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很多知乎“大顺粉”“农民军粉”在网络明清之争中选择站在大清一边批判大明?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军粉”这个标签本身可能就有些模糊,很多时候并非真心拥护某个历史人物或政权,而更多的是一种“反叛”或者“逆向思维”的体现。在当下语境里,大明王朝确实积累了相当多的负面标签,比如腐败、宦官当道、土地兼并严重、对外软弱等等。而农民军,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反抗压迫”的叙事,在某些人群中是有共鸣的。

但到了网络明清之争,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这里面很多时候不是在讨论谁“更正统”,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中国历史走向”的辩论,甚至夹杂着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隐喻。

1. “大清”在特定论述框架下的“进步”或“优化”形象:

国家统一与集权增强: 很多支持大清的论者,会强调清朝在统一中国、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贡献”。他们会认为,明朝末年的分裂和混乱,恰恰是其统治无能的表现。而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被描绘成一个能够有效统治广袤国土、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帝国。这种对“强大国家”的追求,在一些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或者对“分裂”感到担忧的人群中,会有市场。
经济发展与制度进步(相对而言): 尽管明朝也有商品经济的萌芽,但清朝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政策,在税收制度的简化和对农民负担的“某种程度”的减轻上,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进步”。当然,这种进步是相对的,而且代价也很大,但作为辩论的论点,是可以被拿出来使用的。他们会抓住明朝后期财政枯竭、官员腐败导致百姓承受重税的史实,来反衬清朝初期的“秩序重建”。
文化政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辩证地看): 这一点比较有争议。一部分支持清朝的论者会强调,清朝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和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们会提到编纂《四库全书》、尊重汉族士大夫等。尽管“文字狱”是清朝的一大污点,但他们会选择性地放大那些“正面”的文化举措,来和明朝“思想僵化”、“党争内耗”形成对比。
“黑明”更容易获得认同: 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反明”似乎比“反清”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共鸣。明朝的诸多弊端(宦官、党争、财政危机、对外软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槽点”,容易引发共鸣和批判。而“黑”明,就成了打开话题、吸引注意力的一个好切入点。

2. “农民军”在网络辩论中的“异化”:

“农民军”的失败主义标签: 很多时候,在网络辩论中,“农民军”很容易被贴上“失败者”、“破坏者”、“无法带来稳定秩序”的标签。即使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一些人眼中,它代表的是混乱、无序和最终的灭亡,而不是什么解放或进步。
“大顺粉”的非主流或边缘化: 相比于“大明”和“大清”这两个宏大叙事的载体,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物,他们所代表的“农民起义”,其历史地位和对中国长期走向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更边缘的。所以,“大顺粉”的身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非主流”色彩。当他们在网络上遇到更强势的“挺明”或“挺清”的论述时,为了获得某种“话语权”或“参与感”,也可能选择投靠声量更大的那一派。
“捧清”是一种“站队”策略: 有些“农民军粉”可能觉得,直接“挺农民军”很容易被“主流”历史观(往往是肯定国家统一和稳定)所压制。他们可能认为,批判明朝的残暴和腐朽,能够为农民军的起义提供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直接挑战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又会显得过于激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选择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策略:先“黑”明朝,然后“捧”清朝在某种程度上“收拾了残局”,以此来间接证明明朝的无能,农民军的出现也有其“历史必然性”。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有点像“以毒攻毒”或者“借刀杀人”。

3. 历史评价的“现实化”与“代入感”:

将历史问题“现实化”: 很多网络上的历史讨论,并非纯粹的学术探讨,而是带有很强的现实投射。当人们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感到不满时,可能会将这些问题投射到历史人物和朝代上。如果认为当下社会存在“腐败”、“低效”、“对外软弱”等问题,那么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寻找历史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强力”或“高效”的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大清”的强大和集权,可能比“大明”的内耗和衰败,更容易获得“现实化”的认同。
“国家民族”叙事的优先级: 对于一些人来说,“国家强大”和“民族团结”可能比“人民疾苦”或“农民起义”的正义性更重要。他们会认为,一个分裂混乱的时期,无论其原因如何,都是民族的灾难。而清朝,无论其入关的方式如何,但最终巩固了中国的疆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这种“国家民族”至上的视角下,批判明朝的无能,自然就成了“拥护”清朝的合理性铺垫。

4. 辩论策略与“反高潮”:

