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知乎上很多人不喜欢德系,而喜欢日系车?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

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

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那么香”。这背后,往往是一些被大家反复提及的“标签”。

价格“高高在上”: 这是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同样的配置,德系车往往比日系车贵不少。尤其是在一些入门级或者中低端车型上,这个差价会显得尤为明显。大家会觉得,花同样的钱,是不是能买到日系车更全面的配置,或者更好的保值率?这种“性价比”的考量,是很多消费者做决定的重要因素。
维修保养的“账单”: 除了购车价格,不少人还会抱怨德系车的维修保养费用也偏高。零部件价格、工时费,感觉都比日系车要“娇贵”一些。而且,一旦出了保修期,那种“肉疼”的感觉可能会更强烈。
“小毛病”的争议: 尽管德系车以技术和品质著称,但在国内市场,一些德系车也被曝出过一些“小毛病”,比如车机系统的不稳定、某些电子元件的故障等等。虽然不至于影响大局,但频繁的小问题,也会消磨掉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而且,一旦被某些大 V 或者论坛反复提及,这种负面印象就会被放大。
动力响应和“驾驶感受”的微妙差异: 虽然德系车普遍以扎实的底盘和线性的动力输出闻名,但有些人会觉得,在低速或者城市拥堵路况下,德系车的油门响应可能不如日系车那么“随叫随到”,有点“慵懒”。这种微妙的驾驶感受差异,也会影响到一部分对车辆“灵活性”更看重的消费者。
“品牌溢价”的考量: 毋庸置疑,德系车拥有深厚的品牌积淀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但对于一些务实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买的是车,而不是品牌本身。如果日系车能在品质、实用性、经济性上做得更好,那么我为什么要为那份“溢价”买单呢?

二、 日系车的“圈粉”秘籍

相较于德系车被贴上的“标签”,日系车则往往以另一种方式吸引着消费者。

“开不坏的丰田”: 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日系车,尤其是丰田和本田,在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有着口皆碑的评价。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稳定性,让很多人觉得“省心”。买车毕竟是为了代步,谁也不想三天两头往修理厂跑。这种“省心”的价值,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经济实用”是王道: 日系车在油耗方面的表现通常都很出色,这直接关系到日常的用车成本。同时,前面也提到了,在维修保养方面,日系车的费用也相对较低,而且配件也比较容易获得。这些“经济账”算下来,日系车就显得非常划算。
“保值率”的吸引力: 日系车在二手车市场上的保值率普遍较高。这意味着,当你几年后想换车的时候,能够收回更多的资金,再次降低了购车的整体成本。这种“保值”的特性,对于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加分项。
“人性化”的设计和配置: 很多日系车在内饰设计和配置上,都更倾向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比如,很多车型的储物空间设计得非常到位,一些电子配置也更加“接地气”,容易上手。即使是一些不那么“科技感爆棚”的配置,也往往是实用为主。
“技术平顺”和“舒适性”: 日系车在动力总成的匹配上,往往追求平顺和舒适的驾驶感受。即使是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调校上也会尽量减少涡轮迟滞,让动力输出更线性,更符合日常驾驶的习惯。悬挂调校也通常偏向舒适,能够更好地过滤路面的颠簸。
“品牌形象”的塑造: 日系品牌在国人心目中,经过多年的市场深耕,已经建立起了一种“可靠、省心、经济”的品牌形象。这种形象一旦深入人心,消费者在购车时,自然会优先考虑。

三、 市场的“声音”与消费者的“选择”

其实,知乎上的很多讨论,反映的是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一个侧影。

中国消费者“日渐成熟”: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汽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品牌,而是更看重车辆本身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日系车恰恰抓住了这些痛点。
“性价比”和“省心”是主流诉求: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汽车首先是解决出行问题的工具,其次才是彰显个性的载体。在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前提下,能够“省钱”、“省事”的车型,自然更容易获得青睐。
“口碑传播”的力量: 在知乎这样的社区,用户的真实用车体验和口碑传播,对其他潜在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一款车真的好开、耐用、省钱,那么“自来水”式的推荐,会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
“市场定位”的差异: 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而日系品牌则在主流家用车市场,凭借其产品特性,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品牌在不同消费群体中的声量和评价。

当然,这并不是说德系车就一无是处,日系车就完美无缺。德系车在驾驶质感、底盘功力、以及一些高端车型的技术领先性上,依然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而日系车在一些方面,比如内饰的豪华感、驾驶的激情等方面,也可能不如一些德系对手。

