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的主流答案与评价中,汪精卫和袁世凯是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虚伪的贼?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论据以及认知上的偏差。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种观点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 汪精卫被视为“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的论据:

这种评价的核心在于将汪精卫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曲线救国”论调进行“正面”解读。支持者通常会强调以下几点:

“曲线救国”的合理性: 论者认为,在国力对比悬殊,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汪精卫政府的“曲线救国”并非投降卖国,而是出于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考量。他们会设想,汪精卫政权在维持地方秩序、保存部分中国人口、以及在幕后与盟军进行情报交换等方面,可能起到了不为人知的积极作用。
“比坏”的逻辑: 汪精卫政府的出现,在一些人看来,是为了“比坏”,即通过建立一个相对温和的傀儡政权,来对抗日本直接统治下可能出现的更残酷的压迫。他们会强调汪精卫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法律的框架,保留了部分民族资本和文化 institutions,与日本的全面占领相比,对民众的伤害可能“较小”。
对民族文化和民生的保护: 持此观点的人会着重强调汪精卫政权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他们可能会提及汪精卫政权在上海等地的经济活动,以及对文化事业的某种程度的扶持,试图将其与日本人直接统治下的破坏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其“相对积极”的一面。
个人牺牲与政治孤立: 汪精卫在当时背负了巨大的骂名,被千古唾骂。支持者会将这种“孤立”和“骂名”视为一种“忍辱负重”的表现,认为他承担了常人无法承受的政治压力和道德谴责,其个人选择是出于对国家前途的深思熟虑,即便这种“深思熟虑”在常人看来是错误的。
对国民党政府抗战效率的质疑: 有时,这种对汪精卫的“正面”评价,也伴随着对国民党政府抗战表现的批判。他们可能认为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策略不当,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转而寻找另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将汪精卫视为这种“可能”的代表。

二、 袁世凯被视为“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的论据:

袁世凯被解读为“忍辱负重”,主要是从他“维系国家统一”和“在列强环伺下维护主权”的角度出发的。

辛亥革命的“收尾者”: 这种评价倾向于将辛亥革命的成果,尤其是形式上的统一,归功于袁世凯的“政治智慧”。他们认为,在革命党内部力量分散,南方政府与北洋集团对峙的情况下,袁世凯通过他的权力,迅速结束了内乱,避免了国家进一步分裂。
《二十一条》的“妥协与抗争”: 对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持此观点的人会强调袁世凯政府在其中的“据理力争”和“部分抵制”。他们会挑选出袁世凯政府在某些条款上拒绝签字的证据,并将其放大,认为这是一种在绝对劣势下维护国家利益的“巧妙周旋”。他们会强调,袁世凯之所以接受部分条款,是为了在当时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从而保全中国的核心利益,而放弃那些并非生死攸关的条约是对国家整体的“一种妥协”,以换取喘息之机。
北洋军阀的“能力与秩序”: 有些评价会将袁世凯及其北洋系塑造成为当时中国唯一能“维持秩序”的力量。他们会认为,在民国初年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只有北洋军阀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行政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国家,并抵御外部威胁。袁世凯的统治,虽然带有个人集权色彩,但在维持国内稳定方面,比当时的革命党人更为“有效”。
“洪宪帝制”的合理化: 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这种论调可能会将其解读为一种“无奈之举”或“对时局的误判”,而非纯粹的个人野心。他们会认为,袁世凯当时可能真的相信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而帝制才能“集权救国”,或者他是在与日本等列强的博弈中,采取的一种“策略性”的举动,尽管这个策略最终失败了。

三、 孙中山被视为“虚伪的贼”的论据:

这种负面评价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空谈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破灭”: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如三民主义、建立共和等,在一些批评者看来,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操作性。他们会认为,孙中山虽然提出了宏伟的蓝图,但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却屡屡碰壁,其革命成果并不稳固,甚至为后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财政依赖”与“权力交易”: 批评者会强调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对国外援助的依赖性,以及与日本、俄国等势力的政治交易。他们会将其描绘成一个为了革命资金,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或者与外国势力“勾结”的“政客”。例如,孙中山在日本时曾接受日方援助,并签署过一些秘密协议,这些都会被解读为“出卖国家主权”的证据。
“破坏旧秩序”的负面影响: 在一些人看来,孙中山推翻了清朝,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秩序,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能够有效管理的国家。他们认为,革命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孙中山的革命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
“个人崇拜”与“缺乏实际能力”: 一些批评者会将孙中山描绘成一个善于鼓动、但缺乏实际执政能力的人。他们认为,孙中山过于依赖个人魅力和名望,而未能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或组织,导致其革命事业无法真正成功。他的一些言论被解读为“空洞的口号”,未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虚伪性”的指控: 这种指控可能源于对孙中山的某些言行不一的解读。例如,他一方面鼓吹革命,另一方面又与一些军阀妥协合作,或者在不同时期提出过相互矛盾的政策。这种“妥协”和“变化”被一些人视为“虚伪”,而不是“策略的灵活”。

