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很多说自己底层人士的,文笔都那么好呢?

回答


知乎上许多自称“底层人士”的用户表现出色的文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包括个人动机、社会心理、平台特性以及个体能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底层经历与文字表达的关联性
1. 真实经历的共鸣性
底层人群往往经历过生活压力、社会不公、经济困境等,这些经历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当他们用文字记录这些经历时,往往能更精准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从而形成更具感染力的表达。例如,关于租房、打工、家庭责任等话题的描述,容易引发共鸣,使文字更具生命力。

2. 对“底层”身份的自我认同与反抗
一些用户将“底层”作为自我定位,可能希望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阶层的反思,或试图通过文字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反差感”(底层身份与优秀文笔的对比)可能激发他们更努力地打磨语言,以期在平台上获得认可,甚至形成一种“用文字逆袭”的心理暗示。

3. 生活经验的沉淀
底层生活往往需要更高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例如,打工者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生存策略,这种实践性经验可能转化为对人性、社会规则的深刻理解,进而体现在文字中。这种“生活即教育”的逻辑,可能让他们的文字更具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度。



二、平台特性与用户行为的互动
1. 知乎的“知识分享”属性
知乎以知识问答和深度讨论为主,用户普遍追求逻辑性、观点的清晰性以及情感的共鸣。底层用户可能更擅长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拆解成清晰的条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观点,这符合平台的调性。

2. “破圈”需求与自我营销
一些用户可能将“底层”作为标签,试图吸引关注或获得认同。这种“标签化”行为可能促使他们更注重内容的质量,甚至刻意模仿高赞回答的写作风格,以提升个人影响力。例如,通过引用经典文学、引用权威观点、或使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 算法推荐的“精准匹配”
知乎的推荐机制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如“底层”“社会观察”等)推送相关内容。用户可能主动在标签下发表观点,而平台的算法也会优先展示这些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标签内容推荐”的循环,可能让底层用户更倾向于产出高质量内容以维持曝光度。



三、社会心理与个体能力的双重驱动
1. 底层人群的“自我提升”意识
一些底层用户可能意识到,仅靠体力劳动无法改变命运,因此通过文字表达成为一种“精神突围”的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写作积累知识、建立个人品牌,甚至通过“知识变现”实现阶层跃迁,这种目标驱动会促使他们更重视语言能力的提升。

2. 教育水平与写作能力的关联
尽管“底层”常被与低教育水平联系在一起,但许多底层用户可能通过自学、打工中的经验积累或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一些用户可能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学习写作技巧(如通过知乎上的写作教程)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反向成功学”的心理需求
一些用户可能通过“底层”身份来反向证明“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从而在文字中传递一种“逆袭”的叙事。这种叙事既符合底层群体的现实困境,又能引发他人的共鸣,形成“共情认同传播”的传播链条。



四、可能存在的误解与复杂性
1. “底层”与“文笔”的关系并非必然
并非所有底层用户都具备优秀的文笔,但那些在平台活跃的用户往往更注重内容质量。这种“筛选效应”可能导致公众印象中“底层用户文笔好”的错觉,实际上可能只是“优质内容”与“底层身份”的关联性。

2. “底层”标签的异化风险
一些用户可能将“底层”作为自我标签,但这种标签可能被过度使用或滥用,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例如,部分用户可能为了流量而刻意制造“底层”叙事,反而削弱了内容的真诚性。

3. 社会阶层与个体能力的复杂性
社会阶层与个体能力(如写作能力)并非单一因果关系。许多底层用户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如教育、网络资源)提升能力,而并非仅依赖“底层身份”本身。



五、总结:底层用户文笔好的可能原因
| 原因 | 具体表现 |
|||
| 真实经历的共鸣性 | 用生动细节引发读者共情 |
| 社会心理的反抗意识 | 通过文字证明自我价值 |
| 平台特性与算法推荐 | 优质内容更易被传播 |
| 教育与自我提升意识 | 通过学习提升表达能力 |
| “反向成功学”的叙事 | 传递“逆袭”故事引发共鸣 |



结语
知乎上“底层用户文笔好”的现象,是个人经历、平台机制、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底层=文笔好”,而是底层用户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自我表达、平台互动和心理需求,形成的一种“高表达力”的群体特征。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待底层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很简单:这些人根本不是社会底层。

