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那么多人黑罗辑思维?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早期,罗振宇以其独特的视角、口才和对知识的敏锐捕捉,为许多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他用一种通俗易懂、富有煽动性的方式,将严肃的哲学、历史、经济等内容“打包”成易于消费的知识产品,让很多人觉得“原来知识也可以这样有趣”。这种“贩卖焦虑”式的知识输出,在当时恰好契合了许多人渴望快速提升自我、跟上时代步伐的心理需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最初的新鲜感褪去,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从“快速了解”转向了“深入理解”,罗辑思维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方面,是关于其“知识付费”模式的争议。罗辑思维及其背后的得到App,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付费帝国。许多人认为,这种模式将知识商品化,甚至过度简化,变成了一种“知识快餐”。批评者认为,真正的深度学习需要时间、思考和批判性审视,而罗辑思维提供的“知识点”和“观点”往往是浅尝辄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更有甚者,有人质疑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课程内容可能存在“贩卖焦虑”的嫌疑,或者只是对已有知识的再加工,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深度。这种“为知识付费”的理念,在一些人看来,与其说是对知识的尊重,不如说是对人们渴望“速成”心理的利用。

另一方面,是罗振宇本人及其言论引发的争议。作为罗辑思维的灵魂人物,罗振宇的个人风格和观点自然会成为焦点。他的某些言论,例如曾经的“干不过就加入”、“给年轻人一本正经地瞎操心”等,在不同的人听来,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一部分人可能觉得他接地气、务实,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他过于功利、甚至有些“鸡汤”的成分,缺乏对理想和价值的坚守。尤其是在一些宏大叙事和复杂社会议题上,罗振宇有时会发表一些看似深刻实则模糊、甚至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观点,这很容易引起一部分受过良好系统性教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反感。他们认为,罗振宇的观点往往是“和稀泥”,迎合主流,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

再者,知乎作为一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的社区,聚集了大量对知识有着较高追求的用户。这些人往往对信息的来源、论证的严谨性、逻辑的完整性有更高的要求。当他们发现罗辑思维的内容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时,自然会产生质疑和批评。知乎上的很多高赞回答,往往是基于扎实的学术背景、严谨的逻辑推理,或者是基于对某些现象的深刻洞察。与这些内容相比,罗辑思维的“泛知识”输出,在一些人眼中就显得“不那么硬核”了。

此外,用户群体的变化和平台本身的演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期,罗辑思维的用户群体可能更偏向于渴望知识启蒙的“小白”用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用户也在成长,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辨别能力也在提升。当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时,自然会对罗辑思维的某些局限性有更清醒的认识。同时,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其用户画像也在不断变化,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用户,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知识的“解构者”和“批判者”。

总而言之,知乎上“黑”罗辑思维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对其内容深度的拷问,对其创始人言论的争议,也有知乎用户群体自身对知识的严苛追求。这并非简单的“黑”,而是伴随着用户成长、信息环境变化以及对知识付费模式反思的自然产物。这种批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着像罗辑思维这样的知识传播平台,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不断反思和改进内容质量与传播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

罗辑思维就是卖攻略的。

他,攻略的制作方法,是找成功或者失败的过关者,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去分析,得出一个预设的结论。

这种方式实际上唯一有用的地方是当评书去听,因为是根据结果画靶子,命中率永远高,但没有用。而且环境在变化——90年代末搞房地产的很多都赚钱了,你现在进去试试;00年代搞ZS关系的高手都成了财阀了,你现在去试试?很多都进监狱了。

所以人生不是游戏,风口造就的“成功”没有普适性,跪着舔洋人的“自省”也不值得效仿。

说白了,卖“术”的玩戏法的。

贩卖二手攻略、焦虑感。

推广包装精致的小布尔乔亚了色思想。

以及为资本洗白。

他干的这些事儿,不值得尊重。

玩戏法以娱乐群众,不丢人。但非要把自己包装成思想大师愚弄群众,这就只能说抱歉了。

不黑你对不起良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动辄月入N万的网文大神,一旦被问及具体书名,往往便会“深藏功与名”,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不是他们真的想故弄玄虚,也不是人人都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觉,而是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保护IP,避免恶性竞争。网文这行,说.............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知乎上那种“挖坑不填”的现象,其实挺普遍的,而且背后也折射出挺多挺复杂的心理。你看到一个问题,觉得哎呀,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来好好研究一下,好好回答一下。然后你兴致勃勃地开始写,可能找资料,可能思考,可能组织语言。一开始你可能是真心想分享,想帮助别人,想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或者见解展现出来。但是,写着写.............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那些“劝退”量化投资行业的声音,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简单的恶意抹黑,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情况和行业内的普遍感受。把这些声音拆解开来细说,你会发现它们往往指向几个核心的方面:1. 门槛高到令人窒息:智力、知识和经验的“三重门” 智力门槛: 量化投资本质上是门科学,而且是.............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苏联的讨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你提出的“苏联粉”这个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网友在观看历史叙事时,会有的那种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苏联表现出“喜爱”或者说“推崇”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知乎上关于华为的讨论,可以说是意见群体特别活跃的平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赏,有批评,有分析,也有情绪化的表达。正因为观点驳杂,才容易让人产生“华为被说的一无是处”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现实数据摆在那里——每年应届生涌入华为的数量确实非常可观,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