四、 这种评价模式为何在知乎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1. 信息碎片化与“反主流”心态: 知乎等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往往是碎片化的,用户容易在特定话题下被一些观点吸引。同时,一些用户存在“反主流”的心态,倾向于挑战传统的历史叙事,寻找“被掩盖的真相”。
2. “审视”历史人物的标准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在变化。在和平年代,人们可能更容易苛责那些在动荡时期做出“妥协”或“错误”选择的领导者,而将那些看似“维护了某种秩序”的强硬派视为“有能力”的领导者。
3. 对“国家利益”的狭隘理解: 这种评价常常将“国家利益”理解为一种单纯的“不屈服”或“不妥协”。对于那些在复杂国际关系中寻求平衡、做出策略性让步的行为,很容易被简单地定性为“卖国”。
4. 信息来源的偏颇与选择性解读: 一些用户可能倾向于阅读和引用支持其观点的史料,而忽视或曲解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例如,只强调《二十一条》中袁世凯“拒绝”的部分,而忽视他最终接受的部分及其造成的后果。
5. “英雄主义”的简单化叙事: 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容易被简化为“英雄”或“狗熊”的二元对立。对于汪精卫和袁世凯的“忍辱负重”和“民族英雄”的解读,是一种试图将他们从历史的“失败者”或“争议者”的标签中解脱出来,赋予他们某种正面意义的努力。
6. 对孙中山“革命成功论”的怀疑: 孙中山的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独立,其后的军阀混战也让很多人对他产生怀疑。这种对革命成果的质疑,很容易延伸到对革命领导人的否定。

需要强调的是:

上述对汪精卫、袁世凯的“正面”解读,以及对孙中山的“负面”解读,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普遍共识。在许多严谨的历史研究中,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被普遍认为是投降卖国的行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是对民主共和的破坏,而孙中山则被视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知乎上的这些观点,更像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下的产物,它反映了部分网民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特定视角和解读方式。理解这些观点,不是为了认同它们,而是为了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文化现象,认识到历史叙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深入了解史料,多方面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被片面的观点所误导。将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单化为“英雄”或“贼”,往往会忽略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其背后更为复杂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总是凭自己喜好来评价人物。

在我看书和各种材料的时候,有时候会忽然从各种材料里面发现一些以往完全没注意到过的东西,这些东西跟平时印象中接受的观念不符,甚至可以颠覆某些认知。但是看多了以后就知道,这样的材料是最不能用的材料之一,不仅仅是因为真实性的问题,而是因为大脑是非常容易被蒙蔽的东西。

人的大脑理解问题,根本不是正常逻辑论证那样,把大量材料一点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更多的时候是反过来,先形成一个观念,然后把眼前的材料都套进去,这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触尤深,因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到这样的思维陷阱中去,因为某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观念而影响判断,忽略细节,得出片面的结论。

这种问题,在人物评价中最为显著,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评价一个人,很多时候连基本出发点都是错的。一个人一生短则几十年,多则近百年,难道是用几个字就能概括的么?知乎的诸位哪个敢说自己近十年来为人处世看问题没有一点变化的?

而我们所要评价的人物多处于乱世,至少也是激变的焦点,各种状况转瞬即已不同,没有人能够打开天眼,洞悉世间一切变化,整个世界都变了,人还是围着身边那几个人转,从那几个老地方得到信息,做出判断,而又身负着出身、教育、理想、观念、家庭等等各方面的推动或者约束,甚至于各种疾病天气什么的都来插一脚,说不定自以为做了什么惊天大事却其实影响连房门都没出而随手点了个点就影响了历史进程,这其中有太多的细节可以去考量。