知乎在很早以前是一个只允许大牛讲话的地方,以至于早期的一位知乎用户如今已经成了天选二十五人之一,985大学的高材生进到这个社区会被视为洪水猛兽,社会中的“高材”在这里仅仅是个“粗胚”。

那个时代的知乎唯学历唯成就是举,在知乎上赫赫有名的人一般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业界名人,与此同时,看知乎的人也都是些希望成为甚至即将成为社会名流的家伙;但是相对的,那个时候如果你告诉大家你就是个社会最底层的人(比如是炸酱面馆的面二,马路上扫大街的或者一个普通的农民),你得到的绝对是负收益,至少会有不少人默默取关,也会有人以看耍猴的心态看着你,对个人影响力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也只有那个时候承认自己是社会底层的家伙我才真的相信他真的是社会底层,因为百害而无一利。毕竟当时的知乎那是真正的逼乎,大家都是成功人士或者即将成功的人士,上来看你装逼以及学习如何装逼,谁会听一个服务员or送快递说三道四,为自己指导人生呢?

知乎的开放注册后,短时间内知乎的内容和质量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装逼的虽然还是那些人,但是听众群体却暗流涌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出现大量真正的社会底层,就是那种一辈子如何拼搏都没可能翻身的人;这些人要地位没地位,要智商没智商,要人脉没人脉,要好爹没好爹,人生毫无翻盘点。在这些观众看来,大佬们的装逼固然精彩,但是自己偶尔会看不懂,亦或是讲如何在自己穷尽一生都不能到达的地位上装逼。我最一开始提到那位真·天龙人发的内容,讲浙组部政策的,你觉得一个真正的底层人民能看懂这种层次的装逼?

在意识亦或是没意识到这种观众层次变化之后,一个标杆式的人物站了出来,这个人叫王小坏,他在知乎用户:当人迷失了方向,丢了梦想,没了斗志的时候该怎么办?这篇文章中诚实地说出来了自己只是个普通的酒吧服务员,不是大家口中的“王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迎接王小坏的并不是可怕的精英们的审判,反而是一种知乎主体用户的集体宣泄以及认同。直到这个时候,一群自卑而沉默地看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天龙人装逼的小透明们被发动了起来,他们之前被互相隔绝,都以为自己是知乎上最low的一群人,知乎上的少数派。而此一役之后,知乎上沉默的大多数终于意识到自己这帮lowB才是知乎的中流砥柱,就算不是主要内容发布者,也是主要点赞贡献者,自己的意志是可以影响着知乎主流话题的走向的。

有大量的人借着这个机会一飞冲天,成为现象级用户。这其中有行事体面,中正廉明的,比如Kaiser贺仙这样的;也有收黑钱割智商税的,这些不列举了,大家去看知乎小管家历年封号列表即可。这些人基本有一个共同特点:草根。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崇高,却也有大量的脱产时间,并且把这份时间全都投放给了知乎写作;他们并不需要做任何底层的劳动,却会接触大量底层群众,对底层民众的想法了若指掌;加之自己身份普通,发些下三滥的内容不会影响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然而真正的底层民众,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哪有那么多脱产时间来写知乎呢?

之前今日头条以一个普通白领的价格招这边的大V过去写文,一个月出一万字即可。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文笔好的人在这个社会上依旧是十分稀缺的人才,值得一个月花一万块钱养起来,那么一个月入一万的人又怎么可能是社会底层呢?

就算我这种只有五位数关注的普通知乎用户都能被招安,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你想那些小十万,几十万的真大V日子会过的比你差吗?

所以答案其实就是:为了贴近知乎真正的受众,他们会把自己打扮成底层民众

以这种底层民众的认同来拉近与自己听众间的距离,毕竟曾经的读者都是985的学生,现在的读者都是一堆在梦里要考双非研的三本生,你地位越高越没人搭理你。

以上

user avatar

最近姚金易的案子:一中学生奸杀了同班同学,律师拿出他的优秀成绩单为他辩护。
如果没关注过这个案子的细节,那“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大概比“每天逃课的坏学生”更能博取同情。但这根本是两码事:一个人品行好不好,和他成绩好不好,完全是不相关的。
人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贴个标签,再用这个标签去推断它。
说到教授,就觉得他德高望重。
说到公务员,就觉得他很会喝酒。
说到工程师,就觉得他会修洗衣机。
说到医生,就觉得他懂养生。

题主的问题就有两个标签。

“底层人士”是不是就一定文学修养低下,表达能力不足?