制造争议,吸引眼球: 网络论战,很多时候也是一场“流量”和“关注度”的争夺。选择一个“非主流”的立场,或者与普遍认知唱反调,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如果大家都“反明”或者“挺明”,那么一个“挺清”或者“黑明”的“大顺粉”,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反高潮”心理: 有时,人们会有一种“反高潮”的心理,即不按常理出牌,去挑战那些大家都认同的观点。比如,大家普遍认为明朝灭亡是好是坏,以及农民军起义的意义,当有人选择站在一个看似“不利”的角度去论述时,反而会引起更多人的好奇。

总而言之,很多知乎“大顺粉”“农民军粉”在网络明清之争中选择站在大清一边批判大明,并非因为他们真的“拥护”清朝,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可能包括:

对“大清”在国家统一、集权和相对稳定方面的“认可”。
对“农民军”在网络论辩中“失败者”标签的规避,以及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论述策略。
将历史评价“现实化”,投射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看法。
“国家民族”叙事在某些人群中的优先性。
以及更纯粹的,在网络论战中为了吸引眼球、制造争议的辩论策略。

这其中的复杂性,恰恰体现了历史讨论在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化和非线性,它早已不是简单的“史实还原”,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折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你乎部分萌粉皇汉眼里,只要不站在明朝这边,都是清粉。可问题是,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明朝叫人怎么站?后来的南明又要叫人怎么站?全烂了,烂透了。

带萌也好鞑清也好,都是封建王朝,本质上都是一丘之貉。晚萌西北遍地饿殍,晚清百姓就很好过?是什么导致人民水深火热的?是满汉矛盾?可我寻思1644年以前北京城里住的可是汉人。

粉朝代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情。你可以说你喜欢一个朝代的历史,因为它有意思,但你说自己是他粉丝,那我只能给你竖个大拇指。喜欢更多是深入了解的动力,不代表百分百赞同,但是成为粉丝了,那任何黑暗面都是看不见的,我甚至见过有萌粉站在所谓“民族大义”立场上指责明末农民军的,我寻思你要是正儿八经老朱家的人还好说,你一工农子弟,去粉一地主阶级的统治机器,而这个统治机器却并不把你当人看,未免有些魔幻。

说到底,看历史之前,先看看自己。历史这个东西,是让你知兴替明事理的,不是让你粉网红追明星的。

user avatar

农民军是和清军做了坚决斗争的,而且还是南明的军事支柱,顾诚先生说过:

“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甲申(1644)以后,实际上已经没有自立的能力,同气焰方张的清朝周旋了二十年,主要是靠曾被视作‘大逆不道’的‘流寇’和‘海贼’。没有这种大换血,朱明朝廷早就灰飞烟灭了。”(《南明史》)

就连清朝遗老编撰的《清史稿》也不避讳这点

顺治初,取福、唐二王,不再期而定。桂王势更蹙,以有闯、献馀众死寇力战,支拄十馀年。(《清史稿列传二十三》)

既然农民军余部是清军最大和强硬的对手,很难想象所谓的大顺粉和农民军粉会站到带清一方。我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清之争”。

我大胆猜测,题主的意见是,明清之争是大明和大清两个朝代的问题,你不给这个说好话,那肯定就是站到另一个的立场上了。如果你说大清有什么比大明(包括南明)好的地方,那就是“站在大清一边批判大明”。比如顾诚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

“清廷不管怎么落后、野蛮,毕竟像个政府,能够统筹全局,令行禁止。而南明政府历来是派系纷争,各实力集团或互相拆台,或坐观阵亡,朝廷是个空架子,缺乏起码的权威。”(《南明史》)

顾诚先生说清廷“像个政府”,批判了南明的种种奇葩现象,按照题主的标准,当然是“站在大清一边批判大明”了。至于顾诚先生前面那些同样批判带清“落后、野蛮”的话,自然可以选择性地略过了。题主可能想说,就算初衷是总结历史教训,也不能说带清有比大明做得好的话,不然就是站给带清入关增加合法性了。其实带明晚期烂成啥样,大家心里都有AC中间数,这种论调无非是想拒绝别人批评罢了。

