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感觉孩子不是很爱父母,平常也很疏远父母?父母应该怎样维持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

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候,我们的爱和依赖是纯粹的,不夹杂太多复杂的考量。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世界不再仅仅围绕着父母转。他们会发现,朋友的理解和分享,有时比父母的教导更能触动他们;他们会渴望独立,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父母事无巨细地安排。

所以,当父母感到孩子疏远时,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爱了,而是他们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独立”。他们需要空间去探索自己是谁,去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去学习如何在没有父母时刻盯着的情况下处理生活。这种疏远,是他们迈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自然的“推开”。

那么,父母该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小心翼翼地维系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理解和接纳是基础。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疏远不是对父母的否定,而是他们成长的必然。与其为此感到受伤和失落,不如尝试去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接纳他们不再是那个时时刻刻围着你转的小孩,接纳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当父母能以一种更平和、更尊重的姿态与孩子沟通时,孩子反而会更容易放下戒备。

其次,高质量的陪伴比数量更重要。 孩子大了,不再需要你手把手地教他们吃饭穿衣,但他们依然需要你的关注和情感支持。与其在孩子身边磨蹭,不如找到那些真正能触动他们的时刻。也许是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听他们分享最近遇到的烦恼,认真地看着他们,给他们一些非评判性的回应;也许是陪他们去看一场他们喜欢的电影,即使你对此并不感兴趣,但你的参与本身就意义重大。这种“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在乎,被理解的关键。

再者,沟通方式需要调整。 过去那种命令式、说教式的沟通方式,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引起反感。尝试用朋友式的、平等的姿态去交流。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不要刨根问底,而是表达你的关心,告诉他们“如果你愿意,我随时都在听”。学会倾听,比你说什么更重要。有时候,仅仅是安静地陪伴,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

另外,给予孩子空间和信任。 孩子渴望独立,父母要学着放手。这意味着,在他们做出一些决定时,即使你觉得不那么完美,也要给予一定的信任。当然,这不代表完全不管,而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建议,而不是强加。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去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学习。每一次的放手,都是一种爱的信任。

还有一点很重要,父母也要关注自己的生活。 不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当你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展现出充实而独立的生活时,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有魅力的个体,并且也能减轻他们“必须承担父母情感寄托”的压力。一个热爱生活、状态积极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最后,记住,爱是一种长期的投入和经营。 孩子不爱父母,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父母持续而真诚的爱,或者他们的爱没有被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父母需要做的,是放下过去的期待,用一种更现代、更灵活的方式去连接孩子,去理解他们,去爱他们。这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也需要一点点放下“父母就该怎样怎样”的固有模式。当父母能够做到这些,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这份爱,并且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如果你养孩子是为了他们“爱”你的话,那建议你不要养孩子了!

以前经常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其实,很多父母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他们内心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出人头地!”很少有父母回想抚养孩子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利益........

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去歌颂“父母对子女的爱的伟大!”而子女对父母的信任感也出自于这份“无私的爱”!

当然,不排除有类似题主提出的这种想法的“父母”,如果本身的想法不是先考虑孩子怎么样,而是考虑孩子对自己怎么样,那“被疏远”,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真的是“孩子不是很爱父母,疏远父母了吗?”有没有考虑过“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我想起以前住大院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小男孩很调皮,他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要知道那个时候“上学习班”什么的是很奢侈的......他的父母因为“望子成龙”心切,给他报了一堆的学习班,书法,英语.......等等,他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没有过“星期日”,平时偶尔出来和大院里的孩子玩玩对他来说都是很“奢侈”的,所以,他产生了抗拒,不愿去学习班,甚至不愿意见到他的父母........

而他的父母还很委屈,跟我爸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知好歹,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不但不知道感恩,还对我们发脾气,还撒谎,你说我们这是图的什么......”

即使是这样,他们也从来不去关心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还是继续的付出着,抱怨着........

终于,这个孩子上大学了,报名的时候,他父母还来问我关于本地大学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儿子却选择了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很远的一个大学,而且,之后就在他大学所在的城市生活,只是偶尔会回来看看父母........

我想说,这就是一种“悲哀”——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互相不理解,互相不了解!”


