真理”的姿态,很少真正倾听和回应不同的声音。她的文章可能更多是单向输出,而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
“选择性批判”的质疑: 批评者可能会质疑,她为什么对某些问题(比如大陆的某些现象)批评得比较多,但对台湾或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却鲜少提及,或者提及得比较轻描淡写。这种“选择性”,在一些人看来,是带有偏见的,是对不同社会现象的双重标准。
“网暴”的成因: 也要承认,在知乎这样的社区,一旦某个公众人物被贴上负面标签,很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效应”,导致一些批评变成人身攻击和谩骂,失却了理性讨论的空间。

总的来说,知乎上批评龙应台的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政治立场相左的群体: 他们可能更认同大陆的发展道路,对龙应台的批评感到不满。
价值观不同的群体: 他们可能更看重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或者对“精英”话语有天然的反感。
文学审美不同口味的读者: 他们可能觉得龙应台的文字风格不符合自己的偏好。
对公共议题有自己看法的人: 他们可能觉得龙应台的观点有偏颇,或者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这种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思想的碰撞。龙应台的写作,确实触及了很多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引发了不同群体的不同解读和反应,这是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影响力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或者说分化)的一个侧影。

所以,你说为什么有人批评她,那真是原因太多了,而且往往是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这年头,要在公众视野里说点话,尤其是有点分量的、有争议的话,就很难不招来两方面的声音,一边是捧,一边是骂,中间可能还夹杂着各种声音。龙应台,恰恰是那种能够同时激起两端声音的作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搜龙应台的时候曾经搜到过她老人家的一段话,我不知道真的假的,只是就这段话来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龙应台(或者她的拥护者)再说到大国与小国的时候,提到了这样几个不重视国防的国家,挪威,芬兰,韩国,新加坡……

然而但凡对军事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哪里是小国啊?他们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与重视程度不知道比想象中要高多少呢,龙应台女士和她的粉丝麻烦了解一下再说话好吗?

首先说下挪威,挪威的兵役制度是什么?是义务兵好吗?440万人口的挪威日常的军事力量是什么知道吗?

挪威国防军(挪威语:Forsvaret;直译即国防或防卫),是挪威王国的武装部队,总兵力约23,000名,其中包括文职雇员。根据挪威的军事动员计划,可充分调动的后备兵力约83,000名作战人员。挪威军队服从于国防大臣。最高统帅为国王哈拉尔五世。
皇家陆军,兵力约16,000人、有南、北2个军区司令部、4个军分区。未来编有1个第6师,下辖两个旅级主力部队(北旅、第6预备旅)及13个旅组成的乡土防卫队。另有一独立的特种部队(隶属国家特种部队司令部)。战争时,乡土防卫队支援陆军作战。

528.22万人口的挪威拥有2.3万名士兵,这个比例放到中国是多少?相当于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拥有一支520万士兵的常备部队。而现在中国的常备军力也不过200万人,按照比例比挪威可是少了一半,就冲这个,我还真不敢说挪威在军事方面多么“小”。

其次再说下芬兰,芬兰常备军力与挪威还要多,同样是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且芬兰的军费一直在政府预算的的5%左右,而中国的国防预算可不到2%。除此之外,芬兰可是征兵制,18岁以上的全部男性需服6个月至12个月的兵役,仅这一点就足够看出芬兰对于国防的重视。在二战与冷战之后,芬兰也是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国防策略,意图在战时“以35万后备役部队加上高机动性国防军的地面强大武器装备,达到足够威慑敌方的军事力量。”

