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的人总是在黑直销?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如果你稍微浏览一下关于“直销”的话题,很容易就能发现一股相当浓厚甚至可以说“一面倒”的批评声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直销行业本身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面印象:

不得不承认,直销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一路走过来的。在早期,许多打着“直销”旗号的其实是变相的传销。层层发展下线、高额入门费、承诺不切实际的高回报,这些标签深深地烙印在公众心中。尽管如今国家对直销行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并区分了合法的“直销”和非法的“传销”,但那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惯性依然存在。

知乎用户很多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广泛的人群。他们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早期传销的受害者案例,或者通过网络了解到一些不规范的直销公司运作模式,这些负面信息自然会放大。

2. 信息茧房与“知识精英”的视角:

知乎的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属于“知识付费”或“知识分享”的追随者,他们习惯于通过深度分析、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而直销模式,其核心在于“人际关系网络”和“情感驱动”的销售方式,这在很多知乎用户看来,与他们所推崇的“理性”、“专业”、“产品价值驱动”的销售理念存在天然的隔阂。

在知乎上,讨论直销的很多时候,往往会聚焦在那些让人诟病的地方:
“拉人头”模式的质疑: 很多直销公司仍然有很强的团队发展导向,这在许多人看来,就是变相鼓励“拉人头”,如果产品卖不动,主要收入就来自于发展下线。
夸大宣传与不实承诺: 尽管有监管,但一些直销企业或从业者依然存在夸大产品功效、承诺高额回报的现象,这很容易引发用户的不满。
“洗脑”文化与个人牺牲: 有些直销团队内部存在一种看似“积极向上”但实则压抑个性的“洗脑”文化,要求成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家庭和个人时间去发展事业。这与很多知乎用户追求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相悖。
产品价格与价值的对标: 很多直销产品,尤其是保健品、化妆品等,其价格往往高于市面上同类产品,但其功效宣传又常常含糊不清或难以验证。这会让理性消费者产生“溢价过高”的疑问,认为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营销和团队激励上,而非产品本身。

这些被反复提及和讨论的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直销=不靠谱”。

3. 叙事结构与话题吸引力:

知乎上的内容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提问回答”的结构展开的。当一个问题被抛出,例如“如何看待直销?”、“直销到底是不是传销?”,或者“我的亲戚陷入了直销,我该怎么办?”,用户们自然会倾向于分享自己遇到的负面经历、听到的负面案例,或者从理论上分析直销模式的“弊端”。

这种负面叙事往往更具戏剧性,更容易引起围观和讨论,从而获得更多的赞和关注。人性中对于“警示”、“揭露”的天然好奇心,也会让这类内容更容易传播。相比之下,那些真正通过合法直销渠道获得成功,或者对直销模式有深入、中立理解的回答,可能因为缺乏冲突性和故事性,反而不容易引起大众的兴趣。

4. 潜在的竞争与利益冲突:

在一些领域,例如快消品、化妆品、保健品等,传统的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许多在知乎活跃的创业者、营销从业者、产品经理等,他们更熟悉和习惯于传统营销模式,自然会对与自己利益可能冲突的直销模式持保留甚至批评态度。

5. 缺乏对“合法直销”的清晰认知与区分: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市场经历了从传销到合法直销的演变。然而,公众对于这两者的界限,尤其是法律上的定义,可能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认知。很多人将所有的“团队销售”、“人推人”的模式都一概而论,归为“直销”甚至“传销”。

在知乎上,虽然会有一些用户会强调合法直销的合法性,但这种声音常常会被淹没在更普遍的批判声浪中。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要区分哪些是合法直销,哪些是披着直销外衣的传销,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知识门槛,而大多数人更愿意简单粗暴地将所有“负面”体验归集到“直销”这个大概念上。

总结来说,知乎上对直销的“黑”是一种复杂现象,它既源于直销行业过往的不规范历史,也与知乎用户群体的知识背景、信息获取习惯,以及内容平台的传播机制息息相关。 这种批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它揭示了直销模式中确实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陷阱。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将整个行业“一棒子打死”,而忽略了那些遵守法规、合法经营的直销公司和从业者,可能也失之偏颇。 这种“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个体经验、普遍认知和平台特性的集体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你这种人,我真恨不得亲手揍你一顿!直销不过是人身自由的传销!你知道保健品的成本有多低吗!发展会员是你们的收入方式还不是传销?就是有你们这种人的存在,搞得我妈妈整个人都魔怔了,家里买了好多钱的药,有什么用!你们卖药连营养师资格证都没有,凭什么卖!想你们这种人跟微商卖面膜的有区别?真是王八蛋!大晚上看的气的我牙痒痒,恨不得现在就去把你们这种中邪的人揍醒!