“文笔好的人”是不是就一定能靠写东西在这个社会上赚到钱?

这两个问题,都经不起推敲。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好的反向思维参考,说明一个人想要走上高层,文笔什么的一点也不重要。

我真诚建议有野望的年轻同学们千万不要迷恋文笔,而是用心经营一切文笔以外的能力(颜值,学习成绩,实践能力,人脉圈子等等),那些才是助你们走向人生巅峰的助推器。

user avatar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写出这句诗的白居易,经济上不算是底层,精神上是永远的底层人民,最底层最朴素的人。


我切身的感受过这一句诗。





夏天的时候我舅母会做一种四川小吃,叫做凉糕,挑着到城里去售卖。


凉糕,是一种用大米、红糖制作的消暑小吃。先把米磨成浆煮熟,然后放进去石灰水,降温凝固、浇上红糖汁,白里透红,非常的诱人。

暑假的时候,水田里的稻子即将成熟,整个田野里散发着水稻的清香。农民们在即将到来的农忙收割前,抓紧时间再想方设法挣一点点钱。我父母都要去打工,舅舅也出去打工了,舅母在家看家同时带着我和表弟两个人,也要想办法做点小买卖,挣几个零碎钱。


舅母推磨,我添米,表弟那时候还小,就那么坐在旁边的尘土里。米浆磨出来,提到锅里煮,舅母负责搅动和观察火候,我则坐在灶前面添柴火。


不一会儿米浆就变得浓稠了,舅母用石灰泡水再沉淀,把清水倒进锅里继续搅拌,大米的浓香被石灰水催逼,四溢出来,布满了整个厨房。小表弟闻到香味,馋得口水都流了出来,呆呆的望着舅母。


用大碗把逐渐凝固的米浆盛出来,放到水井里面降温,一会儿凉糕就做好了。


锅底的米浆颜色会有点焦,弄到碗里卖相不好,只好剩着在锅底烤成锅巴,那才是给我和表弟的安慰。


舅母一边磨红糖水,一边看着我和表弟抢锅巴吃,无奈的笑着。




到了中午,凉糕在水井里已经凉彻底了,连着碗一起装到箩筐里,舅母挑着,我牵着表弟,一起渡过岷江,去乐山城里沿街售卖。

在乐山港上了码头,舅母就会找个树荫,放下挑子先歇息一会儿,如果天热的话当场就能卖掉不少。


那时候路边的桉树在炎热的暑气中,会散发出桉油的香味,氤氲在空气里,非常的舒服。在渡船上晒得头晕眼花的三个人,躲在树荫里感觉非常的舒服,舅母拉起我和表弟,给我们把汗水擦干,自顾照顾小摊去了。


我则会顺着树干坐下来,掏出一本薄薄的《唐诗三百首》自己翻看,表弟乖乖的坐在我旁边,我用手拉住他衣服,怕他突然跑掉了。舅母反复交待过我,城里人多,有人贩子,一定要看住表弟。只有在翻书的时候,我的手会离开他的衣服。


那是一本破破烂烂的书,不知道从哪里来,现在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那时候我看到了这句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短暂歇息以后,还是得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码头上卖凉糕的人太多,并不利于很快的卖掉。


我把《唐诗三百首》放回书包里,牵着小表弟跟在舅母后面。她吃力的撑起挑子,汗水从额头上突然冒出来,箩筐一颠一颠的往前走着。骄阳晒在柏油路上,热空气扭曲了视线,让视野里一切东西都燃烧起来。我虽然还小,却也觉得极度的不舒服,汗水把的确良的衬衣站在皮肤上,黏稠得浑身发痒。不一会儿热风就抽干了衣服上的汗水,却让人更不舒服,好像身上裹满了干草。小表弟开始不耐烦了,暑热让他很不舒服,我掏出那本《唐诗三百首》给他扇风,他还是不可避免的哭闹起来。