陆军 2.4万人。
编成1个装甲旅、6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2个独立步兵团、3个防空团、1个后勤团、1个防化团、1个通信团和2个独立通信营。
坦克:T-72/MI型160辆、T-55M型70辆。
装甲步兵战车:BMP-1型163辆、BMP-2型110辆。
装甲输送车:MT-LBV型220辆、BTR-60型120辆、“西苏”XA-180/185型450辆。
牵引炮122毫米486门、130毫米36门、152毫米324门、155毫米108门。
自行炮:122毫米72门、152毫米18门。
火箭炮:122毫米60门。迫击炮:81毫米800门、120毫米789门。
无坐力炮:66毫米132门、95毫米100门。
反坦克导弹:100具。高炮:23毫米400门、57毫米24门。
地空导弹:SAM-90型20部、SAM-96型18部和其他SAM型若干部。直升机:米-8型7架、“休斯”500D型4架。
空军 0.27万人。
编有3个战斗机联队、1个侦察机中队、1个飞行支援中队。
战斗机:“大黄蜂”F/A-18C型57架、F/A-18D型7架。
运输机:“福克”F-27型2架、“利叶特”35A型3架。
联络机:“皮波”式14架、“雷地勾”式9架。

那么问题来了,以俄罗斯为假想敌的芬兰,会是一个对国防松懈的小国么?呵呵。

至于韩国,更不用说了。作为美国在亚太的桥头堡,东亚怪物房的正中心,不重视军事?别闹了,现在各种榜单上韩国比日本都高了。

在“全球火力”军力排行榜上,韩国上升至第7名的原因是:非常重视国防建设,拥有世界上第六大现役军人人数(68万)和第二大预备役队伍(297万),并提出发展空天一体的“战略空军”和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战略机动舰队。
韩国军队总兵力达68万人,其中陆军56万人,坦克2130辆,装甲运兵车3500辆,各型火炮(包括自行火炮在内)总共达10000多门,陆军飞机429架。而海军人数为6万人,各种舰艇350艘,飞机80架,空军6.3万人,飞机共660架,其中作战飞机538架。

至于新加坡,这总该是个不重视大国崛起的小国了吧?嗐,人家小国照样崛起。毒虾听说过没有?

“毒虾”就是新加坡的武装威慑能力,因为新加坡本土非常不适合设置纵深的国防战略,唯有将敌人关在门外,才有对抗的可能。可以说,武装力量的威轰力在新加坡的国防政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长久以来,新加坡保持着一支与其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非常不相称的武装力量。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有约719平方千米、人口约561万,然而新加坡武装部队的总人数却达到了惊人的7.16万人,这意味着新加坡每72人中便有一名军人、每平方千米国土上有将近100名军人。如果这个数据不够直观,那么按照这个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将拥有1909万人的军队规模,而按照每平方千米上的军人数量比例计算中国的军队规模将达到9.6亿人,由此可见新加坡武装力量的“变态”程度。
非但如此,新加坡武装部队的技术装备数量也非常可观。目前新加坡武装部队分为陆海空三个军种,其中陆军装备有102辆主战坦克、60辆中型坦克、350辆轻型坦克、约300辆步兵战车、168门牵引榴弹炮和54门自行榴弹炮,海军装备有6艘中型导弹护卫舰、6艘轻型护卫舰、11艘巡逻舰、4艘登陆舰和4艘扫雷舰,空军装备有132架战斗机、4架预警机、5架巡逻机、9架空中加油机、10架运输机、96架直升机和44架教练机,其数量规模甚至达到了中等军事强国的水准。新加坡武装部队不但在装备数量上在东南亚独占鳌头,而且质量上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标准。

那么请龙应台女士告诉我一声,没有航母与核弹的国家,是否就不重视“大国崛起”了呢?

user avatar

龙及她所代表的台湾人和部分香港人和我们的三观是对不齐的。他们没有经历过人民和民族解放的洗礼,精神上带还有封建的、殖民地的、被压迫人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严重病态且又非常自我的人格。她的思想是毛主席所批判的武训、鲁迅先生笔下的诸多可怜又可恨的人物的思想的混合体,永远苦闷又找不到解脱,充满美好的幻想但又害怕改变现实世界,总之是个清新、苍白、脆弱、敏感、无力又无奈的可怜文艺女生。这样的小女生好好地躲在自己的精致的闺房里写点小文字,打发无聊的时间 ,顺便还可以博取社会上的酸文人的喝彩和怜惜,多好。可她偏偏要跳出来对阳光下的精彩世界和健康人类无端指责,无病呻吟恶心人,不骂她骂谁?

