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家庭里头疼的现实。孩子在学校里像个乖宝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可一回到家,对父母的指令却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

首先,权威的性质不同。

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的是一种“外部的、集体的、规则的权威”。
外部的:老师的评价和指令是来自学校这个系统,与孩子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那一套不一样。孩子知道,在学校里,老师的决定是更具决定性的。
集体的:在学校里,孩子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老师的管理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遵守规则,听从老师,是为了融入集体,避免成为那个“另类”。不听话可能会面临同学的议论,甚至是被孤立,这种群体压力是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的。
规则的:学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课堂纪律、作业要求、评价体系等等。老师的指令往往是这些规则的体现,孩子学习到的是一套基于规则的行为模式。一旦违背,就会有相应的后果,比如扣分、批评,这些都是量化且公开的。

而在家庭里,父母的权威则更多是一种“内部的、情感的、习惯的权威”。
内部的: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这种关系是基于血缘和长期的情感联系。孩子对父母的权威,往往会掺杂着更复杂的情感,比如依赖、爱,但也可能夹杂着“测试底线”、“撒娇”甚至“叛逆”的情绪。
情感的:父母的指令,孩子可能不会仅仅从“指令本身”去理解,而是会解读出“父母是不是爱我”、“父母是不是在控制我”、“父母是不是真的懂我”。有时候,父母的指令可能在孩子看来是出于情感的焦虑,而不是单纯的规则要求。
习惯的:孩子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父母的沟通方式、管教模式已经非常熟悉。这种熟悉感有时候会转化为一种“疲劳”或者“习惯性反抗”。孩子可能觉得“反正父母就这样,我知道他们最后会怎么办”,所以不会那么认真对待。

其次,沟通方式和目标不同。

老师的沟通:老师在学校里通常会采用一种更客观、结构化、目标导向的沟通方式。
他们会清晰地陈述任务和要求:“请大家完成这份练习题,要求是……”
他们的评价是基于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相对比较公平和一致(至少理论上是)。“你做得很好,字写得很工整。”“你的回答很准确。”
老师的目的是教学和管理,他们的权威来源于知识和对课堂的掌控力。孩子知道,听老师的话能学到东西,能得到好的评价。

父母的沟通:父母在家里的沟通方式往往更主观、情绪化、关系导向。
指令可能夹杂着担忧、期望、唠叨。“你快去写作业,别老玩手机,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要好好吃饭,你看你瘦成什么样了!”
评价可能更容易带有个人情绪和主观偏好。“你怎么就是不懂事呢?”“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的目的是养育和保护,但有时候这种“保护”在孩子看来可能是“限制”或“不信任”。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不懂自己的想法,或者总是否定自己。

再者,外部反馈和即时性不同。

学校的反馈:在学校,孩子听老师的话,通常会得到即时的、正面的外部反馈(例如被表扬、得到好成绩、同学的认可),或者清晰的负面反馈(例如被批评、扣分)。这些反馈是公开的,也是孩子能够明确感知到的。
家庭的反馈:在家里,孩子听父母的话,有时候反馈并不那么明显或者即时。比如,父母会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不会特别强调;或者孩子做了父母期望的事情,但父母的关注点可能很快就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可能会说教、发脾气、冷战等等,这些方式有时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不是让他更愿意听话。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听话反而更能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孩子成长的阶段性需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发展出自主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在学校,老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孩子更容易将老师视为“外来帮助”,去接受和学习。
在家庭,父母是孩子最熟悉的、最容易产生情感拉扯的对象。当孩子渴望独立时,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挑战父母的权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长和独立,这是他们探索自我边界的一种方式。父母的管教,如果总是“为你好”的模式,孩子可能会觉得是被操控,而不是被尊重。

最后,我们也要考虑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动态变化。

有时候,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也可能是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的一些习惯性问题。比如,
沟通模式僵化:父母总是用一种固定的话语方式,孩子已经听腻了,产生了抗拒。
缺乏倾听:父母很少真正去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去评判。
指令模糊或过多:父母给的指令不明确,或者指令太多太杂,让孩子无所适从。
承诺不兑现或规则不一致:父母答应的事情没做到,或者对同一件事情,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孩子就会失去信任和执行的动力。

总而言之,孩子听老师的话多于听父母的话,并非简单的“偏爱老师”,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涉及到权威的性质、沟通方式、反馈机制、孩子的成长需求,以及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动态。理解了这些,父母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对于外部世界与家里的内部世界的感受是非常清晰的。

