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黑孙权?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伙儿详细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有人“黑”总比人云亦云更有意思。而孙权这个人,他的经历和性格,本身就容易被放大和曲解。

一、孙权留下的历史“锅”与性格上的“硬伤”

1. 守成之君的“原罪”? 孙权接手江东基业时,曹操和刘备都已经功成名就,甚至刘备已经有了益州和汉中。相对而言,孙权更多的是一个“守成者”。相比于开创基业的刘备、统一北方的曹操,守成之君天然就少了一些“荡气回肠”的史诗感。在很多人看来,他没有“再进一步”,没有像他的父兄那样展现出雄才大略,而是满足于偏安一隅,这在追求“统一”、“伟业”的宏大叙事下,显得有些不够“男人”。尤其是在他晚年,面对魏蜀两国各自的内政外交,孙权未能抓住机会实现更大的突破,反而因为用人不当、政治动荡而内耗,这种“错失良机”的形象,很容易被放大。

2. 晚年的昏聩与权力斗争的“黑历史”: 这是很多人“黑”孙权最主要的切入点。孙权晚年,尤其是后期,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
废立太子之事: 他先后废了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甚至导致了“二宫之争”,这场政治斗争牵扯了众多大臣,包括陆逊这样的大才也因此抑郁而亡。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在追求“明君”标准的评价者看来,是极其糟糕的。它暴露了孙权在驾驭臣下、处理家庭内部矛盾上的无能和猜忌,也对东吴的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打击。
用人不当: 晚年孙权宠信虞翻、吕据等人的说法有,但更多的是对一些权臣、近臣的纵容,特别是他对孙峻、孙綝兄弟的任用,更是将东吴推入了权力斗争的深渊。孙綝专权,最后甚至弑君,这无疑是孙权统治晚期最黑暗的一笔,也让后人觉得他晚节不保。
对士族的态度变化: 早期孙权能够礼贤下士,笼络江东士族,但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一些士族进行打压,甚至出现“逼孙刘联盟”等说法。这种政策的摇摆和对权力的过度掌控欲,也被一些人解读为“帝王病”的体现。

3. “屈膝”于曹魏与“谋主”的争议: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击退了曹操,但并没有趁势北伐,反而多次向曹魏称臣,甚至在曹丕、曹叡时期,他都保持了臣子的姿态。虽然这是一种现实政治的权衡,是明智的“臣服以保全”策略,但放在追求“大一统”或者“汉室正统”的视角下,就变成了“屈膝”、“卑躬”。尤其是在蜀汉灭亡前后,孙权拒绝援助,反而将国都迁到建业以避其锋芒,这种操作在很多人看来是毫无骨气,是典型的投降主义。相比于他“弓刀制胜”的形象,这种“臣服”的标签,显得格外刺眼。

4. “送人头”的争议: 关于“孙权杀刘备全家”、“孙权见刘备就逃”等网络段子,虽然很多是夸张甚至虚构的,但也反映了部分网友对孙权在与刘备、关羽的权力博弈中,总感觉“吃亏”的心态。例如,关羽失荆州后被杀,孙权获得了荆州,但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是孙权利用了刘备的失误,是一种“阴谋”。而关羽的悲剧,也常常被用来衬托孙权的“狡诈”或“无情”。

二、网络环境下的放大镜与价值投射

1. “唯实力论”与“霸王论”的盛行: 知乎上,尤其是在历史圈子里,“实力论”和对“霸王”式人物的崇拜是很普遍的。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崛起,都符合这种“英雄主义”的叙事。孙权虽然也雄踞江东,但他相对安稳的政治环境,缺乏那种“一刀两断”的破局感,让他在这种论调下显得“不够硬核”。

2. “曹刘孙”的传统对比与“捧曹贬刘”的思潮: 在很多关于三国的讨论中,存在一种“捧曹贬刘”的趋势。曹操被描绘成“有能力、有抱负、能统一中国”的改革家,刘备则被批“虚伪、善于伪装、依靠外力”。在这种对比下,孙权自然也容易被“捎带”着进行负面评价,或者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守成”的局限性。

3. 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与断章取义: 互联网时代,很多讨论都是基于碎片化的信息。读者可能只看到某个事件的片段,或者某个评价的结论,却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因素。例如,只是看到孙权晚年对储君的处置失当,就直接给他打上“昏君”的标签,而忽略了他前期能够稳固江东,面对强大对手生存下来的能力。

4. “反向思考”和“挖掘黑料”的趣味: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很多人喜欢挖掘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者用一种“反向”的视角去解读。当一个人物被普遍认为是“明君”或“英雄”时,就容易出现一些声音去指出他的不足,甚至刻意放大他的缺点。孙权作为一个长寿的帝王,自然积累了不少可以被“挖掘”出来的争议点。

5. 个人情感的投射: 每个人看历史人物,都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去代入。喜欢“王者风范”的人,可能会觉得孙权不够霸气;喜欢“仁德”的人,可能会觉得孙权手段不够光明磊落;喜欢“智谋”的人,可能会觉得孙权有时过于冲动或保守。

总结一下,知乎上很多人“黑”孙权,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一无是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历史自身留下的争议点: 尤其是晚年的昏聩、政治斗争和对外政策的争议,这些都是可以被指摘的地方。
评价体系的偏差: 很多人习惯用“统一中国”、“开创盛世”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君主,这对于孙权这位偏安江东的守成之君来说,显得有些不公平。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碎片化信息、情绪化表达、以及“反向思考”的趋势,都容易将孙权的缺点放大,使其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对其他人物的对比: 在与曹操、刘备的对比中,孙权的某些特质(如早期对曹操的臣服、晚年的政治失误)更容易被拿来当作负面案例。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孙权作为东吴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二年,能够在中国北方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在南方建立一个能够与曹魏、蜀汉抗衡的政权,并且维持了六十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早期的用人策略,比如重用周瑜、鲁肃,以及后来对陆逊的信任,都展现了他的政治眼光。即使是晚年,他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东吴的统治,虽然出现了问题,但并没有导致政权立刻崩塌。

所以,对孙权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不能因为网络上某些“黑”的声音,就完全否定他的功绩。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恰恰是吸引我们去讨论和研究的魅力所在。大家在知乎上“黑”孙权,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进行一种批判性思考,只不过有时候这种思考会走偏,或者过于情绪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太理解为什么叫他渣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知乎上针对六小龄童(章金莱)的批评声音确实相当普遍,而且往往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这种现象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既有对他个人行为和言论的不满,也有对行业生态、文化传承方式的质疑,甚至还掺杂着一些网络情绪的发酵。一、 经典难以企及,但“吃老本”的姿态引发不满六小龄童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198.............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之幸,希拉里当选美国就完了”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看法并非没有来由,而是根植于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和期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个人特质及过往执政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知乎上针对“穷游”女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翻看那些帖子,会发现“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1. 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魔力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不少讨论,尤其是那些带有.............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