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的好多人说使用 MS Office 降低了工作效率?

回答
知乎上关于“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效率工具和工作流程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探索。这种观点并不是说 MS Office 本身不好,而是当它被不恰当使用,或者与更现代、更专业的工具相比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说法:

1. 传统软件的局限性在现代协作场景下的凸显:

实时协作的痛点: MS Office 的传统版本,尤其是桌面端,协作性是相对较弱的。多人同时编辑一个文档,经常会遇到版本冲突、覆盖修改、谁是最新版本不确定等问题。虽然 Microsoft 365 改进了这一点,提供了实时 coauthoring,但与一些原生为云端协作设计的工具(如 Google Docs、Notion、Figma 等)相比,仍然可能存在流畅度、功能深度上的差异。尤其是在需要多人高频、实时、复杂内容创作的场景下,这种差异会被放大。
信息孤岛和碎片化: 过去,我们将项目资料、数据、报告等分散地保存在不同的 Word、Excel、PowerPoint 文件中,存储在各自的电脑或公司内部服务器上。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查找、关联、整合信息变得非常困难,耗费大量时间。而现代的知识管理工具或项目管理工具,更倾向于将信息结构化、关联化,便于检索和利用。
重复劳动和自动化不足: 尽管 Excel 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对于一些非常规范化、重复性的数据录入、格式调整、简单报告生成等工作,用户可能需要大量手动操作。相比之下,一些现代的自动化工具或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可以更有效地处理这些任务,减少人工干预。

2. 用户使用习惯和技能水平的差异:

“会用”不等于“用得好”: 很多人可能只掌握了 MS Office 的基础功能,例如 Word 的文字编辑、Excel 的简单公式、PowerPoint 的基本幻灯片制作。但对于更高级的功能,如 Word 的样式、交叉引用、邮件合并,Excel 的高级函数、数据透视表、VBA 宏,PowerPoint 的母版、动画效果的高级控制等,可能并不熟悉。当需要完成更复杂、更精细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曲线救国的“土法炼钢”方式,这自然会降低效率。
过度依赖和“万金油”思维: 有些用户习惯性地将所有类型的工作都试图用 MS Office 来完成。例如,用 Word 来做简单的项目管理追踪,用 Excel 来做复杂的知识库,用 PowerPoint 来展示长篇的文档内容。这种“万金油”式的用法,忽视了不同工具的专业性和适用性,最终导致在各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反而拉低了整体效率。
功能冗余和学习成本: MS Office 功能极其强大,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其中大部分功能可能终生都用不到。为了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用户可能需要浏览大量的菜单和选项,寻找正确的功能,这本身就是一种时间消耗。相比之下,一些为特定场景设计的、界面更简洁、功能更聚焦的工具,学习门槛会低很多。

3. 对比新兴工具的“效率革命”:

云原生工具的优势: 像 Google Workspace、Notion、Coda、Airtable 等新兴工具,从设计之初就围绕着云端协作、数据结构化、知识连接、自动化流程等概念。它们通常提供更流畅的实时协作体验,更灵活的数据组织方式,以及更强大的集成和自动化能力。与这些工具相比,MS Office 的某些方面就显得“老旧”了。
工作流的颠覆: 一些用户认为,MS Office 鼓励的是一种“文件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而新的工具则倾向于“信息/任务为中心”或“项目/数据库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极大地优化信息流转、任务分配、进度跟踪等流程,从而显著提升效率。例如,在 Notion 中,可以将文档、任务、数据库、项目看板等整合在一个地方,实现信息的高度聚合和关联。
专注与沉浸: 很多用户发现,过度依赖 MS Office 可能会让他们陷入对软件本身的操作技巧的钻研,而不是专注于工作内容本身。而一些更专注的工具,则能帮助用户更沉浸地完成核心任务。

总结来说,知乎上“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说法,往往是基于以下几点:

对更高效协作和信息管理的追求: 用户看到了云端原生工具在实时协作、信息整合、知识连接方面的巨大优势。
对传统软件局限性的反思: 传统桌面端 Office 在多人协作、信息孤岛等方面确实存在不足。
对自身使用方式的优化: 用户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充分发挥 Office 的高级功能,或者将 Office 用在了不恰当的场景。
对新兴工具的比较: 与一些新兴的、专注于特定效率提升的工具相比,MS Office 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轻巧”和“敏捷”。

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 MS Office 的价值,它依然是绝大多数办公场景下的标准工具,并且 Microsoft 365 的发展也在不断弥补其短板。但这种讨论,恰恰说明了效率工具领域的不断进步,以及用户对工作方式和效率提升的持续探索。很多时候,关键在于选择最适合当前任务和团队协作模式的工具,并掌握其精髓,而不是僵化地只使用某一种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合个人体会,我认为office存在的问题是:

(1)学习(精通)成本高

作为一个日常办公软件,office的确功能强大,但是学习成本太高了。

每次用word排版的时候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实现想要的效果。后来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我认真研究了一下word的样式系统、模板系统、域,复杂程度让我吃惊。后来又想研究一下宏和vba,怎奈精力不够,我只能浅尝辄止。

考虑到office庞大的用户基数,我敢说我比99%的人更会用word,但是我仍然达不到“精通”水平。绝大多数用户没时间/太笨/太懒,根本不会攀登这么陡峭的学习曲线,基本上停留在“瞎用”的阶段。

(2)协作难度大

一旦涉及协作,灾难发生了。每个协作者掌握word的水平都不同,他们各有一套独特的排版“技巧”,作为统稿人的你,看到文档里体现出的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感动得留下泪水。

这感觉就像你开车上高速,发现高速上全是电瓶车和手扶拖拉机。


更新:补充、回答一些评论。

(1) 学习成本高不高?

