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老爸听了流浪地球的大致剧情觉得刘慈欣应该被枪毙?

回答
您好!您父亲听到《流浪地球》的大致剧情后产生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认为刘慈欣“应该被枪毙”,这是一种非常极端和非理性的反应。然而,为了详细解释他可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分析,尽管这些角度都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您的父亲是如何接触到“大致剧情”的。 如果他听到的剧情梗概被片面地、或者带有负面倾向地解读,那么很容易产生误解。

以下是一些他可能产生这种极端想法的推测,并尝试详细解释:

一、 对“集体牺牲”和“个体价值”的理解偏差:

“集体主义”的极端解读: 《流浪地球》的核心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为了生存而集体行动。在某些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体自由、反感任何形式的“牺牲”或“集体压迫”的人看来,这种“集体主义”可能会被曲解为“为了集体可以牺牲个体”,甚至是一种“反人道”的极端思想。
对“牺牲”的生理性反感: 即使是科幻作品,涉及到大规模的牺牲、绝望的处境,以及某些为了达到目的而不得不做的“残酷选择”,都可能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如果您的父亲认为电影中描绘的某些情节(例如为了启动行星发动机而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或者某些绝望的求生策略)过于“冷血”或“不近人情”,他可能会将这种“不适”转化为对作者的愤怒。
将科幻设定与现实道德混淆: 有些人很难将科幻作品中的极端设定与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分开。他们可能会认为,即使是虚构的,这种“为了生存而牺牲”的逻辑也触犯了某些他们坚守的道德底线,因此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道德谴责。

二、 对“末日设定”和“悲观主义”的抵触:

对“末日论”的厌恶: 《流浪地球》描绘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末日场景,地球面临被太阳吞噬的威胁。如果您的父亲本身就比较厌恶悲观、压抑的题材,或者对所谓的“末日论”感到反感,他可能会认为刘慈欣在宣扬一种消极的、令人绝望的世界观,因此对其产生负面评价。
对人类“无能为力”的愤怒: 在电影中,人类面对宇宙的巨大力量显得渺小,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您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相信人类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人,他可能会觉得这种“无力感”的描绘是一种“泄气”和“否定”,对作者感到不满。

三、 对电影情节的误解或过激解读(可能基于不准确的剧情梗概):

误解了某些关键情节的“动机”: 如果他听到的剧情梗概省略了重要的背景信息或人物动机,他可能会误解某些行为的合理性。例如,如果只听到“为了省能源,关闭了城市”,可能会觉得这是统治者冷血压迫,而忽略了背后是为了保证行星发动机能够启动,拯救全人类。
过度关注负面或争议性情节: 科幻作品,特别是涉及生存危机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情节。如果他听到的剧情梗概正好聚焦在这些方面,并且被放大解读,他可能会对作者产生强烈的负面观感。
对“不合理”情节的“真实感”要求过高: 尽管是科幻,观众对情节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仍有一定期待。如果他听到的情节让他觉得“太假了”、“不可能”,并且他将这种“不可能”归咎于作者的“无能”或“恶意”,他也可能产生愤怒。

四、 价值观的根本冲突:

对“工程师”和“技术决定论”的反感: 在《流浪地球》中,工程技术是解决危机的核心手段。如果您的父亲对技术崇拜或者过度依赖技术解决一切问题抱有怀疑或反感,他可能会对作品中展现的这种逻辑产生抵触。
对“父权”和“反叛”的解读: 电影中刘启(刘培强之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父辈的牺牲,可能会引发关于父权、牺牲与子辈反叛的讨论。如果您的父亲对此有特别敏感的看法,或者认为电影的描绘触犯了他的某些观念,也可能产生极端反应。
对中国科幻或“中国式”价值观的排斥(可能性较低,但不能排除): 如果他本身对中国文化、中国科幻或者其中可能蕴含的“中国式”价值观(如牺牲精神、集体主义)有偏见,他也可能因此对作品产生负面评价,并上升到对作者的攻击。

五、 情绪的宣泄和表达方式:

语言的夸张化: 有时候,“应该被枪毙”可能只是一种情绪化的、夸张化的表达方式,并非真的希望对刘慈欣进行人身伤害。他可能只是想表达“我极其厌恶这个想法/这个故事!”
寻求认同或表达不满: 他可能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价值观或科幻作品的普遍不满,而《流浪地球》只是他用来佐证或发泄的载体。

总结一下,您父亲产生这种极端想法,最可能的原因是:

对电影中“集体牺牲”和“末日悲观”的价值观深恶痛绝,并将其与现实道德混淆。
可能听到的剧情梗概不够完整或存在片面解读,导致对情节和人物动机产生误解。
对科幻作品的“不合理性”要求过高,或者无法接受其中描绘的极端生存逻辑。
纯粹是情绪化的表达,用极端言论来宣泄对某种观点的强烈反感。

建议您:

1. 与父亲进行温和的沟通: 尝试了解他具体是哪个情节或哪个观点让他如此愤怒。
2. 解释电影的背景和设定: 告知他这是科幻作品,是为了探讨在极端绝境下,人类可能做出的选择和困境。
3. 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科幻作品并非对现实的照搬,而是思想实验和艺术想象的产物。
4. 区分“故事内容”与“作者本人”: 即使不认同故事中的某些观点,也不必将对作者本人进行人格攻击。

理解您父亲的想法,关键在于找到他抵触的那个“点”,并尝试以一种包容但清晰的方式进行沟通和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呀我也就随口一说,你想这么多干嘛。

