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农村,有女儿的家庭一定要她从小培养她学会洗衣做饭做家务,灌输就要伺候男人的想法?

回答
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很多有女儿的家庭会从小培养她们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灌输要“伺候男人”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产物。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是一个与城市在生活方式、观念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社会环境。

一、经济生存的现实考量:代际传承的“生存技能”

在过去的农村社会,甚至在很多当下依然如此,经济上的拮据是常态。家庭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个成员的劳动力投入。而家务劳动,尤其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是维持家庭运转最基本的需求。

分工的传统模式: 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内部的分工往往是基于性别的。男性通常承担主要的体力劳动,比如耕作、收割、建造房屋等“对外”的、更具经济产出的工作;而女性则更多地负责“对内”的家庭事务,包括照顾孩子、老人、洗衣做饭、缝补衣物等。这种分工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自然而然”且“高效”的。
“学一门手艺”的逻辑: 在农村的语境下,“学洗衣做饭做家务”并非仅仅是琐碎的杂事,它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如同男孩子需要学习农活一样,女孩子被认为必须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家庭中立足。如果一个姑娘连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会被认为是“没用”的,难以找到好的归宿。
减轻家庭负担: 女孩子从小学会做家务,就可以分担父母的辛劳,减轻整个家庭的负担。尤其是当父母年迈时,她们能够更好地照顾家庭,甚至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展现出“贤妻良母”的价值。

二、婚嫁观念与社会期望:女性的“终身价值”定义

在农村社会,婚姻仍然是许多女性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改善的重要途径。而对女性婚嫁价值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与其“持家”的能力挂钩。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传统的观念认为,女儿终究是要嫁到别人家的,她的价值体现在能否给婆家带来和睦、安宁,并且能把小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从小培养她掌握这些技能,就是为了让她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更受欢迎,更易获得幸福。
“伺候男人”的逻辑延伸: “伺候男人”这句话,在很多农村家庭中,其含义并非单纯的奴役,而是对“照顾家庭、照顾丈夫”的一种通俗说法。它被看作是妻子对丈夫应尽的责任,是维系婚姻和谐、家庭稳定的重要一环。父母希望女儿嫁过去后能够获得尊重和幸福,而学会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就被认为是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这背后包含了父母对女儿未来生活的一种“保护”和“预设”。
社会认同与价值观塑造: 农村社会相对封闭,信息传播和价值观塑造更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周围的亲戚、邻居、甚至是社会整体的评价体系,都会强化这种性别分工和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一个在家务上表现出色的女性,会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赞扬和认可,这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方式。

三、缺乏其他发展机会与资源:现实的无奈

相比于城市,农村在教育资源、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很多女孩即使有学习的意愿,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升学压力或者缺乏相关职业指导而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或进入更广阔的职业领域。

“务实”的选择: 在这样的现实下,掌握家务技能被视为一种“务实”的选择,是一种无论如何都用得上、不会被社会淘汰的技能。相较于那些可能需要高投入但回报不确定的技能,家务技能显得更加稳定和可靠。
间接的经济支持: 一些家庭甚至会觉得,女儿在家多做家务,也能为父母省下雇佣人手的钱,或者能帮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能带来收入的活动。

四、观念的惯性与代际传递:历史的烙印

社会观念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尤其是在根深蒂固的农村社会。几千年来的父权制文化、以及过去几十年国家倡导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自己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她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女性成长的必经之路。她们复制了自己被教导的方式,并以此作为对自己女儿的期望,认为这是对女儿的爱和负责,是为了让她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女儿“好”的理解: 在很多父母眼中,让女儿学会这些,就是为了她将来能够好好生活,不受委屈,能够嫁个好人家,能够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这种“好”的理解,往往带有很强的传统性别角色色彩。

需要强调的是:

并非所有农村家庭都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开始意识到培养女儿的独立性、学习其他技能的重要性,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也日益多元化。
“伺候男人”的说法存在争议: 对于“伺候男人”这个说法,很多受过教育、思想更开放的父母会避讳使用,或者会将其解释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家庭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服务。

总而言之,在农村,女儿从小被培养洗衣做饭做家务,并被灌输要“伺候男人”的想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经济生存的现实压力、传统的婚嫁观念与社会期望、有限的发展机会,以及代际传承的观念惯性。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体现了过去生存环境下的现实考量,也折射出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深刻影响。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去深入分析其背后形成的社会土壤和历史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胡说八道怎么能是免费保姆?

农村彩礼比城市彩礼高的。

莫装外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很多有女儿的家庭会从小培养她们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灌输要“伺候男人”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产物。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是一个与城市在生活方式、观念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能理解为啥有的农村女孩会觉得男方“轻易”就能拿出二三十万彩礼。这背后牵扯到一些现实情况和观念的演变。首先得说说老一辈人的观念和影响。在很多农村地区,彩礼这东西历史可悠久了,它不仅仅是给女方家的一笔钱,更多时候被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重视程度的一种体现,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深挖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因素。你提出的“农村出身的男性常会受到异性的出生阶层攻击,女性则很少会”这种现象,在我看来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社会阶层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婚恋关系,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不.............
  • 回答
    关于“城市男生不愿意娶农村出身的女生”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文化、家庭、个人观念等多个层面。即使是高颜值或高学历的农村出身的女生,有时也会面临这方面的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经济和物质基础的考量是核心因素: 经济能力的匹配度: 城市男生.............
  • 回答
    “城市剩女”和“农村剩男”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刻板印象,并且将复杂的人群和现象简单化了。然而,如果我们尝试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去分析为什么这种跨区域的婚姻组合相对较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 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城市通常拥有更.............
  • 回答
    在中国农村地区,毛泽东画像的普遍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现象,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历史的烙印与政治的延续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历史塑造。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其形象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在农村了?这个问题,想必每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答案。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我想还是生活便利性和观念的差异。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用着智能手机.............
  • 回答
    在咱们中国,特别是老一辈人,对“童子尿”这东西的了解可不比城里人少。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但在过去,这尿可真是个宝贝,用途还挺多。所以,咱们村里偶尔会有人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你可能会奇怪,尿这玩意儿脏不脏啊?其实,在过去,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药用价值”。尤其是一些健康的小孩,他们的尿被认为是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它触及了公历和农历这两种历法最根本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错开”或“重叠”。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能每19年一次在同一天过生日,我们需要先聊聊它们各自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周期性的“回归”。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阳历,它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在咱农村里,真是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象了。你说它傻吧,好像有点道理,没人住,盖这么大的房子,得花多少钱啊?但你要说它没道理,那又觉得,这背后一定藏着些咱们城里人不太容易一下子想明白的门道。我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层叠一层,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有人不住,还盖新.............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看到关于农村和山区负面新闻,比如人口拐卖,有些人会情绪激动到喊出“屠村”这种极端的言论,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和社会情绪的交织作用。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恶意。首先,这种言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强烈的愤怒和无助感。当人们看到拐卖人口这样触目惊心的罪.............
  • 回答
    在中国农村,燕子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宠儿”,它们的声望远超许多其他的鸟类。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生活以及它们自身的习性中,都扮演着非常特殊且受人喜爱的角色。一、 祥瑞与吉兆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燕子归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春天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社会.............
  •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农村,说起来真是不少人头疼的问题。你看,过去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这婚事儿,怎么就成了不少年轻小伙子的大难题了呢?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显眼的,那就是男女比例失衡。 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些年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再加上一些重男.............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