但是,从知乎上普遍的讨论来看,很多用户似乎更倾向于选择那个“更稳妥”、“更省心”、“更划算”的选项。而在这个层面上,日系车往往更容易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一种理性消费的体现,也是市场需求在消费者声音中的一种折射。与其说大家“不喜欢”德系,不如说大家更“喜欢”日系车所能提供的那些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止是知乎,各种论坛,贴吧,都是清一色捧日系,只能说近几年日系在网上请水军是真的下了血本

一到网上,你只要敢说一句大众好,立马就会被怼得怀疑人生,而且水军大都都是非常有目的性的,用贴吧的话来说,就是围众救日,只要有人发帖说日系哪里哪里出了问题,下面水军就开始炮轰大众,有时候还会顺便带上BBA,内容也是千篇一律,闭着眼睛都知道他们会说什么,发帖人也是一脸黑人问号:“WTF我没问大众啊??”

另外回答里那些说凌志开不坏的,NX200变速箱事件了解一下?还说质量反馈区0贴的,用你们花生米大小的脑仁好好想一想



题外话,突然想起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机油增产事件,让我不得不正视了一下天天叫嚷着产能不足然后大搞加价的某小厂,看样子厂子虽小,能量倒是挺大,换了本说明书和机油尺糊弄一下车主,然后出问题的发动机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只不过原来“产能不足”各种加价的,现在突然就优惠了,哇,好神奇啊喂,合着发动机一出问题,还刺激产能上升了?这是什么骚操作?而且还放在旗舰车型上上市,而且还没得选只有1.5的发动机,2.0的不引进国内你怕不怕?这又是什么骚操作?我是一点都看不懂

就这个样子的一个牌子,还有一群粉丝,注意是粉丝不是水军,在下面鼓吹黑科技啊,加价也值的,转头又开始评判大众卖车靠信仰,脑回路是真的清奇

user avatar

此回答里,我尽量不拿BBAP来为难日系,主要举例大众品牌。

另外,我再重申一遍,我对日系,德系,美系以及其他,都不黑不吹。

我在这里只是说日吹。


先挂几句日吹的骚话,骚得我睁不开眼:

1. 日系车不会营销。一心低头默默搞黑科技。
2. 同理的,大众擅长研究中国人,研究消费者。日系默默钻研黑科技。

3. 大众只会营销和请水军,日系一直默默钻研黑科技。

以上三点,黑的套路都差不多。

在中国,消费者已经用钞票投票了: 大众一直经久不衰。

四月投诉榜单:

怎样,大众或者说德系在销量远超日系的前提下,投诉量反而低于日系。按比例投诉量德系比日系低了56%。而且这是四月的榜单,今年1-3月的榜单都被CRV和思域霸屏了。日吹们的省心呢?买了德系车悔不急当初的呢?

但是,但是!

比如,就此问题下八十几个答案,妥妥的都是吹日系,踩大众的。

怎么销量和风评与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

大众在网上被黑得这么惨,大众公关费去哪了?被你日吹吃了?

事出异常必有妖。谁是妖呢~

哈哈,真是默默低头钻研黑科技的日系呢。

4. 早年大众在网上造势抹黑日系,我看不惯,所以要黑大众...

暴露了,兄弟。抹黑日系,就大众得利了?你怎么不说美系其他欧系韩系自主等等呢?

5. 我亲戚/朋友在某工厂/4s店上班,说买日系的某某车型,买到就是在赚厂家的钱。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能说出这种话的,就只能是蠢了。额,信的人就更..

6. 张口闭口说,在美国,日系车卖得多好多好。作为几个大的汽车市场,欧洲/北美/中国;硬生生的没人去提欧洲市场里日系可怜的销量。中国市场呢,中国人不懂车,人傻钱多。只有美国人懂车。

日吹跪久了吧。

我想最重要的不就是适合吗?适合国情,适合家庭,适合经济,适合车型等等;

我就是想不懂,凭什么美国人喜欢买什么,就是宇宙真理?就要在这里被你们各种吹?

7. 在美的高端市场里,近十年,奔驰宝马已经远超雷牌了。奥迪进入美最晚,现在销量也已经和雷牌几乎持平。日吹在刚吹完在美销量后,又改口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销量高不代表任何东西。毕竟日系不注重营销。

8. 日系保值率吊打德系。别说我夸张,我评论里就有若干个这个回答。不管在中还是在美还是在欧,日系保值率普遍最多就是和德系不相上下,现在都可以吊打了?吹子门是在拿飞度的保值率和奔驰S的保持率比吗?

