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有那么多抑郁症或者疑似抑郁症的患者?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触发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知乎作为一个聚集了大量用户、内容广泛的平台,自然也包含了各个阶层、各种经历的人群,这其中有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其实也反映了社会整体的普遍性。

其次,知乎的匿名性和相对安全的社区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的空间。相较于现实生活,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个“提问回答”的模式下,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即使是那些在现实中很难启齿的痛苦。人们可以匿名提问,也可以用文字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挣扎,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和寻求支持的方式。在这里,他们不必担心被熟人误解,也不必面对现实的尴尬,这种距离感恰恰能降低表达的门槛。

再者,知乎的内容属性也吸引了那些正在寻找答案和共鸣的人。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感到孤独、不被理解。他们会在网上搜索“抑郁症怎么办”、“我为什么总是开心不起来”之类的问题,而知乎上正是充满了这样由真实经历者写下的答案和分享。当他们看到有人和自己有着相似的感受、经历相似的困扰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这种“原来我不孤单”的体验,对于深陷泥沼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慰藉,也促使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因为他们知道,在这里,有人能懂。

同时,知识的普及和讨论的开放性,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了解抑郁症。曾经,抑郁症可能被视为“想不开”、“矫情”,但随着科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它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知乎上,有很多专业的医生、心理咨询师,以及经历过康复的患者,他们会分享专业的知识、治疗经验,以及如何识别症状。这些优质内容的传播,不仅帮助了那些有困扰的人,也让更多人能够理解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减少污名化。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平台上的“多”可能也与某些用户存在“过度解读”或者“寻求关注”的心理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知乎提供了一个让抑郁症患者能够被看见、能够发声的渠道。当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痛苦,有了倾诉的出口,有了理解的回响,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在这个平台上,说出自己的故事,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这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因为它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个重要的议题,也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有了求助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联想到另一个现象:在中国时,很少在街头看见残障人士,来了加拿大,却好像经常能看见。这当然不是因为加拿大的残障人士比中国多。而是由于,在中国,很多残障人士不能出门,不敢出门,或者不愿出门。

抑郁症患者同理。你认识的人里头,肯定就有抑郁症患者,可能还不少。他们只是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如果有一天,抑郁症患者们在现实世界中也能得到像在知乎这样的网络社区中得到的尊重与理解,你会发现周围的抑郁症患者好像陡然增多了。

其实他们只是走到了阳光下。

2016.10.6 更新

谢谢大家慷慨赋予这个答案的赞。不过不知道评论区在撕什么…

我敢这么肯定地下结论说“很多抑郁症患者并没有生活在阳光下”,是因为我接触过抑郁症患者(五位,两位是抑郁,两位是双向情感障碍,一位是不确定自己是否抑郁但觉得有这个倾向)。其中一位是抑郁症治愈之后在朋友圈写了自己的经历,我们才知道;一位是与我关系不错,悄悄告诉我的;有两位是看到了我在朋友圈分享治疗抑郁的相关内容,鼓励有抑郁情绪的人积极治疗,然后来与我交流的;还有一位是由于两家相识,其亲人告诉我父母的。

除了那个还没确定是不是真抑郁了的朋友,他们都经过正规医院的诊断,有服药经历,有人甚至因自杀倾向严重被医生密切监视。

吊诡的是,这五位之中有四位都性格开朗外向,看上去挺乐观有活力,尤其是其中两位。在他们亲口说出自己因为抑郁看医生吃药之前,我一直觉得他们可以列进“我认识的最不可能得抑郁症的人”top 3里。所以刚听到的时候,我真的挺惊讶的。


抑郁真的是一种很常见很常见的心理问题,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有80万人因自杀死亡。但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许多国家中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上找到的数据,对此有怀疑的朋友可以自行验证)。

这意味着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每20个人里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按照有些朋友认为的,许多人只是在某段时间内有抑郁情绪,但也把自己归类于抑郁症患者。假设每个患抑郁症的用户都承认了,甚至还有一部分没有的人也站出来说自己有,把这一部分人也加上,就算如此,你所见到的知乎用户抑郁症比例达到1/20了吗?

