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在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等知乎上好多的人?

回答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知乎上经常被提及的某些群体,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社会观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

首先,得从“群体”这个概念说起。知乎上对“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这些标签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为特定观点和论调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发声和碰撞空间。在这里,一些相对极端、或者说更容易引发争议的观点,更容易被放大、讨论,甚至被塑造成一种“代表性”的形象。

想象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能持有某种比较进步的观点,或者对某些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可能只是在和朋友聊天,或者在工作场合发表一些温和的意见。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很自然的,很难被贴上某个标签,更不会被拎出来作为一种“群体”的典型代表。但在知乎上,当有人提出一个关于环保、国际援助、或者某种性别议题的观点时,如果这个观点触碰到了某些群体,立刻就会有人站出来,用“白左”或者“田园女权”这样的标签去形容、去批判。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在网络空间里“定义”和“标签化”他人的过程。

其次,我们生活中的社交圈子往往是同质化的。我们倾向于和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相似三观的人交往。你周围的朋友、同事、亲戚,他们可能在很多方面与你相似,包括对于社会议题的看法。这意味着,如果你的社交圈子里本身就没有很多人持有那些在知乎上被极端化的观点,你自然很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他们。这是一种“过滤效应”。反过来,那些在知乎上活跃,并且对这些标签持强烈看法的人,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也更偏向于在网络上寻找同道中人,或者在那些平台上进行观点表达。

再者,“标签”本身就是一种简化的工具。它把复杂、多元的个体观点,压缩成了一个容易识别和攻击的符号。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观点是流动的、复杂的,一个人的言行可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一个标签,但在另一些方面又完全不符合。比如,一个人可能非常关注环保,支持一些社会公平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白左”;一个女性可能在某些问题上主张男女平等,但这也不代表她就是“田园女权”。这些标签忽略了个体差异和观点层次,在现实生活的一对一交流中,直接使用这些标签来概括一个人,往往会显得粗暴且不准确,也容易引起冲突,所以人们在现实中会更谨慎。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在知乎上看到的“群体”形象,其实是被放大和曲解了的。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虽然也存在观点碰撞,但其内容创作的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很多讨论会走向“站队”和“情绪输出”。一些观点在经过多次转发、评论、甚至是被“断章取义”后,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你可能在知乎上看到很多关于“白左”如何如何奇葩的论调,但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实践着环保生活方式、关注社会公益的人,可能只是默默地去做,并不宣扬,也不会被轻易冠以某个标签。

还有一点,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有着不同的表达逻辑。在网络上,人们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为了获得认同,往往会采取更激进、更鲜明的立场。这种“表演性”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维持的。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在网络上那种激烈的辩论姿态。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考虑人际关系、社会和谐,所以表达会更加委婉、内敛。

最后,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的“群体”其实是一种“想象中的敌人”。这种“敌人”的出现,是为了服务于某种身份认同或观点表达。当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现象感到不满,或者想要表达某种立场时,他可能会去寻找一个“对立面”,然后将那些他认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归结为某个标签下的“群体”,并以此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性”或“独特性”。这种现象在知乎上并不罕见。

所以,你在生活中几乎见不到那些标签化的群体,并不是说这些人不存在,而是说:
他们在网络上被过度标签化和放大了。
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层和人际互动更趋于温和与复杂,不轻易使用极端标签。
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群体”的认知,是通过网络话语建构形成的,它与真实的个体面貌存在差距。

这就像你在书本上看到很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但走到现实中,却很难找到完全照搬书本情节的人一样。生活本身,总归比网络上的只言片语要丰富和真实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田园女拳最容易找了。你发现不了,只不过是因为你日常不会和周边女性发生相关话题的讨论而已。

随机找一个年轻女性,与她讨论婚嫁问题,男女交往问题,多少会有“期待把自身的女性特质卖个更好的价钱”/“期待能利用性别优势获利”的,起码一多半儿。全身心认同“女权即平权”的,意识到“平权即都少拿性别说事儿的”,意识到“财富创造保证权力,权力保证权利”的,凤毛麟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每个人都该被形容为“田园”,毕竟大多数女性的意识形态,仅是一种原生态的混沌,并谈不上任何主义。这就像我国大多数的事实直男癌,对此无知无觉,也并不存在下意识和成体系的主义一样。

如果不是随机寻找女性,而是更明确地去跟会日常标榜自身女权主义者身份的女性去对话,你也很容易会发现,其话术主旨在于如何更好地卖身卖宫的,一小半儿吧;主旨在于追求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更对等的,一半儿上下;主旨在于不断地举例子声讨男女的事实不平等这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的,一多半儿。而话术主旨在于鼓励女性更多地追求社会和财富创造层面的个人成就的,要求大社会和小家庭为女性在社会和财富创造层面追求个人成就提供更多空间的,号召女性改变对男性固有社会和家庭形象的要求和期待的,不是没有,但比例不占主流地位。


