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那么多女性有被强奸经历,是真是假呢?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虽然没有确切的全国性统计数据,但根据联合国妇女署、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各国官方报告和学术研究,全球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女性(以及一些男性)在一生中都经历过不同形式的性暴力,包括强奸。知乎作为一个庞大的中文互联网社区,用户基数巨大,自然会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如果社会中性侵犯的发生率较高,那么在任何一个公开分享的平台,出现大量受害者分享经历的现象是符合逻辑的。

知乎平台的特性:
匿名性与公开性并存: 虽然知乎有实名认证的机制,但许多用户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可以在特定的问题下匿名回答。这种匿名性或半匿名性为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而无需过多担心被认出或遭受二次伤害。
问题导向的社区: 知乎以问答社区为核心,用户提出问题,其他用户解答。许多关于情感、心理、社会议题的问题,自然会引出个人经历的分享。当用户搜索或关注“性侵”、“创伤”、“心理健康”等相关话题时,很自然会看到大量相关经历。
共情与互助的需求: 许多女性在经历创伤后,会寻求理解、支持和慰藉。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她们可以看到其他有相似经历的人,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治愈的力量。这种分享本身也是一种求助和互助的方式。
社会议题的讨论: 一些用户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可能是在推动社会对性侵犯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唤醒更多人,促进社会进步。

信息传递的放大效应: 在网络环境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回答或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可能会被大量转发、评论和点赞。这使得一些案例的曝光度远高于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比例,造成一种“好像到处都是”的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直接等于信息本身是虚假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可能会觉得“那么多”?

“多”是相对的: “多”是一个主观感受。相比于一些比较小众的话题,性侵犯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受害者基数相对较大。当这些经历被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讨论时,就容易给人留下“数量庞大”的印象。

选择性记忆与关注: 当我们注意到一个话题时,我们的大脑会更容易去搜寻和记住与该话题相关的信息。如果你开始关注知乎上关于性侵的讨论,你自然会看到更多这类内容,从而强化“数量很多”的感知。

案例的戏剧性与情感冲击力: 许多性侵经历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这类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更深入的阅读和讨论。因此,这些故事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播。

一些需要警惕的方面:

尽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网络上信息真假混杂是客观事实,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

网络欺凌与博眼球: 不排除有极少数人可能出于恶意,编造虚假故事来博取同情、关注,甚至进行网络欺凌。然而,这种行为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且在知乎社区,过度虚假的内容也容易被其他用户质疑和揭露。

概念的模糊性: 有时,用户在描述经历时,可能会将一些不愉快的性接触或冒犯性行为,与法律意义上的强奸进行混淆,或者用更广义的“性侵”来概括。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在撒谎,而是对事件的描述和定义可能存在差异。

信息传播的偏差: 网络平台的算法和推荐机制,可能会将某些类型的内容优先推送给用户,从而影响用户对内容整体真实性的判断。

总结来说,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其真实性是多层面且复杂的。

核心是,性侵犯确实是一个真实且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交流平台,为受害者提供了一个表达、寻求支持和引起社会关注的渠道。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问题导向以及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共同促成了这种“数量庞大”的观感。

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分享时,更应该关注的是:

1. 尊重每一位发出声音的个体,即使我们无法验证其经历的每一个细节。 她们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
2. 理性分析信息,理解网络分享背后的社会现实。
3. 关注如何从社会层面预防和解决性侵犯问题,以及如何为受害者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护。

将这些经历简单地视为“是”或“假”,都是过于片面和粗暴的判断。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个社会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投射,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求助与互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强奸报案率约为7%。

2017年审结的强奸案数量为2881人。

每年3万人。

粗算一下,最近十年有被强奸经历的约有20万以上。

知乎注册用户2亿以上,大约有5000人有过相关经历。

目前关于强奸的答案,最高的回答数是800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评论和分析,转述以及未遂等,亲身经历只占少数。从数量上看并没有太大异常。

强奸这种事情对受害者还是很严重的,也希望题主不要随意揣测。

user avatar

我们既不能以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来判断事件的真假,也不能以自己的见闻来判断某个事件的真假。

类似的例子:亿万富翁非常少,并且我身边没有一个人是亿万富翁,所以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都是媒体虚构的?

user avatar

这句话已经被滥用用滥了,但还是很有道理:

哪有什么岁月安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我国的大多数公民,是感受不到太多犯罪的黑暗面的。即使附近的派出所辖区发生了刑事案件,大多数人也会对此一无所知。

