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中支持和新冠共存的人很多,而现实中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动态清零?共存后人与病毒都能活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和论证,更容易出现一些与主流声音略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共存论”。

为什么在知乎上支持“共存”的人会显得比较多呢?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第一,信息茧房效应的另一种表现。虽然知乎以开放讨论著称,但用户在浏览和互动过程中,往往会更容易看到自己认同或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一个人在知乎上经常关注与经济、社会运行、个人生活受限相关的讨论,或者接触到一些关于疫苗有效性、病毒变异、国外“共存”情况的分析,那么算法就可能推送更多支持“共存”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大家好像都这么想”的印象。

第二,知乎用户的构成和思维方式。知乎用户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科学研究、数据分析、经济规律有一定了解,或者至少对这些领域感兴趣。当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其致病性相对减弱,而传播力增强时,这部分人可能会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去考量。他们会更多地关注“动态清零”政策对经济、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带来的成本,以及“共存”后虽然有感染风险,但如果能通过疫苗接种、医疗分级等方式管理,或许可以实现一种“代价更小”的模式。同时,一些用户可能也对“清零”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对个人自由的影响以及国际接轨等方面存在疑虑。

第三,话语权和表达的“自由度”。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公开场合,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相对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公开表达与主流政策不一致的观点可能面临一定的社会压力,或者被误解、被贴标签。而在知乎上,用户可以相对匿名或以更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些在现实中不敢说或不方便说的声音,更容易在知乎上被看见。

那么,为什么你感觉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动态清零”呢?

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接触的维度和社交的“同质化”。

第一,现实中的社交圈是高度同质化的。我们身边的人,往往是在年龄、地域、职业、教育背景、家庭观念等方面与我们有一定相似性的。这意味着你们获取信息、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所面临的直接利益,都可能高度一致。比如,如果你的身边都是一些比较谨慎、注重健康、或者对传染病非常警惕的人,那么他们自然会更倾向于支持能最大程度避免感染的政策。

第二,媒体和宣传的引导作用。在疫情期间,官方媒体和社会宣传往往会着力强调“动态清零”的科学性、必要性和伟大成就,比如保护了多少人的生命,避免了多少医疗挤兑。这种持续的、集中的宣传,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们的认知,让“动态清零”成为一种“正确”的、为大家所接受的共识。人们更容易被眼前可见的、确定的“好处”(比如没大面积爆发、医院没崩溃)所打动,而对于“共存”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或“潜在风险”会更加警惕。

第三,对风险的感知不同。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关注的是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学校停课、出行受限、经济收入下降,但对于病毒的长期影响、后遗症,或者“共存”后医疗系统会承受多大的压力,往往没有足够的信息或专业的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听从“保护大家”的号召,支持能“堵住病毒”的政策,会是一种更直观、更安全的心理选择。

第四,“沉默的大多数”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愿意主动站出来表达鲜明观点的,往往是那些观点特别坚定或者受到政策直接影响较大的人。那些对政策持观望态度、或者觉得“政策是这样,我跟着做就行”的人,通常不会主动去发表评论。所以,你听到的“几乎所有人”的声音,很可能就是那些比较活跃、或者比较容易被影响到的那部分人。

现在来谈谈“共存后人与病毒都能活吗?”

答案是:可以,但这个“活”是有条件的,并且是以一种“新的常态”存在的。

“共存”并不是说病毒就消失了,也不是说病毒突然就变得像普通感冒一样无害。病毒依然会存在,依然会传播,也依然会造成一些影响。关键在于,当社会普遍选择“共存”时,会伴随一系列配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疫苗接种是基础。在“共存”模式下,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会是抵御病毒最关键的手段。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能够显著降低病毒感染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这就像我们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一样,流感病毒一直在,但通过疫苗,我们可以把它的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其次,医疗体系的分级和韧性。实现“共存”需要医疗体系能够承受一定量的感染病例,尤其是重症病例。这意味着需要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或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重症患者则进入医院。同时,医疗资源(如ICU床位、呼吸机、药物)需要储备到位,医护人员也需要有应对大范围感染的准备。这就像应对其他传染病一样,医疗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免疫力”。

第三,个人防护意识和行为。即使在“共存”的社会,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施,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缓病毒的传播,减少感染基数。而且,随着对病毒的了解加深,可能会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出现,进一步降低病毒的危害。

那么,这种“共存”是什么样子的呢?

