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的家长从来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也很难一概而论。毕竟,每个家庭和每对父母都是独特的,他们的行为模式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家长可能存在的那些“不考虑孩子感受”的原因:

1. 认知偏差和沟通误解:

“我以为你知道”的陷阱: 很多父母认为,作为自己的孩子,理应了解父母的用意、想法和情感。他们可能觉得不需要把话说得很明白,或者认为孩子应该主动去理解。这种认知上的“理所当然”会让父母忽略了孩子接收信息时的盲点和不确定性。
表达方式的代际差异: 父母成长的年代,可能社会环境、教育方式都与现在不同。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可能更直接、更以命令为主,或者更注重实际利益,而不是情感上的交流。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孩子更注重情感的连接和被理解。
“为你好”的惯性思维: 这是最常见但也最令人无奈的原因。很多时候,父母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过得更好,避免走弯路,或者拥有他们年轻时所没有的机会。但这种“为你好”往往是以父母的标准来衡量的,他们认为自己经历过的、认为重要的东西,就一定对孩子有益,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和兴趣。
不善于识别和表达情感: 有些父母可能自己也成长在不鼓励表达情感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不擅长识别孩子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回应。他们可能看到孩子难过,只会说“别哭”,或者转移话题,而不是真正去倾听和共情。

2. 家长自身的需求和局限:

未竟的梦想或遗憾的投射: 有些父母可能会将自己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梦想,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成的事情,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替他们完成,这往往会让他们忽视孩子自己的规划和意愿,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控制欲的体现: 很多时候,家长的不考虑孩子感受,也可能源于一种潜在的控制欲。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发展,认为这样才是最安全的。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想法或反抗时,他们会感到不安,从而采取更强硬或忽视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的掌控感。
自身压力和情绪的转移: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同样面临着工作压力、经济负担、人际关系等各种生活中的挑战。当他们感到焦虑、疲惫或沮丧时,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孩子身上。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对孩子发号施令、批评指责等方式来释放,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状态。
缺乏育儿知识和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非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去爱。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情感引导方法,甚至是对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都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不考虑孩子感受”的行为。他们可能以为“打是亲,骂是爱”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3. 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

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 在一些强调集体利益和家庭荣誉的文化背景下,个人感受有时会被置于次要位置。父母可能会认为,家族的兴旺、邻里的评价比孩子的个人感受更重要,因此在做决定时会优先考虑这些外部因素。
传统的家庭观念: 很多家庭仍然沿袭着比较传统的权力结构,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孩子只需要听从和服从。在这种观念下,孩子的感受似乎并没有被纳入家庭决策的考量范围。
信息的获取和观念的更新: 过去信息传播不发达,父母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有限,很多观念也是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他们可能很难接触到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正面管教”等更科学的育儿理念,因此行为模式也就难以改变。

要如何理解和面对这种情况?

首先,请认识到,你的感受是真实且重要的。感到不被理解或不被重视,是很痛苦的经历。

其次,尝试带着一些同理心去理解父母可能存在的局限。这并不是为他们的行为开脱,而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这种关系。他们也许是爱你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对,或者能力有限。

最后,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尝试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与父母沟通。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我”开头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用指责的语气。例如,“当您……的时候,我感到……”,而不是“你总是……”

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做,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也许你正在经历的,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父母觉得他们是对的,他们认为比我们多了二十多年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他们是正确的,当然并不是全部正确,但是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情况,一旦他们发现他们错了,更大的可能性是死不认错,怎么都不肯跟自己的孩子说一声对不起

user avatar

我曾经问过前任:“变成你想要的样子,或者让我快乐,你选哪个。”

他说:“如果这件事是对你好的,那我宁愿你不快乐。”

我他妈差点以为是我爸在跟我说话。

什么才是对我好的呢?

是我的美丽,我的优秀,我的光芒万丈,是能被别人说“你看那个男生的女朋友多漂亮”“你看那个男人的女儿多厉害”的存在。

至于我的感受,那是什么多余又无用的狗屁东西。

因为,没有人会一脸羡慕地说:“你看那个男生的女朋友笑得多开心。”“你看那个男人的女儿看起来多快乐。”

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去看他身边的人,比如根据女孩子的礼貌大方推断她应该有着良好的家教。

但是我们很少因为一个人明媚张扬就联想到她总是被生活温柔以待。

我们的眼睛只看我们能看见的。

我们的心只相信别人能看见的。

多可悲。

user avatar

其实越是发展速度快的社会,年轻一代就越叛逆,觉得老一代不可理喻。

问这个问题的问主也许没有好好想过,为什么孩子都理解不了家长的感受呢?

不要跟我说因为孩子小,所以孩子就不能理解家长。

其实你只要跟你父母聊一聊他们童年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你们根本就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中国这二十多年的变化,相当于过去几百年变化的总和。而这些变化通通都压缩到了一代人身上。你和你的父母,在这种巨大的变化中几乎完全没有共同的记忆,那么请问,他们怎么可能理解你呢?

你父母小时候觉得火腿肠,方便面,汽水都是好东西,每个周吃一次鸡腿就开心得不行。你能理解吗?你理解不了,所以他们也很难理解为啥鸡腿管够吃的你会有那么多烦恼。

人类当然可以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建立相互理解,但如果大家共同的体验太少,沟通就会受阻,自然谈不上理解。

过去,几代人都用相似的方式生活。沟通成本就非常低,老辈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就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而现在,老辈想要理解小辈不仅要回忆,还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共青心理,这个要求其实非常苛刻。

因此,家长不理解孩子证明社会在变革。如果社会整体稳定下来,这个问题也就几乎不存在了。只是那种社会状态绝对不是问主想要的,因为在那种状态下,家长的人生经验绝大多数都是对的,你所有自以为是的挑战都会被证明是错的。那种社会,你一出生这辈子的状态就差不多定下来,可选的余地非常少。那个时候家长倒是能理解你了,可是你想要吗?

至于你觉得未来你能做个好家长.呵呵,这事儿不是你说了算!如果中国真的崛起称霸了,霸主红利能让发展再次提速。等你孩子那一代,他们玩的,乐的,想要的,对你而言同样是莫名其妙。潮涨之时,没有谁不被推着往前走。

user avatar

我提供一个略微不同的角度。

当前90后、00后、10后的父母,都是60后、70后、80后。应该说,这些为人父、为人母的人,是改革开放、中国快速发展至今的中流砥柱,而这些人的父母,也就是40后、50后、60后们,又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很多人念过小学就是高学历),是给共和国奠基的一代。

人之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精力放在谋生赚钱、为事业打拼之时,必然就会受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影响,对娱乐、教育、择业、婚恋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自己也缺少此类的自主意识。建国以来的6代人,都大致如此。

而现在的孩子们(指30岁以下的儿童、少年、青年),普遍生活条件相对父辈有较大提升,在娱乐、教育、择业、婚恋这些他们目前的主体事业上需求较多、自主意识较强,而父辈和他们产生矛盾、不够理解他们的,也多数分布在这些方面上,这才会有分歧和冲突。

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从一而终,而是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延绵不息。我们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带给我们相对优渥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条件,他们这几代人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理解孩子、提供更加贴心的教育方式,应该从我辈始。

user avatar

“从来”不会考虑?还“大部分家庭”?看了这个问题,和下面一本正经的答案,基本可以确定中国大部分父母都是不顾自己孩子感受的王八蛋。

请你们断绝与父母的关系,别tnnd要钱买这买那买房时想起他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