老师,在他们那里是更加广大威严的外部世界的主宰,自不必说。

父母虽然也是主导者,但蹬鼻子上脸的领地边界占领仪式,早已从记事起,就不知操弄验证了多少回了。

孩子的成长在爱与反抗中曲折前进,每一拐,都是认知与感情上的进步,父母与孩子不止亲情,更是管理,爱要爱得入戏,管要管得严厉,翻脸跟翻书一样,孩子就有长进。

user avatar

浅显一点说。

不听老师的话,老师所给与的压力,是一种“社会性的压力”,会令孩子感受到群体的压力。

不听家长话,其压力仅是针对且单纯的。

儿童及青少年期,孩子是最渴望融入社会性连接的,所以他会很“聪明“的,在潜在压力下,认识到该听谁的。

除非你的孩子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稳固的同一性,同时还有一颗大心脏,否则老师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君王一般的惧敬存在。

所以如果是具有同等“证据效力”的话,孩子会倾向于听老师的。





——————

深刻一点说(太长不看)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关系体现,古代叫“宗”和“师”。

按我王师祖的论述,最开始宗是宗,师是师,两者在起始并不是一个混淆的关系。


宗是殷周制度,嫡长子继承,天子以血亲分封传后。有家国就要有法治,有法治就要有立法者,是立法者就要有权威,权威从哪来?

霍布斯说从君主的强力和臣民的恐惧里来,这种权威产生了君主立宪。

卢梭说从斯巴达和游牧民族的集体德性中来,这种权威产生了人民民主专政,有敬、平等和认同却没有文化内容上的诉求。

殷周人说从对共同祖先的亲敬中来;这种权威产生了礼乐宗法,有敬有认同有文化诉求却没那么平等。

今天每个人都有姓,有姓在,就有宗在,就有法在;以前可不是人人都有姓,祖宗制度立起来的有宗庙祭祀的家族才有姓。

日本人在唐代学到了中国的制度,给自己取的姓氏却模仿禅门法师(佛门法师是出家人,却也学了宗家制度,可见佛法也要借用宗法)。古代日本武士以上阶级才有取姓氏的权利,十九世纪末明治维新,天皇再三下诏才让姓氏制度在农民中普及,如果缺少姓氏制度的向下开放,日本现代化的平等取向、民族认同与资本主义伦理基础不可能确立。


而宗、师二字连用,始在庄子《大宗师》

“大宗师”把宗与师放在一起讲,处理的是宗与师的对立问题。

宗与师有什么对立呢?现在人不太好理解了,实质宗与师往往是对立的。

苏格拉底之死,罪名是“教唆青年”。

苏格拉底教唆青年,这些青年是雅典有权有势者的儿子,苏格拉底作为老师,夺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爱。

”师“是传道者,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是学与道的本源,而”宗“是人存在的本源。

人首先要存在,存在了就要考虑该干吗。于是宗与师就会产生冲突,两者都是权威,于是就出现了裂隙。


一神教对于这个问题,就设定了一个”大宗师“上帝,既是万物存在的本源,又是道与学的本源。

宗也是他,师也是他,一信就灵,不信不灵,统摄了哲学三问的解答,也就无怪乎会产生宗教高于政治的命题。


儒家的解决方式有所不同,三字经谁都会背——”子不教,父之过“,孔子的方案也是合并宗与师,但不是预设一个理念中的大宗师,而是在现实的伦理实践中建设出家教与家学,对宗要孝,对师要学,学与孝自然有张力,但处理张力的过程则既能自我保存又能进于道。

”父为子纲“,父亲要当儿子的模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做父亲要有道,没有道,儿子连孝顺都没法孝顺;”事父母能竭其力;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孝就是学,德性即知识。

中国历来大学者多有家学,个人凭天才始终有限度,以家学进道积累代代相传之功,至善大道在时间中展开的可能性便是无限的。



到了庄子的解决方式,《大宗师》探讨宗师冲突问题的丰富性和其结论的多变,是令人难以捉摸的。相对儒家的讨论,庄子更为彻底地分析了死亡之实然与人生之应然的问题。至于问题的答案和模块呢?他不管,他让你自己合计去吧。


现代社会,宗的合法性是天然的,“我是你爹”这是不好违背的伦理权力架构。而师的合法性,则来源于其所传之道的合理性。

注意,这个合理性可远不是正确性。而是谁能够提供你能理解的解释,谁便对你而言具有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教育的架构下,教师的合理性,伴随着约束、社会性、远景性的压力而进一步被放大。孩子的思想也看似开放,实际却是一种被确定了域的封闭。也就无怪乎孩子更听老师的话了。



既能“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又能“今日把君问,可有不平事?”

