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善良之人在生活上往往过得不如恶人,那么为什么人类社会要进化出道德来呢?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这种赤裸裸的功利计算面前,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善良在很多时候似乎“吃亏”,那么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反而会“选择”进化出道德来呢?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更强大的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并非是简单的一时一地之得失可以衡量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道德的出现并非是某个个体“自觉”地选择善良,而是群体选择和协同合作的必然结果。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猿类进化到如今的智慧生物,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并且拥有惊人的合作能力。而道德,正是维系这种复杂社会结构和高效合作的基石。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原始部落里,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意偷窃、抢夺、欺骗,那么这个部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生产力无法发展,对外无法抵御危险,部落成员之间相互猜忌,活下去都会成为问题。在这种环境下,那些能够遵守一些基本规则,比如不随意攻击同伴,分享食物,以及后来发展出的同情心、公正感的人,更有可能活下来,繁衍后代。善良,或者说具有某些“道德倾向”的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获得支持和保护,从而提高了生存和繁衍的几率。

这就是所谓的“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虽然我们现在理解的道德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亲缘关系,但最初的道德萌芽很可能就与此有关。照顾亲人、保护同族,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能让自己的基因更容易传承下去。而互惠利他,更是对社会化合作的直接体现——我今天帮助你,明天你就会帮助我,这种“交易”在长期来看,对双方都有利。

其次,道德不仅仅是“不伤害别人”,更是一种“构建和维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意味着存在着一套普遍接受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些规范约束了个体的行为,减少了冲突和不确定性,从而使得社会成员能够更安心地进行生产、交换和生活。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法律和道德约束的社会,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人会不会突然伤害你,你投入的劳动成果会不会被轻易剥夺。在这种极端不稳定和高风险的环境下,即使你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积累财富,也很难获得长期的幸福。而道德,就像是一种看不见的“社会契约”,它让我们能够建立信任,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降低了社会的运行成本。

再者,道德还关乎“长期回报”和“声誉系统”。虽然眼下看起来,恶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获利”,但长期来看,一个恶名昭彰的人,往往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被社会排斥。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如此之快,一个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记录和传播。一次不道德的行为,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人际关系,甚至带来法律的制裁。

善良的人,即使在短期内可能吃亏,但他们往往能积累起良好的声誉,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和尊重,在关键时刻(比如需要帮助、需要合作、需要晋升)会转化为强大的社会资本,成为他们重要的“财富”。正如一句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报应的时机和方式可能不同,但道德的长期效益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情绪和心理机制”的作用。人类并不仅仅是理性的计算器,我们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同情心、内疚感、羞耻感,这些都是道德情感的体现。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会感到不忍;当我们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时,会感到内疚;当我们担心自己的行为被他人知道并被指责时,会感到羞耻。这些内在的情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我们的行为,即使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也会促使我们做出符合道德的选择。

可以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群体优势”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为了让某一个“善良的人”在生活上过得比“恶人”更舒坦,而是为了让整个群体能够更稳定、更高效、更有序地运转,从而让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能获得更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恶人”就一定没有市场,也不意味着“善良”就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世俗利益。社会本身是复杂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博弈。但从漫长的进化史和群体存续的角度来看,道德的进化,本质上是为了克服个体的短期自利冲动,以换取群体更长远的利益和稳定。

所以,当看到善良的人似乎吃亏时,我们更应该将其理解为是社会进化过程中,一种“集体最优解”的体现,是为了整个“牌局”的健康运转,而非单单为了某个棋子的“个人利益最大化”。道德,是写在人类基因深处,也是刻在社会结构之上的生存法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没道德的人几乎可以完胜一个有道德的人。

十个没道德的人对抗十个有道德的人就不好说了。

一百个没道德的人几乎不可能对抗一百个有道德的人,本身的内耗就足够没道德的人自己崩溃了。

数量级再往上上升,团体就很难出现单纯的“没道德”或者“有道德”的人。但是可以肯定,道德高的团体内耗更少,生产力更高。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德更高的团体往往会战胜道德更低的团体。

历史的角度最低是以十年为单位去看的。此外,道德与时代和生产力紧密相关,前一时代还可以被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在后一时代反而会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非道德(忠君、等级观念等等)。没有丰富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个人往往很难跳出自我局限去观察这些。

说句题外话,短暂的寿命(死亡)是世界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旧人的死去。


2021.11.2 删除了“同性恋”,因为语序的原因,可能让一部分人误会为“同性恋曾经道德而现在不道德”,其实我的观点相反,这个事情在过去不道德,现在谈不上不道德。因为第一,古代国家发展需要更高人口资源,同性恋对此是阻碍。范围缩小到家族,一个男性没有后代对家族利益损害十分巨大。第二,古代男性同性恋的性强迫没有制约,实际上损害了非同性恋的利益。这个事情不仅说古代,现代法律也需要完善男性被强奸方面的法律。当然第二条跟第一条比算微不足道(在社会道德上)。

user avatar

一般认为,人类道德是一系列自我延续的生物驱动行为,鼓励人类互相合作,而人类现今拥有的巨大力量非常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理论和实验都支持,个人会根据个人的身份认同,在面对“自身和同一群体的人”与“这之外的人”的时候使用不同的道德规则——低情商:人是双重标准的。这种双重标准及其产生的差别待遇可以提高群体的生存率,这在简单的进化计算模型中已经被数学证明[1]

