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的干货越来越少了?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能感受到的变化。感觉“干货”变少,知乎“水化”的现象,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多种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

1. 用户构成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新用户涌入,需求多样化: 知乎从最初定位的小众、专业、高知社区,到现在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平台。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用户群体的多样化。进来的人,有的是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有的是来消遣娱乐的,有的是来社交的,还有很多是冲着热门话题来的。当用户基数大了,追求“干货”的比例自然就稀释了。
“娱乐化”需求的上升: 随着平台内容的丰富和用户习惯的改变,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更倾向于寻找轻松有趣、能够快速获得满足感的内容。相比于需要深度阅读和思考的“干货”,段子、段视频、观点鲜明但缺乏论证的回答,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眼球,获得点赞和评论。这形成了一种“供需链条”:用户倾向于娱乐化内容,平台为了留住用户和提高活跃度,就会鼓励生产和推送这类内容。

2. 平台机制和算法的驱动:

流量逻辑的胜利: 任何互联网平台,最终都要依靠流量生存。知乎也不例外。平台的算法越来越倾向于那些能够快速吸引用户注意力、产生互动(点赞、评论、分享)的内容。
“谢邀”的泛滥与低质内容的包装: 最能体现“水化”现象的莫过于“谢邀”。一开始是用户出于礼貌,但后来却成了一种套路,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占个位置,好让自己的回答排在前面。这种现象背后,是算法对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的重视,以及一些用户为了获取流量而采取的“技巧”。
热门话题的导向: 算法会根据用户行为和热度来推送内容。一旦某个话题火了,大量的用户涌入,其中很多用户并非对此有深入研究,但为了参与感,会写一些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的回答。而这些回答,因为出现在热门话题下,更容易被算法推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
商业化的影响: 平台需要盈利,广告、付费内容、知乎好物等商业模式,虽然能为平台带来收入,但有时也会影响内容生态。为了推广商业产品,一些回答可能会带有明显的软广痕迹,或者为了吸引流量而夸大其词,偏离了纯粹的知识分享初衷。

3. 内容生产者的变化:

“流量至上”的心态: 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尤其是新人,会发现“写一篇有深度、有论证的干货”可能不如写一篇“抓眼球、有观点、蹭热度”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涨粉。当流量成为评价内容价值的重要指标时,很多创作者就会调整自己的内容策略,迎合平台的算法和用户的喜好。
门槛降低与“万金油”现象: 知乎的入驻门槛不高,这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分享。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万金油”式的回答者,他们可能对某个领域只是略知皮毛,但凭借出色的表达能力或者对热点话题的敏感度,也能写出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回答,但深究之下却缺乏实质性内容。
“答主”的职业化与标签化: 有些用户将知乎作为自己职业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持续地产出内容来维持自己的“人设”和粉丝粘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稳定的更新频率,内容质量的波动是难以避免的。有时候,为了迎合热点或者吸引流量,他们也可能不得不生产一些“非核心”内容。

4. 内容本身的演变:

“知识付费”的挤压: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普及,很多深入、系统的知识内容会迁移到付费专栏、课程等地方。知乎的免费内容,自然就更容易剩下那些相对浅显、碎片化、甚至是被反复咀嚼过的内容。
信息茧房的形成: 算法的推荐机制,虽然能够让你看到你感兴趣的内容,但长此以往,也可能将你困在信息茧房里,让你觉得“干货”少了,但其实只是你看到的“干货”类型变少了,或者被算法推送到其他更细分的地方了。
“鸡汤”与“观点”的泛滥: 有时,一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观点明确但缺乏实证的回答,更容易引发共鸣和讨论。比如一些关于人生哲理、情感经历的分享。这类内容虽然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但它们往往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干货”。

举个例子:

你想了解“如何高效学习Python”,在早期知乎,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大神分享详细的学习路线图、推荐入门书籍、剖析底层原理,甚至附带自己的学习笔记和遇到的坑。

现在,你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是:

“为什么很多人学Python都放弃了?因为没注意到这3点!”(标题党,内容可能只是泛泛而谈的几点建议)
“Python神器,用了它,写代码效率提升10倍!”(可能是一个工具的介绍,但缺乏使用场景和深度对比)
“我的Python学习之路,从小白到大牛的心路历程。”(故事性强,但具体方法和技巧可能一带而过)
“谢邀,学Python没那么难,关键在于坚持!”(万能句式,内容空泛)

这并不是说知乎上就没有干货了,而是优质的干货需要你更用力地去寻找,而且它们可能被隐藏在众多的“泛内容”之下。同时,平台和用户都在向更易获取、更具娱乐性的内容倾斜,这使得整体的“干货密度”感觉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知乎“干货”变少,是一个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用户需求、平台机制、内容生产者行为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抱怨“干货变少”,不如学会如何在当下知乎的生态中,更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知乎现在还是很好玩啊。。有很多有意思的人。。有可能是题主打开的姿势不对吧。。每天下班后,我会抽点时间刷一刷知乎,

