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认为化学是无脑穷举?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

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记忆和归纳。化学也不例外。元素周期表、各种化合物的名称、性质、反应方程式,这些都是构成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当一个初学者面对海量的化学物质和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反应关系时,如果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很容易就会觉得“什么都要记”,仿佛是一个机械的记忆过程,每一条规则、每一个例子都需要死记硬背,而看不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和逻辑。

举个例子,学习有机化学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有机化合物,它们有着不同的结构、官能团,以及由此产生的迥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要记住它们的命名规则、 IUPAC命名法,不同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各种反应的产物等等,确实需要大量的记忆。如果仅仅停留在“背下这个名字,记住这个反应,知道这个产物”的层面,那么化学就很容易被看作是“无脑穷举”。你就像是在堆砌一堆孤立的知识点,没有内在的联系,自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也缺乏成就感。

其次,这种“无脑穷举”的观感,也可能与一些教学方法有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分强调记忆和结果,而忽视了对原理的深入讲解,或者没有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工业应用联系起来,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逻辑性。他们会觉得,化学就是一群人关起门来,凭空创造出无数的规则和现象,然后要求我们去记住它们。他们看不到,这些规则和现象背后,往往是对自然界物质运行规律的探索和解释。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对化学“设计”和“预测”能力的低估。很多人认为化学就是“已知的东西”,就是把别人发现的反应再学一遍。但实际上,化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创造性”和“预测性”。优秀的化学家,不是简单地穷举已知,而是能够通过对化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去预测未知,去设计新的反应,去合成新的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新药的研发,新材料的开发,很多都是基于对分子结构、反应机理的深刻洞察,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一步步实现的。这需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的“穷举”。

然而,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化学是“无脑穷举”呢?这可能是因为,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比如初高中,化学确实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很多时候,学生在没有真正领略到化学的精妙之处时,就已经被大量的记忆任务压倒,从而产生了“无脑穷举”的负面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他们后来接触到更高级、更有趣的化学内容,也可能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而难以真正投入。

总而言之,将化学视为“无脑穷举”是一种对化学学科的片面理解,往往源于对基础学习阶段记忆性内容的过度强调,或是对教学方法和学科内在逻辑的忽视。化学的精髓在于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在于通过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和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大量的化学事实。当一个人真正深入到化学的殿堂,体会到其背后的逻辑之美、预测之能和创造之妙时,他就会发现,“无脑穷举”的标签,是对这门学科的极大误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化学不是无脑穷举。是太多“科研垃圾”在教化学:很多“文革后”“高华”正在教国内外化学。这些人和北美猥琐男一个时代——当然已是历史了。


你算下时间,今年是2018年。教你们、导你们科研的,多是2010年前后拿到教职的,考虑本硕博10年+5年博后,他/她们1995年读本科。那几年除了少数牛逼人,大量的二三本,乃至100本的化学学生(什么?解微分方程?不存在的事~算个定积分都费劲啊…)凭借苦熬、使歪心思和2006年后的高校扩招这个大运,今天都拿到教职了。这拨人来教你,你能有个好?


渣,不光是化学渣啊,是全面渣。智商情商各方面不行。我就简单对比,近几年你们学校的化学海龟,哪个不是除了化学还懂物理?甚至还懂CS,有的程序质量比CS硕士相差无几的?近几年的海龟在人格魅力上、幽默、甚至音乐艺术上都有一定的积累,有的就差发专辑了。


而以前的化学导师呢?除了国内几个牛逼学校的外,我要敢描述一下我的经历就是骂人了:

大分子有机半导体的周期结构和能带(他们搞化学的好像叫LUMO和HOMO)关系?不明白,因为不懂Bloch Equation嘛;

SERS的原理?不明白,因为死背参数嘛。不懂single Ag-atom的吸收截面,又不死记参数,你叫她怎么办?什么?你还敢要她算cross section?猪能上树么?

所以学术上我吵了一架,走人呗。


95前后也有少量比较厉害的。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幸运的,我硕士导师蛮厉害,物理、音乐、摄影…是那90年代末本科最厉害的一批人了,他应该把柴可夫斯基的听了好几遍了…那个搞化学的与他根本比不了,高考分数2本的,能跟物理竞赛保北大的比嘛,人比人该死。


所以你要是见过牛逼的导师,再见SB的导师,你就知道两者差距比人vs狗都大。说后者无脑,那都是夸他。

user avatar

我就是靠无脑穷举发了SCI。

我在大一时候也像题主一样,觉得那些嘲讽化学都是loser,肯定是他们没学好。

直到在实验室做了一年之后。
(没错,大一就能进实验室了,仔细想想,这点就很可疑。但是那会儿傻逼的我还以为是自己优秀。呸!专业课都没学,跟民工有什么区别。)