舅母挑着挑子,不时停下来吆喝。街上并没有多少人,下午三点过的天气,任何东西感觉都在发烫。我心里开始焦躁起来,希望这天更热一点,买凉糕的人会更多一点,让我们三个人结束这场漫长的折磨。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有一个阿姨牵着一个小姑娘过来了。


她们俩一看就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人,城里人。小姑娘梳着工工整整的两条小辫,辫子头上还有两条彩色的橡皮筋,穿着一条白色的带有蕾丝边的裙子。阿姨打着伞,给自己和小姑娘投下一片阴凉,走到舅母的挑子边开始问价钱。


我穿的衬衣上,在肚子侧面的位置有个方形的破口,这个破口让我自卑起来。我放下《唐诗三百首》遮住破口,小表弟看我停止了扇风,抓着我胳膊摇晃着,嘴里喊着,“扇,扇”。


小姑娘并没有注意到我的衬衣,甚至没有注意到我,也没有注意到尘土里的小表弟。她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的义务,她只是个小女孩而已,她只需要注意到那碗凉糕。


阿姨付了五毛钱,用塑料袋提着拌好红糖水的凉糕,走了。


我松了一口气。




太阳终于从刺眼的亮黄,变成暗红色,挂在峨眉山的那个方向。那时候空气还算不错,金顶上的十面普贤的金光,在夕阳下发出平和的光芒,提醒着我,众生平等。


我为自己刚才的自卑感到十分的懊丧,好在岷江河隔开了那个世界,渡船很快的把我送回自己熟悉的那个天地。河这边,是水泥和柏油组成的,河那边,是汗水和泥土组成的。


舅母挑着空空的挑子,步子不再蹒跚。小表弟已经走不动路了,舅母把他装在一边的箩筐里,让我去另一边。我不愿意,搬了块土疙瘩放在另一边的箩筐里作为平衡,小表弟把头伸出来,好奇的感受着母亲带来的新奇世界。


大佛老爷慈祥的望着这一切,它其实是一坨大石头,弥勒佛形状的大石头。它跟小表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与一块土疙瘩相平衡。

只不过它的旁边悬崖上,刻着四个字。


普渡慈航




路上经过一条水渠,上面有个平平整整的石板搭的小桥。我很奇怪,怎么会多出来一个这么平的小桥呢?


走近了看才发现那是一块墓碑。


上面刻着,故显考XXX的字样。


我犹豫了一会儿,终究还是没有踩上去,从旁边跳过去了。





文人应该将相当比例的文笔,投向底层,否则他们发不出声音的。


这就肯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惺惺作态的怜悯,标榜自己道德的高大;


一种是真实的眷恋与共鸣,他来自于此,生长于此,安眠与此。


钱与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飞黄腾达了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这有什么意思呢?


我的笔永远属于底层,那里有我的舅母、表弟,还有我自己。


我不会弄丢我自己的。

user avatar

1,他只是暂时在底层。

文笔对应着文本表达能力,在任何领域,这项技能都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今天可能和其他人一样是社会底层。

但他拥有和其它社会底层不一样的是,他拥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自由度。而其他人没有。这是底层和上层最本质的区别。

2,他不是真的底层。

在知乎,年收入不超过100万的都是底层。

但在现实生活中,

北京月收入超过1万的,就是前20%的人。

月薪2万的人,在相亲市场是香饽饽。

月薪3万的人,通常是一个企业里的业务负责人。

兰州大学学历在知乎是黑点,而在现实中却可以敲开90%以上千人级以上企业的大门。

有些社会底层只是自诩,比如勃学核心成员。

或者别有目的的表达出社会底层,比如X,通过拉低身份获得更多人的身份认同。

3,有些社会底层的文笔并不好,只是比你好。

文笔好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程度词。

我自认为文笔好,但面对涨工资,跳舞,唐缺这类靠笔头吃饭的人,我的文笔不值一提。

同样,你认为文笔好的人,我大概率一眼就能看透他的行为格式和写作技巧,在我面前也可能会被我瞧不上。

“好”的标准不同。只是大部分人的文笔太烂了。这个“大部分”把线划在99%,并不过分。

4,抄袭。它山之玉,换到此山依然是玉。

但很多人只会点赞,根本懒的分辨原创还是抄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