user avatar

开民智了。

有句话说得好,叫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聊斋志异里面写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胡僧几经劫难,远渡重洋跑到中国,说是要上五台山。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听传说说五台山是神山,上了山就能坐地成佛。

遥远往往天然具备权威,所以《金瓶梅》里最好的春药不能是御医给的,也不能是药材世家发明的,必须要是胡僧从Far Far Away,的地方带来的。

各个宗教的崇拜对象决不能是还活着的人,必须是LONG LONG AGO的某个作古之人。甚至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大家其实也都是不把他当回事儿的。

龙应台大火的那些年,中国根本没有几个人出过国。所以谈西方的价值观就如胡僧的春药,哪怕是狗屎捏的都有人觉得是好药。可是现在,出过国的人越来越多,去过台湾的也不少。然后就发现,原来国外不过如此,国内三线城市都不比它们的名城差多少。接下来,胡僧的神秘感就消失了。回来再看龙女士的话,瞬间就意兴阑珊了。

当以平常心再看龙女士所说,大概跟鸡汤文也相差不大。而后会有一种幻灭感,觉得自己被骗了。后面批评也就自然而然就有了。

其实吧,批评龙女士本质上不是龙女士的问题。龙女士说她所思所感也都是往真善美上靠的。人家也没逼着你喜欢。要怪还是要怪我们自己,我们确实在一段时间里缺钱少见识,大惊小怪。没什么!

等到大家连讨论龙女士的兴趣都没有的时候,大概就是好时代的开始了。骂意味着依然有矫枉过正,呵呵一笑懒得搭理,才真的是不偏不倚,云淡风轻。

只是恐怕还要等些时日。正如今天还有无数人冲着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愤愤不平。有朝一日,当大家觉得这本书根本就是荒谬绝伦,连气都懒得生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时候。

自信还需要富几代才行。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文学界怎么划定作家,在我这里,毕淑敏,林清玄,龙应台,读者文摘,故事会属于一类。。

我没有贬低这三位作者的意思,我对他们没有什么成见,更对深挖作家出身,个人八卦,人生经历没有任何兴趣。他们有自己的领域和表达方式,我们不能用社会思维去要求文学作家怎样做。但他们的部分粉丝明显越界了,就是用情怀,用感受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技术和逻辑。

在读书时候,这种类型的作家的经典语句带给我很多的高分作文,通过刻意的模仿他们,带来了最初的写作体验。


他们太好模仿了,任何一个小事都可以渲染成人生感悟。

他们太让人舒服了,难题不必认真解决,来一句情怀美句就过去了。

他们太让我解气了,只要遇到**,想起他们的语句都能让我心生高贵。


我说过了,那是他们的职业和领域,我不会去过多批评。但是作为各行各业普通人的我们,遇到龙应台的粉丝是很窝火的事,尤其是与他们共事。比如:

当业务上遇到技术难题,本该用技术逻辑去解决的问题,往往被一句抖激灵震撼的哑口无言。

当评论政府政策,本来通过经济技术,社会发展,历史来解读解答的东西,非要来一句情怀感叹。

当遇到社会问题,不喜欢理性思维去多维度思考深入刨析,喜欢通过“民主自由”相关名句一言以蔽之,都歪了好不好,歪的很厉害。


比如给一个同学提醒,在校外兼职时多留心眼,不要受骗,人家一句“眼睛熟悉了黑暗,张开眼,还是黑暗”。。。我他妈还能说什么。

比如有人劈腿了,明明自己很渣。还发朋友圈:“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说气人不气人。。。

比如有同学在女生不熟悉下告白,把人家吓着了,又死缠烂打。给别人说:龙应台曾经说过,凡事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吴秀波约P前先讲一晚上《金刚经》。。。。。