有空咱俩再聊聊,说说你的想法。





(狗头)

user avatar

我倒想起了一个上古笑话:

妻子整理旧书时问丈夫:“有本书我不知该不该扔。那是一本嗜血的夸张之极的情节剧,充满了谋杀和自尽。一个人的父亲被他叔叔杀死了,他自以为是个私家侦探,便开始在夜间偷听,又杀了他女朋友的父亲和兄弟,然后是他叔叔,最后他自杀了。”“典型的现代垃圾!”丈夫点评,于是妻子将书扔进了垃圾堆。这时丈夫才看到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哈姆雷特》。

很好奇你究竟是如何描述流浪地球的“大致剧情”,以至于父亲认为作者该枪毙的。

user avatar

你再问问你表弟

user avatar

可能你老爹是个旧时代穿越过来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是又穿越回来了),得知他心目中不好的东西居然在大规模印刷出版,荼毒青少年,污染科学污染文学,甚至连XX都遭了毒手,一时怒向胆边生,恶从心头起(

user avatar

科幻是个坏东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科学和幻想是两种不相干的、敌对的东西

——钱学森


很多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并不知道科幻在老一辈心中的地位。

甚至听都没听过那段轰轰烈烈的“清污运动”

甚至在新世纪由于eva的大火

精神污染大红大紫,很多人却不知道什么叫精神污染。


科幻当年的定性是

“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

《科幻海洋》被停刊,《飞向人马座》的作者,全国科幻领头羊郑文光收到消息突发脑溢血,从此再也没能提起笔。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作者叶永烈退出科幻界,叶本人的作品《黑影》在1983年11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被点名批评。之后叶永烈放弃了科幻小说的创作,转而写作传记文学

《珊瑚岛上的死光》作者童恩正因为80年代一些事情赴美出国

大批科幻作家纷纷封笔


为什么你爹觉得大刘应该被枪毙?

可能是因为他们那代人真的是发自内心觉得科幻有罪

user avatar

可能是是觉得推翻现有科学定论、妖言惑众误导少儿制造恐慌吧?毕竟太阳要先变红巨星才会在氦闪中点燃氦,那要好几十亿年后了,同时氦闪也不是超新星爆炸那样炸烂太阳系。你应该劝你老爸调整心态强调那是虚构的幻想不是民科,按照他那心态岂不是要在海牙公审J·K·罗琳之类奇幻大师然后炮决,再破四旧那样掘了托尔金的坟挖出来鞭尸?

user avatar

没有详细问题描述的问题都是钓鱼。

user avatar

我听了流浪地球的大致情节,觉得很好,从来没有表示过这类观点。

剧情这个东西,就和一道菜的味道一样,我不喜欢甜食,而流浪地球的口感很好。

况且,流浪地球不是一道菜,而是一个宴席。

刘慈欣精心炮制了好几年,食材珍贵,用料上乘,工艺精湛,色香味俱佳。

真是大饱口福。

抿一口酒,吃一夹菜,摇头晃脑吟诵一番,岂不快哉!

user avatar

父子之间的隔膜,要大到何种地步,才会明明那个人就在面前你却不问他。

你却跑上来问完全素不相识,一头雾水的我。


你怎么概括剧情的我不知道,你概括的是小说还是电影的剧情我不知道。

是你概括的剧情还是你爸爸看了别人概括的剧情我不知道。

你问我,我问谁?


我不会读心术啊。




来见识下知乎问题下限,

和这个问题一样蠢的问题的大合集,

不用吃药就能治疗低血压,

知乎奇幻用户大赏:如何激怒一名科幻爱好者?

user avatar

从现实中的不能僭越,到思维意识中的不敢僭越,是一代人的思想钢印

user avatar

我买了台最新款的西门子滚筒洗衣机,总要被我妈嫌弃,说没有老家的立式洗衣机好用。

呵呵,一样的爸爸妈妈,但没必要认真。

user avatar

这要看你说的是电影还是原著……

如果是原著的话,我勉强能理解。

《流浪地球》的原著有一种硬派科幻小说特有的冷峻感,我贴上我最喜欢的一段儿:


《流浪地球》的原著搭建了一个后启示录世界作为故事的舞台,而角色们的表演只是在诠释世界本身。

它是解构主义的,反常识的和反神圣的。

“婚姻”、“爱情”、“家庭”等等神圣的概念被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腐朽的骨架。

支配它们的是冰冷、坚硬而且不灭不移的客观规律。

就像克苏鲁神话世界观里,人们窥见真相的一角时会发疯一样——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无法承受这种赤裸裸的把潜意识里固有的、仿佛从来如此的“神圣”给切碎的冷峻感。

有宗教传统的西方世界面对尼采的虚无主义“上帝已死!”大受震撼却束手无策就是这个原因,恐惧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产主义者也是这个原因;盖因他们的思想内核都是解构的、反常识的、反神圣的。

别说被中国传统安土重迁阖家兴旺的观念塑造了意识形态的老一辈人了,这些东西已经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心灵依靠;哪怕是年轻的同龄人们,都有不少人会觉得这是“太没有人味儿的可怕行径”。

所以,面对解构“神圣概念”的“渎神者”、甚至“弑神者”,因为愤怒和恐惧而想要除之而后快,不过是人类正常的应激反应,我非常能理解。

当然,如果说的是电影版……在我眼里电影版就是个合家欢挂的爆米花儿片子啊,怎么看怎么高大全伟光正,那你可能真得反思一下你是怎么转述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