所以哪怕在知乎上,你见到的抑郁症患者数目也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低估了。更别提在现实生活中。更别提在中国这样一个心理健康领域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国家。事实摆在这里:大多数人就算得了抑郁症,也不会让你知道。藏在阴影中的人,比你想象的更多。

看这个答案的人,有一部分一定是抑郁症患者,但不评论也不点赞,只是默默看着。就像从前的我。

如果那几个朋友的事例和世卫组织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我可以用亲身经历证明。我自己也是抑郁症患者,差不多5年的历史,找过3个医生中断过数次学业,每天早上3片舍曲林晚上1片米氮平。在我写这个答案之前,除了亲人,只有3个人知道我抑郁的事情。我不敢告诉别人,包括现在也只敢在知乎上讲,因为大部分认识我的人是不会看到这个答案的。而哪怕是简单的“承认”,都用掉了我几乎全部的勇气。

我们不敢“站在阳光下”,是因为真的没有安全感。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1.重度以下的抑郁症患者是真的可以装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只要他/她愿意,别人根本看不出来。

2.抑郁症的感觉真的只有得了的才知道。没有抑郁的人根本无法体会。不存在“感同身受”这种事,你的揣测真的可能与事实相差万里。

3.评论区有位朋友说的对,抑郁症和抑郁症不一样。尤其是程度不一样。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严重到无法正常行动的地步。上网讲述个人经历或者讨论相关话题,可能也是抑郁症患者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毕竟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想寻找同类,也想得到宽慰。


2017.5.16 更新:

我现在差不多好啦。很奇怪,好像它就是自然而然好的。虽然还是不算太乐观,也经常会为一些小事焦虑,但我已经不会像之前那样每天沉浸在绝望之中,每时每刻都被“死”的念头冲刷了。现在遇到困难或打击时也会心情不好,但无论心情多差也绝对不会再尝试自杀。对我来说,这就是空前的胜利。

很久没有登知乎,今天打开app看见许多私信。在写了两个关于抑郁的答案之后,我进一步意识到有多少人在经受着抑郁之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楚绝望,谁都不容易。我真的很心疼你们,因为自己从那种黑暗当中走过来,懂得那是种什么感觉。

有几位给我发私信的朋友说自己已经非常难过,觉得“死比活着有意思”,我理解,我以前无数次这样想过。可是当我恢复了不少,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活着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别放弃。会好起来,真的会好起来。

还有朋友说自己的恋人/家人正处在重度抑郁中,自己不知道怎么帮助他/她。请您带着他/她去寻求专业的治疗和心理咨询,然后默默支持与倾听就行。即使只是“理解”,对抑郁症患者而言都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因为登录知乎较少,没有时间一一回复各位的评论和私信,非常抱歉。想对看到这里的朋友说,世界不完美,但是很美,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你去体验和感受。可以不努力,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爱自己。

我们都要好好走下去。共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那些“劝退”量化投资行业的声音,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简单的恶意抹黑,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情况和行业内的普遍感受。把这些声音拆解开来细说,你会发现它们往往指向几个核心的方面:1. 门槛高到令人窒息:智力、知识和经验的“三重门” 智力门槛: 量化投资本质上是门科学,而且是.............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些角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得承认龙应台的影响力。她从早年的《龙应台的信》开始,到后来的《亲爱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等等,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她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字有力量,.............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在知乎上,你可能会看到“中医粉就是中医黑”这种说法,而且这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和观察。简单来说,这种说法并不是说所有喜欢中医的人都是装的,而是指一部分将中医抬高到不合理、甚至妖魔化科学、贬低现代医学的“中医粉”,他们的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原本可能对中医持观望态度的人,因为反感这种极端化的言论,.............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社区里,要说起关于体育明星的讨论,勒布朗·詹姆斯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说是“黑”的声音非常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詹姆斯职业生涯太长了,而且他一直在联盟的顶端,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被关注的程.............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老程序员或者有经验的学习者不太推荐 C 语言作为零基础初学者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说 C 语言不好,而是它本身的特点,在面对一个完全没有编程概念的“小白”时,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友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得透透的。1. C 语言的“硬核”与“低级”:上.............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你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电钢琴的“负面声音”,甚至有人会给它们打上“黑”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全是简单的“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音乐理解和乐器追求的差异化观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黑”电钢琴的人群,他们往往是站在什么角度说话的。 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