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写评论写一句“该评论不予显示”,不能好好说话吗,开这种无聊的玩笑什么意思?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示”的评论,背后可能有哪些层面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它会引发大家的不满。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很多人能够理解的,就是评论内容确实触犯了知乎的社区规范或者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共讨论平台,自然需要维护一个相对健康、有序的环境。当有评论包含了:

侮辱、诽谤、人身攻击的内容: 比如人身攻击某个用户,或者散布谣言、恶意诋毁他人。
色情、暴力或违法信息: 传播非法内容,或者宣扬暴力极端思想。
广告、营销推广: 大量发布与讨论内容无关的广告链接,或者进行诱导性推广。
“引战”言论或恶意挑衅: 故意发表攻击性或煽动性言论,目的是挑起争论甚至引发冲突。
泄露个人隐私: 公开他人敏感的个人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知乎的系统或者人工审核可能会判断该评论不适合公开展示,将其“不予显示”。虽然作为用户,我们可能觉得“不说清楚就等于掩盖事实”,但从平台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一套通用的处理方式来应对海量的内容审核,不一一解释具体原因也是一种效率考量。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看起来是“开玩笑”或者“玩梗”的“不予显示”。这部分就比较复杂了,背后可能掺杂着多种心态和表达方式:

对原帖或某些观点的隐晦嘲讽或否定: 有时候,发“不予显示”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容被屏蔽,而是评论者用一种“高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如果某个回答的内容非常离谱,或者作者的观点站不住脚,有人可能会故意回复“不予显示”,暗示“你说的这些话不值得被公开讨论”、“你的观点太差劲了以至于我都不想说出来”。这是一种“言外之意”的表达,虽然显得有些“装”,但也确实能传达出评论者不赞同甚至是不屑的态度。
一种群体性的网络文化和“梗”: 在很多网络社区,包括知乎,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会因为被频繁使用而形成一种“梗”。“不予显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有些人使用它,并不是真的要表达什么深刻的含义,而是因为看到别人这么说,觉得有趣,或者想融入某种讨论的氛围,就跟着用了。这有点像在朋友之间开玩笑,大家心照不宣。
规避讨论风险或不想过多解释: 有时,评论者可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又担心引来不必要的争论,或者觉得为这个观点做详细解释太麻烦。这时,“不予显示”就像是一个模糊的盾牌,既表达了存在评论,又不至于让评论者深陷泥潭。当然,这种做法也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在“玩弄”别人。
对平台规则的调侃: 有时候,当某个话题非常敏感,或者大家普遍觉得知乎的审核机制存在某些“奇葩”的地方时,有人会故意用“不予显示”来调侃平台的审核。他们可能觉得,我都知道这个话题会被禁,那我就先用“不予显示”来预演一下,或者以此来暗示平台的审查。

那么,为什么这种说法会让人觉得“不能好好说话”呢?

原因在于:

缺乏直接的有效信息: 作为读者,我们期望从评论中获取信息、观点或者有益的讨论。而“不予显示”直接剥夺了这种可能性,让我们无法理解评论者的真实想法。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感会让人感到挫败。
模糊了界限: 当它被用作玩笑或者隐晦表达时,它就模糊了真正被系统屏蔽的内容和个人主观表达之间的界限。这使得我们很难判断一个评论是因为违规而被移除,还是仅仅因为评论者不想说。
潜在的优越感: 有些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可能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的“高级”表达方式比直白的批评更有趣、更有格调。这种“旁观者清”或者“我懂你没懂”的潜台词,会让其他用户感到不舒服。
浪费时间和精力: 看到“不予显示”,很多人会猜测原因,或者觉得对方在卖关子,浪费了他们思考和解读的时间。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不予显示”这句评论,它既可能是遵守平台规则的无奈之举,也可能是一种带有网络文化色彩的隐晦表达。但无论如何,它都容易让期待直接沟通和清晰信息的用户感到困惑和不满。如果它不是真的因为内容违规,而是作为一种玩笑或隐喻,那么它确实是一种不算“好好说话”的方式,因为它牺牲了清晰度和直接性,而用一种更具“社交博弈”色彩的方式来传达信息。我理解你对这种现象的困扰,这确实是网络社区交流中一个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思考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评论不予显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之幸,希拉里当选美国就完了”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看法并非没有来由,而是根植于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和期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个人特质及过往执政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知乎上针对“穷游”女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翻看那些帖子,会发现“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1. 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魔力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不少讨论,尤其是那些带有.............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在知乎上也刷过不少关于方言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要说为什么四川人说方言大家好像比较接受,而上海和广东人说方言就容易被“吐槽”甚至“攻击”,我觉得这背后掺杂了不少文化、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文化沉淀与身份认.............
  • 回答
    知乎上针对六小龄童(章金莱)的批评声音确实相当普遍,而且往往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这种现象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既有对他个人行为和言论的不满,也有对行业生态、文化传承方式的质疑,甚至还掺杂着一些网络情绪的发酵。一、 经典难以企及,但“吃老本”的姿态引发不满六小龄童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198.............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