9. 日系后期费用远低于德系。我评论里也有几个,他们各种列举加油,保养等等。看了半天,才看明白,人家是拿雅阁凯美瑞在和3系C级比呢。拜托,请A级比A级,B级比B级别,普通品牌和普通品牌,豪华品牌比豪华品牌好吗(讴歌英菲雷牌去比BBA),好吗?真要讲,那也是德系日系的低价车的后续费用大致相当而已,至于远低于,不知道这是什么脑子讲出来的话?

10. 最最骚的是日吹们的双标。

早年德系开始普推涡轮增压,日吹们说,日系早就玩过了涡轮,得出结论,自吸才是最好的技术。好吧,结果现在日系也开始大量推出涡轮车型了。日吹们被主子打脸打的。更有趣的是,日系的涡轮技术好像...嗯嗯?不是早就玩过了涡轮吗,不是黑科技吗?继续被主子打脸。

关于日吹们鄙视的防撞梁。日系早些时候吹泡沫吸能,黑防撞梁哟。还嘲讽说看防撞梁就是不懂车云云。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防撞梁对于安全提升有无帮助。问题是比如你们的神车思域。现在推出的车型都已经带了防撞梁。打脸疼不?本田这是不再保护行人了吗? 更nb的是,在华销售了车型一点几毫米的钢防撞梁,海外版却是双层冲压铝合金梁。本田真是良心企业啊,把厚防撞梁卖给海外,把高科技高安全的单层钢梁卖给中国人。

日吹们实在痛苦,进而又开始玩文字游戏:“当初没梁的时候你批评,现在人家有梁了你又批评”。我们嘲讽的只是日吹屡次被主子打脸的幽默~

还有日吹们早些年,针对A0和A级车时说,ESP就是根本用不到的技术,云云。现在日系开始逐渐普及ESP(或者同类技术)时,日吹子。。。

当然,日吹还能说:那是法律法规问题,有本事你去改法规....

真骚,真骚。

其实吧。我倒是发现,知乎日吹里,本田:销量不算高,高投诉率,低可靠性,但是吹子奇多。应该属于大户。马自达,相对较低的销量,但是吹子比例远高于销量占比,应该属于充值中户。而丰田,因为其高可靠性,往往会被拉出来,以此给人所有日系高可靠性的感觉。而且即使被拉出来,也被人冠以“研究消费者”的名义。但是结合其销量和吹子情况,我觉得丰田是比较正常的。至于其他一干,日产斯巴鲁三菱铃木等等,几乎没啥存在感。日产轩逸好歹销量表现这么好,但是几乎没人提。

大家可以关注下日系内斗贴。基本上本田吹上天,马自达满嘴是赞,丰田毁誉参半(不包括雷),其他没人提。

--------------------------------------------------------------------------------------

再不记名的挂两个键盘日吹车神在本帖的回复:

车神们,你们能先买辆车再来吹吗,不要复制黏贴几句话,或者看了几个测评就自以为掌握了宇宙奥秘一样,行吗?很不专业,很掉你们日吹的价,知道吗?

  1. 惊讶于一年开一万公路,嘲讽我是在飞的(其实我一年3万公里。。)
  2. 连汽车分级(A级车B级车)都不知道,说这是专业词汇的。还洋洋洒洒在下面回复了一串又一串。我打脸打了他一次又一次,还昂起倔强的头颅继续辩的..

对这位连级别都分不清楚的车神,我例数下打了他几次脸(在此不针对到他个人,只说此日吹的水平):

  1. 吹雅阁全系1.5T发动机 打脸一次
  2. 开口一个国人如何如何,起初还让我以为他是高贵的米国人 打脸一次
  3. 作为汽车几个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欧美中,硬生生忽视欧洲市场,然后再鄙视中国市场的选择。可能跪久了吧 打脸一次
  4. 不看具体车型,张口就是日系保值率比德系高。打脸一次
  5. 不看我具体内容,说我就知道比地板油。打脸一次
  6. 说我黑阿特兹。打脸一次
  7. 说我拿阿特兹和A4比。第一,我比的只是动力+传动,有比其他的吗?第二,在日吹子嘴里,A4不就是换标迈腾帕萨特么?这会儿又不是了?
  8. 分不清级别,以价格来定位级别。打脸一次
  9. 张口说我是车托(我是哪家车托?大众?奥迪?福特?别克?美系?),后来又怂了。打脸一次。

一共打了8次,次次你没有理由解释。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回答你了。

脸肿不肿?