所以,如果真的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疏远的时候,希望他们先考虑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
  • 回答
    你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对”但又“怪怪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感受,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又夹杂着一些让我们不安的论调时。让我来帮你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对”与“怪”并存的感觉,并尽量不带AI的痕迹,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聊聊。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你会觉得文章“对”。1. 契合了许多人的.............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的纠结,也很能引起共鸣。其实,你说“感觉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理解”,这不单单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很多父母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和挫败感。这背后有太多太多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希望能让你觉得没那么孤单,也找到一些方向。一、代际的隔阂:你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这是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确实,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感觉现在村里的孩子,好像不像他们父辈那样,对学习的那股拼劲儿没那么足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究起来,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孩子“变懒了”或者“不爱学”。首先,咱们得把“学习”这事儿拆开看。以前,尤其是.............
  • 回答
    关于“富人敢生,穷人敢生,中产却不敢生”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观察,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这三个群体各自的情况拉出来,仔细梳理一番。富人:资源雄厚,生育是“投资”而非“负担”对于真正的富裕阶层来说,生育孩子往往不是一个“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如何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中国和美国生活过的,或者通过媒体了解过这两个国家教育方式后产生的感受。你觉得中国更侧重学习,而美国更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好”的问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高度重视.............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孩子不考虑家长感受”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化传统与代际观念的冲突1. 权威型教养模式的延续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长期扮演“权威角色”,强调服从与尊重。这种观念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命令服从”的互.............
  • 回答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点,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运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语境、刘备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考虑进去,才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情.............
  • 回答
    在中国很多家长身上,确实能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好像不太会去认真倾听或者体谅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背后不是说家长们故意要伤害孩子,而是由太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交织而成。我试着一点点给你掰开了讲讲,希望能说得足够透彻,不带那种干巴巴的“AI腔”。首先,咱们得从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聊起。儒家思想.............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困惑。要说“总不在乎”,可能有点绝对,因为中国父母的群体非常庞大,个体差异也很大。但是,从一些普遍的观察和文化背景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太关注自己感受的现象。咱们慢慢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争取让它听起来就像一个普通人在分享自己的思.............
  • 回答
    华晨宇自从被曝出有孩子以来,公众对他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似乎都抱持着一种“好像没什么大变化”的观感。很多粉丝,包括一些路人,都觉得他自从有了女儿后,反而显得更加投入到自己的音乐事业中,个人生活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接地气”或者“沧桑”。这其中,原因挺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华晨宇本身就是一位非.............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确实在当下的社会讨论中,能感觉到一部分女性在表达生育观念时,会更明确地指向“生孩子是给男人生的”这种观点。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说法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社会观.............
  • 回答
    这孩子问得太好了!他观察到了一个很棒的现象,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其实,虽然春分和秋分的时候,太阳直射点都在赤道上,也就是说,太阳光线对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照射角度大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我们感受到的冷暖差异会这么大呢?这背后可不是只有“直射赤道”这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呢!咱们一点点来聊。首.............
  • 回答
    全家人一起带孩子依然感觉特别累,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多力量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多方面、深层次的因素。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育儿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强度 持续性与不可预测性: 育儿是一项24/7不间断的工作,没有假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婴儿时期更是如此,吃喝拉撒睡都是按需进行,无.............
  • 回答
    有些家长似乎对孩子的感受漠不关心,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看待亲子关系中的复杂性。首先,原生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父母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就很少被关注过感受。他们的父母可能遵循着一种“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为你好”的教育模式,情感的表.............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也很难一概而论。毕竟,每个家庭和每对父母都是独特的,他们的行为模式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家长可能存在的那些“不考虑孩子感受”的原因:1. 认知偏差和沟通误解: “我以为你知道”的陷阱:.............
  • 回答
    在家带孩子,这份全职的付出,本该是充满爱与价值的,可为什么很多时候,它却像一个悄无声息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着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价值感?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但仔细想想,倒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与外部世界的脱节感。想想你过去工作的时候,每天跟同事们交流项目进展,参与头脑风暴,接触.............
  • 回答
    四岁的孩子,他们的小小心灵里,其实藏着很多很多感受和想法,就像一本刚翻开的童话书,里面充满了奇思妙想。但要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说出来,有时候还真有点儿难,好像隔着一层薄薄的雾。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不是哭着闹着要这个那个,就是埋头玩自己的,好像对你的询问毫不关心。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哎呀,我家孩子是不是有点.............
  • 回答
    迪士尼的魔法,可不止小孩买账。那些为孩子们精心打造的童话王国,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成年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甚至让他们潸然泪下。这并非偶然,而是迪士尼洞察人性和情感,并将这份理解融入每一个细节的功劳。首先,迪士尼最厉害的一点,是它对“普世情感”的精准捕捉和放大。童年,是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认知,是纯真、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