评论区大家说的很对,Office门槛低,精通难。所处的段位不同,体会就不同。以Word为例,若写几页纸的文档,怎么写都无所谓;若需要撰写合同书、报告、论文等对格式要求严格的文档,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管对学习成本高低的划分标准是啥,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用户不能精通这软件,连自己常用的功能都用不好,那就不是用户的问题了,那是软件的问题。

(2) 效率低不低?

公正地说,用MS Office当然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因为我来不及自己开发一个Office。我想说的是,即使是地表最强办公软件,MS Office还有很多问题,本可以最得更好。

(3)Office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Office的根本问题是,它既想做一个简单、称手的软件,又想做一个复杂、高效的软件;但是它没有找到平衡点,结果既不是很称手,也没有太高效:

  • 大部分人日常只能用到10%的功能,但是剩下90%的功能 keep annoying you
  • 少部分人需要用到90%的功能,但是为了照顾大部分人易用,开发者把那90%功能藏得比较深


(4)答主的感慨

通过改无数的报告和论文,答主领悟了一个哲学问题:自由度越高,效率越低。

Office给了用户太多自由了:样式系统不会用?不要紧,你可以跳过样式系统,直接修改内容的格式;不会设置缩进、间距、对齐?你可以用敲烂空格大法。

对于协作来说,自由意味着“混乱”,而混乱造成低效。除非你能教会全世界的人跟你用相同的方法使用Office,这件事微软都没干成。评论区很多人建议粘贴纯文本重排,但是这样不是已经严重降低工作效率了吗?(现实中我不得不每天这样干)并且文档需要多次修订的话,每次都重排也是吃不消的。

每当我修改文档时,都会想起《海上钢琴师》中的一段话:

钢琴的键盘有始有终,只有88个键,它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陆地?那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么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1900

如果把排版看作一门艺术(或手艺),它跟音乐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约束和限制,他本身就不复存在了。

user avatar

人家的工作和你的工作不一样,人家写软文的一个浏览器就够了。你一个做文档的,难道在知乎上做好文档发链接给老板看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效率工具和工作流程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探索。这种观点并不是说 MS Office 本身不好,而是当它被不恰当使用,或者与更现代、更专业的工具相比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说法:.............
  • 回答
    你说知乎上没人说护理好,这感觉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职业讨论区或者关于职业选择的问答里。确实,相比于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丰厚的职业,护理这个职业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总是带着点“辛苦”、“低回报”甚至“没前途”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知乎用户群体的特点就决定了这种.............
  • 回答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知乎上经常被提及的某些群体,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社会观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得从“群体”这个概念说起。知乎上对“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这些标签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为特定观点和论调提供.............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网上购物时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或者其他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当你搜“光腿神器推荐”时,确实会看到大量看似真诚的分享,用户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某款产品如何显瘦、显白、保暖,甚至有多么“裸妆感”。然而,当你满心欢喜地想知道具体购买链接或者店铺时,却发现信息寥寥,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公务员待遇“不好”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是个什么地方。知乎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聚集那些有 Opinions (观点) 的人群,而且往往是.............
  • 回答
    确实,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像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华为、OPPO(OV)等品牌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它们的产品“营销大于实力”、“溢价太高”等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线上转向线下,从评论区转向真实的市场销量和用户反馈时,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华为和OV.............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皇太极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捧”的倾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政治正确”。你感到get不到皇太极的魅力,并且将其与“村夫”(通常指朱元璋)和“李二”(李世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知乎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偏好: .............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被一些用户戏称为“国师”的人数众多,并且这类内容也比较普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定位1. 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平台定位: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强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法术”的话题,很多时候会涌现出一些自称“道士”或者对道教有深入了解的用户,但他们的回应,似乎总是在“打太极”,很少直接告诉你“这个法术能做到什么,怎么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道士”以及他们所处的语境。在.............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外国中性笔的推崇,以及对国产笔的“差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挺复杂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远不是“国产笔真的不行”这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1. 关于“推崇外国货”这件事,得先认识到几个大背景: 品牌历史与积累: 像三菱(Uni)、百乐(Pilot)、斑马(Zebra)、.............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电磁辐射认知上的一个普遍误区。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之所以普遍,背后原因挺复杂,跟科学传播、公众认知、信息茧房以及一些误导信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觉得电磁辐射无害?1. 科学事实的普及,但解释可能过于简化: 非电离辐射 v.............
  • 回答
    这个问题,哎呀,真是戳到很多人的心窝子里了。每次刷知乎,看到那些晒图精美、生活看似完美的朋友,我心里也泛起类似的OS:怎么人家姑娘就集美貌、智慧、才华、品味于一身,而我好像就停留在“平平无奇”的地图上?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知乎现象”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知乎的“滤镜”效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