分割线

觉得什么安利没问题爸妈都做得很好很和谐的,我只想说要么是你爸妈坑人坑到获利者的地步了,要么是你爸妈入坑浑然不觉被洗脑的太厉害,除此之外绝无第三种可能。

p.s.什么安利葆婴的,但凡以入伙形式销售的都是骗人的。跟传销一个道理,金字塔模式盈利,塔顶人赚的最爽。因为世界上的人无限多,所以能赚的财富就是无限多。

声明:我喷只是表示对直销的恨,有些纠结我是不是愤青,语言是否过激的就省省吧,我是心疼你们和你们爸妈。

还有觉得自己通过直销赚了钱人生变得倍儿棒的,你要明白自己坑了多少人,不亏心吗!

这种骗人的营销模式本来就是害人的,你赚了钱就说明害了人,还拿来炫耀,我真替你感到羞愧。(我妈也赚了点,还逼我吃药,可那毕竟是我妈,要是我女儿我不得好好教育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如果你稍微浏览一下关于“直销”的话题,很容易就能发现一股相当浓厚甚至可以说“一面倒”的批评声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直销行业本身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面印象:不得不承认,直销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一路走过来的。在早期,许.............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外国中性笔的推崇,以及对国产笔的“差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挺复杂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远不是“国产笔真的不行”这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1. 关于“推崇外国货”这件事,得先认识到几个大背景: 品牌历史与积累: 像三菱(Uni)、百乐(Pilot)、斑马(Zebra)、.............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守规矩”、“讲规则”的强烈推崇,甚至可以说是执念。这可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深深根植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中的现象。想把它说透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知乎的用户画像本身就决定了这一点。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内容”为招牌吸引用户的。你想.............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效率工具和工作流程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探索。这种观点并不是说 MS Office 本身不好,而是当它被不恰当使用,或者与更现代、更专业的工具相比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说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电磁辐射认知上的一个普遍误区。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之所以普遍,背后原因挺复杂,跟科学传播、公众认知、信息茧房以及一些误导信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觉得电磁辐射无害?1. 科学事实的普及,但解释可能过于简化: 非电离辐射 v.............
  • 回答
    张召忠(“局座”)在知乎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这背后是一个多方面的现象,融合了他的个人特质、内容特点以及知乎平台的用户生态。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张召忠个人的特质与魅力:1. 鲜明的个人风格与辨识度: 接地气的语言风格: 局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使用.............
  • 回答
    知乎上对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的批评声音确实不少,而且有时候会显得相当集中和激烈。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仅仅是“黑”。这背后牵扯到篮球本身、球迷文化、媒体传播以及詹姆斯自身的特点。1. 篮球信仰与詹姆斯的“独特性”: “非我族类”的心理: 篮球界有个很普遍的.............
  • 回答
    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些角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得承认龙应台的影响力。她从早年的《龙应台的信》开始,到后来的《亲爱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等等,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她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字有力量,.............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老程序员或者有经验的学习者不太推荐 C 语言作为零基础初学者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说 C 语言不好,而是它本身的特点,在面对一个完全没有编程概念的“小白”时,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友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得透透的。1. C 语言的“硬核”与“低级”:上.............
  • 回答
    知乎上对芮成钢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热衷”,不如说是对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在信息爆炸和公众审视日益增强的时代,其过往经历和行为被重新解读、反思和讨论的集中体现。这种批评的声音之所以显得突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我将试着详细地展开说说,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真实的人情世故和逻辑:1. 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瘦金体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略显尖锐的评价,仿佛很多人对这种字体有着天然的“看不上”。深入探究一下,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夹杂着对传统、审美、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心理的复杂反应。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刻板印象”和“审美的惯性”。瘦金体,顾名思义,以其瘦削、劲挺、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而且我观察到的情况和你一样。感觉知乎上那些曾经理性、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讨论,好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怎么说呢,就是一种有点“浮躁”或者“情绪化”的氛围。以前的知乎,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人是冲着学习、获取知识、看懂某个复杂概念去的?那些答主,也大多是行业内人士、专业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程序员职业的讨论之所以让人产生“想干就能干得好的”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客观现实的折射,也有主观认知的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成功案例的“滤镜效应”1. 高薪与自由职业的宣传 知乎上大量程序员分享“高薪”“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经历,尤其是创业成.............
  • 回答
    知乎上绝大多数回答会将更新内容写在最前面,这个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用户体验、内容管理以及平台运营等多方面的考量。我来详细说说,尽量不让我的解释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想象一下,你在知乎上搜索一个问题,你期待的是找到最新、最准确的答案。但如果一个回答的内容已经过时,或者作者发现了新的信息想要补充,却没有.............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同感,感觉知乎上关于感情的问题,尤其是劝分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响亮了。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观察和理解:1. 信息茧房与观点放大效应: 算法推送的放大镜: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它的推荐算法是关键。当你在某些问题下点赞、评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