至于说知乎农民军粉很少批评带清,带清是咋样子,哪里用的着农民军粉来科普。你给农民军粉提剃发易服和扬州十日,就很容易知道他们对带清的态度了。这个问题的实质无外乎是能不能批判大明。既然带明晚期那么烂,为啥不能批?批带明是为了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不让后代重蹈覆辙,而绝不是赞美带清,这一点很难理解么?有问题还不准别人提,坚决不改,最后就只能变成表情包了: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末年就是不行啊,很奇怪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肖战直播对话万方这件事,说是“正能量”,但知乎上却有不少抵制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事件本身解读的差异: 支持者眼中的“正能量”: 对于肖战的粉丝或者一些关注他个人发展的人来说,这次直播对话万方无疑是“正能量”的体现。他们会看到肖战作为公众人物,参与到国家级媒体的.............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西班牙的疫情确实一度非常严峻,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理说,这么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该会在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但如果你觉得知乎上关于西班牙疫情的讨论相对“少”或者“不够深入”,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信息传播的“焦点转移”效应是显.............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观察到了。台湾停电那会儿,微博、知乎上关于两岸对立的讨论明显少了,而且很多之前天天鼓吹各种观点的账号也偃旗息鼓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1. 焦点转移,信息优先级变化首先,台湾停电这件事本身,对于大陆网民来说,它就是一个突发性、视觉化的事件。停电影响.............
  • 回答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事件虽然不常被大众提及,却如同暗流涌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个关于“人”与“粮”,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如何汇聚成一股巨大力量,最终推动中国前进的事件——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是一次惊天动地的战争,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由无数基层干部和.............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很多大陆青年,特别是留学生,对港台人士和外国人的批评产生抵触心理,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与历史叙事的影响: “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
  • 回答
    很多玩家之所以更偏爱“进攻类属性”而忽视“防御类属性”,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直接的反馈与即时满足感 视觉与听觉的刺激: 进攻性的属性(如攻击力、暴击率、技能伤害)直接转化为角色在游戏中的表现——更快的击杀速度、更炫酷的技能特效、更高的数字跳动。这.............
  • 回答
    有些人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感到厌烦,甚至讨厌,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这种情绪的产生也挺有意思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咱们慢慢聊。首先,得从这个梗的起源说起。一开始它可能就是一个挺温馨的、跟秋天相关的分享和仪式感。秋天来了,天气转凉,喝一杯热乎乎的奶茶,确实能带来一种舒适和满足。这种“仪式.............
  • 回答
    关于衡水中学学生被认为是“读书机器”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核心特征: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衡水中学之所以被贴上“读书机器”的标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极其严苛、高效且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贯穿学生生活.............
  • 回答
    安切洛蒂执教的拜仁慕尼黑止步欧冠八强,而瓜迪奥拉执教的拜仁慕尼黑止步欧冠四强,这两种结果在球迷中引起的反应差异,确实是拜仁球迷群体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体现,包括对球队期望值、对主教练战术风格的理解、对手实力对比、以及球队阵容和关键时刻的表现等多个层面.............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会广泛运用北欧神话元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影响,也有现代动漫创作在寻求创新和吸引力时对这些元素的青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北欧神话的魅力与普适性: 宏大而悲壮的史诗感: 北欧神话并非仅仅是关于神祇的传说,它构建了一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许多原本自诩为“理性、中立、客观”(以下简称“理中客”)的网民,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出与“五毛”相似的立场和言论风格。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理中客”的定义与内在张力:首.............
  • 回答
    许多日本动漫作品热衷于将角色送往异世界,而这些异世界往往带有浓厚的欧洲中世纪色彩,这一点确实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而是多种文化、历史和现实需求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详细探讨其中的缘由:1. 文化的吸引力与历史想象的基石: 西方奇幻的深厚根基: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其文学和艺术.............
  • 回答
    吃狗肉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那些支持吃狗肉的人,他们的理由往往根植于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对动物不同角色的认知。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些不同的层面去理解。首先,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来看,狗肉消费在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韩国、越南等地,有着悠久.............
  • 回答
    说阿里云性价比不如亚马逊云(AWS),这确实是很多做技术的朋友,尤其是常年混迹于跨境项目或国际化业务的开发者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话题。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定价策略、服务模式、市场定位,甚至还有一些历史包袱。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普遍感受。1. 定价策略的“坑”:看似美丽,.............
  • 回答
    “田园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和标签化色彩,它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将女性主义的某些概念扭曲、误读或过度解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女性群体。而“毫不自知”更是增加了这种复杂性,意味着她们可能在无意识中表现出这些特质。要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身为田园女权却毫不自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