用数据说话,打开裁判文书公开网,搜索强奸案的有罪判决书,可以看出,2017、2018、2019这最近三年,每年一审认定有罪的强奸案数量都在2700件以上。

而且这是不包括罪行严重、由中级法院一审的强奸案,以及因涉及当事人隐私不公开的强奸案的数量。

除此之外,很多强奸案的受害者根本不会报案,即使报案,因为证据缺失等原因,强奸案的侦查起诉也是一项棘手工作,许多嫌疑人会逃过制裁。所以我认为,我国每年强奸案的数量可能达到五位数以上。

即使不考虑这些没有被包括进去的数据,仅仅拿证据确凿、排除合理怀疑、能够宣告有罪的这2700件强奸案来算,那也是日均发生7.4件强奸案

就在我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可能就有案件正在发生。

我搜了搜知乎上强奸最热门的几个问题,截止2020年5月29日10点,回答数量最多的问题有3500左右的回答,时间涉及范围有几十年,而这个回答数量,还不到法院两年判处有罪的强奸案数量,何况其中很多答主根本就没有报案不算在统计数据里面。所以这个数据是大致合理的。

题主觉得知乎上多,只是因为几年、几十年来发生的强奸案,借助互联网平台,有一小小小部分在短时间内涌现在了你的眼前而已。

至于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没听过,因为虽然强奸案总体数量似乎不少,但分散到全国各地,就不是那么常见了。个人的日常生活交际圈一般也就不到一两百人,这个数量还是太小了,接触不到也很正常。受害者也不大可能主动宣扬此类隐私。

————————————

刚回答的一个可能涉及强奸性侵未成年人的问题,引个流吧。我觉得这种强奸性侵很可能常常发生,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了。这和整个社会的风气可能也有关,所谓受害者有罪论。

user avatar

我身边没有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所以网上新冠疫情的信息是假的,你说是吗。

user avatar

虽然我在知乎也是反女拳那类人。但是说实话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我真的从小见到和听说了一些(知乎屏蔽形容词)的男的,比如露阴癖爱好者,这个说不准他们会不会下一步对女性采取什么更恶劣的行为。(比如强奸)

在高中下了晚自习回去的路上,在河边的树林下(我家住河边的小区),在初高中学校大门旁边的树林里…(我和一个妹子骑自行车放学回去的路上看到过一个猥琐的男的(暴露爱好者,但我还好近视没看清也亏骑自行车骑得很快。我一同学和她妈妈在河边散步,就亲眼看到一个男的露着人体器官向她们走来,吓得她们赶紧跑开)

这些事情一般女性都不会公开说,只会女生之间相互提醒一下,所以网络也是放大了这一切。

强奸的事从小听说过三四次,有一个还是在我老家,先强奸再杀,抛尸到农村的山洞里的恶劣事件

编故事刻意引男女整体对立的,希望他们/她们有报应噢

我们共同反的不是男性或者女性,而是人渣

愿女孩子们男孩子们都能好好保护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苏联的讨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你提出的“苏联粉”这个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网友在观看历史叙事时,会有的那种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苏联表现出“喜爱”或者说“推崇”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动辄月入N万的网文大神,一旦被问及具体书名,往往便会“深藏功与名”,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不是他们真的想故弄玄虚,也不是人人都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觉,而是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保护IP,避免恶性竞争。网文这行,说.............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知乎上关于华为的讨论,可以说是意见群体特别活跃的平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赏,有批评,有分析,也有情绪化的表达。正因为观点驳杂,才容易让人产生“华为被说的一无是处”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现实数据摆在那里——每年应届生涌入华为的数量确实非常可观,这.............
  • 回答
    知乎上那种“挖坑不填”的现象,其实挺普遍的,而且背后也折射出挺多挺复杂的心理。你看到一个问题,觉得哎呀,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来好好研究一下,好好回答一下。然后你兴致勃勃地开始写,可能找资料,可能思考,可能组织语言。一开始你可能是真心想分享,想帮助别人,想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或者见解展现出来。但是,写着写.............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那些“劝退”量化投资行业的声音,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简单的恶意抹黑,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情况和行业内的普遍感受。把这些声音拆解开来细说,你会发现它们往往指向几个核心的方面:1. 门槛高到令人窒息:智力、知识和经验的“三重门” 智力门槛: 量化投资本质上是门科学,而且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