----------------------------------------------------------------------------------

以下是原文:
1. 就拿故障率而言,近5-10年来,大众故障率略高于日系车。但也不至于知乎水军说的,买大众就是天天修车,买日系一辈子不修车这么夸张。
但是,近三年的日系车,尤其,对说的就是你,目测在知乎充值最多的本田,你的故障率,怕是大众和美系都要给你几分面子吧?

2. 行驶品质,NVH,底盘质感等等,这些说起来比较虚,但是对于爱开车的人而言,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一年开车10000km以上(我的天哪,日吹里有多少是骑着摩拜的键盘侠?评论里有个嘲讽,说我开10000 KM是在飞。)的而言更甚。说句不好听的,大众完爆同级别价位的日系三强。关于乘坐体验,因为工作缘故,有半年我一直用滴滴专车,坐的最多的就是雅阁凯美瑞天籁和帕萨特,乘客对于底盘和转向的感受也是很明显的。说出来又会被水军恶意嘲讽,但是就是这个感觉:稳,扎实,而日系真的就会体验到松散。

3. 至于安全方面,其实没必要太过计较,也不用吹什么测试有多好(日系),材料多扎实(德系),更多的还是综合因素。驾驶习惯,速度,碰撞位置,最最主要的,两车的等级。a级和b级安全性差太多了,但是碰上大货都得玩完~

总得来说,日系和大众(高端车里日系就一个雷牌拿得出手,还有部分几个车型,我就不提BBAP来碾压了吧?),各有优势,但是也越来越趋同。

只是现在知乎上本田的吹子太多,看得我恶心。

另外,我第一辆车2012款新福克斯。
故障率:一年开3w公里开了4年,期间除了事故,只换过一个尾灯灯泡花了25,其他没出过任何故障(轮胎电池雨刮玻璃水这些不算,虽然日系一般不到报废不用换)。
操控一流,底盘一流。
(相比于其他A级车。B级车和A级车比操控那是天生吃亏的。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们公司每年校招的都是自带小车的,基本都是A级车,基本主流的A级车我都有开过几十公里吧)
缺点是油耗和保养价格感人。



我女朋友的老英朗开了快4年了,除了事故还没修过(日吹们求你们别老吹坏不坏了)当然操控,动力,at变速箱,确实渣了点,但是隔音,内饰,空间,外观等也算对得起价格。




现在开A4.
那些黑双离合和涡轮增压,求求你去开开阿特兹的at+自吸后,再来开开奥迪双离合+涡轮增压,试试/普通给油(温柔驾驶),再试试运动档地板油(暴力驾驶)/(好多评论说我就比地板油,请睁大眼睛看看好吗。)的两款车的差异,再来和我谈谈动力和平顺,好吗?

(已经有日吹开始攻击我开A4是穷鬼了。我开A4或者不开A4,和我是穷是富有什么必然关系?另外,我是穷是富,和这个回答里,我们要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吹子滚,只会二分法的草履虫也请不要回复。

user avatar

不,知乎上是除了日系黑一切车......。

德系(特指大众)不安全,漏机油,双离合,双标,性价比低,小毛病多,比较高级,买车不给好脸色,买大众的都不懂车。

美系都是油老虎,不保值,车大但是空间小,降价跑路,小毛病多。

法系设计反人类,小众没地修,小毛病多。

英国车没法开,毛病最多,还费油,还贵。

韩国车最不安全,造型杀马特,中日只是历史矛盾中韩可是现世纠纷,棒子都是**谁买谁**。

国产车都是垃圾,穷人才买。

日系开不坏,动力足够用,省油,空间大,便宜,安全性高,好看,服务和售后好,变速箱牛逼,自吸有驾驶体验,丰田世界第一大众美国二流大众全靠贸易保护和中国才起来,中国人不懂车,日本工匠精神,万物起源黑科技......