人类的道德发展涉及群体选择、亲属选择、社会文化演化、模因传递。支持着道德或“看似道德的行为”的可遗传的生物学特征,例如脑的共情能力、连感能力、设想他人有心智和感受的能力(在神经科学上已经证明负责这些功能的网络与道德决策网络重叠)[2],可以提供生存或生殖上的利益,提高整体适应度——例如在群体成员间产生同情,促使母亲照顾后代,产生对群体的归属感,通过韦斯特马克效应减少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属间的性吸引力来降低遗传负担,诸如此类。

非人社会性动物,例如蚂蚁、白蚁、蜜蜂、狼、吸血蝙蝠、老鼠、大象、海豚、黑猩猩,都可以限制大量个体的自私行为,改善群体在演化中的适应性。

人类道德比非人动物的“道德”复杂,但仍然可以归结于限制过度的个人主义,在可能的情况下确保可靠的基本资源供应,来避免破坏群体凝聚力,进而维持个体的适应性。

  • Marc Bekoff 和 Jessica Pierce 认为“道德是所有生活在复杂社会群体中的哺乳动物都可能共有的一系列行为能力”,他们将道德定义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用以培养和规范社会群体内的复杂互动”,这套行为包括同理心、互惠、利他主义、合作、公平感。研究证明黑猩猩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表现出对同伴的同情[3],还具有到社会政治水平的欺骗能力,类似于人类的谣言和声誉管理行为的原型。这意味着“人类道德的演化基础可以追溯到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年前的人类祖先”。
  • Christopher Boehm 认为,人类在非洲稀树草原过狩猎采集生活期间开发出石制武器后,越来越需要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争议和伤害,因此道德逐渐变得复杂。也有学者认为道德复杂性只是随着群体规模增大、人脑规模增加而增加。


而且,在试图用进化解释一件东西的存在之前,你需要对何谓进化、进化会产生什么样的东西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以免出现这种“明明这样往往会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的反进化论行为。

进化本来就不保证任意一个可遗传的性状会有任何程度的好处,只要那个性状不会高概率地导致携带它的个体“在繁殖之前死干净”、“找不到配偶”、“生不出后代”、“生出的后代无法活到繁殖”之类严重的问题,那个性状就至少有概率作为中性性状传递下去。

在此基础上,如果那个性状对个体、小群体或种群有那么一点好处,它在种群中传播开来的概率就会有所上升。如果那个性状对亲属或群体带来的好处超过了对个体的损害,那么它可以是自杀式的性状,例如一些蚂蚁·白蚁·蜜蜂的工作阶级·战斗阶级身上的自爆特攻武器。

另外,你可以将每个群体内部的道德视为简单地告知群体成员“我们应该如何在个人层面上生活”、节约成员的精力与试错成本。


在谈论“从功利角度”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 你说的功利,是功利主义,还是朴素的实用主义,或是别的什么东西?
  •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过得好”的,经济条件,健康生存寿命,自诉的幸福程度,心理量表,还是别的什么?
  • 你确定影响你谈论的人们的经济条件或其他“过得好”标准的唯一因素或至少主要因素是“善良”和“坏”吗?他们的出身、经历、个人能力之类的可比性如何?
  • 你是以什么判定“善良”和“坏”的,你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社会上的风评,你认为的社会大众道德,还是别的什么?
  • 你确定你对道德的理解跟社会大众或你谈论的人们一样吗?你所说的“坏人”自认是坏人吗,他们会不会觉得“社会就是如此,我也没有办法”“我是正直的,你所谓的善良是伪善”之类?

在谈论道德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你最好先证明一下道德是存在的,并跟道德相对主义设法协调一下。

某个回答谈到的:

搞错了什么东西。刘慈欣在《三体》的后记里说过:

  • 我认为零道德的文明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三体人内部还是有点起码的忠诚的,但你真觉得他们会对别的物种讲道德么,人类谈论的道德都是在人类社会内的。

三体人的所谓“思考透明”是他们自称的,没有证据显示那是真的。三体人所说的那个状态基于“强思维电波”,那个信号传递方式和人不匹配。如果你强行设定人脑可以接收三体人的思维电波,那就存在“一群三体人可以用脑集波直接烧了你的脑子/对你进行精神控制”的巨大危险,乃至三体人出动一群宗教狂徒/精神病患者就可以对你进行全方位 DDoS 攻击。

参考

  1. ^ Hartshorn, M. et al. “Why Is Ethnocentrism More Common Than Humanitarianism.” (2009).
  2. ^ Bzdok, D., Schilbach, L., Vogeley, K. et al. Pars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moral cognition: ALE meta-analysis on morality, theory of mind, and empathy. Brain Struct Funct 217, 783–796 (2012). https://doi.org/10.1007/s00429-012-0380-y
  3. ^ https://dx.doi.org/10.1007%2Fbf02382862
user avatar

亚当斯密除了写过国富论,其《道德情操论》也是值得研读的。

user avatar

和达尔文理论中一个常见的谬误类似,没有搞清进化的单位是什么。重要的说三遍:进化是利于种群延续,进化是利于种群延续,进化是利于种群延续。

放到道德里就很好理解了,社会“进化”的单位也不是个体,而是社会。恶人个体可能比善良人个体过得好,但是一个社会全是恶人一定比全是善良人的社会更难以维系。所以道德就是最有利于“种群”,也就是全社会的行为标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