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很多人都说观致好,现实中却卖不出去?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

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这个平台的属性。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知识付费与深度讨论: 知乎用户乐于获取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倾向于讨论事物的本质和原理。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宣传,更关心技术、设计、品牌理念等深层的东西。
汽车爱好者与技术宅: 知乎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汽车爱好者和工程师,他们对汽车的机械结构、驾驶感受、技术创新等有比较高的关注度。
理性消费与价值判断: 相较于普通大众消费者,知乎用户在做购买决策时,更倾向于理性分析,会权衡性价比、品牌价值以及产品力。

观致汽车在“出道”之初,就给自己定位为“中国制造的高品质汽车”,主打“原创设计”、“德系造车工艺”、“安全”、“性能”等标签。它不像很多自主品牌那样,一味追求低价和快速的市场占有,而是试图通过提升产品力来赢得口碑,甚至“对标”合资品牌。

这种“对标”和“追求品质”的理念,恰好与知乎上一些用户对国产汽车的期望相吻合。当观致汽车展示其在设计上的独特性、在安全配置上的诚意、在驾驶质感上的努力时,很容易在那些寻求“不一样”的、对国产车有更高期待的用户群体中引起共鸣。

“原创设计”的吸引力: 在那个自主品牌设计普遍“借鉴”痕迹较重的时候,观致汽车的原创设计语言确实比较有辨识度,这满足了一部分用户对汽车“颜值”和“个性化”的需求。
“安全”和“工艺”的背书: 观致汽车常常会提及自己与德国公司在技术、工艺上的合作,或者强调其在安全碰撞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这些信息对于注重车辆安全和品质的用户来说,是重要的加分项。
“不走寻常路”的情怀: 很多知乎用户,尤其是早期接触观致的用户,可能还带着一种“支持中国品牌突破”的情怀。他们认为观致是在认真做产品,是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希望。

所以,在知乎上,这些优点被放大,成为了用户赞誉的理由。在论坛和问答中,大家更容易专注于产品的优点,进行技术层面的探讨,而对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可能不会那么深入。

二、现实市场与知乎用户背道而驰的因素:

然而,汽车的销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产品力的问题,还受到市场环境、品牌认知、营销策略、价格体系、渠道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现实层面上,观致汽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1. 品牌认知度与价值认同的鸿沟:
“小众”的标签: 虽然观致在知乎上有一批拥趸,但它在整个汽车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依然很低。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个牌子,更谈不上对其产品力有任何印象。
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的感知: 观致汽车的定价策略,往往将其置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它虽然想卖“合资”的价格,但它在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度上,却远不如成熟的合资品牌。消费者在同样的价位,会更倾向于选择更有保障、认知度更高的合资车型,即便观致的产品力在某些方面可能不输,但“品牌溢价”的缺失是致命的。
“奇瑞出品”的“历史包袱”: 尽管观致是奇瑞汽车独立运营的高端品牌,但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奇瑞”的品牌形象仍然是经济实惠、性价比高,但与“高端”、“品质”等词汇关联度不强。这种潜意识的认知,会影响消费者对观致品牌的初步印象,即便是产品力再强,也很难瞬间扭转。

2. 市场营销与推广的乏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 即使产品力再好,如果市场推广跟不上,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销量自然无从谈起。观致汽车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和策略,相比于头部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显得相对保守和不足。
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 知乎只是一个相对垂直的平台,其用户的声音虽然有一定影响力,但无法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在电视、户外广告、大型车展等主流营销渠道上,观致汽车的声量明显偏小。
营销内容同质化: 在品牌宣传上,观致汽车更多地强调技术参数、设计理念,这些内容虽然在懂车的人那里很有吸引力,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过于晦涩或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主流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品牌故事、情感连接、实用性等等。

3. 产品迭代与市场适应性的问题:
产品周期相对较长: 在汽车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的今天,观致汽车的产品线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当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款车型,甚至更新换代时,观致的一些老款车型在技术、配置上可能就显得有些落后,这会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失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观致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和产品推出相对滞后,未能抓住市场风口,这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当前汽车市场中的表现。
智能化、网联化不足: 当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车辆的智能化和网联化体验,而观致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相较于一些新兴造车势力或者更新的合资车型,可能还有提升空间。

4. 销售渠道与售后服务的挑战:
经销商网络的覆盖不足: 汽车销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销商网络。观致汽车的经销商网络覆盖相对较弱,很多消费者可能附近没有观致的4S店,这不仅影响了购车的便利性,也让试驾和体验变得困难。
售后服务体验的担忧: 当一个品牌销量不高时,消费者对其售后服务的稳定性和便捷性也可能产生担忧。例如,配件是否齐全,维修是否及时,这些都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总结来说,知乎上的赞誉,更多是基于产品本身的“硬素质”和品牌理念的“软实力”,吸引的是一部分对汽车有深度了解、追求产品力的“懂车”群体。而现实市场的销量,则受到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价格定位、渠道建设以及消费者整体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观致汽车在试图“向上突破”时,可能过于侧重于打造一款“好产品”,但在如何将这款“好产品”有效地推向市场、被更广泛的消费者所认知和接受方面,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典型案例,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哪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知乎上许多自称“底层人士”的用户表现出色的文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包括个人动机、社会心理、平台特性以及个体能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底层经历与文字表达的关联性1. 真实经历的共鸣性 底层人群往往经历过生活压力、社会不公、经.............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对美邦、真维斯、森马这些品牌持有“瞧不起”态度的用户并非少数,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材质工艺、营销策略、用户群体以及社交语境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品牌定位与市场印象的固化: 国民快时尚品牌,但已显疲态: 美邦、真维斯、森马在创立之初,都.............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知乎上很多答案之所以倾向于“输出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的平台属性。知乎最初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分享。用户在这里提问,期待的不仅仅是事实层面的信息,更包含对事物背后逻辑、原因以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用户提.............
  • 回答
    知乎上交易圈子里“悟道”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的确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散户交易者在市场搏杀中的真实心境和困惑。与其说是真的想“顿悟”出什么神秘的交易绝技,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一条更稳定、更少亏损的交易之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悟道”。1. 市场残酷,亏损是常态,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左翼人士和《Love Live!》系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巧合。首先,我们得明白“左派”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知乎上的左派,尤其是一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群体,他们往往关注社会公平、贫富.............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累牍,有时还让人觉得“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背后有不少说得通的逻辑和原因,并非全是“凑字数”或者故意捣乱。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掰开了看:1.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诉求: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来。当一个问题触及了他们的专业领域或者深感兴趣的话.............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一些左派人士对二次元的偏爱,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有趣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不是说所有左派都喜欢二次元,也不是说喜欢二次元就一定是左派,但确实存在这么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好好聊聊其中的缘由。首先得从“左派”这个标签说起。在当代语境下,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人们提及“左派”时,往往会联想到对社会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公务员收入的讨论之所以常常显得“高薪”,而很多基层公务员却体验着“后悔”,这背后其实是信息茧房、期望值错配以及现实复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知乎上那些“高薪”论调的来源,这就像是信息过滤器的作用:1. 用户画像偏差: 经常在知乎上讨.............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