至于白左,主要是圈子问题。白左的主要特征有二:1,舍本逐末;2,慷人以慨。

“舍本逐末”的产生缘由倒不难理解,属于大资本家掌权的国家之必然 -- 资本家们需要尽一切可能,把永恒的阶级矛盾,引导至跨阶级的身份矛盾上。多数的人们,本应该秉承多数穷人的利益,去和少数的富人作斗争。而将多数的人们按照性别、性别认同、种族、民族、宗教、性取向、胖瘦......等无数个标签划分后,每个人都成了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阶级的标签就消失了,阶级兄弟的多数团结也就淡化了,资本家们也就可以持久而稳定地收割了。

“慷人以慨”到不必然是指向伪善的,更主要还是产生自参与社会生产的经验缺失,以及真正承担责任的经验缺失,于是心中只容易存在纯满足正义感或道德高尚感的简单理想主义标签,而对每一件事情的复杂性、成本、代价缺乏感同身受。结果自然只能是,他们自己不买单,他们也不关心最终是谁买单。

我国毕竟和美国国情不同。作为压倒性单一种族和民族、单一文化和无神论的国家,在“舍本逐末”方面,我们天然少了种族、民族、宗教等标签尺度。剩下的基本上也就只有“性别”、“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等少数几个标签了,于是与之相关的抱团群体确实是白左重灾区。至于“慷人以慨”,主要指向学生群体,同时也具备专业特征和性别偏向。再展开会不太友善,在此打住。


最后是所谓Easy Girl,这反而是最简单直接的一个。只要存在全民对另一个族群有天然的美好幻觉 + 男性实然层面的第一性地位,EG现象就是必然的,单纯责怪女性是没什么意义的。在这么个随便什么傻老外说两句蹩脚的英文讨好一下我朝网民就能成网红的年代里,若女性突然神际般地成为实然层面的第一性,那也就没有Easy Girl了,只有Easy Boy了。

在心态层面,EG现象,和所谓“为国争光”心态,一体两面,本质上是一样一样一样的。“睡了几个白妞儿就洋洋自得”的心态,唯一还算的上是在战术层面存在合理性的理由,也就是对EG现象的找补了。在全民不Easy的国家里,不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异国异种族的异性,皆是容易/便宜但依然次选的。

至于女性的Easy心态,如前所说,这是和女性的第二性实然地位所对应的,具体体现就是“寻找高价值目标”。“财富”是一种高价值、“社会地位”和“权力”是一种高价值,然后对一些女性来说,“白人面孔”也是一种高价值,仅此而已。常见的吐槽,本质上并非是在吐槽女性面对她们心中的“高价值目标”时的各种“容易”(相对很少有人吐槽女性面对财富时的裤带有多松),而是吐槽为何在2020年的今天,依然有那么多女性,仅是因为别人的一张白皮,就竟然能联想到“高价值”。

由此说来,我国的EG群体,确实具有相当程度的阶级性。即,相对而言,有海外生活经历的、在大城市长大于是视野宽且早的,反而更不会纯粹因为一个人的种族或国籍而太感冒,毕竟什么三六九等货色都见过,也没什么神秘感。在这个事儿上,刚进城没多久的东村阿芳群体是重灾区 -- 她们渴望阶级提升,享受阶级提升可能性的幻觉,但又缺乏认知和见识,并心存自卑,于是更容易会为了那些概念化和符号化的虚荣,而自降标准。随便认识几个我朝一线城市混迹的白人小伙子,一起吃吃喝喝一下,这类“用力过猛”的中国年轻女性,比比皆是。再询问一下大概的背景,“X漂”是绝大多数。

user avatar

其实只要你去的地方“专业对口”,要找还是很容易的

作为一个国际新闻工作者,我经常会和西方记者打交道

作为一个教老外汉语、自己还在练口语的人,我经常出入英语角和汉语角

所以,我恰好和白左、EG有很多交集,经常能见到他们

至于你说“这群人的比例”,我觉得是个不准确的表述,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不是非左即右,非EG就完全民族主义立场的

