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那么多推荐优惠券的话题,而且还统统设置成评论由作者筛选后发出?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率的变现手段,而且能够很好地契合平台的属性。

为什么推荐优惠券话题这么多?

1. 用户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省钱是刚需: 谁不想花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东西?尤其是在当下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更加强烈。优惠券就是最直接的省钱方式。
信息搜集门槛: 要找到合适的优惠券、了解最新的促销活动,其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各个平台搜寻、比对。知乎上聚集了大量善于搜集和分享信息的用户,他们愿意将搜集到的优惠信息整理出来,满足了其他用户的需求。
购物决策辅助: 很多用户在购买商品前,都会习惯性地去知乎搜索相关评价、攻略,而优惠券信息往往是购物决策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最终的购买意愿。

2. 平台商业化需求:
导流和变现: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知乎通过邀请制、带货链接等方式,与电商平台、品牌方合作。当用户通过知乎分享的优惠券链接去购买商品时,知乎(以及内容创作者)可以从中获得佣金。这就像是“联盟营销”的一种形式。
内容生态的丰富: 优惠券分享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比如“XX品牌最新优惠券盘点”、“如何用XX优惠券买到性价比最高的XX商品”、“XX平台隐藏优惠券领取技巧”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吸引用户,增加平台的活跃度。
用户粘性的培养: 持续提供有价值的优惠信息,能够吸引用户经常来知乎浏览,从而提高用户粘性。

3. 内容创作者的动力:
收益驱动: 对于很多在知乎上活跃的内容创作者来说,分享优惠券是他们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发布信息,相应的就会有经济回报。
流量和粉丝积累: 高质量的优惠券信息往往能吸引大量用户围观和点赞,这有助于创作者积累粉丝,提升个人影响力,进而可能带动其他类型内容的流量。
分享的乐趣: 部分创作者可能本身就热衷于“薅羊毛”、发现好物,并将这些“秘密”分享出来,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社交满足感。

为什么评论区“作者筛选后发出”?

这个设置,说白了是为了优化内容质量、维护创作者收益、以及规避平台风险。

1. 过滤无效信息和刷屏:
防止低质量评论: 如果不设置筛选,评论区很容易被充斥着“谢谢楼主”、“已领”、“我也要”等无意义的评论刷屏。这不仅干扰了真正有价值的讨论,也影响了信息的可读性。
避免广告和恶意引流: 作者可以过滤掉其他用户试图通过评论区进行不相关广告、或者引导到其他无关链接的行为,保证自己发布的信息不被稀释或干扰。

2. 维护内容价值和原创性:
突出作者的劳动: 作者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搜集整理优惠券信息,如果评论区充斥着同样的信息或者对作者劳动成果的随意评价,作者的价值可能会被稀释。筛选评论可以保留那些对优惠券本身有补充、有提问、或者分享使用经验等更具价值的内容。
防止“搭便车”: 作者可以避免其他用户直接在评论区发布自己发现的优惠券链接,抢夺其流量和潜在收益。

3. 确保优惠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优惠券时效性强: 优惠券很多都有使用期限,或者数量有限。如果用户在评论区随手发一个已经失效的优惠券,反而会给其他用户造成困扰。作者可以筛选掉时效性已过的优惠券。
防止错误信息传播: 作者可以对其他用户提出的潜在错误信息进行核实或修正,确保分享的优惠券信息的准确性,减少误导。

4. 商业利益的保护:
保护专属优惠信息: 有些优惠券可能是作者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甚至是自己独家的。筛选评论可以防止这些信息被随意传播,从而保护其独特性和作者的优势。
引导用户通过指定链接购买: 作者希望用户通过自己提供的链接完成购买,以确保自己能获得相应的佣金。如果其他用户在评论区发布自己的链接,就会“截胡”。

5. 规避平台风险和纠纷:
审核敏感或违规内容: 虽然知乎平台本身有审核机制,但作者在自己的评论区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可以更快速地过滤掉一些可能引发争议、或者触碰平台规则的内容,减少潜在的风险。
避免用户之间的冲突: 如果评论区出现用户之间的争论或恶意攻击,作者作为内容发布者,通过筛选可以更好地控制舆论环境,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总而言之,知乎上推荐优惠券话题的泛滥,是用户需求、平台商业模式和内容创作者收益驱动的必然结果。而评论区“作者筛选后发出”的机制,则是为了在保障内容有效性、维护创作者权益、以及规避风险等多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这套组合拳下来,优惠券话题也就成为了知乎上一个常见且有效的“流量池”和“变现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都是骗人的。

这种群都是群主拿提成,每天推荐商品。

东西很便宜到都很差。我买过三次,都很差很差。


一次是原切牛排,其实全是嫩肉粉,牛肉口感很怪,可能是变质的,我直接扔了。

还一次是一百多的骨传导耳机,买回来发现是个喇叭。也扔了。

第三次是水培植物,买回来是土培的,申请退款了。


之后再也不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苏联的讨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你提出的“苏联粉”这个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网友在观看历史叙事时,会有的那种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苏联表现出“喜爱”或者说“推崇”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动辄月入N万的网文大神,一旦被问及具体书名,往往便会“深藏功与名”,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不是他们真的想故弄玄虚,也不是人人都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觉,而是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保护IP,避免恶性竞争。网文这行,说.............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知乎上关于华为的讨论,可以说是意见群体特别活跃的平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赏,有批评,有分析,也有情绪化的表达。正因为观点驳杂,才容易让人产生“华为被说的一无是处”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现实数据摆在那里——每年应届生涌入华为的数量确实非常可观,这.............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那些“劝退”量化投资行业的声音,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简单的恶意抹黑,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情况和行业内的普遍感受。把这些声音拆解开来细说,你会发现它们往往指向几个核心的方面:1. 门槛高到令人窒息:智力、知识和经验的“三重门” 智力门槛: 量化投资本质上是门科学,而且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