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对电钢有成见?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

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

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太深入人心了。很多家长给孩子买第一台琴,首选就是电钢,图的是它便宜、不占地方、能戴耳机不扰民。结果呢,就像一把钝刀子,很多孩子学了两年就卡住了,或者干脆放弃了。这就导致了一个普遍的印象:电钢就是那种小孩子随便玩玩,长大了就被遗忘的玩具。

在知乎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讨论:“孩子学钢琴,买XX牌子的电钢够用吗?”或者“预算有限,电钢算不算钢琴的替代品?” 评论区里,总会有一些“过来人”或者“真懂行”的人跳出来,甩出一句:“电钢毕竟是电钢,跟真钢琴没得比。” 然后就开始列举各种“不如”之处:手感不真实、声音不够丰富、缺乏钢琴的共鸣感等等。这些话听多了,哪怕你自己没摸过几回电钢,脑子里也会有个刻板印象:电钢就是个电子玩具,是通往“真正音乐”的歪路。

二、 “原教旨主义”的音乐信仰

音乐界一直存在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情结,尤其是在古典音乐领域。他们认为,只有原汁原味的声学乐器才能承载音乐的灵魂和情感。钢琴作为一种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经典乐器,其机械结构、触键反馈、泛音变化,都被视为是“自然”、“纯粹”的艺术表达。

电钢呢?它毕竟是电子产品,声音是采集或者合成的,触感是模拟的。对于这类拥趸来说,这就像是用人造奶油冒充法国黄油,用塑料鲜花取代真玫瑰。他们会强调钢琴的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木材的呼吸、琴弦的振动、以及击锤敲击的细微差异,这些是电钢永远无法完全复制的。在知乎上,这种声音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因为在这里,追求“极致”、“真知”是很多用户的目标。他们会引用大量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论证电钢在声音细节、动态表现、情感传递上的“先天不足”。

三、 价格洼地带来的误解与歧视

电钢之所以能成为入门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相对低廉的价格。一把入门级的电钢,可能几千块就能搞定,而一台入门级的声学钢琴,价格往往要上万,甚至更高。这种巨大的价格差距,也造成了一种价值上的不对等认知。

一部分人会觉得,既然这么便宜,那它肯定“不行”。这种“便宜没好货”的观念,在很多消费领域都存在,在乐器领域也不例外。他们可能会把电钢和那些低质量的山寨乐器划等号,认为它只是为了迎合大众低消费需求而诞生的产物,不配与那些昂贵的“正统”乐器相提并论。

在知乎上,当有人问“XX电钢值不值得买”时,总会有一些评论说:“省省吧,真想学钢琴就攒钱买台真钢琴。” 这种论调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对“消费能力”的隐晦评判,也暗示着电钢使用者在“品味”或“追求”上可能不如那些使用声学钢琴的人。

四、 实践层面的“妥协”与“遗憾”

虽然现代电钢在技术上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从严谨的音乐学习角度来看,它确实存在一些妥协。

触键反馈的差异: 即使是高品质的数码钢琴,其键盘的重量感、回弹力度、以及力度曲线的细微变化,都很难与一台优质的声学钢琴完全一致。这对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触键习惯至关重要。一旦养成了不正确的习惯,后期再转回声学钢琴会非常困难,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纠正。
音色和动态的局限: 虽然电钢有多种音色可选,而且有些音色模仿得非常逼真,但与声学钢琴那极其丰富、细腻的泛音和共鸣相比,电钢的音色还是显得有些“平”,缺乏“呼吸感”。在表现极弱的音量和细微的音色变化时,电钢的处理往往不如声学钢琴那样“有机”。
踏板的差异: 钢琴的延音踏板不仅仅是延长音符,它还涉及到踏板的连接和切断,以及踩踏时的细微控制,这些都影响着音色的叠加和模糊。电钢的踏板虽然也能实现延音,但在踏板的联动和细微控制上,通常比不上声学钢琴。

这些实践层面的差异,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学习钢琴的人来说,是无法忽视的。他们会将这些“妥协”放大,并以此作为电钢“不够好”的证据。在知乎上,这些体验分享很容易被采纳和传播,加深了大家对电钢的负面印象。

五、 文化隔阂与信息不对称

最后,不能排除一部分是因为对电钢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对电钢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那些粗糙的电子琴上。他们不知道,现代的数码钢琴技术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许多高端电钢在音色采样、键盘触感、甚至外观设计上,都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部分入门级或中低端声学钢琴。

但由于知乎上关于声学钢琴的讨论和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容易吸引到真正热衷于钢琴艺术的人,他们的观点和经验自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那些真正认可电钢价值、并且享受电钢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用户,相对来说发声较少,或者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主流的讨论中。

总结一下,知乎上对电钢的成见,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被长期定位为“入门”乐器,导致其被视为“非正式”的选择。
音乐“原教旨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声学乐器才是纯粹的艺术载体。
价格差异带来的价值误解,觉得便宜的就“不行”。
实践层面的客观差异,虽然技术在进步,但仍存在与声学钢琴的差距。
文化隔阂和信息不对称,对现代电钢的进步认识不足。

这些成见,就像一层层叠加上去的标签,让电钢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始终无法摆脱“玩具”或“次品”的帽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钢真的就一无是处,而是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声音的传播和认知的形成,往往是被这些更为普遍、更为“主流”的声音所引导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学钢琴的回答里面,许多答主反对用电钢,而是建议买几万块的钢琴。只是当爱好学着玩玩用电钢真的不好吗?这些答主是否有一些特殊的优越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位公众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王麟(微博上是“童星演员王麟”,知乎上可能是指她的某个账号或者关于她的某个讨论)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骂声和“封神”的赞誉,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社区生态、用户构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咱.............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之幸,希拉里当选美国就完了”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看法并非没有来由,而是根植于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和期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个人特质及过往执政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知乎上针对“穷游”女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翻看那些帖子,会发现“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1. 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魔力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不少讨论,尤其是那些带有.............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