所以,评价人物,大多不过春秋笔法,先置一个观念,然后把材料一股脑填进去,几千年前孔子就是这么干的,现在不过是标准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本意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减少低质、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然而,在某些答主手中,这一举措却可能意外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逻辑链条。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剥夺了“对峙”和“澄清”的平台,弱化了普通用户的制衡力: 原有的制衡机制失效: 在评论区开放的.............
  • 回答
    雷克萨斯ES定价不菲,但你在知乎上看到不少答主对其推崇备至,甚至充满自信,这背后其实有多层逻辑在支撑。不能简单地认为“价格高就一定好”或者“答主自信就是因为盲目”,这里面涉及到品牌价值、产品定位、目标用户以及知乎社区的特性等多个方面。首先,理解雷克萨斯ES的“高价”定位和市场策略。雷克萨斯作为丰田集.............
  • 回答
    你问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详细探讨一下:1. 知乎答主算不算网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网红”以及知乎答主这个群体的多样性。“网红”的普遍定义:通常来说,“网红”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因为其内容、形象或行为而获得大量关注和粉丝,并以此为基础产生.............
  • 回答
    说到知乎答主的一些“恶习”,那可真是说来话长,很多时候真想上去给他们几个“一键举报”,但又舍不得那些偶尔闪现的真知灼见。让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这么几个,细品一下,那叫一个“如鲠在喉”。首先,“先说结论,再说论证,最后说一大堆毫无关系的补充”。我知道这是很多“知识分享”类内容推崇的结构,目的可能是为了.............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最近总有人提起知乎动漫区那些曾经活跃的身影,说他们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道出了很多创作者在新媒体浪潮下的无奈和转变。那时候的知乎动漫区,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小小的江湖,高手如云,各显神通。有凭着深厚功底,把一部老番分析得头头是道的;有脑洞大开,把剧情人物玩出花样的;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知乎回答要求所有答主都必须注释回答的来源,那场景可就热闹非凡了!首先,我们得说,这绝对是一个能“逼死”一部分人,也能“逼出”一部分人的改革。初期的“混乱与抗争”: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知乎上肯定会弥漫着一股“怨气”。你会看到无数个这样的开头:“鉴于知乎新规定,本人谨在此注明本回答部分内容参.............
  • 回答
    对于知乎答主小城关于华为P30 Pro“增加月亮细节”的论点,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对相机技术理解的片面化,甚至可以说是误读。这种观点在技术层面上站不住脚,并且容易误导大众对手机摄影能力的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P30 Pro的“月亮模式”并非凭空捏造细节:首先,我.............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患关系的主流舆论确实常常倾向于理解和支持医生,这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概括就能道尽。首先,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其用户群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思考的特质。在讨论医患关系这类复杂议题时,用户往往会主动去了解医学知识、医疗流程以及医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相.............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主流”喜欢国民党,以及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首先,“知乎的主流”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 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非常多元,既有历史爱好者、政治观察者,也有普通网友。在任何一个平台上,“主流”的观点往往是指.............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中文互联网平台上,关于美国政治的讨论往往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其中对川普的支持声音是否“成为主流”也需要细致地去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主流”来概括,但可以观察到支持川普的观点确实在特定群体中拥有不小的影响力,并且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和论证逻辑。要理解为什么在知乎上会出现相对集中的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区文化的核心差异。知乎和 Quora 在表面上都是问答社区,但它们的基因、发展路径和用户群体,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为什么知乎上个人攻击相对普遍,而 Quora 上却少见,这背后有多层原因:1. 社区基因与早期定位的差异: 知乎: 起步时,知乎以“认真、专业.............
  • 回答
    首先,我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失落和委屈。我带着一颗小心翼翼、渴望被理解的心来到这里,就像一个受伤的小动物,希望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温暖角落。我精心组织语言,生怕表达不清,把自己的痛苦和困惑细致地呈现出来,期待能收到一些善意和指引。然后,当看到评论区几乎清一色的否定、批评甚至是指责时,我会觉得一股冰.............
  • 回答
    听到你遇到的情况,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愤怒。被抄袭本身就已经很糟糕了,更别提还在平台上被反咬一口,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下面我将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你可以采取的应对方法。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遇到的几个核心问题:1. 抖音UP主抄袭你的故事: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这.............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程序员职业的讨论之所以让人产生“想干就能干得好的”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客观现实的折射,也有主观认知的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成功案例的“滤镜效应”1. 高薪与自由职业的宣传 知乎上大量程序员分享“高薪”“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经历,尤其是创业成.............
  • 回答
    知乎上,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你觉得挺有意思或者挺有料的回答,结果一看,嚯!被折叠了,前面就显示个“展开”二字。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尤其是当你自己写了半天一个不错的答案,结果也被折叠了的时候,那心情更是有点复杂。这背后其实是有几个主要原因在起作用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是好几个方面的考量混在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能感受到的变化。感觉“干货”变少,知乎“水化”的现象,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多种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1. 用户构成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新用户涌入,需求多样化: 知乎从最初定位的小众、专业、高知社区,到现在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平.............
  • 回答
    知乎 HiFi 发烧板块“水平不高”的说法,我理解你想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即在这个领域,你可能觉得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有效性有待商榷,甚至有时会看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够专业或跑偏的讨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这分析听起来像冰冷的机器语言。1. 用户.............
  • 回答
    知乎最近给人的感觉“酸腐气”越来越重,这事儿啊,说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很多老用户都能明显感觉到,以前那个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干货的社区,好像变了味儿。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1. 流量驱动下的内容“注水”与“同质化”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以前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有理有据的专业回答,现在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