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为什么很多人在对待同性恋和黑人的问题上偏左而对待金钱和阶层固化的问题上偏右?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知乎用户以受过高等教育、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群体为主,其中不乏人文社科、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的从业者和爱好者。这类用户往往更倾向于接触多元化的信息,对社会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进步主义”与“启蒙”的文化基底: 在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对“进步”的追求,对“启蒙”的认同。在涉及人权、平等、反歧视等议题时,“左翼”思潮所强调的平等、包容、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同性恋和平权运动,以及反种族歧视的议题,恰好契合了这种对更公平、更包容社会的向往。
话语权的构建与知识体系的传播: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很多时候是围绕着“正确”的知识和“先进”的观念展开讨论。在这些议题上,学界、媒体以及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KOL)常常会输出“左翼”的视角,例如强调平权、反对歧视。这种话语权和知识体系的传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认知。

2. 议题本身的性质与讨论的切入点

同性恋与黑人问题:核心是“身份认同”与“社会公正”
身份认同的普适性: 无论是同性恋还是黑人群体,他们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社会接纳和反歧视的挑战。这些议题往往触及“人性”、“权利”、“尊重”等更具普适性的道德和伦理层面。
“弱势群体”叙事的共鸣: 尽管中国社会对同性恋和黑人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在国际视野和普遍的社会公正框架下,这两个群体常常被视为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知乎用户在讨论时,更容易代入“保护弱者”、“反对压迫”的角色,从而倾向于支持他们权利的诉求。
“普世价值”的吸引力: 很多知乎用户对西方社会关于人权、自由、平等的讨论非常熟悉,这些价值在中国语境下,往往与“进步”、“文明”挂钩。因此,在涉及同性恋和平权议题时,对这些“普世价值”的认同,自然会引导他们偏向“左”。
“历史包袱”与“制度性歧视”的讨论: 尤其是在涉及黑人问题时,还会涉及到长期的奴隶制历史、系统性种族歧视等复杂议题。虽然中国没有直接经历过这些,但通过学习和了解,用户会对“制度性压迫”产生反思,并倾向于支持纠正历史不公。

金钱与阶层固化问题:核心是“现实利益”与“社会结构”
与自身切身利益的关联度: 金钱和阶层固化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未来发展和个人奋斗的价值。知乎用户虽然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但仍然是社会的一份子,会面临学业、就业、财富积累、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
“个人奋斗”的信念与“公平竞争”的期望: 许多知乎用户(尤其是在早期)是怀揣着“改变命运”理想的奋斗者。他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阶层跃升。当讨论阶层固化时,如果触及到“不公平竞争”、“资源垄断”、“权力寻租”等,会引起他们对“公平”的担忧。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张力: 在讨论阶层问题时,很多人虽然认同“机会平等”的重要性,但在看到“阶层固化”的现实时,可能会对“结果”的差距产生不满,但同时也会对“强制性”的财富再分配或“平均主义”抱有警惕。
“理性”与“保守”的回应: 当涉及金钱和阶层时,讨论往往会转向更“理性”和“现实”的层面。用户可能会分析经济规律、市场机制、政策影响,甚至会认为“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阶层固化”则可能与个人能力、选择、运气等因素相关。在这种分析框架下,一些人会倾向于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或者“劫富济贫”式的解决方案,反而可能损害经济活力和个人积极性,因此表现出“右”的立场,更强调市场调节和个人责任。
“既得利益者”与“挑战者”的视角: 在知乎上,用户既有“向上流动”的渴望者,也有可能已经获得一定成功的“既得利益者”。这两种不同立场的用户,在讨论阶层固化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但总体而言,对于如何在不破坏整体经济效率的前提下解决阶层固化的问题,讨论往往会倾向于寻找“稳健”或“市场化”的路径,而不是激进的社会变革。

3. 讨论策略与情感表达

“身份政治” vs. “经济政治”: 涉及同性恋和黑人问题时,更容易触发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的讨论,这是一种“身份政治”。而金钱和阶层固化则更多地被纳入“经济政治”的范畴,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和制度的设计。
“同情”与“理解”的界限: 在同性恋和黑人议题上,用户更容易表达“同情”和“理解”的情绪,并将权利的争取视为一种道德上的正确。而在金钱和阶层议题上,情感化的表达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现实处境的分析和对解决方案的辩论。
“立场”与“论证”的侧重点: 在平权议题上,人们更容易旗帜鲜明地表明“支持”的立场,然后去寻找论据来支撑。而在阶层固化问题上,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分析“为什么会固化”、“固化有哪些表现”、“固化有什么影响”,然后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其“立场”可能不是那么非黑即白。

总结来说,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是其用户构成、价值取向、议题本身的性质、以及讨论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同性恋和黑人问题上,更容易触及“平权”、“人权”、“反歧视”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和“进步主义”价值观,也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从而在讨论中倾向于“左”。
在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上,则更多地与用户的切身利益、对个人奋斗的信念、对市场经济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制度的理性分析相关。用户既有对公平的诉求,但同时也会警惕激进的变革,更倾向于在现有框架下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在讨论中可能表现出更“右”或更“保守”的态度,强调效率、市场和个人责任。

这种现象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用户群体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知乎上的讨论立场也会不断演变。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用户身上,也可能在不同议题上展现出矛盾的立场,这恰恰是现实社会中复杂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政治正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位公众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王麟(微博上是“童星演员王麟”,知乎上可能是指她的某个账号或者关于她的某个讨论)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骂声和“封神”的赞誉,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社区生态、用户构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咱.............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知乎,这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的知识分享社区,如今也成了不少人推广自己公众号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或许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篇看似中肯的回答,结尾附上一个“扫码关注,获取更多干货”的二维码;或者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下方留言区充斥着公众号推广链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驱动,而且是非常自然、符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知乎上很多答案之所以倾向于“输出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的平台属性。知乎最初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分享。用户在这里提问,期待的不仅仅是事实层面的信息,更包含对事物背后逻辑、原因以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用户提.............
  • 回答
    知乎上交易圈子里“悟道”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的确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散户交易者在市场搏杀中的真实心境和困惑。与其说是真的想“顿悟”出什么神秘的交易绝技,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一条更稳定、更少亏损的交易之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悟道”。1. 市场残酷,亏损是常态,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同平台内容审核和用户群体的一些差异。为什么你在B站上不太能看到支持乌克兰的言论和视频,而在知乎上却相对多一些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用户群体和平台定位的根本差异: B站(Bilibili): 它的核心用户是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B站最初以ACG.............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雷军在知乎上非常活跃的现象,短短时间内连发三篇回答,这和以往他相对沉静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近期在知乎上如此“高产”,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最直接的可能还是跟小米近期的一些重要节点和产品发布有直接关系。你想想,一款新产品从酝酿到上市,尤其是像小米这样.............
  • 回答
    知乎上针对六小龄童(章金莱)的批评声音确实相当普遍,而且往往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这种现象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既有对他个人行为和言论的不满,也有对行业生态、文化传承方式的质疑,甚至还掺杂着一些网络情绪的发酵。一、 经典难以企及,但“吃老本”的姿态引发不满六小龄童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198.............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
  • 回答
    “知乎是公知基地”这个说法,想必很多经常刷知乎的朋友都耳熟能详。它已经成了一个在不少人看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说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公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最初,它是个褒义词,指的是那些具有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人,他们有学识、有见解,并且愿.............
  • 回答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相:为什么知乎答题者难以成为大V?“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源自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一个人要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平,需要花费大约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听起来充满励志色彩,似乎只要肯花时间,就能解锁成功密码。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