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是你们没碰见过话唠爹。
我家那位,我全程只需要回复嗯嗯,他就可以说仨小时不重样。
我家娃就是有事儿跟我说啊,还有很多“不要告诉妈妈”的小秘密。
我觉得吧,从脱离哺乳依赖到青春期叛逆之前这个年龄段,父亲更容易成为孩子的知己才对。男性“心大”、“爱玩”等特质,和相对强的保护和担当,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
至少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即便性格内向的孩子,都是非常强的倾诉欲的——尽管绝大多数巴拉巴拉的都是“大人”不想/不屑关心的鸡毛蒜皮。至于叛逆期——父母都差不多,一样被隔绝在心门之外。大家都是那个阶段成长过来的,谁不知道谁啊。
孩子小的时候,推心置腹是天性。这个天性一点点消失,最该反思的是父母,是不是活成了自己年幼时最讨厌的样子。是不是不经意地把一个中年男人的苦闷和焦虑,转嫁到了一个懵懂的孩子身上。
别扯什么“父爱如山”,别说什么不善表达。小孩子是非常非常容易原谅的,所有淡漠和失望,都来自日积月累的消磨。
为人父母,如履薄冰。孩子对父母真的太宽容了,宽容到不得不时时自我警醒,会不会被孩子惯坏,忘记了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忘记了尊重对方的喜恶、忘记了伤害需要道歉、忘记了对方讲话是应该认真倾听、忘记了要求做什么应该解释缘由……
孩子从来都“不挑理”,但是不代表不会被伤害。毕竟表达清楚自己为什么难过,比说清楚身体上哪里疼要难太多。
没有人是天生的父母,谁都会犯错,做父母并不比扣对上衣扣子更简单。只不过孩子犯错时时有人纠正,父母犯错——却常常可以成为一种以爱为名的“正常”。
1.
“儿子今天都干什么了?”
“今天体育课跑了一千米,累死我了。”
“我当年当兵的时候一天跑五公里,还得打背包,下午还得训练别的,你这才哪到哪……”
2.
“儿子今天有什么安排?”
“我打算和同学一起去图书馆。”
“去图书馆行,多看点学习的书,别看那些闲书,那都没有用,好好学习才是正事儿,我当年上学的时候……”
3.
“儿子晚上想吃啥?”
“我想吃意大利面!”
“吃那破玩意干啥,那是正经东西吗?吃炸酱面。”
4.
“儿子今天干什么了?”
“没干什么。”
“明天打算去哪?”
“随便走走。”
“晚上吃啥?”
“做啥吃啥。”
5.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