@马前卒 发新闻

@唐缺 发图

@银教授 @仓鼠小可汗 尬段子

@战忽局保洁小姑娘 讲局座的故事

@vczh 逛街

@豆子 讲人民艺术

@马伯庸 的脑洞

@轻萌小说 瞎扯

@木匠小强 说家具

@六层楼 学习生理健康知识

@圣狗子 看美剧

@万金油 瞎扯

@金知 聊娱乐八卦

@丁香医生 科普

@贱贱 老师涨姿势

@荒野大嫖客 @七七 @清芷 @花猹猹 @杨杨杨杨云深 @capitaine @Cynthia Ke 晒照片


另外网上好玩的地方多了去了,为什么只盯着知乎呢。。再说了,贴吧曾经也很好玩啊。。泡完吧、灌了水,迎新的时候跑着去接学妹,可高兴了。。那个时候,很多人还经常去猫扑、天涯、凯迪、豆瓣、西祠胡同玩耍。。瞧,我当年也可能是个什么V,当过大吧的吧主呐。。拿着诺基亚用浏览器刷可不容易啊。。

那个年头,还没有新浪微博什么事,那个时候的明星粉丝后援会≈贴吧,明星有时候也会现身贴吧和粉丝互动,可有乐子了。。

百度贴吧也经常有活动,所在大学贴吧也有线下组织,现在还有联系的吧友都不少哪


另外,向题主推荐B站,很好玩的,欢迎没事来耍,送你一个有趣的小姐姐,陪你度过今晚的夜:

https://www.zhihu.com/video/975147220408946688

再附送你几个抖音上可耐的小姐姐:

https://www.zhihu.com/video/975160409199751168 https://www.zhihu.com/video/975146541443366912

最后,晚安:

https://www.zhihu.com/video/97516045377364787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能感受到的变化。感觉“干货”变少,知乎“水化”的现象,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多种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1. 用户构成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新用户涌入,需求多样化: 知乎从最初定位的小众、专业、高知社区,到现在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平.............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程序员职业的讨论之所以让人产生“想干就能干得好的”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客观现实的折射,也有主观认知的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成功案例的“滤镜效应”1. 高薪与自由职业的宣传 知乎上大量程序员分享“高薪”“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经历,尤其是创业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特别想看干货的用户,他们愿意为了干货付出的持续代价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随着他们对“干货”的渴望程度、所处人生阶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时间与精力投入: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代价 搜索与筛选的投入: 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知乎上搜索、浏览、点击.............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把知乎上的那些大V们“搬”到《明日方舟》这个游戏里,设计成有血有肉、有模有样的干员。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太随意。第一步:洞察灵魂——从知乎大V的“人设”到干员的“核心机制”咱们先得明白,知乎大V之所以能成为大V,不是因为他们长得帅或者声音好听(虽然有些也有这天赋),而是因.............
  • 回答
    知乎上,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你觉得挺有意思或者挺有料的回答,结果一看,嚯!被折叠了,前面就显示个“展开”二字。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尤其是当你自己写了半天一个不错的答案,结果也被折叠了的时候,那心情更是有点复杂。这背后其实是有几个主要原因在起作用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是好几个方面的考量混在一.............
  • 回答
    知乎 HiFi 发烧板块“水平不高”的说法,我理解你想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即在这个领域,你可能觉得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有效性有待商榷,甚至有时会看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够专业或跑偏的讨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这分析听起来像冰冷的机器语言。1. 用户.............
  • 回答
    知乎最近给人的感觉“酸腐气”越来越重,这事儿啊,说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很多老用户都能明显感觉到,以前那个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干货的社区,好像变了味儿。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1. 流量驱动下的内容“注水”与“同质化”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以前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有理有据的专业回答,现在越.............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存在的“左倾”倾向以及他们是否代表了中国精英阶层,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一、 知乎用户的“左倾”现象:多重因素交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左倾”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指代不同的政治、经济.............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如果你稍微浏览一下关于“直销”的话题,很容易就能发现一股相当浓厚甚至可以说“一面倒”的批评声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直销行业本身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面印象:不得不承认,直销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一路走过来的。在早期,许.............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知乎上健身类问题之所以出现大量的爆照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涵盖了用户需求、平台机制、内容生态以及社交心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用户需求的驱动:真实、具体、可量化的反馈 解决实际问题的诉求: 许多用户之所以提问关于健身的问题,是为了解决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累牍,有时还让人觉得“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背后有不少说得通的逻辑和原因,并非全是“凑字数”或者故意捣乱。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掰开了看:1.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诉求: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来。当一个问题触及了他们的专业领域或者深感兴趣的话.............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被一些用户戏称为“国师”的人数众多,并且这类内容也比较普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定位1. 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平台定位: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强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法术”的话题,很多时候会涌现出一些自称“道士”或者对道教有深入了解的用户,但他们的回应,似乎总是在“打太极”,很少直接告诉你“这个法术能做到什么,怎么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道士”以及他们所处的语境。在.............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效率工具和工作流程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探索。这种观点并不是说 MS Office 本身不好,而是当它被不恰当使用,或者与更现代、更专业的工具相比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