豪华车,反正不如雷克萨斯

电动车,骗补助的,油电才是黑科技,其他国家都走错路了

user avatar

我不黑德系,我就黑大众。大众那些破事我都懒得说了,说得我自己都腻了。就说一个事儿吧。2017年丰田全球销量1044万辆,其中在中国销量129万辆。2017年大众全球销量1070万辆,其中在中国销量418万辆。全世界人民都没有中国人懂车。

user avatar

我不喜欢大众汽车,是因为这个品牌技术水平太菜了。

80年代,大众汽车是一个边缘化的品牌,基本只能龟在欧洲本土,在北美、南美、东南亚、澳洲面对通用、丰田为首的美国、日本汽车品牌,毫无竞争力可言。这也是德国大众首先选择进入中国的重要原因。

大众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落后,无论是发动机技术还是变速箱技术。下图是2005款帕萨特,配置的2.0L发动机每缸只有2个气门,最大功率115马力。

我们看看同时代的广本雅阁:

同样的2.0L引擎,每缸4气门,i-VETC技术,最大功率150马力。

2006年国产的凯美瑞:

每缸4气门,最大功率147马力,带丰田智能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这还只是入门2.0L引擎车型,广本雅阁还有2.4L、3.0L甚至3.5L雅阁,丰田则只引入了2.4L引擎,3.5L 2GR-FE则只用在了汉兰达上,没有列装凯美瑞。

而大众在汽油内燃机上实在菜得扣脚,搞了个在公车司机里口碑贼差的1.8T引擎和老旧2.8L v6引擎。当年没有工信部油耗数据,但2001年广本雅阁上市后,大家才发现大众发动机真是动力又弱又费油。

在2008年9月1日之前,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车型,在雅阁、凯美瑞、马自达6、索纳塔、福克斯、花冠、伊兰特、思域面前毫无竞争力。

但是,2008年9月1日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由于汽车消费税是价内税,由汽车厂家代缴,所以发动机排量越大,车价就会越高,越没有市场竞争力。

大众也第一时间掏出了“黄金动力组合”,用在赛车上的涡轮增压以及双离合变速箱技术。有的技术是因为成本高,所以先用在赛车上,然后逐步下放;有的技术是确实不适合普通乘用车型,比如涡轮增压和双离合变速箱。

但是,政策摆在这了,大部分厂商服软,顺大溜了。但还是有个别厂家坚持更新“相对大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和AT变速箱。

涡轮增压的扭矩响应慢、高负载工况时经济性差;双离合变速箱虽然传动效率高,但并不适合我国拥堵的城市工况。可以说涡轮增压+双离合在早晚高峰就是灾难般的驾驶体验,但毕竟大部分中国人根本没有驾驶经验,只要比驾校桑塔纳好的都是好车。甚至大部分人以为自己的1.4T发动机可以在“1450转达到最大扭矩”,非常适合城市工况.......

自然吸气扭矩响应快,全工况经济性差距不大;AT变速箱虽然传动效率偏低,但舒适性及可靠性都是一流的。

我国工信部油耗也是按照欧洲NEDC工况测试,在这个工况下,涡轮增压几乎不需要进入增压区工作,所以小排量涡轮增压油耗测试都能过得去。但是,2025年要强制更换WLTC工况了。即使这样,大众在国6B第2阶段下也暴露了自己发动机的真实水平:全系要依靠GPF达标。

而某“不喜欢用新技术”的品牌,这两年更新的A25、M20发动机以及老旧的1.8L混动发动机均不需要GPF。最新投入市场的三缸M15发动机,甚至连发动机自动启停都不需要了,依然比同车型1.2T版本的工信部油耗低不少。同时,混合动力车型在均价贵2万、几乎无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全凭实力实现了销量的稳步增长。

再看大众汽车,前年使用博世技术搞了插电混动版车型。博世这个P2架构插电混动技术的特点就是利用现有车型修改,主要是改变速箱,在变速箱输入轴端加一个电机以及离合器,同时保证变速箱长度不做大的变化,然后后排座那边加个10kWh电池。

基本上,大众、宝马、保时捷等德国品牌插混车型都是这种方案,只能用菜得扣脚来形容。

有人说,大众已经转型了,最近已经开始量产ID系列锂电池车型了。难道丰田THS和本田i-MMD没有电动机、没有电池、没有电控?是单独控制1-2台电动机难,还是联合控制电动机以及内燃机更难? 单纯的锂电池车,对于从1997年就量产混合动力的丰田来说就是小儿科。SONY把锂电池从理论变成现实,目前松下在锂电池领域依然是巨头。

