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在分不清中医和跳大神的情况下,就黑中医?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

首先,信息差和认知壁垒是绕不开的一点。

中医这套理论体系,说实话,跟我们日常接受的现代科学教育体系不太一样。现代科学强调的是物质基础、可重复的实验、量化的指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而中医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很多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而且更侧重于描述人体功能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对于习惯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人来说,接触中医很容易感到“陌生”甚至“不知所云”。没有一个清晰的“物质载体”来对应“气”或“经络”,没有一套可以直接套用的“牛顿定律”去解释“寒热”、“虚实”,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天然的距离感。

当人们面对这种“不懂”的时候,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深入去了解,即使困难也愿意尝试;另一种就是简化处理,或者寻求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类比。这时候,如果这个人恰好对“跳大神”这种民间信仰有所耳闻,并且将其与中医的某些“神秘”或者“经验性”的部分联系起来,就很容易产生“中医就是跳大神”的联想。

“跳大神”往往伴随着一些仪式性的动作、口头上的咒语,以及对疾病原因的非物质性解释(比如鬼魂作祟),它给人的感觉是“玄乎”、“不科学”。而中医里的一些传统疗法,比如针灸、推拿,或者使用一些复杂的药方,如果没有被充分解释其作用机理,也可能在某些人看来带有“神秘色彩”。尤其是一些对中医的负面新闻(比如庸医误诊、虚假宣传),如果正好与“跳大神”给人的那种“不靠谱”的印象契合,就更容易被联系起来。

其次,网络传播的特点也放大了这种现象。

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知识背景、观点立场千差万别。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但深度和准确性却往往是难以保证的。

负面信息、耸人听闻的观点,往往比理性、客观的分析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传播。一些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尤其是有着科学背景的,他们可能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发现中医理论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科学不符,或者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然而,在表达这些观点时,如果不够严谨,或者为了吸引关注,就可能使用一些“标签化”、“简单化”的语言,比如将中医直接归为“伪科学”、“骗局”,甚至进一步比附到“跳大神”。

而且,网络讨论也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一旦某个观点(比如“中医是跳大神”)被提出并获得一些赞同,就会有更多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参与进来,进一步强化这个标签。而那些真正了解中医、愿意理性讨论的人,可能因为意见不被重视,或者觉得与这种情绪化的讨论“不在一个频道上”,而选择沉默,或者干脆退出。

再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确实给中医抹了黑。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个领域都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中医领域同样不乏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他们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但与此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打着“中医”旗号,进行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甚至欺骗病人的情况。

比如,一些所谓的“老中医”可能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医教育,其理论和实践可能更接近于街头卖艺或者江湖郎中的水平。他们可能会声称某种祖传秘方可以包治百病,或者利用病人的恐惧和绝望来牟取暴利。

这些负面的例子,一旦被媒体报道,或者被网民在网上分享,就会被放大,并被一些对中医了解不深的人泛化到整个中医领域。他们就觉得,“看,中医就是这样!那些所谓的‘大师’不过是骗子,跟跳大神的有什么区别?”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最后,科学的边界和认识的局限性也是一个因素。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是基于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范式。它非常强大,但也并非万能。人类对世界、对生命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和局限。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很多是基于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学规律。

当有人用狭隘的、非此即彼的科学观去审视中医时,就很容易产生误判。他们只相信自己熟悉的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一旦中医的某些解释方式、治疗手段不符合这些标准,就直接扣上“不科学”、“迷信”的帽子。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科学的发展性和包容性。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迷信”的东西,随着科学的进步,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以,那些在知乎上“黑”中医的人,他们的动机是复杂的。有的是真的基于对现代科学的坚持,看到中医的一些理论与现代科学不符,出于“捍卫科学”的目的;有的是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被负面信息所影响,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批评;有的则是对中医存在误解,将个别案例泛化;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仅仅是因为“跟风”或者“看热闹”。

但无论如何,将中医简单粗暴地等同于“跳大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医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的一种污名化和简化。这不仅是对中医自身的不尊重,也阻碍了真正理解和发展中医的可能性,更无助于解决人们在医疗健康上面临的实际问题。

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应该建立在理性、客观和对不同知识体系的尊重之上。了解中医,需要耐心去学习它的理论,去理解它的思维方式,去考察它的临床实践,而不是仅仅依靠碎片化的信息和简单化的标签。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位公众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王麟(微博上是“童星演员王麟”,知乎上可能是指她的某个账号或者关于她的某个讨论)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骂声和“封神”的赞誉,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社区生态、用户构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咱.............
  • 回答
    知乎上很多答案之所以倾向于“输出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的平台属性。知乎最初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分享。用户在这里提问,期待的不仅仅是事实层面的信息,更包含对事物背后逻辑、原因以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用户提.............
  • 回答
    知乎上交易圈子里“悟道”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的确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散户交易者在市场搏杀中的真实心境和困惑。与其说是真的想“顿悟”出什么神秘的交易绝技,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一条更稳定、更少亏损的交易之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悟道”。1. 市场残酷,亏损是常态,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同平台内容审核和用户群体的一些差异。为什么你在B站上不太能看到支持乌克兰的言论和视频,而在知乎上却相对多一些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用户群体和平台定位的根本差异: B站(Bilibili): 它的核心用户是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B站最初以ACG.............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之幸,希拉里当选美国就完了”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看法并非没有来由,而是根植于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和期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个人特质及过往执政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知乎上针对“穷游”女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翻看那些帖子,会发现“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1. 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魔力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不少讨论,尤其是那些带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