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知乎在知乎上饱受嘲讽?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问答、专业知识分享为核心的社区,如今却在平台上饱受嘲讽,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初期的高光时刻与定位的失焦:

“认真你就赢了”的黄金时代: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注册,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知识精英、行业专家、学者等。用户群体也偏向于高学历、高收入、对知识有深度需求的群体。在这个时期,知乎的内容质量非常高,用户也形成了“认真讨论、理性分析”的社区氛围。
定位的模糊与商业化的冲击: 随着用户量的激增和商业化需求的驱动,知乎逐渐放开了注册门槛,引入了大量的普通用户。同时,为了盈利,知乎开始引入广告、付费内容、直播等商业模式。这些变化虽然带来了流量和收入,但也稀释了原有的社区氛围。
广告的泛滥: 软广、硬广充斥着问答页面,很多高质量的回答被隐藏在广告之下,用户体验直线下降。
内容质量的下降: 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一些用户开始发布泛泛而谈、缺乏实质性内容的回答,甚至出现为了流量而编造事实、贩卖焦虑的情况。

二、 内容生态的恶化与“小圈子”文化:

“凡尔赛文学”的兴起与蔓延: 在商业化和流量驱动下,知乎上出现了一种以“炫耀”为核心的回答风格,即“凡尔赛文学”。答主们看似不经意地分享自己的优越生活,实则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普通人的优越感,这极大地伤害了用户的体验,引发了普遍的反感。
“抖机灵”与“段子手”的泛滥: 为了获得更多的点赞和关注,许多用户放弃了深度思考,转而追求“抖机灵”和“段子手”式的回答。这类回答虽然幽默有趣,但往往缺乏知识性和深度,长此以往,导致了社区的“浅薄化”。
“抬杠”与“互喷”的盛行: 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下,用户之间的“抬杠”和“互喷”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部分用户采取攻击性言论,导致讨论氛围恶劣,理性对话变得困难。
“装懂哥”与“人身攻击”: 存在一部分用户,自诩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却发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或者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社区的讨论氛围,也让真正懂行的人感到厌烦。
“小圈子”与“屁股决定脑袋”: 知乎上逐渐形成了一些“小圈子”,这些圈子内的用户观点趋同,对外来异议持排斥态度。很多回答不是基于事实和逻辑,而是基于个人的立场和“屁股”(利益和偏见),导致观点极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

三、 用户心态的变化与期望的落空:

从求知到“看乐子”: 早期用户对知乎的期望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然而,随着内容生态的恶化,许多用户来到知乎更多的是为了“看乐子”,观察各种奇葩的回答、八卦和争议,而不再抱有学习的期待。
“用户画像”的偏差: 很多用户在知乎上扮演着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角色,例如将知乎作为一个展示自己“高知”或“优越”的平台。这种反差和虚伪感,在被揭露时,往往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滤镜”的破碎: 当用户看到一些曾经仰慕的“大V”或者“专业人士”发表了不负责任的言论、販賣焦虑、或者参与到低俗的争论中时,曾经对知乎的“滤镜”就会破碎,转而产生失望和嘲讽。

四、 运营策略的争议与用户的不满:

对低质内容的容忍: 许多用户认为知乎的运营方对低质内容、广告泛滥等问题处理不力,甚至有纵容之嫌。
算法推荐的导向: 知乎的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存在导向问题,将流量高但内容质量低的文章推荐给更多用户,形成恶性循环。
社区规则的执行不力: 社区规则的执行往往不够严格和公平,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五、 具体的嘲讽点举例:

“凡尔赛文学”: “今天买了个XXX,感觉一般般,早知道就买XXX了。”(实际上是炫耀)
“抖机灵”: 对于严肃问题,用一些网络段子或梗来回答,看似有趣实则敷衍。
“装懂哥”: 对某个不熟悉的领域,信口开河,发表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
“贩卖焦虑”: 夸大某些问题的严重性,引导用户产生不必要的担忧,以获取关注。
“阴阳怪气”: 用一种看似温和,实则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进行评论或回答。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表面上看起来一本正经,但内容却是荒谬可笑的。

总结来说,知乎之所以饱受嘲讽,是因为其从一个以知识分享为核心的高净值社区,在商业化浪潮和用户结构的改变下,逐渐偏离了初心。内容生态的恶化、社区氛围的变质、用户期望的落空以及运营策略的争议,共同导致了用户对其产生普遍的不满和嘲讽。

现在,知乎的用户群体更加多元,很多用户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包含了娱乐、社交等多种需求。然而,这种多元化的背后,是社区一度坚守的专业性和深度正在被稀释。当用户发现,曾经以为的“知识宝库”也充斥着泡沫和虚伪时,嘲讽就成了他们表达失望和不满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楼上某些答主说的,讽刺大概是因为还有点喜欢吧,希望可以引起重视,降低知乎的颓势。之前我也会讽刺讽刺。不过有段时间被知乎小管家密集折叠。很无奈。明明引用的是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其中的很多课题是学术热点,根本没有什么忌讳,就是被封了。这很打击人的积极性,加上最近忙,所以删了手机app,已经不怎么发言了。

感觉知乎在走之前中国许多网络社区的老路,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什么都想吃,猴子掰包谷,出了很多昏招。典型就是推出分享功能,降低了发言和大V影响舆论的门槛。结果瞅瞅吧,分享内容十之八九是没营养的挂人和对喷。

说实话,如果不是好为人师,有点水平的人,谁会在网上浪费大量时间输出知识?要知道沉迷网络的人,其中精神有点问题的人密度比较高。本来有水平的人输出知识的机会成本就高,再面对这些有点精神异常的喷子,估计就没什么动力输出了吧。有实力的大咖都选择了沉默,而毕竟网络还是正常人多,他们到社区是找干货的,所以没了大咖整个社区慢慢消沉。

中国很多网络社区就是这样死的。

说三点建议吧。首先,知乎繁杂的发文审查可以理解,折叠也没什么,可是拜托修改下推送机制的算法。很多折叠修改后的好答案,已经错误了帖子的热门时间,点赞量已经注定低的可怜,能不能优先推一些这里面的干货贴。其次,真的应该废除分享功能,这样太降低发帖门槛,最后只能把讨论引向论战。最后,挂人,任何形式的挂人,都应该封贴、折叠,无论立场如何。

当然,知乎是否重视用户的建议无所谓的。对知乎来说,一个用户,那怕是大V也算不上什么,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同样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用户来说,知乎也只是一个社交网站而已,总有替代品的,反正已经换过很多次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