德国大众就是被中国市场养活了。中国市场很大,决定了别克、大众、本田以及一系列豪华品牌的生死。

丰田很好,我很喜欢,但在中国市场,我会选择丰田在全球市场的另一个对手——现代起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观察到了。台湾停电那会儿,微博、知乎上关于两岸对立的讨论明显少了,而且很多之前天天鼓吹各种观点的账号也偃旗息鼓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1. 焦点转移,信息优先级变化首先,台湾停电这件事本身,对于大陆网民来说,它就是一个突发性、视觉化的事件。停电影响.............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皇太极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捧”的倾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政治正确”。你感到get不到皇太极的魅力,并且将其与“村夫”(通常指朱元璋)和“李二”(李世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知乎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偏好: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失败”的论调确实存在,并且观点往往比较鲜明和激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挑战以及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为何知乎上总有人说人民币国际化失败?这种论调的出现,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和解读:1. 与美元的巨大差距: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人民币在国.............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混乱博物馆”这个账号的行为确实挺令人费解的,尤其是他们那种反复删除旧视频、重新发布新视频,甚至同一个视频出现多次的模式。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精心计算的策略,而不是简单的“混乱”。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个账号会这么折腾自己的内容:1. 算法的“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必定赢得总统大选的言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压倒性的共识,而是多种声音和观点交织的体现。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知乎社区的特点、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特朗普现象本身。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的社区属性。知乎是一个以问答为核心的知识分享平台,聚集了大量对时事、政治、社会等领域.............
  • 回答
    知乎上对释永信的态度之所以与许多网络社区有所不同,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讨论氛围以及信息筛选机制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用户画像与知识结构差异 知乎的“知识社区”属性: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吸引了大量具备一定教育背景、关注深度思考、乐于分享专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相对复杂的局面,其中不乏支持俄罗斯立场的言论,但将其简单归结为“大部分是亲俄分子”可能并不完全准确,而且“俄资势力”的说法也需要更严谨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特性。知乎是一个以问答形式为主的社区,用户可以提问、回答、评论,并且通过点赞、反对.............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我们确实不常能见到大量“希粉”(支持希拉里·克林顿的粉丝)的深度分析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理解“希粉”这个群体在中国的语境下,其构成和行为模式可能与在美国本土的希拉里支持者有所不同。在中国,对于美国政治的讨论,很多时候是基于二手信息,甚至是经过媒体解读.............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之所以会走向两极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网络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人情味的笔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为两极.............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问答、专业知识分享为核心的社区,如今却在平台上饱受嘲讽,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初期的高光时刻与定位的失焦: “认真你就赢了”的黄金时代: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注册,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知识精英、行业专家、学者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能从知乎上一些讨论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与其说是“讨厌”,倒不如说是在讨论中,大家对狗的负面观点和担忧更容易被放大和集结,而对猫的包容和理解则显得更为普遍。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犬只的体型、行为模式与社会环境的天然冲突: 体型差异带来的压迫感: 狗.............
  • 回答
    关于2018年俄罗斯大选,知乎上普遍存在“普京找‘托’陪自己演戏”的预测,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普京长期执政的背景与政治环境1. 普京的个人权威与统治稳定性: 弗拉基米尔·普京自1999年以来,通过担任总统或总理的方式,一直牢牢掌握俄罗斯的政治权力。这种长期而稳定的.............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的玩家群体里,三国志13(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XIII)算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之作”。你看知乎上,确实有不少朋友对它评价不低,玩得津津有味。可一转到贴吧,那画风就急转直下,骂声一片,似乎很多老玩家感觉被“背叛”了。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女权主义话题常常会触碰到“政治不正确”的红线,以及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牵扯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讨论文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的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与很多其他网络社区是不同的。知乎早期是以“专业、认真、理性”为招牌吸.............
  • 回答
    知乎用户为何难以善待在知乎上做营销的人,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平台属性、用户期望、内容生态以及营销行为本身的多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知乎的核心价值与用户画像:知识与深度追求1. 知识分享与专业解答的初衷: 知乎创立之初,其定位便是“认真”、“专业”、“有价值.............
  • 回答
    医院流水逐年上升,临床收入却下降,科研绩效也缩水,老百姓看病依然难。这钱到底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身处其中的医生和患者都深有体会,也常在私下里交流,但公开场合却鲜少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复杂,而且涉及到医疗体制、药品耗材、医保支付、医院运营等多个层面,所以我们.............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 回答
    知乎上,法学专业的人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细分领域。你想想看,法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运行机制、规则体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知乎恰恰又是一个以讨论社会议题、分享专业见解为主要特色的平台。这两者的结合,注定了法学从业者和学习者会在知乎上占据一席之地。法学专业人士在知乎上的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