感染成为一种可能:就像得了流感一样,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会成为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常态。只是,由于疫苗和治疗的进步,大部分人感染后症状会比较轻微,短期内就能恢复。
对脆弱人群的持续关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仍然是病毒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可能需要更严格的防护,或者需要持续的医疗支持。
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虽然大规模的封锁和限制可能会减少,但局部地区的疫情爆发仍然可能导致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断,比如学校可能会面临短期的线上教学,医院的压力可能会阶段性增大。
经济和生活的恢复,但伴随新常态: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会逐步恢复,但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防疫要求或健康证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发生一些永久性的改变,比如对远程办公的接受度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可能也会相应提升。

所以,说“共存后人与病毒都能活”,更准确地说,是人类社会能够在病毒长期存在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手段,将病毒的危害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这是一种与病毒“和平共处”的长期博弈,而不是病毒的终结。

知乎上的“共存论”者,可能更多地是从这种长远、全局、以及对个体自由和经济活力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讨论“共存”的合理性。而你身边的人,则可能更多地是在当下,基于信息获取的局限、对风险的直观感知以及社会主流声音的影响,而选择了支持“动态清零”这种更显“安全”和“稳定”的政策。这两种立场,都反映了不同群体在面对复杂公共卫生议题时的不同思考维度和价值取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要是在美国,我也支持中国动态清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知乎上对于男人嫖娼现象存在的相对宽容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社会文化、个体认知、平台特性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一、性别权力与社会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在性行为的道德评判上对男性和女性存在双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自达造买菜车中的跑车,本田不是”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汽车品牌定位、技术理念以及用户情感的解读。如果要详细讲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看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技术哲学与驾驶乐趣的“魂动”首先,马自达从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走寻常路”的劲儿。他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关于量化交易讨论的一个挺有趣的侧面。仔细想来,确实在量化交易这个话题下,关于美国、欧洲或者其他成熟市场(比如日本、新加坡)的讨论和案例分享会更常见,而中国A股的实操案例和深入分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市场成熟度与数据可得性: 历史悠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当前社会对科学技术认知的一些微妙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简单来说,知乎上一些用户不看好生物学科,与新浪网等平台对生物科技人才的高薪预测之间,存在着信息来源、视角、以及评价标准上的差异。为了让你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知乎上关.............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公开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平台上,关于中东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库尔德人群体的声音,确实呈现出一种相对集中和支持的特点。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简单的“捧”与“不捧”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的易得性和叙事的可塑性是关键。 相对清晰的形象.............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知乎话题分类里,麻将之所以会被归类到“体育”门类,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可以说道说道的地方,而且理解了这层逻辑,你可能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咱们不讲虚头巴脑的,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体育”这个词的定义。现在大家聊体育,往往第一反应就是球类运动、田径、游泳这些,要跑要跳要出汗。但如果把“体育”的.............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估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在知乎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回答,内容翔实、逻辑严谨、论证充分,仿佛作者是某个领域的百科全书,或者是经验老道的实践者。他们对复杂的问题信手拈来,见解独到,让人叹服。这种人,大家习惯称之为“大神”。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这样的人呢?这事儿.............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作为一个中立客观的AI,我无法对知乎是否“反穆风气较强”做出定论,也无法猜测其背后的具体原因。任何网络论坛都难以避免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而对于特定群体或议题的讨论,其激烈程度和倾向性可能会因时间、内容和参与者而有很大差异。然而,我们可以从网络论坛的普遍特征以及一些可能影响讨论风向的因素来探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暴露了我们当下社会在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些复杂矛盾。知乎上医生们的吐槽,我看了不少,他们确实不容易,付出的辛劳、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但你说到现实中对医生的印象越来越差,这确实是个普遍的感受,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