老板们喜欢用一段励志语录来给扣工资做铺垫。。。

渣男渣女喜欢用美文语录来展示自己的纯洁与可深刻。

卖国贼喜欢用超脱哲学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他们不喜欢通过技术分析说服别人,更多的是情感煽动,偷换逻辑,主角光环视角,将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用心极冷,偏执极大。导师口吻,善良人设,佛祖心态,却又不负责任。总以为睿智的自己可以通过倾销情怀空手套白狼。。。。。。

所以在理工大牛辈出,就算骗人也要玩考据、体验的知乎,龙应台及其部分拥簇者被批评再正常不过了。。。

我财经专业毕业,从来不喜欢100%情绪化看待问题,也不喜欢通过文学美句来解决和处理自己的事。我也爱好文学,也知道利用情绪的重要性。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经济技术,政治技术,管理技术。思考问题需要遵循现实逻辑。。。。我能理解文人的逻辑,但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 用文人的逻辑来掩盖罪恶、自私和对别人的伤害。

(20190308 补记:很多网友指出几位作家的作品很好,我个人学生时代爱好阅读,但是究竟条件有限,尽管奋力阅读终未能通读他们所有的作品,所以某些言论可能有些偏颇。我会加大对自己的督促力度,读读他们更多的作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些角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得承认龙应台的影响力。她从早年的《龙应台的信》开始,到后来的《亲爱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等等,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她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字有力量,.............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老程序员或者有经验的学习者不太推荐 C 语言作为零基础初学者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说 C 语言不好,而是它本身的特点,在面对一个完全没有编程概念的“小白”时,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友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得透透的。1. C 语言的“硬核”与“低级”:上.............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汉服运动是否会导向某种“身份权利限制”的讨论,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某些解读,以及对当下社会结构和文化趋势的观察。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运动的核心诉求,在很多参与者看来,是“复兴”一种文化符号,表达一种文化认同。他们将汉服视为中.............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外国中性笔的推崇,以及对国产笔的“差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挺复杂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远不是“国产笔真的不行”这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1. 关于“推崇外国货”这件事,得先认识到几个大背景: 品牌历史与积累: 像三菱(Uni)、百乐(Pilot)、斑马(Zebra)、.............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守规矩”、“讲规则”的强烈推崇,甚至可以说是执念。这可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深深根植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中的现象。想把它说透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知乎的用户画像本身就决定了这一点。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内容”为招牌吸引用户的。你想.............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关于“玩知乎的都是人上人,平均985211”的传言,确实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而且带有一定的讨论热度。要拆解这个传言,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背后反映出的社会观察。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它早期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知人群的参与。这和知乎的定位、内容特点.............
  • 回答
    当然有!知乎上肯定有很多营养师以及在营养健康领域工作的朋友,他们分享的经验和见解非常宝贵。要说需要营养师的行业,那可就不少了,而且随着大家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个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呢。我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到你: 需要营养师的行业有哪些?1. 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 这是最传统也最重要的.............
  • 回答
    知乎上存在一些歧视黑人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平台特性与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知乎的本质是一个问答社区,其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主要是一群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表达意愿的网民。这种特性既是优势,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匿名性与“情绪.............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在知乎上,你可能会看到“中医粉就是中医黑”这种说法,而且这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和观察。简单来说,这种说法并不是说所有喜欢中医的人都是装的,而是指一部分将中医抬高到不合理、甚至妖魔化科学、贬低现代医学的“中医粉”,他们的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原本可能对中医持观望态度的人,因为反感这种极端化的言论,.............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关于“最佳阵容是什么”、“詹姆斯比谁强”、“某某球员是否适合小球时代”这类体育话题,特别是篮球话题,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 篮球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与大众参与度: 全球性运动的根基: 篮球,尤其是NBA,拥有全球性的粉丝基础.............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变化,那就是关于“鼓励视频分享”这类话题的提问,似乎是越来越多,而且花样也挺多。一开始觉得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仔细留意一下,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感觉背后有点东西值得说道说道。1. 内容生态的自然演进与平台策略的驱动首先,我们得从知乎本身的内容生态和平台发展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