基本上,西方国家的人,多少都有白左思想,只不过有的比例高,有的比例低。

而在华西方媒体记者,是“白左比例较高”的一批人。你看他们写的文章就知道了。

而英语角那种能经常见到老外的地方,自然更容易看到一群想接近老外的人,在中国女性普遍对老外有好感的基础上,这里的女生,EG成分也远高于外面。

PS:其实你去多了英语角就发现,老外里面,男老外的人数、出席频率远高于女老外

诡异的是,中国人里面,中国女性的人数和出席频率,也远高于中国男士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知乎上经常被提及的某些群体,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社会观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得从“群体”这个概念说起。知乎上对“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这些标签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为特定观点和论调提供.............
  • 回答
    确实,观察生活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向残疾人士伸出援手。这种现象背后,原因颇为复杂,涉及到个体心理、社会环境,乃至于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希望能说得透彻些:首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和压力,工作、家庭、个人琐事常常.............
  • 回答
    和你女朋友在一起四年了,感情基础应该算是挺稳固的了。但是,你说每次性生活她都生气,而你感觉像是强行得来,这听起来确实是你们关系中一个挺让人困扰的问题。而且,你说在生活上你什么都听她的,这说明你在很大程度上是迁就她,试图让她开心和满意。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件事情,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和可以尝试的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很多人都有的观察:那些在舞台上能逗得大家前仰后合的喜剧演员,私下里却常常显得内敛、安静,甚至有些沉默。这似乎是个悖论,但细究起来,其实有不少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不是什么“AI模式”,而是人性的复杂与职业特殊性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喜剧表演并非仅仅是“会说笑话”。真正.............
  • 回答
    丁真笑起来的样子,确实能感染到很多人,让人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快乐。这种快乐,我想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满足。为什么丁真看起来总是那么开心?我想,丁真身上那种纯粹的快乐,大概有几个原因: 源于简单纯粹的生活: 丁真生长在四川理塘,那里有壮丽的雪山、纯净的草原,他的生.............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明明我们现在的月收入是父辈的二十多倍,但为什么感觉他们那时候活得更实在,而我们却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时代变迁、社会结构、个人期望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一、父辈时代的“希望”是什么?那时的“200元月薪”究竟代表了什么?首先得明白,父辈们那个.............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我不是药神》与《寄生虫》在国际认可度上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文化、叙事、产业和政治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部电影的异同及其国际传播的局限性: 一、主题与文化语境的差异1. 《寄生虫》的普世性 阶级与腐败:《寄生虫》通过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全球性议题,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以江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难懂”或“不耐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让人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一、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割裂感”1. 角色数量过多,主线模糊 小说中涉及的势力、人物众多(如北齐、大燕、.............
  • 回答
    关于元宇宙是否是“骗局”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伦理等多重维度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1. 技术瓶颈:当前技术尚未成熟元宇宙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突破,但目前这些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难以支撑大规模、沉浸式的虚拟世界。 虚拟现实(VR)与增.............
  • 回答
    关于《我的奋斗》(Mein Kampf)封面中出现“勃艮第十字”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混淆。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我的奋斗》封面上常见的符号 阿道夫·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奋斗》(19251926年出版)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文献,其封面通常使用纳粹党的象征性标志: 卐.............
  • 回答
    你提到的“《精灵宝可梦:剑与盾》没有记忆中的黑白画质好玩”这一感受,实际上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体验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种对比感的原因: 1. 技术代际的画质差距:硬件限制 vs 技术进步 《黑/白》(NDS平台): NDS是2010年代初的掌机,其屏幕分辨率仅为256×1.............
  • 回答
    你作为一名汉族人,了解明末清初历史,但却并不“痛恨”清朝,这是一种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历史观。事实上,将历史人物和朝代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以及用强烈的个人情感去评判,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下将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复杂性: “民族主义.............
  • 回答
    您好!您父亲听到《流浪地球》的大致剧情后产生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认为刘慈欣“应该被枪毙”,这是一种非常极端和非理性的反应。然而,为了详细解释他可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分析,尽管这些角度都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您的父亲是如何接触到“大致剧情”的。 如果.............
  • 回答
    《三十而已》这部剧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三观不正”,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剧情设置、人物塑造、价值观传达以及社会现实的映射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原因:1. 围绕“小三”的过度关注与“正妻”的“原谅”逻辑: 剧情核心的争议点: 顾佳(许幻山妻子)发现丈夫许幻山出轨林有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共鸣,很多人在 30 岁这个年纪,明明觉得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收入应该比刚毕业时高了,但却发现想要买一个 AirPods Pro 这样的“小件”消费品,依然会经历一番“纠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30 岁的人生阶段与财务认知变化1. 经济能力的“.............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你觉得某些律师“恶心”,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普遍的情绪,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对职业的看法,更多的是你通过学习法律、接触案例以及观察现实社会,对这个职业的某些方面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反思。下面我会详细地分析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几个主要方面:1. 对“赢”的极致追求与道德边界的.............
  • 回答
    你的感觉并非完全准确,欧美人并非“很少”吃羊肉,而是相比于其他肉类,羊肉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的比例确实相对较小。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经济、地理以及口味偏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阐述:1. 历史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猪肉和牛肉的普及: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觉得“有些教师越来越没有师德”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可能存在的具体表现:一、 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首先,理解教师的境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