我一直在暗地里下苦工,实验做到十一点是家常便饭。
还偷偷总结了我博士师兄发论文的历程。
我惊讶地发现连理论都搞不懂,现象都解释不了,只要做出一个较优的值,然后做做表征就能发文献。

能这样搞科研的专业,我在上大学以前一直难以想象。

我在大二发现这个本质之后,实验室的实验我就不做了。

我找了几个对实验感兴趣的大一的同学,培训了一下,让他们帮我做实验。

我自己主要做的就是查阅文献,跟导师沟通想法。

在大二学年末,我发了一篇国家发明专利。(导师一作,我二作,其他做实验的小伙伴往后排)

大三发了一篇中文核心,大四水了一篇SCI。

大学期间还在闲暇时光自学编程,搞acm和数学建模,拿了点小成绩。

在保送时候排名专业第一,拒了top2的材料直博,来了一个普通985搞机器学习。

不过现在还是挺后悔转专业的。

毕竟不转专业我就是top2的博士,也能加个蓝标了,比现在吸粉多了。

当然,帮我做过实验的学弟们跟我到现在都是很要好的朋友。

他们现在有的转会计,有的考公务员。
有的跟我一起编程,他的月入是他们年级其他同学的2~3倍。

还有个高富帅去日本留学继续做材料。

他们都十分感谢我给他们上的这一门“生化类科研的本质”课程。

可以说是挽救了他们这些不动脑做科研的人。

生化类科研的本质是什么?
动脑的是少数,动手的是大多数。

我一直很敬佩那些动脑搞生化类科研的,他们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


但有的人对动脑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不仅要研究合成条件,还要表征,证明合成成功,还要检测。”

这....检测比上楼梯的用脑量高么?

里面哪一项不是我培训学弟两天他们就能做的?

单纯用的时间长罢了,难度一点也不高。


PS:我的智商其实很低,转专业之后活的十分艰辛,天天被虐。化学的理论知识学的也确实不好,取得成绩完全是靠无脑穷举硬推上去。

化学是不是无脑穷举我不知道,但是的确靠无脑穷举能发SCI,这点在非生化类的工科里面是难以想象的。

PPS:如果我的文章让学化学或者学材料的你,开始重视动脑技能的培养,不再陶醉于掌握新的实验技能。

我想,这是我对化学学科表达自己前男友般复杂感情的最好方式了吧:

爱过。

user avatar

我知道各位知乎大神都是真正研究化学那种,不是无脑穷举。但是恕我直言,我自从读博以来替我老板审稿也有快20篇了,里面有一多半影响因子过10的,其中不是无脑穷举的也就那么两三篇。介于我是个做电催化的,大家也都知道电催化是大水坑,理论上应该给所谓的无脑穷举抬抬手的。但是,有的我实在是忍不了。一个个无脑也就罢了,还特么投的特别高!用八股文的方式写出来:这是我的TEM,晶格间距多少多少,说明有什么什么。这是我的XRD,多少多少位置有峰,说明有什么什么……哪里有峰我用你告诉我?你当自己是写本科生实验报告么?

有的比较有人脉的就加一个一看就是瞎特么算的DFT,有的没人脉的就不加。相信我,瞎算的DFT真的不如没有,如果被一个做实验的人都一眼看出这是花钱瞎算的,那么本来有点好感也都瞬间没了。一分析为什么催化效果好就往导电性和比表面积上推。甚至好多都不分析的,直接列举一堆别人的东西,然后得意洋洋的表示:看,老子比他们都好。

写这种文的人,希望你们有往IF<4的杂志上投稿的觉悟。真的,别写成这样动不动投AM, AEM,仗着自己挂的人有点名望人家不得不给你送审。对于这种,拒稿都懒得给你们写原因。一般都是一句lack of significance了事。尤其是那些做MOF然后为了找个应用就随便做做电催化的,换种金属就水一篇。真的,不要再浪费审稿人的宝贵生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之幸,希拉里当选美国就完了”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看法并非没有来由,而是根植于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和期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个人特质及过往执政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知乎上针对“穷游”女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翻看那些帖子,会发现“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1. 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魔力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不少讨论,尤其是那些带有.............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在知乎上也刷过不少关于方言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要说为什么四川人说方言大家好像比较接受,而上海和广东人说方言就容易被“吐槽”甚至“攻击”,我觉得这背后掺杂了不少文化、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文化沉淀与身份认.............
  • 回答
    知乎上针对六小龄童(章金莱)的批评声音确实相当普遍,而且往往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这种现象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既有对他个人行为和言论的不满,也有对行业生态、文化传承方式的质疑,甚至还掺杂着一些网络情绪的发酵。一、 经典难以企及,但“吃老本”的姿态引发不满六小龄童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198.............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