这样的孩子往后或许会越来越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家庭里头疼的现实。孩子在学校里像个乖宝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可一回到家,对父母的指令却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权威的性质不同。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的是一种“外部的、集体的、规则的权威”。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许多已婚男性在社会和家庭责任之间摇摆的真实困境,也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所以,绝非一概而论的简单回答。我们得把这盘棋下的细致点。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时候,那些数不清的宴请,确实是有挺大部分是为了工作。你想啊,在很多行业,尤其是需要建立人脉、维护关系、拓展业务的领域,饭局是绕不开的。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大家确实普遍有这种感受。咱们聊聊为啥会这样,试着不带点AI的官方腔调,就当是身边朋友之间的闲聊。要说为什么全职妈妈带娃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而婆婆带孩子很少听到“抑郁”这俩字,其实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一、全职妈妈的“内在体验”和“现实困境”1. 全职妈妈的“角色.............
  • 回答
    “为什么孩子和父亲总是相对无言?”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疼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模式、性别角色期望、个体性格以及沟通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期望的塑造:1.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传统观念.............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不少人在自家老辈身上都能找到影子。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穷”,这背后啊,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道明的,里面藏着好多心思和原因呢。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真实的生活压力。现在养个孩子不容易,教育、医疗、住房,哪一样不是花钱的大头?就算父母年轻时攒了些家底,也可能经不起这样.............
  • 回答
    关于“家长为何常以生养之恩自居,视此为地位高于孩子的理由”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东西,既有生物性的根本,也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更有心理学上的微妙互动。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层面来说,这是生命延续的本能。家长创造了孩子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源头”的赋予。就像一.............
  • 回答
    说实话,让孩子洗碗这事儿,在咱们这儿简直就是家庭教育里的“必修课”,跟谁家孩子不是这样似的。家长们盯着孩子去洗碗,背后那心思啊,可不止是“碗脏了得洗”这么简单。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拆开了看,还挺有道理的。1. 培养劳动习惯,从小事做起。这事儿听着老掉牙,但道理是真的。家长们都知道,将来孩子.............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种很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矛盾。一方面,我们高举着“职业平等”、“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大旗,似乎在呼唤一个更加公平、人人机会均等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遗余力地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好工作”,仿佛这条通往“好生活”的路径是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 回答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常常披着“为你好”的外衣,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某个家庭的个例,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家长自身的经历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普遍现象。首先,我们得聊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文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从古至今,知识和.............
  • 回答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事无巨细”的掌控,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习惯,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和生存逻辑交织下的产物。想要把这事说透,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咱们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环境因素。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社会,土地是命根子,人口多地少,生存竞争就异常激烈。家长要把孩子拉扯大,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毕竟这事儿关乎男女,关乎生命繁衍,哪个不是大事?你之所以不明白,可能是觉得这话说得有点“单方面”,好像生孩子这事儿是女人的“义务”或者“专利”一样。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从几个角度,把这事儿说透了,也顺便看看,为什么“女人说给男人生孩子”这句话,背后藏着些什.............
  • 回答
    博物馆,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宝库,其存在的意义远不止是陈列展品那么简单。它像一个静默的讲述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连接着现在与未来。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历史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博物馆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们保存和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从史前文明的.............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是不是很多家长自己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孩子这事儿,操心是肯定操心的,但那种没日没夜的焦虑,尤其想到未来的遗产,总觉得跟自己能力不足有关,好像没能给孩子准备好足够“富足”的后半生,让娃能舒舒服服、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你说这想法,其实挺普遍的。咱们为人父母的,天性里就带着一种责任感,想要把.............
  • 回答
    看到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心里肯定挺着急的。想找些书来引导她,是个非常好的想法。市面上关于财商启蒙的书不少,但真正能打动孩子、让她理解“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说教的书,需要好好挑选。我给你推荐几本,并分享一下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一、 强调“劳动与回报”概念的绘本与故事书: 《小狗钱钱》(The .............
  • 回答
    这真是个既现实又有点扎心的困扰,很多奶爸估计都感同身受。你媳妇的话很实在,“配合度高”说明你愿意出力,不推诿责任,这已经是很棒的起点了!但“参与度不高”可能意味着她觉得你在行动上更像个“执行者”,而不太像一个主动思考、全身心投入的“建设者”。怎么破?这需要点技巧,也需要点心意。别急,我给你扒拉扒拉,.............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迷惑的,背后可能牵扯到挺多复杂的心理活动。咱们仔细拆解一下,看看这已婚女的内心戏可能都有哪些。首先,她找你倾诉婚姻和孩子的事,这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空间。 寻求情感连接和共鸣: 婚姻生活久了,难免会有一些不顺心或者感到孤独的时刻。她可能是在婚姻中感受不到足够的理解、支持或者情感上的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它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经济、家庭结构以及性别权力等多种因素。说“给男人生”这种话,背后可能蕴含着多种不同的含义和情绪,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剖析。首先,从历史和传统观念来看,在许多文化中,生育被视为女性的“责任”或“义务”,而这些义务往往与男性的“传承”、“家.............
  • 回答
    .......
  • 回答
    家里的孩子总是说些灵异的话,这是一种非常奇特、有时甚至令人不安的体验。它可能让你感到困惑、好奇、恐惧,也可能带来一些温情或哲思。这种体验的强度和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年龄、说的具体内容、你的个人信仰以及你们家庭的沟通方式。怎样的体验?1. 困惑与不解: 这是最普遍的感受。你可能会想:“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